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

2022-09-10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糖尿病足病的直接原因,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截肢或者死亡的情况[1]。在临床上主要的症状是间歇性颇足、下肢感觉异常和下肢疼痛等。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采用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方法治疗后,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为38~70岁,平均年龄为(58.35±2.15)岁;糖尿病的病程为8~15年,平均(11.5±1.5)年。

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糖尿病以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标准[1]:出现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足、足部发凉和疼痛、足部溃疡以及触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的现象。2经过B超检查显示了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狭窄,血管壁增厚,溜溜速度较慢。3踝/肱血压指数(ABI)<0.9。排除标准:1对舒洛地特和辛伐他汀没有过敏现象。2有下肢或者足部溃疡的现象。3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异常,严重的脑和神经系统障碍。4在一个月内出现了脑出血、消化道出现等出血性疾病。5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2 方 法

1.2.1治疗方法9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服用舒洛地特胶囊 ,2次/d,以此250 LSU,同时联合服用辛伐他汀篇 ,1次/d,20 mg/次 ,在用药30 d后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治疗期间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不受影响继续服用。

1.2.2检测方法采用计步器计算患者的用药前后的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痛行走距离,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下肢疼痛情况进行评分[1]。

1.2.3血生化指标测定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时间(CT)、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 (CRP)等水平。

1.3 统计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治 疗前后行走距离及疼痛评分对比

90例患者在应用采取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后下肢疼痛感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疼痛行走距离明显增加,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

2.2 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对比

患者治疗前后 凝血时间、血 小板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后的纤维蛋白和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

3 讨论

采用舒洛地特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的血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搏动的指数以及降低动脉阻力指数,应用在治疗中可以延缓血管病变的情况,防止血栓复发和环节静脉压力。在治疗中联合辛伐他丁是因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还需要对血管进行软化和溶解斑块的药物。而辛伐他丁作为一种调脂药物,除了降脂外还可以起到稳定和溶解斑块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减弱炎性细胞的蔓延情况,起到了一定的抗炎作用。

该研究通过应用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下肢疼痛感明显得到减少,最大行走距离与无疼痛行走距离都有显著的增加, 血生化指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药物在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没有给患者带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采取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了患者的无痛行走距离以及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映现象,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采用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来比较用药前后的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病变情况,神经病变的症状、无痛行走距离、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相比最大行走距离和无疼痛行走距离明显增加,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时间、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和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采取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了患者的无痛行走距离以及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映现象,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洛地特,辛伐他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上一篇: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汉日同形词偏误研究下一篇:论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