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23-01-15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念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理念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程有效经验,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又适应加强科技教育的信息时代需要。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对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应有的发展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传统教师评价以评定教师级别决定奖惩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评价手段、指标及反馈形式上更注重实效性。

二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与外在评价者相比,教师对自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与对象最清楚,最了解自己在开发与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优势与困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又最为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其教师评价是不能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来代替的,而课堂时空以外的教学信息的收集与提供是有赖于教师自己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作为被评价者,更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的营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建立平等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前提。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是实现教师自我评价的必经阶段。

具体而言,在评价前期,在与被评价的教师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个性化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注意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收集评价信息,鼓励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提供评价依据,在评价中给教师一个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重新肯定自己的机会。同时,创设民主和谐的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同分析与探索。在分析评价资料和数据信息时,要注意与教师沟通,了解资料的背景和影响的因素,从而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在形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要与教师尽量达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要注重引导教师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总结的能力,并且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整个评价过程中,高度重视被评教师全面的积极的参与、自我反思及相应的意见和观

点,这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也有利于被评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被评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地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让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要实现教师主动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准确了解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整体的发展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反思,要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形式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让评价真正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互相脱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作为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师们最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他们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由他们对自己的设计与实施的情况做出评价应作为对课程进一步修正的重要依据。当然不能把教师作为课程的惟一评价者,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科学的课程评价还有赖于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们的共同配合。

三注重教育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活动过程,而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职能在于管理教师,所以实行的是一种 “以成败论英雄”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间过分集中,过分注重结论。按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观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评价应该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教师评价要贯穿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评价信息来源于教育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关被评价教师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信息,这是教师评价的基础,这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收集信息是教师评价的关键,而信息的收集工作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其次,评价结果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随着教师不断专业成长有所变化,评价手段的设计应考虑到过程中

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在过程中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自己的优势、不足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激励教师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评价的效率。最后,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评价制度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不断发展。教师评价使教师在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不断地生成新的评价内容,教师评价是一个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评价的多元化及评价的综合性首先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不仅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本人凭着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深刻的了解,对自身发展的高度关注,被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同事、学生及家长,他们直接、间接地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工作伙伴,他们的意见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师评价中要创设积极的氛围,让同事、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多渠道地提供评价信息,使教师评价更有效。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工作环境、教学对象的相似性,同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同事的评价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对被评教师在工作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是非常有益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使被评教师与同事在评价中消除相互提防与磨擦,从而坦诚相见,做出客观、合理公正的判断,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被评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他们对教学活动及师生交流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被评教师以及时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转变某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家长与教师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家校联系直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与家长参与评价时一定要有所引导,要让学生与家长了解评价的目标,哪些内容适合家长与学生参与评价,哪些评价结果仅供参考等,在评价中应有清晰的认识。

正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多主体参与评价,这就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时评价

主体的多元性。当然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多样的评价信息收集的手段及评价结果反馈的方式。如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有对教师基本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评价,更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等等方面的评价。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五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人格、成长历程与背景、思维的方式、个性特长、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才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教师根据《纲要》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它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使教师能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个性特色。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不是要抹杀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全体教师整齐划一,这样我们将失去具有特色的教育“精华”,统得过死,教师没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其创造性就会大大减弱。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实施中,可提出一条相对粗线条的评价标准,但具体教师达到怎样的标准则要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针对教师个体,在与教师这个评价主体充分交流的前提下,确定个性化的具体评价指标,提出改进的建议、专业发展的目标等。这样的评价不是事先确定一个绝对的标准,教师再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之相对照,从而得出优劣的结论,而是针对教师自身的纵向比较,将教师当前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与其背景和原有基础相比照,目的在于发现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中某一时期内的进步与成长的曲线。这种动态的评价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第四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基本理念》

学习体会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魏自友

艺术创意课程集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一体,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通过整个活动方案体系,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常用的艺术创意效果,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技法,能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导入到计算机里的指定位置。会利用专业的数字图形软件Art weaver等对所拍摄的照片的后期处理,并制作电子相册。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让生活更精彩。艺术创意课程顺应学生成长的天性及特点,对学生实施良好的艺术教育,以最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意能力,让学生不仅爱艺术,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充满了自由创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创意活动课程在对照片进行艺术美化处理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手机拍照,用美图秀秀可进行简单美化。这样使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师再讲解利用Artweaver Free 5处理照片时,学生易于接受,并快速掌握。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创意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室外拍照环节,各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团结,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景点,力争拍出艺术性强的作品。在后期处理时,要求对照片添加有创意的文字,要注重策略,开动大脑,合力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先对让本小组内各成员自我评价,推选出本组内的优秀作品,各小组间再相互评价,和经验分享。这样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同时,能做出优秀作品,也是作为优秀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作文教学很长时间都处于无序无法的“两无”状态,是典型的“困难工程”。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胡乱编造,满纸荒唐,老师心焦如焚却束手无策。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在某校组织的一次较大型的测试中,作为语文教师的妈妈不巧评改到了自己女儿的作文,结果气得当场昏倒。原来,这位老师的女儿为了写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竟然编造了自己的妈妈不幸暴病死亡的谎言。

这能不让人痛心吗?这只是孩子的过错吗?我们就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冷静想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往的作文教学,功利主义色彩太浓,过分依附书本,过分迷信间接经验,过分强调读写结合,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要求学生成人化,过分强调文体与模式等等。一副副镣铐,不仅仅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严重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就诞生了一个个荒唐的故事,一篇篇“假、大、空”的习作。

可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口号振聋发聩;“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经验也是知识;实践产生能力,实践创造知识,实践产生智慧;创设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书本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孩子们体会到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联――新的理念猛烈地冲击着我们脑子中的顽疾;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我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

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思考:语文到底该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过多方位、多层面的反思,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读书读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良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题材。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生活是流动的,有声有色的。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感悟人生,体验成败,从而产生创作的原动力。

我们应该把作文变得容易些。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作文太难了,老师的要求太高了。我们总是“痴心不改“的追求”“尽善尽美”,坚持要求每位学生每篇作文都要做到“中心突出,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具体,语言优美,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啊。

我们应该有系统有序列、分阶段进行训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

正好,新教材及时地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便认真地开始了每一次“实践”的实践。

怎样才能设计并组织好实践活动呢?我觉得要分以下几步走――特别是刚开始时,一定要耐心做好引导工作。

(一)根据近期所学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动手能力选好实践活动的课题。

(二)根据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等将全班同学恰当搭配,以6―8人为一组,选派好组长。

(三)由学生推荐了3―5名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策划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及流程。提出总体要求,宣布活动主题,主要内容及可选形式等。定好主持人1―2名,评委5―7人,

(四)各小组长根据本组实际,与小组成员协商并确定具体内容与形式。

(五)小组成员分领任务,积极行动。包括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制作道具、排练等,一般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六)安排展示课,一般需2课时(连堂),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感悟。

(七)展示结束,评委公布小组评比情况,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及个人进行公开点评,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和3―5名表现最突出的“实践活动标兵”。

(八)各小组交一份简单的活动总结。策划组将获奖小组及个人名单公布在班宣传栏里。

(九)乘热打铁,安排一节写作课,写一篇与活动有关的文章。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字,除了努力设计、组织好每一次实践活动外,必要的写作技法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作文的评改也非常重要。

学生往往怕写作文,老师更头痛评改作文,工作强度大,繁琐不说,你花半个小时精批细改了一篇,学生拿到手上,随便看一下分数也就完了,只有个别学生偶尔会看看你的眉批和尾批。

为了让“评改”有成效,更为了让学生对写作文有兴趣,有信心,在新课标精神的启迪下,我开始大胆改革评改方法,变过去一贯制的“精批细改”为“多方交流,三管齐下”的新型评改方式。

“各方交流”是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等的交流,“三管齐下”是指将老师的评改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和学生的自评自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具体操作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又分四步。

第一步:教师首先对全班作文做一次非常到位的精批细改,这是非常必要的。其一,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其二,用事实告诉学生老师对作文及评改的重视,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重视;其三,这是为后面将要开展的互评互改与自评自改做示范――让学生了解评改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

第二步: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评改前后的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到修改的重要与必要,真切体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参与,并对有一点点闪光点的文章及作者或能发表自已见解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修改习惯。这一步之后,学生对怎样评改作文应该有了初步感受。

第三步:老师把经过老师精批细改了的每个学生的作文发到每个学生手上,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对改前改后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且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换阅读,交换意见,从而进一步感悟、体会、揣摩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二阶段。分小组互评互改。一般三个同学一个小组,三人一起逐篇读逐篇评改。然后推荐出写得好的或有特色的,评改得到位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更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在以上两种评改的基础上,再进入到第三阶段,即放手让学生自评自改。这样做便是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为了防止流于形式,要将自评自改安排在课堂上进行。第一步,要求用红笔评改;第二步,自荐当堂交流。交流时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并就修改前后做比较说明,其他同学也可发表意见,允许有分歧,鼓励争论。第三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表扬;第四步,课后将修改稿和眷抄好的文稿一同收上来,再进行整体或抽样检查。

此外,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多读给家长听,并要求家

长积极配合,真正达到让学生爱写爱改。这样一来,周期短、反馈快,学生兴趣更高,也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作积极性,并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感和与人合作的愉悦,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同时,还能把语文教师从繁重的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去完成更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下一篇:六年级英语下册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