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2022-07-10

第一篇: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山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报告

一、煤矿基本情况

****煤矿建于1969年,隶属山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属地方国有企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生产能力33万t/a。井田位于****煤田的东部边缘,面积4.2682km2。矿井为立、斜井综合开拓。有+60、-120、-300、-550m四个水平,现集中在-550m水平生产。开采上限为**m,下限为***m。矿井主要开采15煤层,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2015年共生产原煤30.41万t,亏损4289万元。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主、副斜井、东立井进风,总回风井回风。截止2015年12月31日,矿井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5405天。

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一)隐患治理方面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瓦斯方面

2015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等级为瓦斯矿井,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2、煤尘爆炸性

矿井对

11、

13、15煤层按规定进行了煤尘爆炸性鉴定,鉴定结论:煤尘均具有爆炸性,火焰长度均大于400mm,爆

1 炸指数分别为40.15%、48%、44.86%。煤尘爆炸构成重大危险源。矿井制定并采取了综合防尘措施及爆破安全措施,有效防治了煤尘爆炸,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煤层自燃

矿井对

11、

13、15煤层按规定进行了自燃倾向性鉴定,鉴定结论:

11、

13、15煤层均属Ⅱ类自燃煤层。煤层自燃已构成矿井的重大危险源。矿井制定并采取了综合防火措施,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4、冲击地压

矿井对13煤层及顶板进行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与冲击倾向性鉴定,13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顶板属于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岩层。冲击地压方面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5、水文地质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矿井水文地质方面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煤炭市场影响方面困难和突出问题

1、煤炭市场持续疲软,价格下滑,矿井亏损经营,近3年已亏损1个多亿。不见好转的经营现状,已严重影响到职工思想的稳定,人员流失已初现端倪,维稳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矿井资源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3、矿井多水平延深,生产环节多,地质条件复杂,矿压、通风、运输等方面不安全因素多,安全管理难度大。

4、人员老化,文化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井下作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管理难度大。

三、安全生产做法及下一步措施

(一)安全生产方面做法

1、认真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制定安全生产绩效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托管式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质量、成本、效率、劳动纪律”等百分量化考核细则,从矿长到职工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个人收入、岗位全部与绩效考核分数挂钩。通过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矿井安全生产责任任务目标量化明确,打破了干部职工收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老传统,从干部到职工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劳动纪律取得显现效果。

2、加大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党政同责”和岗位、职能、权利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层层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力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认真制定落实安全培训教育计划;组织全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全员进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考试;组织参加安全知识竞赛;认真开展安全思想教育活动,分析发生在身边安全事故教训,开展安全大反思大 3 讨论。通过一系列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强化职工安全知识学习,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4、严格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根据矿井实际,确定每个时期安全自查自纠重点,每旬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活动,检查突出节假日放假前后、农忙时节、高温雨季等重点时期,突出工作面回撤、遇地质构造、过断层、巷道贯通、大型设备回撤安装等重点环节。每次检查对存在问题组织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实行问题整改闭合管理,保证整治到位,提升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5、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煤炭质量,抓煤质从源头抓起,采煤工作面矸石进老空,掘进工作面矸石进行充填,矸石消化到现场,既缓解了矿井提升压力,增大了提煤量,减少了矸石上井费用,实现了提质增效益的目的。

(二)下步安全生产工作措施

1、保证队伍稳定。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经营现状,已严重影响到职工思想的稳定。要强化职工队伍建设,各单位加强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实施亲情化管理,分析安全市场形势,提高安全认识,增强节约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矿井当前面临的困难,明确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增强全员凝聚力,树牢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保证安全生产。

2、保证安全投入。企业再难不能轻安全,市场再难不

4 能少投入。制定并严格落实、季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加大矿井系统优化、通风系统改造、安全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3、保证安全质量。各专业要大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细化每项工作,分专业、岗位、流程,将每个岗位、每项工作分解细化,将每段巷道、每台设备的管理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落实”;规范操作流程,按规程施工,做到岗位操作正规化;完善基础资料,健全各岗位的记录、图表、台账、报告等基础资料,做到工作有记录,实现基础资料的规范化。安全科质检办加大工程质量动态检查力度,以查促改,不断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4、保证成本控制。大力实施“严抓安全,提质增效,节约挖潜”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办法,从矿长到职工全员纳入绩效考核对象,把个人收入、岗位安全等全部与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安全责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安全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有力保障安全生产。

5、严格干部考核。制定安全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下井与安全奖挂钩制度,调动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及安全生产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合同考核办法,量化管理人员工作业绩,实施竞聘上岗。凡事从干部抓起,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营造干劲足、正气浓的工作氛围。

6、严格现场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

5 快整治严执法行动,严格落实隐患定期审查汇报及重大隐患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隐患严格落实隐患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期限、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六落实”,全程跟进抓整改。创新隐患排查方式,建立矿领导、职能管理人员、安监员、区队长、职工五级隐患排查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每个专业确定一名“专家”,每月一次对矿井生产系统进行一次“会诊”,重点排查矿井各专业生产系统潜在安全隐患。继续大力推进“挂图研判”工作法,吸收全员参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智慧,发挥最大潜能,挖掘不易发现的隐患。

7、严格制度落实。 “制度不落实等于零”,成立考核小组,要加强会议、文件、制度、规定等要求的落实,凡事有安排就有落实,严格闭合管理,对不能落实的必须由分管领导说明意见,采取针对性措施或方案,切实把安全生产要求落到实处,有力保证安全生产。

8、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完善“三违”处罚、质量管理、生产任务、成本控制及生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各项处罚与单位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兼保科室、包保分管领导联责制度,凡事有标准、有负责,有监督、有考核,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监督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对缓解煤矿经济下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和看法

1、走煤化油、煤化气等转型路子,增加煤炭资源开采

6 价值。

2、严格控制煤炭核定生产量,扭转煤炭供大于求局面。

3、严格煤矿生产安全条件认证,使煤矿生产科学、合理、安全、高效。

4、控制煤矿技术投入成本,增加煤炭行业扶持力度,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第二篇: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专业班级:社会工作121701班姓名:左锐斌

学号:2012170101

31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

作为高危险、高风险、高投入行业的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受井下生产条件的制约、煤矿井下技术装备的局限性以及井下生产一线职工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预防、减少和遏制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类事故发生是煤矿生产者和管理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一名采矿专业的学生我更应认真地对待安全这个问题。本文剖析了煤矿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安全事故原因分析预防途径

【正文】

我国目前煤炭生产机械化施工作业约占80%以上,安全、优质、高效,但还没有完全解决刀具磨损快、寿命短的问题,故在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采用钻眼爆破方法仍是井巷掘进以及采煤施工的主要方法。因此,必须掌握安全爆破的相关要求及规定以及爆破事故预防及处理方法。

一、原因分析

煤炭需求增加推动了煤矿超能力生产。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过高,要求煤炭工业维持较高产出,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的宏观直接原因,超能力开采已经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成为我国煤矿各种事故的重要导火索

小煤矿违规开采引发煤矿事故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约有2.5万个煤矿,其中

2.3万个是乡镇煤矿、个体煤矿,几乎都由个人承包经营。每年发生的煤矿事故中,乡镇煤矿占70%,而重大或特大事故占80%。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小煤窑业主竞相逐利行为变得轻而易举,而较小的事故风险成本又不足以使他们望而却步。由于当前煤炭行业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加之有关部门监管乏力,导致在矿难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小煤窑的破坏性、掠夺性开采屡禁不止,接近疯狂。小煤矿的掠夺性开采在损耗煤炭储量的同时,由于本来技术力量薄弱,安全投入少,引发的恶性安全事故必然居高不下。

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生产相脱节。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人,人的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行为。但是,在许多人甚至是一些领导同志思想上,并没有认识到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作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谈到安全生产工作,往往在硬件上考虑的多,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考虑的少;二是谈到事故预防,往往在技术措施上考虑的多,而对如何强化安全意识考虑的少;三是谈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往往是政工部门考虑的多,行政管理部门考虑的少。

煤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有关院校地矿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下降,学校“招不进”、企业“分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突出,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国有煤矿职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3%左右,地质、采矿、机电、通风与安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小煤矿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农民工,技术人才更为短缺。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煤矿企业忽视安全管理,以包代管。一些乡镇煤矿随意变动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均无任命文件,主要管理人员长期不下井。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向煤矿下达的产量、掘进进尺等指标越来越高,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导致矿井负责人盲目追求产量和利润。一些国有重点煤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各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下去。企业技术管理薄弱。由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有经验的工人流失严重,企业人才严重缺乏;一些煤矿不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采区和采掘工作面无设计,不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有的煤矿不按设计施工作业;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忽视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布置不合理,采掘失调严重;一些突出矿井、水害严重的矿井和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矿井,采取的综合防突、防治水和防尘措施缺乏针对性。

二、对策建议

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所有煤矿都必须认真、全面、彻底排查安全隐患,要及时对发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理对策。作为以后将从事煤炭工作的采矿专业学生对此我也提出自己的建议。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防范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要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只有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真正的维护,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贯彻“科技兴安”战略,大力提高煤矿安全科技水平。一是积极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专家学者的作用。二是加强应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三是加大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力度。在利用国家政策技改资金,支持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的同时,有重点、有步骤地对煤炭行业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搞好安全培训工作。一是要以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三项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煤矿安全培训标准化建设。煤炭企业都应建成安全培训基地。中小煤矿要建立安全培训责任制,可以采取委托培训等办法,做好安全培训工作。二是严格煤矿法定代表人特别是小煤矿的主要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培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格把关。三是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搞好职工的安全培训。四是大力发展煤矿安全普及教育。同时我们采矿专业的学生更应好好学习。

抓好群众安全工作。就是要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工作中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既要工作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又要保证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其生动活泼、常做常新,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才会成为矿区生产建设中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和有效形式。依靠群众抓好安全工作这有利于群众,有利

于企业。

煤矿由于井下条件复杂、恶劣,不可意料的安全隐患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从事井下工作的职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高的安全操作技能。提升职工素质,教育培训是关键,培训不能“一锅煮”,要结合职工实际采取分层次、分工种、分级别的业务知识培训。分层次即要注意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将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程度分为好、中、差三类,根据人员类别讲解的内容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好的一类职工要多讲理论,差的一类要多讲操作,且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分工种培训即指对各工种进行分别培训,培训要有专业特色,即使一个工种也要考虑是初次培训还是复训,做到培训了就能用得上。分级别培训指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如:技工、技师、中级技工、高级技工等,对这些人的培训也不能混合培训,要有层次、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实效性。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营造安全氛围。要抓住重大活动日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形成一种大安全观,让安全意识在每一个职工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区队和班组要利用班前会、学习会、安全分析会等会议宣传安全意识,讲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让职工感觉到安全是光荣的,违章是可耻的,这样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就会更强。

当然,有效提升安全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安全意识方式教育要灵活多变,要贴近职工实际,要亲情化、人性化,真正将安全意识教育做到职工的心里去,切实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而到“我会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结束语

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必须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消除人的不规范行为,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约束人的行为,使全体职工行为达到规范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所有煤矿都必须认真、全面、彻底排查安全隐患,要及时对发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这样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浅谈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杨计先《煤》2010年第7期

2、《我国煤矿重大事故危害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张力《煤矿安全》2010年第2期

3、《煤矿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煤》2010年第2期

4、《煤炭安全管理短板理论探讨》薄建江《煤》2010年第5期

第三篇: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变革审批制度,实行产权分离;健全市场秩序,加速价格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推行垂直监管,扼制权钱交易等。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经济学;官煤勾结;权钱交易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整顿和治理。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对山西、辽宁、广东等地11起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结果,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矿难问题。进入2007年,国家继续重拳出击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但是触目惊心的煤矿生产事故依然频繁发生。仅2007年3-5月,在山西、河南等地就发生数起煤矿重大伤亡事件。其中,2007年3月18日山西晋城市苗匠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21名矿工全部遇难;2007年3月28日山西临汾尧都区余家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6人死亡;2007年3月22日河南汝州商酒务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5人遇难;2007年4月16日河南宝丰王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3人死亡,六名矿主逃跑;2007年5月5日山西临汾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遇难28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煤矿安全生产还是令人堪忧。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却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

中国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煤矿区域的洪水、地震等原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了中央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 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始终存在: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我国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

我国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现有煤矿的生产基础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近年来钢铁、电力、冶金等高能耗工业的大发展极大地刺激和拉动了煤炭的过量需求,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在煤炭逐步放开经营的环境下,投入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国家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一些承包的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2 产权关系不清,价格机制乏力。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方无偿占有和支配矿业权,煤炭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实现政绩的手段。在产权分离的企业制度改革中,煤矿企业产权关系并不清晰,作为国家所有权的资源,归地方分配使用,大多采取行政划拨,而非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方式,加之行政审批转让的不规范,导致野蛮式开采,不仅开采成本未进入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回采率非常低,尤其是小煤窑极大地浪费了资源,采矿制度从根本上违背公平原则。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下游产业发展过热必然导致煤炭价格的需求拉动型上涨。这种上涨一方面导致国家价格调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煤炭企业因价格飚升的利益驱动引发生产失控。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价格却未能真实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煤矿生产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节,一方面造成某些产能过剩的国有大型煤矿价格过低,另一方面造成承包煤矿的大小“煤老板”谋取暴利。正是由于现行煤炭价格的计划调拨,像产煤大省山西省几十年的煤价都是国家计划调拨的,必然造成煤炭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价格一旦上涨,产煤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生安全事故。

3 “官煤勾结”: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媒体披露,近年来中国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100-2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达几百万元,稍大生产规模的煤矿每年的纯利可以超过1000万元。山西省高平市的统计年鉴表明,2003年该市原煤累计开采量为1150.68万吨,其中市属煤矿为214.87万吨,市以下乡镇煤矿为807.55万吨。该市政府一位官员分析,根据2003年的数据计算,私人手中累计的原煤开采量应在700万吨左右,按照每吨煤炭200元的纯利润计算,当年私人获取的纯利润应该在14亿元左右。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从有关煤矿事故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矿主们在事故发生前后对法律的蔑视。很多煤矿在发生事故前曾多次收到当地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停产整顿通知,甚至曾经被这些部门实施关闭,但这并不影响煤矿的继续生产,即使把对矿难死者的赔偿额提高到了20万元,也同样不能阻止矿主们继续违章违法生产。因为,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甚至收买执法人员;同时,“20万元”在日进百万元的矿主们眼里根本不算巨款。面对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矿主们,一些官员的心理活动并不复杂:既然无法阻止他们的违法生产,为何不“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呢?于是,“(政府)官(员)”与“煤(商)”就这样“勾结”了起来。正是由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才大声疾呼:“„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已经到了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4 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中央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煤

炭市场的巨大压力。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煤炭消费量增长7%-9%。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煤炭产量增长,从2001-2003年,全国原煤产量的累计增长量高达7.38亿吨,累计增幅接近74%。2004年,原煤产量达到19.5亿吨,与2003年相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2005年,原煤产量达到了21.9亿吨。比2004年增长9.9%。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称,原煤增产主要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2004年,全国27个产煤省(市、自治区)中,有20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其中19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在10%以上,福建、陕西、北京等地超产均在50%以上。在超出生产设计能力的同时,原煤生产也超出了生产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调查,2003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7.28亿吨,而当年年底,全国具备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的矿井的生产能力仅为11亿吨,至少有6.28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2004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9.5亿吨,当年全国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仅12亿吨,至少有7.5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刺激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国有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05年,全国小煤矿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38%左右。一方面,小煤矿产量份额的急速增加,再加上小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安全投入,使得小煤矿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成本也相对低廉,这就反过来迫使国有煤矿进入了减少安全投入和超设计能力生产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小煤矿在煤炭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小煤矿高频率的关闭整顿,则直接影响着全国煤炭市场的供给,导致煤炭供应形势更为紧张,并成为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05年8月份开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小煤矿进行治理整顿和关闭,由此产生的煤炭供需缺口将主要通过国有大煤矿产量的快速增长实现。有人认为,从统计数据看,小煤矿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关闭小煤矿不会对煤炭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关闭小煤矿留下的缺口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来填补。但事实上,这给国有煤矿造成了巨大的增产压力,使这些煤矿有了更好的借口变本加厉地超设计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进而加大了国有煤矿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隐患。2005年11月27日发生的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煤尘爆炸事故便验证了这一点。一直以来,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而对市场经济就是“增长经济”的狭隘理解,则必然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已经无法抵御“看不见的畸形市场之手”的操控,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早已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强制性地对煤矿实施管理和控制。当政府仍然试图用惯常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实,即使在正常的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产品价格、企业利润和预防事故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要视政府、企业和工人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定。

5 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

政府职能部门对煤矿生产的责任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监管机构的设置和权力配置存在失衡,对权力运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权力运行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煤矿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1)存在着政府职能交叉造成的权力执行中的推诿、扯皮、责任丧失等,集中表现为监管是在不合理的权力配置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受监督和制约或监督制约不规范的公权力责任丧失下进行的,造成了权力使用的浪费和权力的不公平。

(2)存在着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和监管官员自身未被监管的体制漏洞。谁来监管监管者,监管者一旦失职,谁来追究监管者的问题没有解决。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后,基本上是自己查自己,自己对自己监管,走上了一个机制怪圈。(3)存在着监管系统中外部力量介入的障碍和渠道不畅,立法、司法、新闻舆论等监督作用小于行政监督的作用。更缺乏广大民众通过扩大权

利的途径参与监督的机制。忽视民众的话语权就无法直接反映弱势群体的意志和声音。造成了内部权利强势下外部力量很难介入的局面。(4)存在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所辖煤矿管理机构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所辖管理机构安全检查中的故意庇护,对一些重大事故的隐瞒欺骗和弄虚作假行为。曾经发生的广东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殒命的重大事件,由若干工程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事故调查组做出的事故鉴定结果却是此煤矿生产条件是“安全”的。前不久媒体披露,山西省一些地方,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发生数起安监局官员接受煤矿老板的贿赂达600多万元人民币,形成极其严重的你当摇钱树、我当保护伞的恶性循环。虽然暴露出的是个别现象,但足以说明权钱交易这种腐败的严重性。

三、完善制度环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规范化,制度规范化当然离不开生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更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部制度环境的和谐是治本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安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1 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

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诚信是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责任的核心,官员除了官员的职责和服务外,应当把自己立于矿工的天然监督之下。增强安全意识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结合,让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把安全始终放在预防的基础上。增强安全意识要突出煤矿企业的特殊性,严格节能降耗,把安全生产目标尽快纳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同时尽快改变传统的以产量、指标、利润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安全预防的重点考核,并把安全隐患和隐情分解成模拟交易的商品,转换成费用的支出进行奖惩性考核。增强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解决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大话空话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安全意识要充分关注社会底层的煤矿工人,防止道德沦丧,用官员的道德良心换取真正的人文关怀,情系民生应当成为政府和企业道德标准的试金石。煤炭作为开发型产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初期煤矿生产的老路子,一直是在过度性和掠夺性开采中配置煤炭资源,久而久之造成了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增强安全意识要增加开发型投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投入,解决煤炭产业深加工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成本,在煤矿生产设施暂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力量,缓解煤矿现场、设备等弱化的局面。增强安全意识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区分企业状况,采取鼓励政策,给予环境治理好的企业差别补贴,扼制不安全造成的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增强安全意识要使政府职能的调控活动常规化,针对调控重点,围绕调控中心,切实加大可持续发展的监控,减少管理成本。增强安全意识要健全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公开信息渠道,公开社会监督,防止权力愚弄民众,让民众及时掌握安全信息。目前,在即将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保证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和公开性,保证政府信息秩序的健康有序。

2 变革审批制度,实行产权分离。

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到位直接体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的政府职能运转方式,让政府职能紧密围绕权力范围的有限权力展开,把行政审批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审批过程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煤矿生产能力为尺度,确定以规模扼制超采率,逐步形成整合能力的标准,从而使不合乎开采标准的

煤矿在审批源头上予以杜绝。防止应该关、停、并、转的小煤窑仍然遍地开花的情况发生。要改变审批职能的衙门作风,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因为增加任何一道审批程序,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防止官员以审批权为手段进行“官煤勾结”潜规则的运用,只有实行简化审批和阳光审批,才能防止“权力资本化”引发的审批渎职和失职行为。应从扼制审批不作为做起,严把人口关。审批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在制度流程上约束行政能力的去向,产权是审批的前提,只有产权是清晰的,审批才不会糊涂。过去几十年里,矿产资源的管理,一般都是采取行政手段无偿授予矿业权,导致绝大多数的开采企业无偿占有矿业权。煤矿的行政审批制应当在产权分离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行政划拨,加速实现市场拍卖制度,让地方政府从矿业权的地方资源自行配置中解脱出来,变更矿产权开发的地方资源划归方式,实现谁采全民所有权的矿,谁就使用后交足全民的钱。这样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又可以扼制野蛮和非法开采,更重要的是扼制“官煤”勾结,从根本上杜绝公务员变相投资煤矿,享有干股坐享分红等不正当获利行为。最近媒体报道,山西省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清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人股煤矿,共计查处违规资金1,7亿元,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 3 健全市场秩序,加速价格改革。

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说到底是旧体制的弊端和习惯造成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总体滞后,没有反映真实的价格和真实的社会需求,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紧缺性,现有的价格机制未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规律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煤矿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应当在摒弃计划价格、梳理计划调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的基础上,健全市场体系。要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必须保证市场秩序,要对矿业权和开采权实行公开竞争,通过市场拍卖等方式取得。只要减少权力干预和权力渗入的可能性,就减少了盲目开采和获取暴利的可能性。要对采矿权实行经济核算的办法,用投入一产出比例分析,解决投入成本上升与收益下降的矛盾。要减少煤矿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就要扼制价格暴利产生的土壤,通过价格调控回归正常的利润是必然选择。要从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上保持平衡,改变现有的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建立资源后备和储备制度,达到煤炭资源的有序放开;调整下游产业的增长方式,进入价格机制引导的良性循环。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保证安全生产过程中考虑综合效应。煤矿生产应特别注重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注重把植被破坏、耕地受损、空气污染、废弃煤矸石堆积等生态环境恶化指标计入成本,克服煤矿生产的短期行为。要让政府从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中退出,必须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应当着力进行电子信息化建设,通过正常的价格信息渠道传递和反馈价格信息,引导企业从战略上调配资源,保证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

4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

政策和法律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使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偏离法制经济的轨道。法律的约束力对煤矿安全生产行为来说,可以彻底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法律健全后,安全生产的漏洞就会大幅减少。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着重完善法制建设。首先,要继续完善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矿。在《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保护煤炭资源环境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条例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行业的生产特点,保证各种法规的有机衔接,尽快补充各种专门性和具体性法规,尤其是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调整煤矿生产劳资矛盾等法规。从立法环节上实现依法治矿战略,保证生产安全有法可依,保证在现有的煤炭资源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有效地保护煤炭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完善执法环节。法规多多,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必须解决依法行政中,官员以法律的制定者自居,权大于法,政府行为凌

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应当在立法环节上制定详细的约束执法者的法律,保证执法必严。必须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在选好人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用法律监管监管者,保证官员的权力意识绝对服从法律意识,对于生产安全中的缓报、谎报、瞒报、漏报、编造等行为,以法律惩戒为主,行政惩戒为辅。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和渎职行为等应重拳出击,严厉地打击。最后,要保证执法环节健康有序,必须让法深入人心,法律要为人民大众所熟知。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有保证安全的经济法规体系,还要有完善的合同或契约以及劳动仲裁制度,使矿工在行使自身权益的时候,在钱与命的博弈中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5 推行垂直监管,扼制权钱交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规范的法制经济,法制经济通过政府的责任力和决策力,通过政府的执行力和监督力去体现。如果法制进程中的政府执政能力是滞后的,尤其是执法环节是权大于法的,那么,安全生产等一系列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都会大打折扣,还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集中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定位和机构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法制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完善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要从政府职能的横向管理层级体系中,思考像环保部门的权力弱化导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不协调造成的危害等问题。煤矿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改革职能交叉的弊端,对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行业的管理,实行垂直管理制度,其职能应和地方政府脱钩。在解决矿难问题上,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难以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国家应当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在机构设置上实行脱离地方并减少层级的中央直接管理,或者实行一对一的管理。要从严要求官员的做人准则,把官员的“社会良心”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对于应付了事、漠视弱势群体等行为,视为事故应承担的责任严肃处理。要健全重大责任的追究制度,从配套机制上阻隔各种干扰渠道,对于安全事故中的重大失职行为,应严厉打击。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制订“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的安全标准;一旦失职和失察,特别是故意袒护,必须严惩不怠。2007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南郴州市临武县金江镇凤凰岭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实际矿难死亡13人。但是,煤矿、金江镇、临武县政府和有关煤管部门四个层面都对事故进行了隐瞒。这个案例表明权力一旦失控,官煤勾结必然导致严重的腐败。要使权力阳光运行,除了把煤炭生产管理部门的权力审批置于专门机构监管之下,防止审批权的滥用外,还要加强权力的外部监督,发挥舆论和民众正常民主的监督作用,防止权力脱离民众的视线,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权力一旦失去外部监督,腐败就难以根除。

煤矿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必须解决好,否则它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当前主要应当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的步伐。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的问题。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

第四篇:煤矿供电系统安全评价分析

供电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分析

为认真落实安全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供电系统的管理,不断提升供电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井上下供电系统人、机、物安全可靠,对矿井地面供电系统、井下供电系统全面排查、评价结果如下:

井下系统:

1、自动化通讯线密封圈存在质量问题,老化较多(70%以上),不符合防爆标准。(需自动化解决)

2、己二上部变电所、己二中部变电所、-760变电所、己一中部变电所、己二西翼变电所和戊一临时配电点环境温度超过30°C,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102条。(需部、矿解决)

3、己二西翼变电所运行前防火门需安装。(需部解决)

4、中央变电所、己二上部变电所整定值超过开关容量值。(需部解决)

5、WGB50-10永磁高爆开关控制盒无配件。(上报计划,没有到过货)

6、己一中部变电所电缆钩有积水。(队内部解决)

地面系统:

1、变电所没有录音电话。(需部解决)

2、倒闸操作“五制”中图版演习制、模拟图,变电所不适用。

3、变电所资料:变电所供用电设计资料,10kv主要设备技术资料。(需部配合解决)

4、变电所记录:设备缺陷记录,设备包机记录,安全活动记录。(上报计划)

5、架空线路:架空线路地理平面图,线路跨越图,交叉跨越图,杆塔架式和基础型式图,线路相序图。(需部配合解决)

6、架空线路记录:线路绝缘定期检查记录,线路包机记录,登杆检查记录,线路事故处理记录,线路检查记录。(上报计划)

7、高压显示屏两块花屏(上报计划,没有到过货)

8、高压断路器辅助接点无配件(需部联系厂家配合解决)

第五篇: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二节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2005年3月31日喀啦沁旗金峰萤石矿老洞积水淹没巷道,造成8人死亡的事故。

一、基本情况

喀喇沁旗金峰萤石矿为集体企业,隶属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经委。该矿持有采矿许可证、营业执照、火工产品证,无矿长安全资格证。

日伪时期,探明该矿并进行开采,取名为哑巴沟萤石矿。 解放后,该矿区被内蒙古四监狱接管,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春华萤石矿”,并一直开采到1986年。之后,四监狱把采矿权移交给原大西沟乡经委,并于1991年申请办理了《喀喇沁旗大西沟萤石矿采矿许可证》。

2001年9月,大西沟乡、上瓦房乡、王爷府镇合并后,该矿由现在的王爷府镇政府接管。

该矿现有职工28名(均为当地农民工)。该矿从2004年1月开始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修复原四监狱开拓的哑巴沟竖井和斜井,并于2004年8月22日从455米标高掘进运输巷道,截止到事故发生前共掘进了260多米巷道。

二、事故原因和性质

(一)直接原因

1 该矿三中段以上的一支脉与三号脉采空区间的岩体突然垮落,落入三中段以下的积满水的采空区内,造成采空区水面急剧上升,快速涌入运输巷内,致使运输全部淹没,运输巷内的作业人员或被淹溺而死或被冲击物砸死。

(二)间接原因

1、进行运输巷施工前,企业没做设计,没有按规定测绘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2、2003年9月30日变更矿区范围(从0.1657平方公里扩大到0.987平方公里)和2005年1月20日变更企业名称并扩大生产能力(从0.20万吨/年扩大到0.50万吨/年)两次变更采矿许可证,都没有按办理变更手续的规定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和落实安全措施;

3、该矿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未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组织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该矿区内采矿秩序混乱。在金峰萤石矿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还有9家个体矿主非法开采;

5、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和赤峰市对深化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的布臵,于2004年10月份制定了《喀喇沁旗深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旗安监局和国土资源局开展非煤矿山采空区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

2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可是有关部门没有对该矿的采空区认真调查和落实防范措施。

(三)事故性质

此起事故为: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案例二:2009年6月3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书记沟铁矿四号井罐笼坠井,造成3人死亡的事故。

2009年6月3日上午8时20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内蒙古大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书记沟铁矿四号井发生一起罐笼坠井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一、事故经过

今年以来,在检查中发现四号井提升钢丝绳磨损严重,接近报废标准,且罐笼防坠装臵的抓捕器楔块起不到应有作用,急需更换,液压系统也存在问题等,为此四号井向公司提出检修计划,四号井的检修计划公司批准后,四号井决定从采矿队抽调9人配合机修队的8名工作人员完成此次检修工作。6月1日下午四号井副经理周福元组织参加检修工作的有关人员(包括机修队长张正茂、采矿队长张金宏)共8人专门召开了会议,并学习了相关内容。6月2日早7点30分,四号井机修队召开班前会后,8点钟开始更换钢丝绳,众人先将旧钢丝绳取下,带上新钢丝绳,通过井架上的天轮,

3 最后在绞车的滚筒上固定两根钢丝绳头,同时安排薛培等人对取下的楔形钢丝绳连接装臵拆开后进行清洗,检查其是否有裂纹等。因更换罐笼和箕斗钢丝绳需拆下旧绳再通过天轮最后缠到滚筒上,工作量较大,直到晚上近9点钟才开始安装两块钢丝绳尾端连接罐笼和箕斗的楔块连接器,在采矿队工人的帮助下,维修工张根成、薛培、陈立斌等人先把连接箕斗的钢丝绳楔形连接器组装好,又组装连接罐笼的楔形钢丝绳连接器,薛培、陈立斌将在检修时起拆卸连接器内桃形环作用的顶丝拧紧后,众人将安装好的连接器慢慢地分别与箕斗和罐笼连接在一起,全部连接好后已接近6月3日凌晨1点左右,在副经理周福元和队长张正茂的指挥下,撤去了在井口上支撑罐笼和箕斗的几根工字钢和旧钢轨,并进行了两趟空载试运行,以调整钢丝绳到达1220m水平的位臵,之后维修人员回家休息。在6月3日早晨7点多大夜班下班后,工人用安装完毕的罐笼向地面运送了两趟人员。6月3日早上8点钟上班后,第一趟往井下送了13人,空罐上来,第二趟又往下送了13人,罐笼上来时乘了1名工人,罐笼停到井口后,有几名工人将一辆平板车推进罐笼里(这辆平板车平时放入罐笼内主要是用于平衡箕斗提升矿石时减少启动电流的,车底板上焊着一些矿车轮轱以增加重量),车上放着两块破碎机侧板,一个打眼用的枪头,三根2米长的1.5寸钢管,之后陆续有7名工人进入罐笼内准备入井。罐笼内

4 工人放下安全罐帘后,信号工还没打铃,罐笼却自行向下滑落了一下,信号工以为是卷扬工开动了绞车,便急忙打停车铃以等待一下其他下井人员,与此同时采矿队队长朱金宏到井口签到,也准备下井,看到罐笼动了一下,再看连接罐笼的钢丝绳头和主绳 (用三道铁丝捆绑在一起)之间发生滑动,就赶快大喊“不得了啦!快往下跳”。罐笼内的工人听到喊声,第一个从罐帘下间隙钻出来的是刘敏,紧接着又有两名工人钻出来,当第四个工人钟代金向外钻时罐笼顶部已下降到地表面约30公分左右,他两手抓住井口的道轨上,这时下降的罐帘把他身后的灯带挂住,朱金宏见状一把抓住他的肩膀和后背一下子把他拽上来,这时听到钢丝绳“啪”响了一下,罐笼里的三人来不及逃生便随罐笼急速掉入297m深的井底,此时大约早上8点20分。从第一个人往出走到坠罐前后仅几秒钟的时间,井口的人惊呆了,急忙向公司报告。大中公司闻讯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在随后赶到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制定了救援方案,并成立了相应的救援组、抢险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大中公司先后有20余人深入井下救援,在巴彦淖尔市矿山救护队的帮助下晚上十点多钟将3名遇难者救出井口,确认均已死亡,经遇难者家属同意死者由应急救援车送往乌前旗医院。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5 在更换钢丝绳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缺乏对楔形钢丝绳连接装臵构造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楔形钢丝绳连接装臵顶丝的功能与作用不理解,错误地认为拧的越紧越安全,导致在检修时起拆卸桃形环作用的顶丝将把刚刚放入新钢丝绳的桃形环顶住,不能使环内的钢丝绳子与楔形槽紧密接触,造成桃形环内的新钢丝绳未能卡紧,失去了桃形环应有的作用。同时,按照《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要求“单绳提升,钢丝绳与提升容器之间用桃形环连接时,钢丝绳由桃形环上平直的一侧穿入,用不少于5个绳卡与首绳卡紧”,而实际情况是尾绳与首绳的连接只拧了三道铁丝代替绳卡。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四号井管理人员明知罐笼防坠装臵的配件已磨损不能发挥作用,此次检修因配件未购臵回来又不能修复,在刚刚更换钢丝绳后防坠装臵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严禁乘人等)便直接提升人员和物料,最终导致钢丝绳脱落后罐笼坠落井底造成三名工人遇难事故的发生。

2、虽然四号井已检查发现了防坠装臵的楔块已磨损不能起防坠作用,也曾两次列出了采购计划并标注急用材料上报公司供应部要求采购,供应部也安排了采购员进行采购,但由于采购程序复杂,工作人员至事发时未将配件购臵回

6 来,导致发生事故时防坠器没有起到防坠作用。

3、这次检修工作,虽然制定了检修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等也上报公司批准,要求“所有检修项目检修完毕必须进行空载和负荷试运行……”但罐笼钢丝绳更换后维修人员反复做了几趟空载运行,以调节卷筒上的钢丝绳,没有荷载运行试验,同时更换钢丝绳安全技术措施,没有详细制定试运行期间的具体要求和审批验收办法,钢丝绳更换后仅做了简单的空载试运行便投入正常使用,导致钢丝绳更换后的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

4、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不到位,致使维修人员安全意识低,安全操作技能差,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安全设施设备构造及原理、拆卸与安装技术要求等,导致在更换钢丝绳过程中,错误地理解顶丝的作用,埋下了事故隐患。

5、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信号工明知罐笼人货混装是违反操作规程,但未能及时制止,导致罐笼既放材料、又乘人,在事故情况下影响了人员及时逃生,同时材料的存放也加重了罐笼的荷载,加剧了事故的后果。

6、安全管理不到位,公司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到任上岗前未取得安全管理资格证书,重点岗位的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岗位操作资格证便从事特种作业(如信号工、绞车工等)。

7、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贯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存

7 在漏洞。大中公司不足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发生2起事故,造成4人死亡,暴露出在执行规章制度、按操作规程作业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三、事故防范措施

(一)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特殊岗位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使职工真正掌握实质性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

(二)对全公司涉及安全管理、特种作业的人员依法进行安全培训,取得安全管理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三)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特别是严禁罐笼人货混装,严格生产中的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四)加大安全投入,今后凡是涉及到安全设施、设备的购买一刻也不能迟缓,在未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杜绝冒险作业。

(五)全面排查事故隐患,及时整改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全面消除事故隐患。

(六)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台帐,杜绝漏查、漏记。

(七)检修工作要详细制定检修方案,相关人员要严格审核。

(八)严格遵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认真贯彻落实企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堵塞安全生产漏洞。

案例三:2007年1月16日包头市东河区壕赖沟铁矿透水,造成29人死亡的事故。

2007年1月16日22时左右,包头市东河区壕赖沟铁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2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20万元。

一、事故经过

2007年1月16日23:00时许,矿值班员刘建军,在7号井巡查时,接到矿另一值班员高建国从值班室打来的电话说,1号斜井的操刚从井下上来汇报,井下有事,让刘建军回到值班室。刘建军回到值班室问操刚井下情况,操刚说1号斜井出了一股水。刘建军就打电话给1号竖井负责人王静,告诉他1号斜井出水了,把人撤上来。同时又打电话给值班副矿长张树存汇报了情况。张树存让刘建军到井口查看,刘建军到1号斜井后,又问操刚井下究竟是什么情况,用不用下井看一看,操刚说人已撤上来了,不用下去了,电也已停了。随后刘建军又给张树存打电话汇报了情况,张树存又让刘建军和当晚另一值班员邬冬到1号竖井看一看(这时王静也给刘建军打来电话说,1号竖井水抽不完,刘建军让王静赶快把人撤上来。),刘建军和邬冬去1号竖井走到半路遇到1号竖井承包人蒋垂学,三人乘车到1号竖井,时间大约

9 是23时30分左右,刘建军让赶快往上撤人,此时卷扬机已提不上来了。邬冬又给张树存打电话说,井下巷道被水淹了,赶快给公司打电话吧。随后,刘建军和邬冬又赶到2号竖井(在赶往2号竖井的中间,高建国给刘建军打来电话说,3号竖井也被水淹了。),工人们也说井被淹了。于是刘建军和邬冬回到矿部,将情况向超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曹十虎作了汇报。此时的时间大约是1月16日23时40分左右,

1、

2、3号竖井井下巷道全部被泥浆和水淹没,井下人员无法撤出,35名矿工被困井下。值班副矿长张树存大约在23时40分赶到1号竖井,让在现场的刘超(刘玉智之子)通知超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玉智。17日4时,张树存安排3号斜井负责人徐尚林开始打平巷,施救井下遇险矿工。

事故发生后,包头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赶赴现场,启动包头市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组成事故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等事故抢险救援机构,制定救援方案,开展救援工作。

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对事故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华建敏秘书长亲自过问营救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迅速调集救援设备等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杨晶也分别对事故的抢险救援等作出明确批示,提出具体要求。

10 17日上午,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副主席赵双连、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党委书记莫建成、包头市市长呼尔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安监局、监察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17日下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及有关司局负责人赶到事故现场,对事故救援工作进行指导。国家救援中心紧急调运特种高速钻机等专用设备,用直升机运抵事故现场。中国黄金总公司包头鑫达矿业公司、内蒙古武警总队、电力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中煤大地公司、杨圪塄煤矿救护大队、核工业总公司二0八地质队、包钢(集团)公司及公安、消防等单位的2000多人参加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18日上午11:00时左右,中国黄金总公司包头鑫达矿业公司,通过采取开掘3号斜井联络巷、清排淤泥和抽水等措施,成功解救出6名被困矿工。

20日凌晨,被淹各井再次出现了泥浆突涌,将3号竖井的130多米运输平巷和3号斜井100多米巷道被淤泥淤满,2号竖井水面上涨了16米,而且泥水愈抽愈多,计划利用俯角专用钻机打孔的位臵也已全部被淹,清淤工作无法进行,地表塌陷区面积由3600平方米扩大到7000平方米,塌陷深度由20米增加到30米,且有继续扩大趋势,救援方案均难以实施。

26日,经各方专家论证,井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事故

11 抢险救援指挥部决定停止抢险救援工作。至此,29名矿工在事故中遇难。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由于地下采掘活动致使采空区顶板应力平衡遭到破坏,引发采空区顶板的岩层移动。在冒落、导水裂隙、地层压力、静水压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造成矿体顶板垮落,使第四系的水、泥砂涌入矿井。事故调查技术组分析认定,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方既未执行开发利用方案,也未按照采矿设计(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为该矿设计的采矿方法为上行采矿,大量放矿后,采用废石充填或低标号水泥尾砂胶结充填)进行采矿,造成矿井透水。

(二)间接原因

1、企业管理混乱、以包代管。一是该矿业公司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手册》等规章制度,但没有落实到位。二是企业管理与承包作业队工作分离,以包代管。三是企业领导层和采矿队伍不稳定,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四是企业领导人安全生产意识差,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没有进行整改。五是实际持大股投资人控制企业决策。六是矿业公司没有统一组织过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2、培训中介机构不落实教学管理、考核等规章制度 包头市华学职业技能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培训管理不严,不落实教学管理、考核等规章制度,在对壕赖沟铁矿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资格培训时,没有按培训大纲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课时数;壕赖沟铁矿安全监察科长孙会良,只是报了个名,没有参加培训学习,考试时由别人代考,也取得了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

3.包头市、包头市东河区政府相关部门疏于管理、监管不到位

包头市国土资源局监管部门对企业既不执行开发利用方案,也不按照采矿设计的开采顺序和开采方法进行开采的问题,疏于监管;对企业申请延续采矿权没有在法定时限内给予批复。

包头市东河区安监局虽然也多次到超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壕赖沟铁矿进行检查,对企业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等,监管不到位;对矿山存在安全隐患,企业没有进行整改等,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

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政府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责任主体,对所属职能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领导不力,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案例四:2009年9月25日赤峰市温州通业建设工程有

13 限公司林西县大井镇小北沟银多金属探矿工程项目部由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这一不可预见因素引发,造成5人死亡的事故。

2009年9月25日,温州通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包的赤峰灵金矿业有限公司林西县大井镇小北沟银多金属探矿工程项目部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

一、事故经过

2009年9月25日7时30分,岩工刘波、刘永、杜清才三人入井到中段标高401.3米水平平巷进行凿岩爆破作业,10时10分左右放炮后,刘永通知井上通风,并合上井下接力风机闸通风后升井。14时30分左右,施工队长兼安全员张祥虎带领李艳军、高凤臣、史建国、孙凤义乘吊桶入井进行清碴作业,下到标高401.3米中段马头门处打了停点。16时左右,电工李健康在井口没有看到从井下向上提碴(正常情况下清碴工入井1小时后就开始往井上提碴),就到井口往井下打电话寻问情况,打了多次没人接,感觉情况异常,就告诉卷扬工刘艳丽把吊桶提上来,吊桶提上来后,发现桶内只有李艳军、高凤臣、史建国、孙凤义四个人,已经死亡,没有张祥虎,且桶内有一些水。为降低噪音便于联系,李健康关闭井上风机后与岩工唐国会乘吊桶下井寻找张祥虎,二人到标高401.3米中段马头门处时就闻到一种非常难闻的气

14 味,不像是炮烟味,感觉呼吸困难,立即升井,并再次进行通风。约20分钟后,二人第二次下井寻找张祥虎,在401.3米中段平巷内开了风机后查找,没有发现张祥虎,仍与上次感觉一样,发现通风状况不好,在返回到距竖井210米处将压入式风筒撕开吸了一会儿新风,短暂停留后升井。随后又和其他4人入井进入事故中段平巷内寻找,感觉巷道内仍有前两次闻到的那种气味。在18时左右,在竖井标高401.3米中段马头门处向下第一层稳盘与第二层稳盘之间找到张祥虎,已死亡。

事故发生后,自治区安监局非煤矿山处徐能火处长赶赴现场指导事故抢险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市政府张利平副市长、市安监局、公安局、林西县政府及安监、公安、国土等部门领导及有关人员先后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并组织抢险救援。白音诺尔矿山救护队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加救援。救援结束后,市政府及时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根据需要,事故调查组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组,对该起事故原因迅速展开调查。

二、事故原因

(一)事故原因

经专家组现场勘察,结合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调查取证情况和尸检结果,并对地质构造及特殊现象分析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

1、正在掘进的沿脉巷道作业面处于断层破碎带中,断层附近有二氧化碳积聚的特殊构造带,二氧化碳以高压状态赋存于地质构造带内,爆破诱导了构造带内积聚的高压二氧化碳和岩石突出。

2、综合分析推断,构造带内积聚的高压二氧化碳和岩石突出的时间应是在5名工人入井后尚未到达正在掘进的工作面期间发生。

3、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现象在金属非金属矿山极为罕见,有关金属非金属矿山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标准、规定等对此问题在防范和处理上均未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且该工程处于地质勘探阶段。由于不能够预料到二氧化碳和岩石突出并相应采取措施,造成5名作业人员入井后窒息死亡。

第三节 防范事故的主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及《自治区安监局关于进一步落实非煤矿山企业主体责任加大事故处理力度和深化隐患整改的通知》(内安监非煤字„2010‟267号)文件,就防范事故提出了若干措施:

1.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要求企业要设立专门安

16 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地下矿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露天矿山不少于2人,小型露天采石场不少于1人,每班必须确保有专(兼)职安全员在岗。

3.建立并严格落实地下矿山领导下井带班制度,领导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

4.非煤矿山要设立技术总负责人,并明确技术总负责人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对矿山生产技术工作负总责,与此同时,要设立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地下矿山还必须配备通风等专业技术人员。

5.及时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主管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非煤矿山企业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分类见:非煤矿山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分类)的,要立即停止生产,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隐患治理方案,同时向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在3个月内发现2次(含2次)以上存在同一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且未停产整改的非煤矿山企业,要从重处罚,性质严重的,要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上一篇:买壳应该约法三章下一篇:煤矿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