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市场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网络市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其浪潮势不可挡。可是在这个浪潮中却也暗藏危险,信息泄露,诈骗……无不挑战着我们。而要想促进网络市场健康长效发展,无疑需要进行网络市场的法制建设。

第一篇:网络市场论文范文

网络视频的市场开发

摘 要:在现代传播日益精进的宏观环境下,网络视频在现代社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网络视频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目前网络视频市场的产品内容重复率高、管理不精,形式单一、互动不足,市场主体两极现象严重。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内容与形式,网络视频市场需要冷静思考,大胆创新。本文主要从新产品的开发和鼓励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两方面对如何进行网络视频的市场开发提出建议。新产品的开发主要针对目前网络视频内容重复度高,且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对于小微网络服务企业的扶持与利用则是出于目前网络视频产业格局的考虑。成熟的网络视频企业在规模与技术上都占尽天时地利,近期又频现高价收购、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的大动作。相对而言,成长中的网络视频企业需要找到一个充分利于发展的突破口——与小微网络服务企业进行外包合作。

关键词:网络视频;市场开发;新产品;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

网络视频市场虽兴起不久,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节奏一路昂首阔步,发展成一股重要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由此,不得不关注目前网络视频市场开发中的问题。

一、网络视频市场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自2002年至今,网络视频市场历经11年,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在网络用户日趋增加的大环境下,成为第三大网络应用,网络视频的市场竞争呈现出多维度、多态势的局面。在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在网络视频市场中分一杯羹,愈发激烈的竞争带来了更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将使网络视频市场迎来又一春。就网络视频市场开发来看,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从内容上看,各视频网站提供的视频内容基本一致,种类丰富却严重良莠不齐,管理混乱;独创内容较少,影响力不大,网络视频近乎“网络电视”。从形式上看,单方面的传输仍是主流,视频节目或者作品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优势,网络的社交媒体作用不明显。从市场主体看,网络视频企业和运营商都存在金字塔顶端的竞争,成熟企业占据绝大市场份额,成长中与新兴的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前进的同时应不断回顾与思考,经过分析,认为网络视频市场应调整开发思路,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和对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的扶持。

二、网络视频市场开发的新思路

(一)新产品的开发——从“内容为王”到“形式突破”

纵观自2006年网络视频在中国盛行以来,网络视频的节目形式基本上是单方向的信息供应。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动画等占据了网络视频的绝大部分江山。曾近引起关注的拍客浪潮、自制剧上传虽有新意,可惜也只是昙花一现。大量的受众将网络视频作为电视剧等的储存库,随时搜索观看,仅仅处于接受的状态。各视频网站对于内容的追崇,也使得网络视频产业出现负面效应。如节目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版权不清,以及其带来的企业盈利不持续不稳定,运营模式受到挑战。

内容上的扩张与延伸虽已较成熟,但仍需细致管理;对内容其引发的桎梏可以从形式上进行突破。

1.以形式创新带动内容的丰富化,进一步完善信息载体的作用

(1)进行内容细分,加强管理。提到“拍客”、“自制剧”,或许会联想到夕阳下海浪汹涌过后逐渐退去的画面。仔细回顾网络上的流行自制剧,如“泡芙小姐”、“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不难发现,这些短剧都相对缺乏深意,不需要大众过分思考,一笑而过,有的情节甚至令人难以接受。拍客提供的视频则偏零散。因此,可以说,网络用户作为视频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往往不够系统、分类不明、有低俗化倾向。所以对内容的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对用户视频进行细致分类、系统规划,一定程度上加强管理,及时关注网站用户的反馈。另外,视频网站近年来的自制节目频频出新,在创意方面甚至制作水平上胜过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成了网络视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乐视网的《午间道》、腾讯出品的《腾讯微博炉》、优酷的《晓说》等等,都深受观众喜爱。视频网站在创新的同时应注重管理,谨慎审批,严格制作,防患于未然。

(2)注重自媒体渠道。在这个人人皆记者的年代,社会上很多最新消息都是自媒体的产物。视频网站不妨顺应潮流,在良好管理的前提下,将众筹新闻视频化,给网络用户一个发布自拍新闻的途径。2013年11月29日,众筹网正式发布国内首家“新闻众筹”平台,为各类媒体的娱乐、时尚、汽车、体育、房产、互联网等内容题材提供公众预筹资服务。这项服务的出现表明当下人人报新闻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而是有技术平台的支持,切实可行。新闻出自公众,形式就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文字和图片不用多说,视频的确是大有可为。前有“拍客”、“播客”,现有大规模的摄影摄像爱好者,更有高像素的移动媒介,如手机、PAD等,以及动图、啪啪等技术更新。众筹新闻开辟出视频平台具有强有力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3)利用网络视频传播正能量。网络传播没有门槛,更没有隔阂。视频《中国领导人是如何炼成的》和《神秘的朝鲜》生动风趣的展示了两国的政治形态和发展状况。仅从形式上看,这是传播政治文明的巨大创新。借助于良好的开端和氛围,不论是国家干部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公益事业还是公司产品,都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将自己呈现在大众面前。“正能量”的走红除去网络的普及以外,最根本的是它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在无法预知下一秒即将发生什么的现代社会,人们一直试图加快自己的节奏来适应变化,有时会忽视一些恒久不变的因素。用网络视频的形式将充满温暖、积极向上的画面直接迅速广泛地传递给大量受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必然优于特定时段的电视节目或者报纸杂志的文章。视频网站可以着力于建设一个弘扬正能量的板块,汇集来自电视节目、影视剧以及用户自制内容的优秀短片,打造网络视频的心灵鸡汤;提供短片主人公与受众的交流平台,用户也可以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反馈。

2.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发挥媒介社交功能,打造视频分享空间

网络一直以及时性、互动性在时效和社交方面占据重要高地,视频网站依托于网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两大优势,以此为突破口,开创全新的视频提供途径。将视频的直接可观和网络的互动交流相结合,可以打造一个立体的、可视听的网络视频分享空间。

利用视频形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比较关注的方面置于公共平台,吸引志同道合者观看,形成意见交流。分享的内容可以纯属娱乐,也可以拓展到社会新闻、公益事业等。从大众中来,再回归大众。

目前,国内较成熟的视频分享平台有爱西柚(xiyou.cntv.cn),它是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客台,主要内容为视频上传、视频分享、视频搜索、高清视频观看平台。爱西柚还将平台进行了细分,设立出娱乐、科技、教育、新闻等板块。爱西柚鼓励网友创作或分享视频,其优秀作品有机会在CCTV展示。例如,给养花爱好者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交流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图片和文字,而是以自拍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养花的技术与成果,形成社团等。再例如,在毕业求职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起供需桥梁,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将自己的视频简历和企业宣讲视频上传至专门的视频空间,然后各取所需。近几年气势汹汹的“相亲”同样能借助网络视频来一次“非诚勿扰”似的盛宴。不得不说,媒介技术将又一次冲击大众的生活方式。

3.制作更多适合移动终端的网络视听节目

(1)挖掘移动互联网市场,重视移动终端。近世以来,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是当今世纪发展最为迅猛、潜力巨大的两大产业。二者的的结合,创造出一个新的网络渠道,也给网络产品提供了另一片天地,经济前景十分可观。哪怕传统互联网三大运营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也不敢对移动互联网稍有放松,因为用户从电脑转移到手机、pad等移动设备的速度超出了预期。腾讯利用微信暂时站住了脚跟,阿里巴巴就推出“来往”以制衡。百度致力于百度地图的应用,阿里巴巴也将支付宝和天猫淘宝的客户端更新换代。在网络视频用户纷纷将手机作为收听收看网络视频的终端时,网络视频企业的移动客户端之争也开始打响。2012年,全球移动终端消费视频内容的时长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移动观看视频时间占全球在线视频观看时间的比例接近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服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4.2亿手机网民用户,其中,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达1.3亿,手机音乐用户达2.1亿。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也提到,据爱奇艺数据显示,目前移动终端量已占爱奇艺总流量的33%。据优酷发布的数据显示,其移动终端量也已占到优酷总流量的1/5。

(2)开发移动终端网络视听节目。数据证实,移动媒体与人们的生活粘合度非常高,网络视频的移动终端存在大量需求,市场广阔。网络视频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做好精确的市场调查,生产更多迎合大众的、可适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视频节目。同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便利性发展互动业务、发挥社交功能。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颁发了4G牌照,从此,我国进入4G时代。这对于网络视频移动客户端的流量之争必定会产生影响。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网络视频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开发和完善适宜在4G平台上使用的移动视频客户端,制作形式多样的移动网络视频。并且在技术的支撑下,充分考虑现代观众的自主心理,给予移动客户端受众及时便利的反馈渠道。

(二)支持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1.重视网络服务外包

网络服务,通俗地说是分布网络上的一些软硬件设施通过一定的渠道,给人们提供访问网络数据的服务。例如,网上购票、在线查询成绩等。网络服务渗透至网络的各个角落,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物流追踪等等,当然也包括视频网站的产品提供、平台运营以及内容分销。

网络服务外包,则是指企业在价值链中有自身并不精通的业务部分,或者出于更高发展的需要,将那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此优化价值链,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更高效地完成经济活动。

由目前网络视频的产业格局来看,成熟的网络视频企业占尽资金、规模与技术上的优势。近来,盛大收购酷6网,百度收购爱奇艺,优酷与土豆兼并重组,腾讯、搜狐、爱奇艺达成影视剧版权采购联盟等等大动作,使得网络视频产业一边倒的形式愈加严峻。新兴成长的网络视频企业备受压制,在网站运营、内容生产以及争取受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障碍。若想顺利度过困境,网络服务外包是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小型网络视频企业可以将部分能力薄弱的业务外包出去,减轻自身压力,锁定某一方面,做精做强,打出品牌。

2.借助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发力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统称为小微企业。这类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裕,业务范围有限制、产值较小,同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业务细化边缘化、生产灵活的优势。2011年,国务院出台“国九条”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的形式一般是小型网络服务公司、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办的网络服务工作室等。这类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少,缺乏资本来源,但是掌握网络服务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渴望机会,重视每一项业务。他们富有创意,敢于尝试,对于大型网络服务企业不涉足的细致领域同样具有钻研精神。

成长中的网络视频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视频产品、加强平台维护与建设、扩大视频分销渠道,无论哪个部分都对中小型网络视频企业提出较高的资金与技术要求。这时,选择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不失为良策。视频网站投入少量资金,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将薄弱业务或基础业务外包给小微网络企业,收获的就很有可能除了完美的工作成果之外,还有一份充满创意的产品。

3.如何外包

在网络视频的产业链中,主要有三个主体——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内容分销商,接下来就从这三个主体入手探索如何外包。

(1)内容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分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微电影与自制剧提供商以及UGC内容提供商。他们拍摄制作视频内容,将内容版权销售给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在广告公司与技术提供商的支持下,将网络视频内容通过网络分发传输给电视台、手机电视运营商等内容分销商,最终由终端设备传送给视频用户。在整个产业链中,能够外包的业务面广量大。从内容提供来看,微电影与自制剧等的制作可以外包给网络服务公司,用户自制内容更是出于用户自身。如阿里巴巴成立专门团队为淘宝卖家提供宝贝拍照服务,方便客户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面。低成本的内容制造可以给小微型的网络服务公司,甚至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带来利益收入与业务磨练,节省了视频网站自身的制作成本。UGC内容外包相当于由用户自己将提供的视频内容进行包装、上传、维护。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自己完成从筹划到维护,如毕业生自制求职视频简历,上传至网络供用人单位浏览,并完成后期追踪;也可以寻求网络服务公司来完成一系列的运作。

(2)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广告的投入。在这两方面同样可以启用外包模式。技术支持包含视听技术与电信运营技术,这两类技术提供商必须能力过硬,需要一段长期的考察与磨合。视频网站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对于海量视频数据的处理,从整个网站到某一电视剧的分集,庞大的视频数量既是视频网站的资本,也是其最大的难题。对于一个刚起步的是视频网站来说,不妨寻求云计算外包服务。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运作方式。灵活高效、成本低廉、绿色节能是云计算的基本特点。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这样描述云计算:“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以唱吧与阿里云的合作为例。“唱吧”自2012年6月1日上线,仅4天时间就拿到了中国区第一的位置,发展至今,日上传歌曲超过30万,日上传图片超过25万,日下载图片次数超过千万,下载歌曲带宽峰值超过5Gbps,流量超过20TB,日下载歌曲次数超过千万。面对如此大量的图片、下载量以及流量,唱吧想到了云服务,一方面省去了硬件成本,同时还节省了人员的维护成本等。

(3)内容分销商。内容分销商最接近视频用户,除电视台、手机终端等,微博、社区等也成为了网络视频的发布地。在移动互联网备受关注的时候,移动终端的定制成为了内容分销的一个创新点。为了迎合现代人们个性化的主张,移动运营商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将客户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在硬件、软件、用户界面以及业务等方面充分考虑客户的使用情况,旨在推出最符合客户需要的移动终端产品。网络视频企业应主动关注移动终端的业务定制环节,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本网站的移动终端需求,主动向运营商寻求合作,谋求视频网站在移动互联网的点对点传播。另外,互联网“盒子”的开发运用也为网络视频未来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可能。“小米盒子”通过中国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乐视盒子”则给乐视网带来更广阔的用户覆盖率。2013年正式推出的阿里“天猫魔盒”再次将传统电视机顶盒提供的数字电视服务趋于更加危险的境地。网络视频以“盒子”的形式传播可以直接进入家庭,受众稳定性增强,也有利于对于视频观看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便于决策。

三、总 结

网络视频产业在摸索中不断壮大,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网络视频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市场开发是包括每一个网络视频企业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产品开发上要以完善和创新为准则,为受众奉献优质新鲜的视频大餐;在企业运营商,应尝试与小微网络服务外包企业建立合作,互利互惠,创造共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众.“内容为王”网络视频产业模式构建[N].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06.

[2] 胡媛媛.解读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09(7).

[3]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8).

[4] 201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EB/OL].http://www. 51report.com/.

[5] 胡晓群.网络视频网站打响差异化竞争战[J].行情,2010(5).

[6] 杨铭民,徐元凯.网络视频技术应用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11).

[7] 杜金艳.网络视频播放技术的实现和发展[J].科技资讯,2012(29).

[8] (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 伍康希.传媒整合营销(理论与实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 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2] (美)迈克·波特.创造共享价值[J].哈佛商业评论,2011(1).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张传英 朱旭光

第二篇:网络市场法制建设初探

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其浪潮势不可挡。可是在这个浪潮中却也暗藏危险,信息泄露,诈骗……无不挑战着我们。而要想促进网络市场健康长效发展,无疑需要进行网络市场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制

作者简介:赵月(1995-),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信息工程大队本科生,研究方向:安全防范工程。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而我国已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0.9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网民的消费行为逐渐向移动端迁移和渗透[1]。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络理财、炒股等网上理财和消费手段不断发展。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诈骗、网络虚假广告、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愈发猖獗而且网络购物中,经营主体违法、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广告违法、消费侵权等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加强网络市场法制建设,保障网络市场信息安全,势在必行。

一、完善立法

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已有法律无法适应网络市场。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中关于具体网络违法行为的惩罚办法,并大力推进专门针对网络市场的法律法规出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求的重要举措。

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基本法。针对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领域可能出现的泄密、反动言论、诈骗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根据《刑法》做出相应的惩治措施。在网络消费市场,针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经营主体违法、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广告违法、消费侵权等问题要加大惩罚力度,做出严格规定。对于网络理财市场,提高要求,规范规章制度,坚决抵制侵害公民权益。互联网发展工程中,各立法部门应当协调合作,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保障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监管

目前,对于网络市场的管理,我国旨在控制,但是这种一味禁止的管理只能引起网民的反感,而无法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因此,加强网络监管,需改进监管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创建有效的网络监管体制。首先,有关的网络监管部门要坚守“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原则,恪尽职守,严格监督网络信息,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检举,保证网络市场的安全。其次,执法部门要做与网络监管部门做好对接工作,协调配合,保证违法行为一经发现,执法部门就能马上进行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工作。此外,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健全优化网上投诉机制和调节系统[2]。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面监督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最后,也要加强对网络接入服务商的监督管理,以保证服务商为网民们提供健康合法的网络服务。

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我国网络执法人员专业素质还不够高,因此应借鉴学习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方式,借助公安院校培养出一批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还可以发展在职培训,全面提高网络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而网络技术发展飞快,因此要定期对网络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掌握新的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定期到基层进行调研,完善自己知识面。打造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络执法队伍,切实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化宣传

重视舆论的力量,用舆论来引导人民群众重视网络安全。对典型网络交易违法案例多多进行宣传,对网络违法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其一,提醒群众增强自我保护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二,震慑网络违法者、使心怀不轨者自觉遵纪守法。由于网络的地域性、虚拟性等特点,许多网民并不了解网络违法行为和网络不当行为,也对网络违法行为也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网络立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应当积极借助各方面的宣传平台,发动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培养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营造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技术研发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说,世界各国早已想尽办法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研制出网络预警与网络执法系统,进一步管理网络市场。

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而我们也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网络市场法制建设,才能战胜困难,捉住机遇,在发展的浪潮中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张淑清.网络安全执法面临的困难及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2]全承相.网络市场的法制创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作者:赵月

第三篇:论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及市场支配地位的界

摘要:文章以网络经济的特征为基础,结合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指出了静态网络市场的特征、动态网络市场的特征以及网络交易形态对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界定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认定网络经济中市场支配地位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份额,而是网络经济效应、标准与对于关键设施的知识产权。文章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给出了完善中国相关制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反垄断法;市场支配地位;相关市场;网络经济;立法建议

文献标志码:A

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一些国家出现了针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促使国际法学界关注网络经济中的反垄断问题,由此带来一场反垄断法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伽7年8月通过后,2008年8月正式生效,它不可避免地面临在网络经济中的实施问题。鉴于网络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反垄断法于网络经济相关产业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相关市场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则是反垄断法能否正确实施的基本前提。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使其中相关市场与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不能照搬传统方法。笔者将以网络经济的特征为基础,分析国际上有关界定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及市场支配地位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梳理出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与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方法,并进一步给出中国《反垄断法》相关制度完善的具体建议。

一、网络经济及其对反垄断法提出的挑战

有关网络经济的定义繁多,通过分析各种定义的内涵及其要界定的对象可厘清网络经济的含义。从概念上看,网络经济为经济体之间以节点和链路构成的系统为主要作用方式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特征看,网络经济是具有网络经济效应等网络经济学特征的网络产业;从时间上看,网络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从具体产业看,网络经济主要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互联网(包括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如利用了网络技术的金融业等)。

网络经济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是经济体之间作用的方式是网络;其二是网络外部性,也被称为网络效应,正是这两个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给反垄断法提出了挑战。

按照链路的形态划分,网络分为真实网络(actu-al network)与虚拟网络(virtual network)。真实网络的链路是真实的,其形式可以是物理的(如通讯网络)也可以是各个经济体之间真实的信息交流(如语言)。虚拟网络指网络产品的价值并非因与其他消费者或者产品连接而实现,如能兼容的产品的一个组合。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全部使用者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虚拟网络,使用同一标准下产品的用户同样构成一个虚拟网络。上述分类可以涵盖各类型网络。当然不论真实网络还是虚拟网络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具体的网络形态,例如互联网、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软件用户构成的网络等。

在网络经济中,控制了网络或者控制了网络中的关键设施就意味着占据了市场支配地位,由此带来了反垄断问题。主要表现:其一,直接利用网络限制竞争。在真实网络中控制了瓶颈设备的企业往往会利用这一优势限制其他企业与其展开竞争。而在虚拟网络中同样会有这种情况,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将软件界面视为虚拟网络中的关键设施,企业也可能利用对界面的控制来限制竞争,但是软件界面又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这就使其中的反垄断问题比传统经济更加复杂。除了以上基于网络的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竞争者也可能通过联合控制一个网络或者其中的关键设施来限制竞争。其二,间接利用网络限制竞争。首先,网络的存在也使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增加了企业订立限制竞争协议的可能性。其次,网络的存在使企业能够方便地掌握消费者的信息,增加了企业从事价格歧视以及掠夺性定价等限制竞争行为的可能性。

网络并非网络经济所特有,传统经济中也有网络存在。因此,仅凭网络还不能完全将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区分开。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网络外部性,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市场均衡特点以及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市场结构等特征皆由网络外部性引起。网络外部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外部性仅指某个产品在有其他人使用时消费者对其价值估计会增加这一经济现象。也有学者认为狭义的网络外部性是指“单位产品的价值会随产品的销售数量增加”,还有学者认为是“单位产品的价值随该产品的预期销售数量增加”。笔者认为最后一种界定较为准确,因为网络外部性的产生原因并不在于消费者获得的价值,也不在于当前已经售出了多少单位的产品,而关键在于消费者对该类型的产品预期销量估计与对该产品的价值估计成正比。

网络外部性(狭义)能够在网络经济中引起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冒尖(tipping)、锁定(10ck—in)、转移成本(switching cost)等一系列相关现象。网络外部性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现象可统称为网络经济效应。正反馈指一个网络目前的用户越多则这个网络对其他用户更具吸引力,当他吸引到一个用户后又会使其更容易吸引到另外的用户,于是就形成了正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市场只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网络能够存在,比如传真、互联网只能有一个标准存在。正反馈导致了冒尖现象的发生,即当消费者认为几个竞争的网络中某一个会在将来获胜时或拥有更多用户时,全部消费者都会倾向于这个网络,而其他网络则会在竞争中失败,简言之就是胜者全得,胜者会成为标准。冒尖会使网络经济中产生传统经济中少见的次优技术获胜现象。假设网络经济的市场中有两种技术,开始消费者不知道那种技术会占优,偶然的因素导致较多消费者选择了次优技术,那么更多的消费者就会倾向于这种技术,使其成为行业的标准而使最优技术退出市场。当消费者发现最优技术的时候,他们已经被次优技术锁定。锁定指消费者即使知道最优技术存在,也没有任何消费者愿意转向它。因为最优技术此时的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远小于次优技术,消费者使用它要付出转移成本,即指消费者放弃现在的网络而转向新的网络所付出的成本,比如学习新的操作方式、购买新的设备等。只有当新的网络带给消费者的价值大于转移成本时消费者才会转向新的网络。

网络外部性导致网络经济中的市场均衡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因为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市场均衡不完全由价格决定,而是与网络规模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网络规模会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从而影响需求。例如在网络达到临界规模之前,厂商会采取各种策略吸引用户加入其网络,以避免被淘汰。而在越过临界尺寸并达到市场均衡点之后厂商可能会提高其价格以获得更多利润①。网络外部性对网络经济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带来了诸多

新的反垄断问题。

首先,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与快速的技术进步特点以及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使得反垄断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者因素的界定不能照搬传统方法。例如,在网络外部性以及其他网络经济效应的作用下,如何界定相关市场?如何确定市场集中度?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如何评价企业合并后对竞争的影响?

其次,在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企业的竞争策略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新的反垄断问题。例如,反垄断法如何干预企业联合制定标准?如何干预标准之争?如何干预企业利用网络经济效应阻碍或者剥削其竞争对手?

再次,网络经济中某些限制竞争行为可能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却为反垄断法所阻止,这也带来了新的反垄断问题。例如,渗透定价从反垄断法角度看是一种掠夺性定价行为,应受到禁止,然而这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常用的竞争策略,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促进竞争。

以上分析说明网络经济已经对反垄断法理论提出了全面修正的必要,限于篇幅,笔者仅分析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界定与市场支配地位的确定问题。

二、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的界定

相关市场指竞争关系主体所在的市场范围,确定相关市场是确定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也是合并控制中评价市场力量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相关市场分为相关产品市场与相关地理市场,前者指一个产品或者一组产品,而后者指生产或销售产品的地理区域。中国《反垄断法》亦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然而,《反垄断法》中并未规定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将来必然要出台配套规定或者相关司法解释,否则《反垄断法》根本无法施行。

无论美国与欧盟,测度相关产品市场或者相关地理市场的标准都采用SSNIP(Small but SignificantNot—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方法,即界定相关市场时,应考虑一个数额不大但很重要且非暂时性的涨价。SSNIP是一种分析产品交叉需求弹性的方法,主要测试一定产品或者一定地域内假设的一个数目不大但非暂时性的相对价格上涨的反应,测试当事人的客户是否愿意转购可以得到的替代品,或者转向其他地区的供货商。因为涨价会减少销售数量,在替代程度大到足以使涨价行为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这些替代产品或者扩大了的地域就应当包括到相关市场之中。对于测试中使用的涨价幅度标准,美国《1992横向兼并指南》规定为5%但是可以大于或者小于该标准,而欧盟1997年12月发布的关于界定相关市场的通知中则规定为5%到10%。同时美国与欧盟在是否区分存在价格歧视与不存在价格歧视的市场,哪些可作为考虑界定相关市场的证据等方面又有较大差异。因此,从美欧相关市场界定的差异和其具体操作来看,相关市场界定虽然有一个主流的标准方法SSNIP测试法,但是应考虑的因素众多,针对不同的产品或不同l的地域市场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亦有所不同。

网络经济的静态市场特征、动态市场特征以及交易形态都与传统经济有所区别,笔者认为,可从这三个方面人手来考察网络经济的特征对界定相关市场的具体影响。

(一)网络经济的静态市场特征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静态市场特征主要由网络经济效应决定,而网络经济效应也会导致传统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部分失效,应做修正。

第一,网络外部性导致价格机制失效。网络外部性形成正反馈时,用户宁愿选择用户数量多、会成为标准的产品而非价格便宜或者性能更优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SSNIP测试法显然不会有效,因为主流产品价格的提高并不会使用户转向其他产品。

第二,用户安装基础使同一产品产生不同市场。网络型产品在市场中能够生存下来,必须要具有一个用户安装基础,即先期获得一批稳定的用户以促进正反馈的形成。当厂商推出新产品时,必须与其早期获得的安装基础展开竞争,即要让使用旧版产品的用户转移到新版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新产品市场与原来的安装基础分别界定为不同的市场。

第三,转移成本。转移成本的存在,使得消费者被锁定,也使得价格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厂商之间要展开竞争必须克服对方的转移成本,转移成本导致网络型产品市场被分成几种类型。

第四,网络型产品的兼容性与差异性的影响。严格说来兼容性与差异性并非网络经济效应,但的确是很多网络型产品的典型特征,二者对确定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因为软件产品的高度差异性,软件市场只能包括同样的程序。而不能包括功能上只重叠了一部分的程序。

(二)网络经济的动态市场特征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影响

网络经济中的创新速度非常快且技术竞争激烈,网络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网络经济的动态市场特征——其技术进步的特点给界定其中的相关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如何确定产品的供应者及其替代品。网络经济市场的动态特性意味着市场界定不能仅仅看当前的情况,还要看将来的情况,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范围在变化之中。传统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主要依据价格理论,然而对于网络经济中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相关产业而言,产品的品质更加重要。

对此,有学者提出以品质代替价格进行测试来界定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即“看看如果一个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否导致其被另外的产品替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即使产品基于两个相互排斥的技术也应该被界定成一个相关产品市场”。他们以产品关键性能特征的25%为标准,即当产品性能降低25%时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其他产品,或者新产品性能提高25%时消费者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消费者,如果以上条件成立则替代品就应该被划人相关产品市场。反对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以性能为标准难以应用,因为“关键性能特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且很多在关键特征上的性能变化并不能被量化。

笔者认为,以产品性能测试方法代替价格测试方法尚未被广泛接受,但是在界定相关市场时技术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技术创新速度极快的网络经济中,更应该将技术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网络交易形态对界定相关市场的影响

网络交易导致界定相关市场时产品范围与地域范围确定困难,因为网络交易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对于如何界定网络空间中的相关市场,目前尚无一个对任何情况都能够适用的统一标准,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为电子商务既可能独立于传统经济,也可能与传统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比如很多传统经济部门也在利用电子商务从事业务。根据OECD的相关报告,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判断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是否属于同一相关市场的最基本的方法,即从“需求方”来观察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比如

用SSNIP方法测试产品的替代性。即使销售的是同样的产品,如果测试表明在电子商务市场中销售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那么网络空间应该与传统市场分开,在反垄断执法时就应该分别评估二者。在界定相关市场时,产品在现实世界中的运输成本、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的偏好、电子商务中的价格歧视、不同类型产品在电子商务中的销售模式等因素都应该被考虑或者应该被视为界定相关市场的证据。

三、网络经济中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前提是界定相关市场,因为相关市场的界定不同,市场占有率等具体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支配地位的标准也就不同。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及称呼,各国反垄断法有所差别,但是市场支配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相同的,即市场支配地位应该是企业具有限制竞争的能力或者地位,若企业具有某种优势,如技术、资金,但是这种优势尚不足以令企业具有限制竞争的能力,则不能认为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中国《反垄断法》第17条第7款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可见中国《反垄断法》也吸收了各国立法经验,该定义符合市场支配地位的核心特征。

仅靠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尚不足以在司法实践中直接应用,因此各国要么在立法中明确给出了确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要么在司法实践中予以明确。前者如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反垄断法》也是如此,后者如美国与欧盟。笔者认为,确定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是多元的,但是无非两个因素:其一,市场结构。分为静态市场结构与动态市场结构,前者主要看市场占有率,而后者主要看进入壁垒的大小,即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进入壁垒由多种因素构成,可以是市场原因,也可以是技术或者法律原因。其二,市场行为。行为标准主要有两点含义,首先是企业影响市场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能力;其次是企业实施的反竞争行为,例如价格歧视、搭售等。

这两个标准在国际反垄断法实践中并未严格区分,比如在一个进入壁垒很高的市场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影响市场竞争的能力必然较强,从事反竞争行为的倾向性就会更加明显。从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与执法情况看,判断市场支配地位主要从市场份额与进入壁垒两个因素人手,对于行为标准往往是应用于对具体滥用行为的分析过程之中。因此,网络经济中的支配地位的界定也应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应主要分析因网络经济的特征给计算市场份额带来的挑战以及产生的进入壁垒。

市场份额也可称为市场占有率,是各国反垄断法衡量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网络经济中,计算市场份额同样对判断市场优势存在与否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网络经济中的市场份额计算不能完全照搬传统方法。

其一,不能仅仅用销售额来计算市场份额。传统计算市场份额的方法是在界定好相关市场后,应用一个企业的年度销售额来除以相关市场中年度销售总额。网络经济中,由于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对于网络型产品而言,销售出的数量似乎比销售额的金钱数值更加有意义。因为用户倾向于销售量大的产品而不是销售额高的产品。由于有网络的存在,不论是真实网络还是虚拟网络,计算销售数量都非常方便。很多网络型产品,如通信、计算机软件等,一个用户只会购买一套产品,通过销售数量就能清楚地知道用户数。以销售数量来计算市场份额,实际是以用户数量来计算,能更加科学地衡量网络经济中企业所占市场份额。

其二,不能仅仅用安装基础计算市场份额。在前面分析相关市场界定时,已经指出了要将安装基础与新用户分开计算,在计算市场份额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即在计算市场份额的时候,是以包含安装基础的累计销售量来计算还是以当前销售的数量来计算,这两者显然是不同的。对于传统经济而言,是采用累计销售额计算,而对于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并且存在网络效应的网络经济来说就不能如此。对于用户安装基础中那部分只愿意使用低版本产品的用户,还有厂商早期为了发展用户而免费赠送了产品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该产品的用户都应该在计算市场份额的时候排除在计算数值之外。应以当前的出货量而非安装基础来计算市场份额。是否考虑安装基础计算数值有着巨大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对具体案件的判决。例如有学者分析微软案的时候指出,在1998年美国司法部计算出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为95%,而实际上只有16%的用户从Windows95或更早的版本升级到了Windows98。而在1999年,美国总共有1130万桌面计算机系统,而微软只卖出了110万套Windows98,也就是大约107万(还有3万多直接购买用户)Win-dows用户升级到了Windows 98。那么其余的计算机用户可以认为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买”了旧版Windows或者转移到其他操作系统上。如此Win-dows 98所占市场份额实际只有10%左右,显然与95%有天壤之别。

不考虑用户安装基础计算市场份额的方法虽然得出的数值较小,但是并不代表厂商对市场的影响力减弱。例如对于微软而言,只要其宣布以后开发的应用软件,如浏览器、搜索工具、MSN等不再向后兼容,用户只有被迫升级。正因为如此,在网络经济中市场份额的意义并没有其在传统经济中重要。

首先是因为网络经济中市场在不断变化之中、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在某些情况下,当前占据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并不代表将来能够具有持续的市场影响力。更有学者指出即使占据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也不代表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没有受到威胁,因为技术进步随时能够将其淘汰。

其次,网络经济效应的影响要比市场份额更大。例如一个企业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但是这个市场中的网络效应及消费者锁定较弱,另一个企业占据同样的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在市场中网络效应及消费者锁定很强,显然后者对市场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前者。

因此,在网络经济中要正确界定市场支配地位,除了考察市场份额,更应该考虑网络经济效应等因素带来的进入壁垒。在传统经济中判断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实施损害经济效率的反竞争行为的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而在网络经济中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看企业将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以上的能力,还要看企业实施排他性行为以提高进入市场门槛的能力。网络经济中企业主要利用网络经济效应而非价格手段来实施这些行为。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网络经济中判断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指标。

第一,网络经济效应。网络经济效应是一系列现象,其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可能被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用来实施损害经济效率的滥用行为。在网络经济中,一个新进入的企业要能够生存下去,首先要获得一个用户安装基础,这也意味着要克服其他企业的用户安装基础,而占据支配地位的企业有可能利

用自己的安装基础用户来实施滥用行为,例如可以采取价格或者非价格性掠夺手段阻止进入,还可以提高其现有用户的转移成本对消费者进行锁定让用户不能轻易转移到进入者的网络。即使支配地位的企业不人为地设置转移成本,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导致的倾向性,在进入者的网络没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也无法被吸引到进入者的网络,进入壁垒依然较高。因网络经济效应导致的进入壁垒同时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网络经济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往往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例如在软件产业中的微软,虽然有学者指出以新的计算方法计算其市场份额得出数值较小,但是微软在操作系统以及部分应用软件市场的影响力是毋容置疑的。

第二,关键设施的知识产权。对关键设施拥有知识产权是网络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因为网络经济中要获得先发优势要靠技术领先,企业在研发的同时自然要申请知识产权。对关键设施拥有知识产权也是网络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OECD的有关学者指出应该以知识产权资产为基础来(asset—based)评价市场力量。因为对知识产权拥有的多少与企业在市场中的成功成正比。而在企业对一些关键设施拥有知识产权时,其反过来抑制创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在电信产业中,拥有瓶颈设备的公司就很可能会抑制其他公司在市场上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软件界面也应该被界定为关键设施而不应受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标准。标准根据制定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法定标准(de jure standards),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一般涉及安全、医疗、卫生等内容,用来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作出限制;二是正式标准(formal standards),指由制定标准的专门组织(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SSOS)设定的标准。包括国内组织和国际组织;三是事实标准(de factostandards),指通过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支配地位,该产品所用的技术参数、兼容特性等指标得到广泛应用,成力行业内的标准。在网络经济中,能够给企业带来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是后两种标准,尤其是事实标准,它是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进行争夺的主要对象,而一旦企业的技术或产品成为事实标准,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也由此确立,企业就有可能利用标准实施滥用行为。正如著名经济学家Farrell所指出:“如果竞争性的标准是被发起的或被(企业)拥有,这些发起者(拥有者)就会为了让其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早期阶段,竞争对购买者非常有利。一旦某个标准获胜,那么拥有事实标准就会成为垄断力的来源。”

对标准的拥有与上述对关键设施享有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有些时候某些关键设施本身就是标准,然而二者是不同的:第一,标准可以是一种公知领域的技术,而知识产权则具有独占性,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对于标准的发起者来说,追求公开与普适性,而知识产权追求私有性与排他性。标准一旦形成就会给企业带来垄断地位,而标准可以公开,可以不被任何企业所拥有,这对标准的发起者往往更加有利。而对于关键设施拥有的知识产权往往需要企业保密,一旦公开,企业的支配地位就会荡然无存。第二,拥有主体不同。标准的拥有者可以是多个企业,而知识产权主体往往是一个企业。第三,二者的使用方式不同。对于公开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需授权,可以自由使用,对于某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标准,发起者也会为了扩大自身网络而免费推广。而知识产权则需要授权,任何人要使用知识产权,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必须得到所有权人的许可,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费,否则将构成侵权。第四,二者的内容不同。一种标准可以不包含知识产权,但也有可能包含上千项知识产权,一种标准中包含的内容比单纯的知识产权要宽。第五,与网络经济效应的关系不同。标准与网络经济效应关系密切,标准可能会因网络经济效应形成,网络经济效应也能够因某项技术被预期为将来的标准而产生。而对于关键设施拥有知识产权则不一定带来网络经济效应。正因为标准与知识产权有以上的区别,所以标准与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的支配地位是不同的,标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强与范围更广的市场力量。

四、中国反垄断法相关制度在网络经济上的完善

中国《反垄断法》仅给出了相关市场的定义,没有规定具体的界定方法,因为相关市场的界定是非常专业的经济学问题,立法者的意图可能是以后出台配套规定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考虑到网络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界定相关市场问题的特殊性,在将来出台界定相关规定时,可以针对网络经济单独出台一个配套规定来指导反垄断法在网络经济中的实施,当然包括有关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因为从美国以及OECD的经验看,他们均针对网络经济发布过专门报告。美国在反垄断执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尚且要专门针对网络经济出台相关报告,中国《反垄断法》出台相关规定时更应该慎重对待网络经济中的相关问题。即使不能出台专门针对网络经济的配套规定,在其他配套规定中界定相关市场的具体方法和标准时,也应该设定比较灵活的兜底条款,以便将来执法时可以将网络经济的静态市场特征、动态市场特征以及交易形态这些影响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界定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相对于相关市场界定方法的立法空缺,中国《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则相对完善且基本能够适用于网络经济。中国《反垄断法》第18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根据笔者在前面的分析,网络经济中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考虑网络经济效应带来的进入壁垒的大小,因此上述规定第5款能够将这一因素涵盖进来,而且该条第6款是一个兜底条款,使执法者能够根据产业特征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笔者认为,由于网络经济的原理尚未被广泛认识,直接将网络经济效应写入立法似乎过于超前,考虑将关键设施与标准增加进来,可在该条规定中增加一款:“对关键设施或标准的控制。”这样中国反垄断法才能有效应对目前较为严重的国外企业滥用标准的问题。

据上分析,在网络经济中市场份额的意义不如在传统经济中重要,而《反垄断法》出台之前的送审稿与修改稿都有以一定市场份额直接认定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而且规定比较刚性,毫无回旋余地。例如2005年7月修改稿第17条规定:“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相比之下,《反垄断法》对于以市场份额来确定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做了重大修改,弱化了绝对市场份额对界定市场支配地位的意义。不管立法者的意图是否针对网络经济,结果皆是使相关规定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网络经济。《反垄断法》第1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该条规定首先是将修改稿中的“认定”改为“推定”,留有回旋余地。其次就是弱化了市场份额的意义,即在最后一款规定中即使经营者占据较高市场占有率,若有抗辩理由,仍然不能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相对于此前的送审稿与修改稿,中国《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有关规定较为科学和灵活,基本能够直接适用于网络经济。当然,灵活的代价就是规定过于笼统,几个简单的条款却包含了大量经济学和反垄断法原理。这就将问题留给了将来的执法者,对于执法者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关市场的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是反垄断法相关制度能否正确实施的前提,于反垄断法网络经济中的实施而言更是如此,希望笔者的分析能够对将来中国《反垄断法》的执法者在界定网络经济中相关市场与市场支配地位时有所启示。

作者:张小强 卓光俊

上一篇:编辑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微机原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