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2022-10-24

针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整个油田开发过程中进行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油田开发层系化分、剩余油分布以及开发方案进行预测和规划的重要依据。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 油田开发的难度与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不断的的深入研究, 针对老油田高含水油藏的开发特征, 国内外应用创新性的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方法与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截止目前, 国内外对油藏非均质性的研究项目较多, 但针对砂砾岩油藏非均匀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储层非均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详细分析了砂砾岩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一、砂砾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1. 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具有的非均质特性指的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含油层段各个油层在物性、产能以及岩性等方面表现的不均匀特性, 会对层间矛盾、进行水驱油的效率造成相应的影响。根据克拉玛依油田测井相模式以及井网资料, 应用单体砂刻画技术, 通过对砂砾岩油藏不同沉积微相的单砂体结构模式分析, 总结出以下几种分析结果:第一, 辫状水道砂砾岩相物性较差, 岩心含油级别主要以油斑、油浸、油迹为主, 因受内部岩性的控制影响, 在进行长时间水驱之后在单砂体中很容易形成条状类型的高渗透部位, 其中仅有少量的剩余油在局部形成了条带富集, 该类型单砂体吸水强度中等, 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驱油特性;第二, 辫状水道

粗砂岩相物性表现较好, 岩心含油级别主要以油浸为主, 单砂体吸水强大大, 长期水驱后驱油效率较高;第三, 辫状水道细岩砂相物性和岩性相对较好, 含油级别主要为油斑、油浸, 该类型单砂体吸水强度存在普遍偏小的情况, 水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2. 层内非均质性

单砂体内存在渗透率差异、夹层分布以及粒度韵律性等是产生层内矛盾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进一步分析了层内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单体砂单元, 其表现出的渗透率可分为复合韵律型和均质韵律型两种非均质类型, 粒度中值表现出复合正韵律及正韵律两种差异类型。单体砂层内渗透率表现为复合正韵律, 泥质含量变化反映出单砂体上部与下部夹层分布频率存在差异。单砂体层内出现的这种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突进现象较为明显, 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层内剩余油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二、砂砾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1. 压实特性

由于砂砾岩的组成成分具有双模态以及多岩屑等特征, 因此在层间主要表现为压实的特性, 颗粒岩屑间接触方式主要为线—凹型, 而储层压实特性较低的砂砾岩表现为线形接触方式。同时, 砂砾岩的压实特性还受黏土中杂质含量的影响, 有的呈线—凹凸型接触的形式, 导致砂砾岩在整体上表现出分均质特性。

2. 胶结特性

胶结特性主要包括长石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以及碳酸盐胶结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在砂砾岩储层中非常普遍, 在该作用下会加大其占据的部分空间, 并对原来的孔隙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 石英的再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砂砾岩中压实特性的产生, 起到对粒间孔隙的相应保护作用。

三、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1. 地质因素

在剩余油富集区域内, 主要受油层本身以及相应构造的影响:在断层和油层边角区域内的滞留区、储集砂体中心区域内和正向微型构造区域具有的油层厚度都很大。在进行油层开发时, 由于地质因素不易发生变化, 成为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2. 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在平面运动时的主要因素, 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河道运移产生的向下侵蚀以及叠加的过程中形成了形状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 其关系十分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河道砂与薄层砂互相连接, 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研究发现, 河道砂岩沉积的油藏,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被破坏的区域。

3. 沉积韵律

沉积韵律可对剩余油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正韵律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反韵律油层底部剩余油富集, 复合韵律油层在相对低渗部位水淹较弱, 易形成剩余油。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 是剩余油分析及预测、开发层系细分、井网部署、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沉积微相和沉积韵律等因素影响, 在砂砾岩油藏开发过程中, 需要

深入分析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不断创新砂砾岩油藏开发技术, 为高效开发砂砾岩油藏提供理论指导, 为实现我国能源接替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石油的开采量也在逐年增加, 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对砂砾岩储层油藏开发后发现,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质性导致层间矛盾、层内矛盾、注采不平衡等问题表现的极为明显。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砂砾岩储层为例, 主要对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探讨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 鲁国永, 邹翔, 杨志鹏.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01) .

[2] 胡望水, 舒志恒, 熊金红, 曹雪崧.大情字油田青一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 (06) .

[3]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内江科技.2011 (08) .

[4] 汪立君, 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 2003, 22 (2) :71-73.

[5] 汪立君, 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 (02) .

上一篇: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想要旨探究下一篇:刍议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