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2022-06-26

第一篇: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第一部省级地方税收法规,《山东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更加细致地规范地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税收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地方税收征管有法可依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更加有效地促进依法治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更好地营造征纳和谐的税收环境。

昭阳地税中心所按照“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支撑”的思路,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综合治税工作的强大合力,依法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税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等机制,制订出台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把财政、房管、国土、建设、水利、公路、交通、市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治税工作小组,逐一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针对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税收任务压力大的局面,昭阳中心所和办事处综合治税办公室联合开展了清理漏征漏管、排查清理土地使用税的专项活动,对辖区内所管辖纳税人的土地面积也进行了重新测量,对有增加土地的纳税人给予了整改、处罚、追缴税款等处理,对沿湖个体船厂进行了拉网式清理,并逐一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纳税人补缴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并进行严厉的处罚。

通过这次专项活动,进一步摸清了辖区内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死角,有效的堵塞税收漏洞。

昭阳中心所将继续深化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探索完善综合治税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措施,积极挖掘税收增长点,确保税收收入任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再做新贡献。

第二篇:创新非税收入管理 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鹰潭市财政局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近几年来,鹰潭市财政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在狠抓财源建设和税收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路子,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不仅壮大了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对遏制单位财务违规违纪行为,促进源头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本级非税收入管理的一点探索

从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唯有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1.创新管理思路,明确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就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我们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其次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市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第三是树立宏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逐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我市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是从1996年开始起步的,市政府于1996年4月出台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试行办法》;199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江西省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完善修改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并于1998年7月正式出台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草拟了《鹰潭市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对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市直行政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2006年出台了《鹰潭市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鹰府发[2006]25号),2007年出台了《鹰潭市市直行政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鹰府发[2007]17号);为了规范管理,防止 “按需取费”和“以支定收”现象的发生,2007年7月12日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鹰潭市规范市直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鹰府办发[2007]26号)。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出台,使我市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

3.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我市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真正把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我市从1999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 “银行代收制”,实施“票款分离”。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直缴专户。在有关部门及各家银行的积极配合下,本着有利于资金及时到位,又方便群众缴款的原则,我们选定市区20个银行网点为代收点,并实行与银行计算机联网,当天的收入当天就能反映,为管理工作和领导决策及时提供了数据信息。实践证明,“银行代收制”基本上解决了执收执罚单位及个人截留、坐支或不及时上缴资金等问题,并为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部署,以及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实行“收支脱钩”的要求,我们对市直各单位的非税收入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一样,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审批程序和监督办法进行管理。为编制好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我们对有非税收入的单位进行了详细摸底,特别是针对自收自支及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变动情况并结合增收节支因素进行了认真核实。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的前提下,适当集中和统筹部分非税收入资金,提高非税收入资金的运行质量。在收入方面,计划编入部门预算,资金通过银行代收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在审批程序上,随部门预算的审批程序审批,在财政监督上,随部门预算的监督办法进行监督。以上措施的实施,使非税收入资金的管理和预算内资金一样的规范合理。

5. 强化管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制作用

所有非税收入票据实行“购前审批,限量领购,按月核销,票款同步”的管理办法,把“以票管收”落到实处。一是统一票据使用种类。根据非税收入的性质,我们严格按照省厅票据管理规定出售票据,督促执收执罚单位根据收费项目正确使用票据种类,不乱开、不错开非税收入票据。二是统一票据管理。凡不征税的非税收入项目,一律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由财政部门负责发放管理;凡未实行企业法人登记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使用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的,必须到财政部门领购;凡涉及应缴税金的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项目,收取的收费收入在缴纳税金后应全额缴入财政专户。

按照我省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的布置,我市于2007年在市本级全面推行了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利用收费票据管理软件完成对财政票据的领发、库存、使用、核销、资金监缴和数据统计,从而有效地实现对票据使用和资金收缴的全过程动态监督和控制,促进“以票管费、票款同行”目标的实现。它既是深化财政改革,促进“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实现反腐败工作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

6.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为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招租行为,根据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鹰潭市市直行政单位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鹰潭市市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委托鹰潭市龙华拍卖有限公司,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招租,以增强经营性国有资产出租行为的透明度。

在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市财政局积极与各产权单位沟通协调,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为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市财政局会同市监察局和市审计局分别于2007年11月28日、2008年1月9日两次将13个租赁合同到期的店面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招租。

为确保竞价招租工作顺利进行,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和市审计局三家联合召开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开竞价招租协调会。会议通过了招租的工作流程、确定了招租的拍卖公司等相关事宜。为使招租工作充分公开、透明,在《鹰潭日报》和鹰潭电视台等公众媒体对招租信息进行了为期8天的公示,并对竞价招租会现场全过程录像。通过公开竞价招租,第一批招租成交金额比原租金增长了13.51%。经过认真审核,第二批招租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5万元。

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招租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精神,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稳妥推进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招租工作,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会同产权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于2008年6月、2008年7月分两次对第三批、第四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31个店面采取了协议的方式招租,招租成交金额比原租金分别增长了11.48%、7.93%。

7.改革管理模式,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为优化我市的经济投资环境,强化依法行政、公开办事制度,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成立了“市联合办证服务大厅”。一是将申报、办证项目统一进入中心办理,实行办事承诺制和一步到位办结制,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透明度;二是实行报建项目联审制度,所有报建项目统一在联合办证中心集中联审,流水作业,报建、收费、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改过去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三是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封闭运作、围场作业、一家收费”制度,财政“窗口”严把审核、开票关,控制源头,堵塞漏洞。

8.自觉接受监督,增强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责任感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非税收入的综合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情况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自身也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纪检以及各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一是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及时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以便市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能;二是每年的第三季度将上半年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形成专题材料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严格按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每年的财政结束后,全市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情况作为财政预算报告的附件提交每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三是非税收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财政部门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组织实施;四是同级审计部门和上级审计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时,非税收入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接受审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大大增强了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非税收入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二日

第三篇: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经济纵横》2010年第4期

摘要:由于地方税体系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缺乏正式收入的收入自主权及过大的非正规收入自主权等,导致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与规范化的分税制异化。应通过优化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收入分配行为、进一步实施税费改革、制定《税收基本法》和适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等措施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

关键词:收入分配;地方税;立法权:举债

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地方税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地方税范围界定不科学。如,地方企业所得税是地方固定收入,但又将地方金融企业所得税划为中央收入;原则上将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但又将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划归中央。二是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规模过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现行分税制虽然划归地方的税种不少,但大都税源分散,征收成本高,难度大,收入弹性低的税种,地方税收入一般只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20%左右,从而加大了地方财政对中央返还收入和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使地方财政平衡的难度加大。三是地方税种改革不到位。原有的一些地方税种改革迟迟出不了台,如,土地使用税、物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二)地方政府缺乏正式收入的收入自主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重新调整了事权职责与支出范围,但收入权并没有相应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无权立法设立新税种,只能对少数税种有是否征收权(如屠宰税和筵席税)和税率的调整权。这一方面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无财力作保证,无疑不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地方税收入规模过小,使地方政府支出过分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非税收入。在目前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方法不够规范和数量不足以弥补地方政府支出缺口时,地方政府只好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非税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由此造成基金、收费迅速膨胀,扰乱了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秩序,给老百姓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目前,政府收入除税收以外,纳入预算的规范性收入有:企业收入、教育费附加及其他杂项收入。介于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之间但仍可精确计算的有:预算外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等。纯属制度外且无法加以统计的收入有:由各地方、部门“自立规章,自收自支”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收入等等。由于非税收入大多缺乏规范性,地方政府对此又无自我约束机制,结果出现地方政府收入严重超越地方经济发展基础的现象,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后劲,造成未来地方税税源的严重不足。

(三)地方政府非正规收入自主权过大

一般认为,缺乏正式的税收自主权,会使地方政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施

“非正式的”收入自主权。主要表现在:在法规规定范围之外的各种收费。地方收费是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预算外资金占地方预算的比重又相当大。这些非正规收入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对于这些收费对经济福利造成的实际损失有多大,却不清楚。为人所知的只是这些收费对地方收入的贡献很大,并继续提供所需的资源,对满足地方政府基本支出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地方收费主要被作为一般性资金来源使用。尽管收费在地方预算安排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那些为地方公民提供服务的项目上,地方政府却没有普遍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地方政府另一种不同类型的非正式收入自主权表现在给企业的税收减让和优惠上。

(四)缺乏省以下政府正式的收入分配制度

由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未触及省以下政府的收入分配制度,造成了目前实践中各省以下政府收入分配体制各不相同的局面。这种非正式的省以下政府税收安排,为省级政府提供了预算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实现地方政府间的收入均衡。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它使地方政府没有收入自主权。同时,缺乏正式的分配机制也使地方政府的收入可预测性下降,使其安排计划和支出预算的能力下降。缺乏正式的收入分配机制,也促使地方政府将财源隐藏在预算外资金中。

(五)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分配不均衡。这是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根据收入来源(税收征收地)分享增值税造成的。这往往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目前的增值税收入分享安排因有利于富裕省份,而导致省际间收入分享不均衡问题加重。第二,增值税征收范围问题。即属于地方政府的来自增值税未覆盖的其他一些部门的“营业”税或销售收入税的存在。从税收政策角度看,显然应该取消营业税,而将增值税的范围扩展到以前征收营业税的部门。按销售收入征税是不符合效率原则,在增值税体系下对服务业征收更加有效率。第三,企业所得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是一种不稳定的税收来源,所以并不适合地方政府。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很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纳税人身上,这将有损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

(六)完全划归地方政府的税收中存在的问题

完全划归地方政府的税收,一般不能向地方政府提供足够的收入来源。事实上,这些税收中的一部分可被视为“麻烦”税收,因为这些税收带来的少量收入可能不能抵消管理成本。中国税制结构的合理化可能要求取消一些目前属于地方的税收。如,应取消1994年改革后划归地方的在旅馆、饭店、娱乐、运输、通信或建筑行业征收的营业税,并用常规的增值税来代替。目前有两种属于地方政府的税收,从长远看,具有向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收入来源的能力,这就是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物业税)。

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地方税体系

第一,要扩大地方税规模。一是适时出台税制改革方案中已定的税种,并适当扩大计税范围和提高税率。如,物业税、车船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二是对已设立但还没有出台的税种,如,遗产税应尽快立法开征;对经济发展要求设立的税种,如环境税(碳税等),应在理论和实践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立法开征。此外,应大力开展对地方收“费”和“基金”的治理整顿,不合理的要予以取缔,具有税收性质的,可改“基金”或“费”为税。如排污费,可改成环境污染税。

(二)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

地方税收自主权可表现为可自主决定开征新税种、定义和改变已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等。从执行和管理费用以及对中央政府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看,以上选择中最小的成本是将税收自主权定义为对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同税基并且数目固定的地方税可自主选择不同的税率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房产税并逐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物业税(不动产税),但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开征此税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会有一些个人阻力。其次,为使管理更公平,需要在管理上有显著的改进。最后,在未建立成熟不动产市场的情况下,不动产税能否发挥其作用仍然未知,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改进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分享制度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分享仍有一些缺陷。建立在税收来源基础上的增值税分享制度(包括对中央新增加的增值税30%部分的税收返还),导致地方政府间不公平和低效率的收入分配。现行的增值税共享制度,是产生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增强的不均衡及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加剧的主要原因。可考虑借鉴其他转轨国家的做法,将增值税都作为中央收入,然后对这些收入以人均或其他分配方式为基础在地方政府间分享。在短期内,政府可考虑逐步停止税收返还的做法,并为增值税设计一个固定的比例以实现均等化的目的。

(四)继续实施“税费改革”,规范政府分配行为

我国实施的“税费改革”主要措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塑财政在政府收入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地位,实现财政对政府财力的统筹支配。取消在体制转轨时期形成的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多元财力支配主体和独立于财政的利益格局,彻底还权于财政。把所有属于政府收入范围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政府收入、财政收入和预算收入的统一。二是规范财政收入分配形式,重塑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主导支配地位,实行以税为主,税费归位。旨在将预算外资金转为正常预算的“税费改革”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并与其他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协调起来。对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进行控制和统一支配。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真正意义的税收自主权,而多征收收入又有可能被中央收回,地方政府在预算支出上的权力又受到限制,结果必然造成地方在收费和预算外资金使用方面的超常增长。即使在地方大量使用收费和预算外资金,对政府责任和预算管理造成损害,但这些措施也增加了地方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基本服务的资金得到保障。收费的使用也有利于弥补一些公共服务部门的成本,这使公共支出的总效率得到提高。

(五)制定《税收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提高我国税收立法质量,应从总体上构建以《宪法》为统率,《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完善税收立法体系。《税收基本法》是国家税收运行过程中的最高法律,它可以规范、约束和协调各单行税种的法规、规则等,不仅应包括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问题,而且应包括如何确定各级政府的征税权、税法解释权和执行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加征和减免权、税收征收程序、税收检查处罚程序等。在各级政府税权划分问题上,既要遵循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依法治税的原则。从世界各国的税收管理体制经验看,依法治税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而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依法治税的重要标志。在《税收基本法》下制定《地方税收通则》,规范地方税收的立法权、管理权和管理体制。《地方税收通则》是地方政府税收工作的指导性法规,能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行为,以避免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地方税收通则》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赋予地方政府充分的管理权,以便各级政府在《地方税收通则》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税收政策,发展地方经济。但制定《地方税收通则》应与《宪法》、《税收基本法》保持高度一致,不应与其抵触。

(六)适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改革后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但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列赤字的,即使有赤字也不允许举债来弥补赤字。但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的各级预算是不平衡的,他们往往以各种变通的手法,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隐形举债”的问题。这些“隐形举债”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地方政府的“隐形举债”的风险较大,由此可能会引发财政风险,以致财政危机。可以看出,与其让地方政府“隐形举债”放任自流,不如加以正确引导,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应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但应对其加强监控和管理。在政策制定之前,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先行制定一些过渡性措施,然后逐步把地方公债纳入规范化轨道。

崔志坤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四篇: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竭尽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

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竭尽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内蒙古新闻网 2005-12-29 11:18 (2005年12月28日在政协兴安盟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兴安盟财政局

丛建华

近几年来,全盟上下深入贯彻盟委提出的“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强盟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连续四年呈高速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也翻了一翻。然而横向看,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水平,与全区其他盟市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济和财政整体实力在全区位次偏后,经济增长和财政增长也远低于先进地区,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排在全区第12位,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已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当前我盟财政突出的问题是自有财源不足、收入质量不高,实际可用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收支缺口不断扩大,由于地方自主财力不足,致使各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无法实现公共财政预期。受财力所限,财政在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和支持经济建设方面也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旗县尤其乡镇累计债务有增无减,财政负重前进、风险加剧。探索一条摆脱财政困境,壮大财政实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作为财政部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竭尽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下面我就此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加强财源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水平,首先要做大经济蛋糕;提高财政汲取力,必须加强财政管理,完善税制,健全监督。只有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营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实行“五个统筹”,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目标,才能形成经济滚动效应,实现财政稳步增收。

(一)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大力支持骨干企业改革和发展。要继续加大对乌钢、烟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促进乌钢100万吨钢和烟厂20万大箱卷烟扩产改造工程的顺利启动。积极推进乌钢、森发集团、白求恩生化药业等企业包装上市工作,全力支持蒙牛、草原兴发等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我盟现有的骨干财源企业继续保持财政支柱地位,并夯实做大。

(二)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我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今年是全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全盟上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项目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财政部门深刻领会和贯彻盟委、行署的战略意图要求,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适度增加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今后财政部门还将继续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乌兰浩特4×60万千瓦和德伯斯4×60万千瓦电厂,前旗额尔格图5万千瓦风电厂等能源工业项目,科右中旗100万吨甲醇和3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硅铁合金和扎旗20万吨电解石等重化工项目,以及突泉贝思特羽绒及肉食品加工和脱水蔬菜扩建项目、20万吨林纸浆一体化工程和阿尔山20万吨矿泉水扩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全力抓好和加快国家已批的科右中旗2×13.5万千瓦和乌兰浩特2×5万千瓦电厂建设,力争这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早日达产达效,成为我盟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财源基础。工业立盟的关键就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上必须坚决贯彻盟委提出的“抓大不忘小”的工业发展思路,既要抓好“顶天立地”的大工业项目,千方百计咬住已经确定的、对全盟经济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放松,同时还要继续发展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有回卷之势小企业发展大潮。作为财政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充实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搭建政府融资信用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和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融资便利的贷款担保体系,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盟工业总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税收承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继续以正在建设的乌兰浩特火车站改造以及乌兰浩特城市东扩、科右前旗西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基本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对乌—阿一级公路、乌—白高速公路、乌兰浩特—科右中旗铁路和阿尔山机场建设的前期投入,争取早日立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盟经济建设的瓶颈。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关镇为核心,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适度举债和市场运作等手段,整合城市各类经济资源,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城市建设还要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围绕城市建园区、紧跟市场办园区,进一步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块状区域经济,同时要加强盟内资源的整合,加强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避免走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发展老路。

(五)继续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国家农业税政策调整后,第一产业的财政贡献率将近似于零。去年农牧业税下调三个百分点后我盟入库税金为5,459万元,今年国家完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仅还有耕地占用以及土地出转让收入等,这些占财政收入份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链条,是工业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我盟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是提高第一产业财政贡献率的有效途径。财政要通过争取更多转移支付资金增加投入,整合现有农牧业财政专项资金,逐步建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继续积极支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对于我盟引进的蒙牛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继续落实好税收返还、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在兴安盟的发展。要重点支持以森发公司森源脱水蔬菜厂、乌兰浩特草原兴发、华资雪峰和突泉贝思特鹅业为龙头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我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重要基地。要增加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等农业专项支出,继续以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草牧场建设为重点,实行生态农业,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切实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始终把解决贫困地区人民温饱放在首位,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加强贫困地区水浇地建设,消灭无畜户,实施区域扶贫、危房改造工程为重点,加大扶贫投入,逐步实现“南三北八”稳定脱贫目标。延长第一产业产业链,间接实现财政增收。

(六)积极支持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全盟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把旅游业的前期规划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着重以培育神泉雪城、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全力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做大做强旅游业,使其成为带动全盟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金融、保险、地产、物流、信息、通讯、证券交易、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引入非公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第三产业创业,并为创业者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财税改革环境,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竭尽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提高我盟财政可支付能力

我盟财政属吃饭型财政。2004年全盟全口径财政收入为90,75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为60,130万元,而全盟全部财政支出已突破20个亿,实现226,515万元,我盟地方财政收入仅满足支出四分之一强,财政自给能力仅为26.55%,剔除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行政罚没、政府基金和对企业优惠政策形成的支出等列收列支性质收入外,财政实际可用财力为16亿元,自身组织的收入占实际可用财力37%,其余全靠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占可用财力63%,也就是说我盟财政对上级财政依赖度高达63%。分税制以后自治区对我盟一直实行分税制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上级对我盟一般转移和专项转移虽逐年递增,但仍无法满足我盟支出增长需要,财政始终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是摆脱我盟财政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继续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按照自治区要求,今年在全盟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形成财力缺口全由上级转移支付弥补,作为财政部门要认真对前几年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等常年收入情况进行测算,并依据自然增长法计算出年均递增率,加权平均后计算应补助基数、争取更多的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列入体制补助,并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速。当然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目的主要是对农牧民实行税收零税率政策,以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今后坚决制止有向农牧民收取农牧业税或变相收税现象发生,因此各地在清理以前欠税等工作中,应把握好尺度和政策,量力而行,切实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在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大力推行乡财县管。

(二)研究并积极寻求国家倾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目前,中央对下转移支付主要有一般转移和专项转移两种补助形式,一般转移为定额补助、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税收返还是基数递增返还,中央对自治区为1:0.3系数、自治区对我盟为1:0.15系数,即“两税”上划增长1%,自治区对盟返还增长0.15%。由于我盟上划中央税增量小,增量部分返还系数又低,因此税收返还补助每年增长有限。原体制补助除遇重大政策调整如免征农牧业税、增发工资补助等,才经反复测算核实后调整补助基数。因此迅速扩大当年地方可用财力,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争取更多的专项补助。专项补助的发放主要操控在中央及自治区各专业部门,一般随国家政策决定支出取向,自去年国家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对地方专项转移已开始缩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到更大的实惠,我们就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产粮大县、贫困旗县以及自治区扶持东四盟市发展等倾斜政策,从多渠道、多角度争取更多的专项补助,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运作与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投资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和发放办法;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保证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扶贫、开发、天保、义教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和社会协调发展。要逐年增加农牧民培训经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提高“两个比重”,夯实收入基数,为今后体制调整打基础。目前我盟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较快,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缓,非税收入、政府基金的过快增长,盲目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由于政绩、业绩或责任目标考核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财政虚收和空转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虚拟财政收入还将直接影响中央和自治区减少对地方财力补助,形成财力双亏,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因此作为财政部门今后一是要继续加强与国、地税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税收征管,坚决维护税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坚决制止随意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或变相优惠政策,及时清理优惠政策,已到期的优惠政策要立即停止执行。要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活动,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认真做好新上重点工业项目税源调查,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所有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资金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都要纳入预算和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切实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要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9%,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由于财政汲取能力弱、导致可用财力减少,经济对财政贡献力不强,经济质量不高并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此要下大力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植财源,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得到提高,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四是切实提高来自

二、三产业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随着农业税政策的调整,来自一产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把支持

二、三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支持政策,切实提高

二、三产业财政贡献率,提高财政汲取力,这样我们一方面要竭尽所能使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做大财政蛋糕,保证中央按收入水平调整体制能得到应得的份额,另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不虚增高冒,保证中央按收支差短和按财力缺口确定转移支付补助时不吃空头。

(四)清理乡镇政府负债,解决政府运行错位和经济政策“悬垂”问题。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在财力分配上,分税制层层向上集中财力,而向下转移时,则是先留足中央的,再分配地方的,向下转移强权集中的财力,以各种项目名义向下投资,扶贫、开发、义教、天保、医疗等等每项投资都要求法定配套,另外,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事务则是层层下划,最后到乡镇一级,乡镇承担着80%社会事务,却仅拥有不到10%的财力。基层政权建设没有充分的财力保障,经济运行无法与国家要求达到协调一致,财权与事权倒挂“悬垂”。中央政府在确定转移支付政策时也不尽合理,人为因素太多,努力节流减支可能因缺口小而得到补助少,相反刻意增大支出,造成收支失衡,财力缺口大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补助。地方财政在不允许出赤字,又无权力发放债券情况下,财政向银行借款、欠发工资、挤占专项等等就无法扼止。目前乡镇债务主要有各级政府财政借款、国债转贷、农业开发、国内金融组织借款、向单位、个人借款、拖欠工资等直接显性债务;另外还有或有负债(间接负债或隐性负债)主要是政府担保性贷款,如担保的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内金融组织、单位、个人的借款、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许多或有负债的最终偿还者仍是政府,财政风险愈日聚集,并向显性化转变,全盟负债总规模已高达43亿元,全部负债等于目前7年地方财政收入之和。当然为减少地方政府负债,降低财政风险,实现财政运行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都已经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原因使这些问题在短期内还很难得到解决。建议中央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按“财权”与“事权”对称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财力,健全扶持机制、按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或取消投资配比政策,增加贫困地区工资补助,实现其人均可支配财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我们落后地区,各级领导要尽量摆脱事务性缠绕,腾出精力研究政策、争取政策、制定政策、落实政策,上下齐心解决政府运行“错位”,改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创新,通过国家带动和内生聚集,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五篇:2012年全国各城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

1.上海3743.7亿元

2.北京3307亿元

3.重庆1703亿元

4.天津1755亿元

5.深圳1482亿元

6.苏州1204.3亿元

7.广州1102亿元

8.杭州860亿元

9. 武汉828.58亿元

10. 成都781亿元

11. 大连750亿元

12. 南京733亿元

13.宁波725亿元

14.沈阳715亿元

15. 青岛670亿元

16. 无锡658亿元

17.郑州606.7亿元

18. 长沙486.8亿元

19.南通430亿元

20.厦门422.9亿元

21.佛山---亿元

22.常州379亿元

23.东莞---亿元

24.合肥389.5亿元

25.济南380.8亿元

26.福州---亿元

27.昆明378亿元

28.徐州365亿元

29.西安---亿元

30.烟台---亿元

31.哈尔滨---亿元

32.温州---亿元

33.鄂尔多斯---亿元

34.盐城312.8亿元

35.潍坊306.1亿元

36唐山301.1亿元

上一篇:党建工作计划企业下一篇:打击非法行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