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高校历史教学

2022-11-0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文化多元化思潮相互激荡。随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 近几年来, 唯物史观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所坚持和拥护。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来自唯心史观的空前挑战。有人咒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是“帝国史学”、“官方史学”、“马屁史学”、“垃圾史学”,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教育“训练出来的不是人, 而是狼”。[1]这说明我国意识形态并非风平浪静。历来被视为“冷板凳”的高校历史教学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应该如何进行, 我的观点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1 端正治史目的,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科学是一门阶级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战斗性很强的科学。如何进行教学, 首先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也是社会科学的核心。因为“社会一切文明的过程, 都是劳动者血与火的纪录。换言之, 历史决不是人类的感情中、美中、真中、善中所发展之一贯的全面的总述。”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这段话不无几分道理。他指出:“我们研究历史, 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 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着的人类, 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 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他强调历史是有阶级性的, “如果抹杀了历史科学的阶级性, 这就等于否定历史本身, 使之离开现实的真理, 从而历史就不但成了背离现实的指导任务的游戏, 而且无异把人类全部历史变成一种神话。”[2]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用唯物史观统帅教学, 但这首先必须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因为我们要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遗产, 取其精华, 弃去糟粕, 才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列宁在批判唯心史观时明确指出其根本错误是:“第一, 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 过去的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的变更。”[3]我们只有通过唯心史观的批判, 使学生了解在唯心史观支配下的旧史学不可能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科学, 才能使被颠倒的历史还其“自然历史”的本来面目, 才能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 树立唯物历史观的重要性, 从而自己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 其归宿点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4]

2 根据历史科学特点, 开展加强唯物史观教育的多项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历史科学的使命和特点, 我们应该加强学生以下应有素质。第一,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唯物史观, 热爱历史科学;第二, 树立无产阶级的史德, 端正治史目的, 坚持实事求是, 秉笔直书的原则;第三, 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 熟悉社会科学知识, 懂得基础的自然科学;第四, 要有治史的才能和基本功, 掌握史学方法, 会搜集、整理、鉴别史料;第五, 具有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和敏锐的识辩能力, 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 有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和实际, 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历史教学。

首先是多了解和接触学生, 增加亲和力。给他们介绍大学一些有益的学习方法, 同时, 善于发现同学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 因势利导点燃其奋进之火。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 也是唯物史观的阐述者。要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 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几本基础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以及有关唯物史观的书信等等。

其次,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包括描述、概述、议论、讨论、图示、演示、比较分析、质疑等多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避免满堂灌, 加强师生双边互动和交流, 既可开发学生智力,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冉稀�“为什么没有出现中国之哥伦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从密度论和网络论看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日本的崛起”、“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及对中国的启示”等等。专题讲座主要是给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二是开展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每个学期举行一至二次, 出一些争论性较大的题目并附参考书目, 让学生下去看书写成讨论提纲。讨论中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互相启发, 相互碰撞, 激发出心灵的火花。最后教师将讨论情况分类归纳, 总结评述。如“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功与过”, “评拿破仑”, “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看近代印度与中国”等等, 这种讨论较能启发学生思路。三是让学生上台讲。将教学某一章节内容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外看书准备, 上课时让几个学生上台试讲, 最后教师评述, 目的是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突出师范性。最后一个方面是布置有一定难度和份量的作业。如“读《家庭、私有制及国家起源》体会”, 要求字数在一千五百字至三千字之间, 又如让学生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分类收集本年度发表于全国高校学报关于历史方面的文章, 收集史学信息, 了解历史学术研究动态,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再次,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俗话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先有一桶水,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活力,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否则历史课将永远成为陈年旧帐。

3 史论结合, 将唯物史观贯穿于教学始终

历史教学究竟是以史为主还是以论为主, 曾出现“重史轻论”或“以论带史”之争。我认为, 实行“史论结合”是将唯物史观贯穿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分期的划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大视角看这个问题, 其研究逻辑并不深奥。一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出发, 二是以生产关系性质为主线, 根据这两种视角不难发现, 在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 历史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历史分期法, 更谈不上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那种人类社会唯一发展模式, 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之说, 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研究层面上提出了不同的历史发展线索, 我们无法仅停留在马克思那一种特定的说法上, 并以此作为历史发展的公式。当然也不是说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求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的逻辑结构中去理解马克思。又如帝国主义论是学术界比较敏感的问题, 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列宁在20世纪初就预言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却出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垂而不死,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五大特征, [5]集国家垄断、国际垄断、技术垄断、知识垄断、信息垄断五位一体。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些特征呢?我给学生开设了专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后冷战时代与中国面临的挑战”等等, 通过大量事实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一些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借鉴, 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 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这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因此, 当代资本主义是新在形式上, 旧在本质上, 新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改变旧资本主义体系, 反而将它发展为危害人类生存的事物。

史论结合, 使教学既以史实为事实根据, 又加强了理论的指导性, 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握事物本质, 避免片面性。因此, “史论结合”是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正确方法, 我们应该坚持这个方法。

4 结语

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中国的文化安全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安全, 正面临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严峻挑战。挑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丑化和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 通过“乱史”达到“乱国”的目的, 最终实现“灭史”以“灭国”的既定目标。因此, 高校历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 弄通弄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历史教学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 史论结合, 具体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 力求给予合乎历史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的回答。历史教学要密切注意各种思潮的动向和表现, 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 批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种种攻击与诬蔑。要使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日益增长, 原因在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6]。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条件下, 高校历史教学应如何进行?我的体会是, 端正治史目的,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据历史科学自身特点, 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史论结合, 将唯物史观贯穿于教学始终。

关键词:唯物史观,能力素质,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佳木.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 2007 (9) .

[2]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 列宁全集[C].第21卷第38页.

[4] 庞卓恒, 等.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太庆, 王路平.当代资本主义的五个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 (1) .

[6]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上一篇:大数据视域下信息安全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下一篇: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5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