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师生素养研究

2023-02-09

“构建人文校园, 提高师生素养研究”是经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批准, 于2010年4月被列为2010年度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ybjk2010—25) 。本课题于2010年3月启动, 历时近4年, 完成了预计的各项任务, 现予以概要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 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教基[2006]5号) 、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教宣[2009]21号)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渝教基[2008]15号) 等文件或通知中均对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构建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引领学校自身发展、走向成熟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中学, 但由于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 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学校的视觉文化也不够规范, 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班级文化等不成体系, 没有厚重感。对师生潜移默化, 素养提高影响力不够。因此, 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目前学校的实际, 进一步规范办学理念, 打造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 以达到引领师生和谐共进的目的。

3. 教师、学生发展的呼唤。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特定场所,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学校环境的优劣, 无论对教师人格的发展, 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育,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主动, 以愉快全体师生的生命, 以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是学校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 研究的意义

1. 促进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学校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3. 凝聚学校办学特色。

2010年, 我校被确定为渝北区标准化重点建设的五所学校之一, 这给我校打造人文校园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课题组充分挖掘本地、本校资源, 形成系统的理念文化;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和建成后, 同时完成显性文化的系统工程建设, 并逐步构建起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文校园文化。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激发师生自身驱动力, 引领师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形成一种人、校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 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 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讲人, 讲的是个体的人, 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和谐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而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 靠的是什么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4.特色学校理论。关于“特色学校”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学者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 遵循教育规律, 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 选准突破口, 以点带面, 实行整体优化, 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 它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 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人文校园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使“以人为本”成为全球关注并倡导的目标。只有重视人的作用, 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 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 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 并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这就是人文校园。

(二)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礼仪素养、专业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理论素养等。本课题不去面面俱到, 拟从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方面进行研究。

(三) 学生素养

学生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等综合素养。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和努力, 在学生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 自尊自信、自律自控等公民素养, 团队精神、沟通协作等合作能力, 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等体育精神的培养方面有所助益。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提倡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 尤其是发达国家, 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人认为,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 是宽容精神、合作精神等, 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都是人文精神, 故人文精神被视为美国的教育之魂。

英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非常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是十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纵观发达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 其目的无不是让受教育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高诚信度, 增强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工作精神, 使学生在做人与待人接物中也能显示出很高的品质。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人文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江苏吴江中学进行了《数字化背景下人文校园建设的研究》, 重庆市渝北区五星小学进行了《书香校园构建策略研究》等。

国内外相关研究各具特色, 虽然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建设目的功利化、建设主体偏误、建设内容缺乏个性等等。如何克服各种弊端, 提升人文校园建设水平, 全面提升师生素养, 就成为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 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建设

(二) 人文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

(三) 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

(四) 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建设

(五) 通过人文校园建设, 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提升学校软实力,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凝炼办学理念为依托,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载体, 研究玉峰山中学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形成十项行动推进策略。

1.思想性行动策略: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统领“人文校园”建设。

2.人本性行动策略:秉承以人为本, 把教育人、培养人、感染人、激励人作为“人文校园”建设的工作途径和工作方向。

3.科学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从方案设计到规划制定, 从人文精神的提炼到人文景观的建设, 从办学理念的提升到办学思路的调整等, 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4.动态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要有前瞻意识, 要与时俱进, 在持续发展中弘扬时代主旋律。

5.整体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整体规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6.特殊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要在合乎上级要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7.主体性行动策略: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主体, 注重师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8.体验性行动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活动体验, 促使学生通过体验转变观念。

9.熏陶性行动策略:借助有益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10.创新性行动策略:建设与实施要以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 以科学的创新精神指导和组织实验研究工作。

八、研究成果

(一) 提炼了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

1. 主题文化:

驿站文化。玉峰山镇曾经是一个古驿站。我们将古韵之风与现代气息相结合, 把玉峰山中学的主题文化打造为“驿站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传输网络, 学生们进入这里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 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行者们在驿站里获得充足的物资后会继续前行。也就是意味着学生们从玉峰山中学毕业后, 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快, 他们会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 最后投身社会奉献热血。

2. 办学理念:

我们一起前行。提出“我们一起前行”的办学理念。一是契合学校的驿站文化这个主题, 二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责任, 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一起前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 一起前行;二是教师群体在团结互助中共同前行;三是师生和学校一起前行。

3. 校训:

每天进一步。“每天进一步”就是每一天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它提醒全校师生员工每天都要自我审视:今天是否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新的进步。

4. 校风:

学海无边, 行者无疆。“学海无边”, 出自明朝张岱的《小序》:“学海无边, 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一方面, 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际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另一方面, 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 教育也是深邃而无边的。学校作为“成长的驿站”, 是为学生们提供知识养分的地方, 他们在这一站一旦吸纳了充足的营养, 就会开始前行的步伐, 直到进入下一个驿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学习的道路上, 前行的步伐永远不应停止。

5. 教风:

慧眼慧心, 点亮人生。“慧眼慧心”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要求。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材施教”, 在教育中用慧眼寻找和发现学生们不同的能力, 并在他们取得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 努力成为开启学生智能的园丁。

“点亮人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职业是影响学生人生的事业, 教师的行为是培育学生道德的标尺, 教师的思想是启迪学生信念的灯塔。教师应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 用爱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

6. 学风:

行远自迩, 克勤志坚。“行远自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学生, 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 做事情必须要由浅入深, 一步步前进。

“勤”既指勤俭节约, 也指勤奋学习。勤俭节约是教会学生们生活中要艰苦朴素, 不要互相攀比;而在学习中就应该发挥勤奋刻苦的精神, 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志”取两层意思, 一是志向之“志”, 二是意志之“志”。希望学生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二) 打造了人文校园的视觉文化

1. 楼宇文化。

基于“驿站文化”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我们着力打造我校的楼宇文化。一是命名办公楼为“思行楼”, 教学楼为“远行楼”, 综合楼为“知行楼”, 教师宿舍为“慧丞居”, 学生宿舍为“怡心居”, 食堂为“知味轩”。二是在办公楼、教学楼的楼梯间的墙壁上悬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勿以恶小而为之, 恶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励志语, 师生在平时的行进当中时时接触、潜移默化;三是在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的底楼醒目处的墙壁上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四是在教学楼、综合楼的走廊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 激励和启迪师生。

2. 碑石文化。

在进入校门最醒目处, 矗立一块长十余米、高约2米的石碑, 上刻教育部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为我校题写的校赋——人生驿站赋。旁边两块小石上分别刻有办学理念——我们一起前行, 校训——每天进一步。

在办公楼旁, 立有长十余米、高约1米的“在玉峰路上”浮雕墙, 上有教育部杨春茂所作小诗《驿站学堂》。整个浮雕分“理想前行”、“阳光前行”、“智慧前行”、“创意前行”、“砥砺前行”、“携手前行”六个部分, 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形。

在校园各处, 分布有“笃行”、“玉成”、“奋飞”、“远航”、“凌云”、“磨砺”等小型文化石, 处处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 标志文化。

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多次讨论、筛选, 最后确定了校旗、校徽方案, 创作了校歌《我们走在玉峰路上》, 并作为本校传统活动师生的演唱曲目。学校制作的各种制度牌、标志牌等, 均印有校徽, 以及办学理念, 使其深入人心。

(三) 完善了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

根据一段时间的运作与思考, 结合学校的现有实际, 充分发挥教职工集体的智慧, 修改完善了《玉峰山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玉峰山中学职称评定考核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等, 并制作成《玉峰山中学管理手册》, 印发给各教职工。这些制度和方案, 既有一定的规范性、约束力, 又有一定的人文性, 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四) 开发了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

一是学校图书室配备了生均30本的图书资源, 专门的电脑、阅览桌椅, 还综合师生意见, 订阅了部分期刊、报纸, 专门安排时间向师生开放, 师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形成了读书的热潮。

二是编写了学校文化建设读本——《在路上》。分为“驿站篇”、“德行篇”、“远行篇”, 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著名驿站、礼仪知识、名人轶事等, 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的裨益, 对教职工也有一定的启迪。

三是在2012年, 学校创办了名为《且行且歌》的校刊。适时征集师生的论文、心得、经验、励志故事等, 丰富了师生的精神, 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也让参与者体会到了一定的成就感。让大家觉得自己与学校这个大家庭深深融合、密不可分。

四是在教职工撰写的论文中选取了一部分, 编写了《玉峰山中学〈构建人文校园, 提高师生素养研究〉论文集》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 开阔了教职工的视野, 并为学校构建人文校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 丰富了人文校园的活动文化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传统性的活动项目。如“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元旦文艺演出、国庆游园活动、秋季开学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训练、新生登山拉练、教职工生日祝福短信等。通过这些传统活动的开展, 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又拉近了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 还培养了师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六) 建设了人文校园的班级文化

基于“驿站”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既体现了一定的共性, 又展示出丰富的个性。各班均以“行”为主旨确定班名, 如“远行班”、“善行班”、“乐行班”、“笃行班”等, 并在教室前面的墙上印出该班的班训, 如“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路在脚下, 志在我心, 超越自我, 绽放青春”、“我努力, 我进步, 我自信, 我成功”等, 时时提醒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每个班在教室外面的墙上均有学生“全家福”, 以及班主任寄语,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身为班级这一大家庭的一员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

九、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1.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根据人文校园建设的人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我校管理团队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 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实现了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2.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了与学校地域和历史渊源切合的理念, 打造出基于办学理念的可视化的校园文化, 以此为载体, 促进了教师人文知识、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心理调适和礼仪素养的提高, 深化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班班通”的实现, 使很多老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优势, 更加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的提高, 带动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对事业的热爱, 工作热情更高, 工作实绩更好。

3.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方面, 通过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的影响, 学生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一些传统活动如校运会、“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及元旦庆祝活动等的开展, 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服务、演讲比赛等, 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在团支部、学生会中的履职, 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水平。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 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 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 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通过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了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得益于人文校园研究和打造,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多实效。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来, 学校集体获区级奖34项次, 教师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市、区级奖16篇次, 教职工获镇党委政府奖励32人次, 获区级或以上奖28人次, 学生获区级或以上奖66人次。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明显上升, 2013级学生毕业升入联招的比例在2012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0余个百分点。

十、问题与讨论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契机, 我校师生的素养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如何构建人文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显性文化的打造总是会有所停顿, 或者说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终点, 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却不会停顿。如何建立人文校园的长效机制, 使人文校园建设对师生持续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这是摆在学校领导、老师面前的又一课题。

2.怎样增强课题研究的魅力, 让更多的老师自觉参与进来。跟不少学校一样, 我校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面还不够广, 一些老师或者认为没有时间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不容易找到具有实效的课题而未能广泛参与, 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很好发挥课题研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

十一、结论与建议

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 不论作为一项课题研究, 还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 取得了一些实效, 对师生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也不应就此止步, 而应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认为, 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应进一步拓宽科研成果的交流渠道, 进一步提供科研成果推广的平台;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重视对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科研成果的奖励, 使教师更多地、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 使教育科研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 李志刚.发现校长智慧.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5.

[3] 赵艳然.成为有思想的校长.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4] 陈治国、汪天彬、余国源、张波.潮涌两江——重庆市渝北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3.1.

[5] 晏清才.学校团体训练模式研究.西安:未来出版社, 2009.6.

[6]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上一篇:高校后勤办公室秘书素质要求及提升措施下一篇:高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