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意义

2022-11-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由于病死率高,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COPD急性加重期由于感染、缺氧、CO2潴留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液凝血状态异常和血栓形成可导致肺动脉高压, 从而加速COPD的进展[2]。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D-二聚体 (D-dimer, D-D) 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D-二聚体对COPD的预后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3]。我们对3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COP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9±10.3) 岁。COPD缓解期组208例,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分级标准, 肺功能结果显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存在,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FVC) <70%, 咳嗽、咳痰和 (或) 喘息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咳嗽和少量痰液, 保持2个月以上。COPD加重期组170例, 均为急性发作期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 咳嗽、咳痰和 (或) 喘息加重、双侧或单侧肺可闻及喘鸣音和 (或) 湿啰音。

1.2 方法

取血时间:对照组为清晨空腹抽血, COPD组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及治疗缓解后清晨抽血。检测方法: (1) D-二聚体检测为枸橼酸钠抗凝剂9:1比例抗凝, 3000r/min, 分离血浆后采用公司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试剂盒采用公司的原装试剂。 (2) 血气分析抽动脉血1m L (肝素抗凝) , 由血气分析仪测定, 取血前均停止吸氧30min。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 数据均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作t检验, 血气分析与D-二聚体关系用直线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COPD缓解期组、COPD加重期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 (表1)

2.2 COPD加重期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PCO2和PO2比较 (表2)

3 讨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在溶解过程中,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水解, 释放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 在因子XⅢa作用下, 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解过程中, 可降解为最小片段D-二聚体。生理状态下, 机体内保持着凝血与纤溶动态平衡, 以保证纤维蛋白及时形成和清除, 若这一平衡遭到破坏, 血管内凝血倾向增强, 纤维蛋白聚集,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D-二聚体含量增加。在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活性时, 以D-二聚体检测最为理想。D-二聚体升高表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是血管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物。

COPD是一种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 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本研究显示COPD加重期组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COPD缓解期组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可能是由于: (1) 长期慢性缺氧, 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膜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 导致顺应性下降, 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 血粘度增高; (2) COPD急性发作期的缺氧、高碳酸血症及感染, 直接或间接经多种炎症介质 (如IL-6) 的作用导致使肝、巨核细胞合成及释放纤维蛋白原增加, 参与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刺激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3) 加重期AF-Ⅲ活性显著降低, 血液抗凝功能减退; (4) 酸中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等, 这些原因导致COPD患者在加重期血液存在高粘滞、高凝固状态, 尤其合并肺心病患者甚至存在血栓前或血栓状态, 进而导致或加重肺动脉高压[4~6]。在这种病理状态下, 监测D-二聚体水平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存在, 采取相应且适当的措施, 可望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7]。

同时, 本研究显示COPD加重期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动脉血氧分压与D-二聚体呈显著负相关,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另有研究证实:COPD患者静脉滴注肝素治疗后, 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均明显下降, 同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及血氧分压增高, 这表明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血气改变密切相关[8]。

综上所述, COPD患者血中D-二聚体含量异常增加, 可能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 进而加重病情, 缺氧、高碳酸血症对这个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故应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纠正缺氧、解痉及适当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预后[9~10]。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 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加重期及加重期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D-二聚体明显下降;D-二聚体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呈负相关, 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正相关。结论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 并及时纠正缺氧、解痉及适当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关键词:D-二聚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气分析,血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2] Ashitani J, Mukae H, Arimura Y, et al.Elevated plasma procoagulantand fibrino lytic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ntern Med, 2002, 41 (3) :181~185.

[3] 赵林渔, 刘志伟, 吴小来.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 2005, 23 (1) :88.

[4] Esmon CT.The 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J].ThrombHaemost, 2000, 83 (5) :639~643.

[5] 陈渝宁, 孟冬娅, 方秀菊.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肺部疾病的意义[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 (1) :4~5.

[6] 方宗君, 蔡映云.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4) :3370.

[7] 杨秀芝, 郎波, 杨如玺.溶栓治疗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2) :129~131.

[8] Cordova C, Violi F, Alessandri C, et al.Improvement of blood gaslevels after calciumhepa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Thromb Res, 1992, 68 (4~5) :435~440.

[9] 吕丽丽, 朱述阳, 姚红卫.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干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1) :1176~1177.

[10] 吴晓莲.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1) :1168.

上一篇:由营城子至梅河口高速公路粘土掺灰所进行的探讨下一篇:数学文化素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