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2022-09-11

“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为此, 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 必须改变基础知识学习架空能力培养的现状, 时代迫切需要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数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的辩证关系呢?

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转化过程, 是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得到发展的过程, 是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 已不仅是传授知识, 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落实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学习的重点应从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移, 以数学素养的培养为中心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的过程转移。要获得一定的能力必须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而, 以数学素质培养为中心并不否定知识的学习, 它强调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的“偏、难、繁、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灌输的现状, 加强数学素质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据此, 根据数学素质培养的需要, 精选哪些终身用得着的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学习。以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来组织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例证学习理解规律性知识, 紧接着是组织指导学生, 在尝试和独立地应用所学单元规律性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此, 学生的注意力就非常地集中并且持久, 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着长足的发展, 对于学生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知识得以充分地融会贯通, 对于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资料得以充分的灵活运用——从而容易产生极为正确的, 合理的, 甚至是全新的观点, 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

强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 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如《确定位置》的教学时, 就应加强规律性基础知识——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的教学, 要在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上狠下工夫, 夯实确定位置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 在“引入”的环节里, 突出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知识的教学, 借助排座位和看动物做操的活动, 帮助学生在坐标图上理解如何首先确定第一排第一号, 如何从前往后数和从左往右数, 用坐标图式的方法, 达到使生活数学化的目的;在“迁移”环节里, 仍然要求学生能在坐标图上说出小动物的家和指出书架上书的位置, 以便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规律性数学知识的目的;在“应用”环节中, 可以让学生指出和辨识坐标图上旅馆、火车、飞机、电影院所找的位置, 并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 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以致用的前提, 是培养能力的根据, 没有根基或者根基不牢, 能力培养容易落空。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个前提, 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 而且知识也只有在应用中才会真正掌握, 应用才是最终目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正确处理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授人以渔,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学生独立应用所学规律性知识、技能,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节奏快, 容量大, 收效实, 效率高, 更促进学生将规律类化, 学会“反三”, 实现阅读迁移,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 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的辩证关系, 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实现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为学生一生应用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性, 整体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有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功能, 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 落实国务院关于“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要求,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适应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需要。

上一篇:不同方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下一篇:浅议民事虚假诉讼的成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