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教案范文

2022-05-26

教案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案更加重视教师是否能把课程讲解成功,关注点始终在自己身上,而非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教案范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古诗教学教案范文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第二篇:21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第三篇:《古诗四首》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之一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2.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一下“敬亭山”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解诗题,交流资料。(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

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浪迹南北,思想极度烦闷。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52岁的诗人经历了长期飘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④介绍背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⑥师小结:

(5)多诵读,悟诗情

三、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

你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同学听。可适时引导到背一年四季的诗。下面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望洞庭》。

(二)、审题初读诗句。

对洞庭湖你了解了哪些资料?出示视频课件 指名读诗。明确应该站在哪吟诵呢?师范读。

(三)、自学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秋夜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方法提示:看注释和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

(四)、感受湖光秋月的和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想像湖光是什么样子的秋月又是怎样的,才能非常和谐。

2、天空明月:你能用上一些词句来形容吗?洞庭湖水呢?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可联系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为什么会有镜未磨的感觉呢?这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最好了。还有结合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寒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另外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

3、读不仅能解诗意也能入诗境。再读这两句诗,你可以站着,坐着,或者边走边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引导:想像湖光秋月怎样两相“和”? 小结:,洞庭秋夜浪痕休。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朦胧、温柔、静谧。他们结合得那么融洽、和谐,使我们不愿去打扰他们。月光下的洞庭湖真让人如痴如醉啊!让我们再来读中体验这种和谐的美。

(五)、体验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适时出示视频、适时交流资料,感受比喻得贴切。(1)君山与田螺姑娘的传说。他的样子像田螺,颜色是绿色的。(2)另外“白银盘”是说在皓月银辉映衬之下,湖水愈加清亮,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结:诗人真是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月色、君山与洞庭湖水结合的那样和谐,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配乐朗读。

(六)、了解诗人的情怀感受设喻的高妙.

1、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然而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这又是为什么呢? (1)首先是诗人站得高、看得远。 (补充资料:) (2)本诗写作时背景: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参与的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刺死,刘禹锡贬官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望洞庭》写于去朗州赴任途中。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

(3)课件出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晚年老病他仍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小结:他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无论是被贬官,还是衰病的晚年,无论是凄清的秋天还是玄都观游春都表现出屡遭打击而始终坚贞不屈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到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没有面对失败的励志豪情,要写出这样绝妙的比喻,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四、学习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作业: 课下背诵这几首古诗。 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三、填空。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三首古诗词,通过对

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

之情。

2.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句中把

比作

3.

,只有敬亭山。诗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日出江花红胜火,

?诗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第五篇:古诗《游子吟》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寄宿生,老师想问问,星期六回家,妈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星期一返校时又会为你准备些什么?

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一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妈妈总是烧我喜欢吃的菜。星期一,给我准备好换洗衣服,送我上车。

生3:我妈妈要亲自到站点接我,帮我拿东西;星期一返校,妈妈又亲自送我上车,还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

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

请看图片:(出示课件,配乐播放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

[片断二]

师: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母亲送孟郊时会说些什么?

生1:母亲将孟郊送到村口,对孟郊说:“在外面要学会自理,天冷了,要随时增添衣服,晚上要盖好被子,别舍不得用钱,苦了自己,要当心小偷。”

生2:母亲会说:“你出门是为求学读书,一定要刻苦学习,可不要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写信回家,让娘放心。”

生3:母亲会说:“郊儿,有句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你在外能自觉学习,争取考个状元回家,为咱穷苦人扬眉吐气。”

生4:母亲会说:“郊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娘相信你这次入京赶考定会榜上有名;即使榜上无名,你也不要灰心,早点回家,娘等着你。

„„

师:听着母亲的“唠叨”,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母爱的细腻、深情,感到母爱的温暖幸福,你们为孟郊有这样一位好母亲而骄傲高兴吗?

[片断三]

师:早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太阳出来了,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太阳的光辉吗?

生2: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显得勃勃有生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路边生机勃勃的小草,心里感慨万千,他想: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我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生3: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望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

„„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让我们以祟敬饱满的感情地来朗诵这首母爱之诗吧!

生:齐读课文

[片断四]

师: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沐浴我们,她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谁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伟大无私的母爱?

生1: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生2: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滋养,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培育。

生3:养儿方知父母恩

生4:母爱是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夏天习习的凉风,母爱是秋天累累的果实,母爱是冬天熊熊的火焰。

„„

教学评析:

一、渲染情境,引导感悟体验。

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寄宿学生回家返校这一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习,为学习古诗领悟母爱作了较好的铺垫。

2、借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图文情境,引导观察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表达。

二、注重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表达的机会,从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展现个性。该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具体目标,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诗教学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1范文05-18

风古诗教案范文05-19

古诗画教案范文05-19

古诗风教案范文05-19

大班古诗教案范文05-24

古诗教案免费范文05-26

古诗鹿柴教案范文05-26

古诗讲解教案范文05-26

语言教案古诗范文06-04

古诗两首教学教案07-01

上一篇:公司服务标准范文下一篇:个人总结记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