高老头第一章读后感

2022-08-11

第一篇:高老头第一章读后感

《易经》第一章读后感

易经第一卦为乾卦,乾卦象征天,元,亨,利,贞。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但是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易经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这是古人的观点,认为人事都要有天的协助,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好事情。不错,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了天时,吕雉计杀韩信便是地利。但是我认为,人和占了成功必要因素的一大部分。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君子就要有一种拼搏不息的精神。正如易经中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要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易经中以龙作为万物的代表,告诉我们进退有度,懂得审时度势。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如何在社会浮沉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就一定要学会为人处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上九,亢龙有悔。”初听这句话是在武侠小说中的一种招式,但是今天才真正明白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世人皆懂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贪欲无限。记得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赛中有一句话,“人的欲望不一定能够带来恶”。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时,那便成为了恶,而且,在每一个贪官污吏拿着别人的钱大肆挥霍之时,总会有法律的制裁等着他们,这便是物极必反。

“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的意思是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其实,这和做人的道理是相像的。一个尚不具备实力的人,必然要好好努力,积蓄力量,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养精蓄锐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第二篇:红岩第一章读后感

(一)

《红岩》第一章主要描写的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工人余新江看到了特务放火烧了炮厂后,看到了新闻上说是因为工人不慎而失火,余新江愤怒地大声对甫志高说出了那两个特务是执行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的命令,也就是军统特务组织的命令,余新江和甫志高为了解决炮厂工人的生活困难,在全市各厂发动了募捐。

陈松林在甫志高领导的书店工作,每个星期要拿一些刊物给一个叫华为的学生,在校区的路上,陈松林看到了很多布告,有为工人募捐的、有呼吁反对内战的、有说炮厂惨案真相的、有催缴伙食费的。陈松林走到了训导处,看到了成瑶在说特务魏吉伯放火烧了炮厂,训导长在阻止她,导致魏吉伯跑了,大家去追魏吉伯,黎纪纲也去了,结果被特务打伤了。

这篇文章写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国的黑暗,但这样,才能有重庆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有了这黑暗的统治,才让群众团结一致,打倒敌人,一起开创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红岩第一章读后感

(二)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岩第一章读后感

(三)

在新中国的文本里,能够完整地全方位展示第一共和国的社会面貌的,我见过的竟然是<红岩>第一章,与这篇并非纯文学小说相比,我国很多享有盛名的纯文学大师们,描写的角度都显得太狭隘,太个体化,仅仅展示了与自己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范围,而在<红岩>当中,闹市,街道,工厂,大学,商店,就这么一笔两笔地勾勒了出来,那嘈杂的,混乱的,喧嚣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个一切都在生长之中而一切都并不成熟的充满野性欲望的世界,那是一个并不完美却有着无限可能的活着的社会,在那里你或许没有钱,没有保障,没有权,但是,至少,你还拥有自由。自由,是一切可能的开始,办报的自由,卖报的自由,开店的自由,摆摊的自由,反抗拆迁的自由,把国保轰出大学去的自由,观看低俗电影的自由,这里面每一项自由都是庸俗的,低俗的,媚俗的,不可分割也不能剥夺的,它们就构成了一种反崇高的,真实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像包围我们的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在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感到窒息的痛苦。

这个生活世界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是需要我们捍卫的。什么是权利,权利就是在街头摆地摊的自由,就是听黄色歌曲,读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自由,就是上电影院看<出水芙蓉>的自由。就是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心愿来主宰自己而不被人干预不被人强制的自由。

第三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 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就是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家孩子形式包含在它的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 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 C. 一般价值形式

(1)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以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简单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3)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 货币形式。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和他们对立。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其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了,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读完这一章虽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懂得了我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双重性质转化来运转的。

第四篇:读后感之《执行力》第一章

读后感

老实说,在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以为这是一本无用的书,无非就是一本以各种方式给你洗脑的书。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有特别的想去读它的想法。从学校里面走出来之后就很少读书了,每天都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和生活中房租水电一系列的琐事,渐渐地就忘记了读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实体书籍就更加容易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我有翻阅无聊至极的书本闲暇时光,还不如去打一场电子游戏或者打一场篮球来得畅快淋漓。然而,所有的这些想法在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慢慢发生了转变。

执行力,何为执行力?无非就是给你一个任务,你能按时完成了,这就叫执行力。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理解,无可厚非,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同样的想法。在我读了序言和第一章之后,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执行力不简简单单地就是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对于执行力的最后结果是多么的重要。执行力不单单是一个完成最后结果的过程,它是支撑你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人生理想,并在你前进的路上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是,帮助你跨越过去的一种必备的信念。要想有执行力的驱动,就必须要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审时度势,敏感周围事物的变化,一味地规规矩矩做好份内的工作,并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相反,你只能成为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中的一员,平凡地读过自己的一生。当然我们不说平凡的人生有什么不对,然而对于有更高人生理想的人,平凡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对自己一生的定义,他们想要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执行力对于前者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对于后者确实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思想、一种信念,它将驱动着我们来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以上只是我在读了前言和第一章的内容之后,自己对于执行力的认识,相信随着进一步的阅读,肯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期待中...

第五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翻过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章,很多高中时候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面,不再是那时候的死记硬背现在跟多的是最求意义上面的理解能力,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过再重现认识的过程中我有获得了更多不一样的认识更多的加深了映像。

在资本论第一章在在理解我们所面对的资本主义里面存在的经济的模式在从批判之中找到一种新的模式来解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的现实黑暗面。但是在我看来商品的定义应该是放在最前面的,即第一节的最后一段应该放在第一节的第一段,然后再是按原来的顺序往下写。当然我更希望第一章乃是财富、劳动产品、交换、商品,也就是把从一般的劳动产品到变成商品的过程先描述出来。我们可以从大到小地看这些概念:财富、劳动产品、商品。财富是最为广阔的概念,不是劳动产品的如土地还是财富。然后缩小下来是劳动产品,当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生存,他只为自己劳动时,那么就只有劳动产品,再缩小下来是商品,即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定义所有的大写字母代表具体劳动与使用价值);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定义所有的希腊字母为抽象劳动与价值)。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某个希腊字母)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人需要精神交流和物质交流——这是人健康存在的必需品。人为了精神的交流而发明里语言,为了物质的交流而创造了我们的经济世界。而精神的不平等交流引发的无非是羡慕嫉妒恨,物质交流上的恃强凌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根源。

人们的精神交流的最初目的一定是寻找一种彼此的心灵的愉悦,而非“把你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同样的道理,最初的商品的交换一定是为了满足当时处于并不发达的生产力的社会下的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此后的经济社会却一步步的走向了我们经常提及的“剥削”。

不管是马克思自己所说还是我们高中课本中所学的,都一再强调的是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劳动——所有的劳动都产生了相同的价值。而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而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在此时此景,物品的交流违背了其本身的初衷——有一方的初衷在于对另一方的剥削,强行占有对方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引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我没有读这一章以外的内容,因而在这里无非只是妄加揣测:这个概念的引入一定是为了后面揭示“剩余价值”的概念做准备的。只有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资本家正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

马克思在第一章中也有过一段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盛赞——他称他在他的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很好的理解了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受困于奴隶社会自身的性质所限,他无法

看到价值的本质,因而无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想马克思自己也会清楚的知道:由于受困于他自己的时代所限,也会有许多新的事物是他所未知的——早在他出生的一个世纪以前股票已经在阿姆斯特丹出现,可是今天各式各样的通过内幕信息操盘的股票类经济犯罪一定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他也不会理解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药家鑫杀人之后不喊一声“我爸是李刚”是个多么明智的举措。

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点在于对于资本的大量占有以及由此所进行的剥削。可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对于资本的高度关注的同时,更无法回避的是对于信息的关注——信息与包含着各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一样,也是这个经济社会得以运转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与至少可以依托于商品而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信息是一个极度难于量化流通、极度难于进行交易的部分。然而他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显著——人们已经逐渐开始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资本家通过资本占有的方式剥削,却根本难于理解相对于资本而言更加集中、更被垄断的信息是如何来剥削自己的。信息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单向流通,最终汇聚到极少数人的手中并由他们借此完成对资本的合理的支配。人们会抗议说,我们要平等,我们要涨工资,可很少有人会说:“把信息公开。”

读完整个第一章,有很多内容其实是真的不理解的,不知所云。但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至少我可以理解到我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由此相对应的不同的劳动定义,至少我知道了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种双重性质的转化来运转的。

马克思希望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剖析来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借以使我们摆脱被剥削的伟大思想也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马克思大人费尽心思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揭示他们所处的世界的真实的一面,其目的必然是希望人们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更好的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们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还有一条长的看不到尽头的路要走,就像人们无法奢求自己的权利与劳动所得能够在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有所保障一样,当我们试图去依靠着这个社会来保障我们的利益的时候,结果一定是会让我们失望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保护我们的社会本身。

上一篇:公路项目部岗位职责下一篇:功能性食品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