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例糖尿病住院病人统计分析

2022-09-12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肥胖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的发生率正在不断的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该次研究主要分析该院2011年1月一2014年1月收治的892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该院病案统计室收治的89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还结合政府办医院出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以及政府办医院出院病人疾病分类年龄别情况报表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该院按照ICD-10标准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的制定,主要的依据是出院时候的第一诊断,所有的材料均完整、可靠以及真实[1]。

2 结果

经过分析得到,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如下,年龄排序前三位的是60~69岁,所占比例为22.42%,其二是50~59岁,所占比例为20.17%,最后是70~79岁,所占比例为18.16%。

2.1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性别对比结果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性别情况如下:2011年,男性100例,女性215例;2012年,男性105例,女性175例;2013年,男性109例,女性188例.男女情况详细情况见表1。

2.2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年龄对比结果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年龄比较结果为:2011年期间,60~69岁年龄阶段的病人是最多的,012年以及012年亦如此,详细情况见表2。

2.3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治疗效果

892糖尿病住院病人治疗效果为:2011年,治愈人数有104例,2012年为127例,2013年为121例。其他的治疗效果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糖尿病的严重病情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产生相应的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并发症,会直接蔓延到患者的各个器官以及各个组织,存在很大的威胁性以及危害性。所以,对糖尿病做好相应的统计分析对糖尿病的防御以及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3.1 男女糖尿病患者比较

经过上述的分析结果得到,糖尿病患者正处在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分析男女构成比例得到,女性患者多余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基本上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女性体重普遍偏重、体力劳动强度明显减轻以及营养过剩等。

3.2 患者年龄大小比较

经过上述的分析结果得到,60~69岁为糖尿病高发期,所占比例为22.42%。分析患者疾病年龄阶段得到,糖尿病患者一般发病年龄为50~79岁该项年龄阶段。根据统计得到,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一样,明显走向人口老年化趋势。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逐渐下降,机体的抵抗力以及恢复能力也缓慢的衰减,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老年人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

3.3 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的分析结果得到,治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因为长久的疾病,难以付完全部的住院费用[2]。随着经济负担的不断加重,患者病情好转之后就会懈怠药物出院之后接受相应的门诊治疗,这样一来就直接降低了糖尿病的治愈率。但是好转率则明显偏高,死亡的人数明显降低,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医院与时俱进,引进了相应的科学技术,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有所提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3]。综上,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强化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研究,做好相应的研究分析工作,不断提升诊断以及治疗手段,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诊断以及治疗的技能,不断提升初级保健质量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不断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运动指导为主要的核心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做好未雨绸缪工作。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892例糖尿病住院病人资料。方法 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892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排序前三位的是6069岁,所占比例为22.42%,其二是5059岁,所占比例为20.17%,最后是7079岁,所占比例为18.16%。结论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不断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运动指导为主要的核心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做好未雨绸缪工作。

关键词:糖尿病,住院病人,统计

参考文献

[1] 袁庆,袁魁昌,李清华,等.糖尿病病人住院费用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10(12):121-123.

[2] 刘勇,宁黎霞,袁兆康.江西省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12(4):1474-1475.

[3] 葛美玉,姜仲辉,王华.2002~2006年某院收治糖尿病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0(3):288.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下一篇:中美两国档案教育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