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试题

2023-02-19

制度是单位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完善、有效的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助力单位长远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试题》,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试题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社会保险概述

社会保险是与劳动风险相对应的饿概念。简言之,即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是指为了确保劳动者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国家和社会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止劳动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的主要模式:

1、“传统型”社会保险模式;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

3、“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模式;

4、“个人储蓄型”社会保险模式;

5、“雇主责任型”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当事人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都存在着互利互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补充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主地为劳动者建立的,旨在使本单位劳动者在已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是对基本保险的补充。

个人储蓄保险,是由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以储蓄的形式为自己建立的社会保险,是对国家基本保险和用人单位补充保险的补充。

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条件:

1、具备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资格;

2、实际发生法定的社会保险事故(是指劳动者衰老、失业、伤残、疾病、生育等劳动风险事故)。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使社会保险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国家通过立法要求社会统一建立的,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专项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是指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各种来源和用途作出统一的规定、规划和安排,并根据此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收支、管理和运营,以保证其收支平衡、合理使用和安全、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退出劳动领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满足其老年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我国曾称为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事业期间,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使其再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职工因工伤而致伤、病残、死亡,依法获得经济赔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职业病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医疗保险,是指保障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因工病伤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生育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休息等方面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死亡保险,又称遗属保险,是指保险的被保险人供养亲属在被保险人死亡后,或者被保险人在其供养亲属死亡后,从社会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一)养老保险的含义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而失去工作能力后,按照法律规定,由国家或社会给予一定收入补偿和提供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即通常所说的退休待遇制度建立于50年代。

(二)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

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范围。我国养老保险保障对象的未来目标是:

1、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

2、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3、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

4、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扩大到自由职业者。

(三)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设置的专项基金,由各方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构成。根据《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

(四)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待遇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从社会保险机构获得的多种物资帮助。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待遇分为离休保险待遇和退休保险待遇两类。

三、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一)失业保险的含义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而中断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一定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在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断扩大。主要适用于下列对象:

1、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

2、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调整期间被精简的职工;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消、解散企业的职工;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简的职工;

5、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6、企业辞退、除名或者开除的职工;

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享受待业保险的其他职工。

(三)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设置的专项基金。这种专项基金的来源,应贯彻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

(四)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保险待遇是指对失业保障对象因失业造成生活困难,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的各种物资待遇。我国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主要有:

1、失业救济金;

2、失业期间医疗费、丧葬补助费、其供养直亲亲属的抚恤费;

四、医疗、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一)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医疗保险的含义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患病,损伤时,获取所需医疗费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形式主要有三种:(1)公费医疗;(2)劳保医疗;(3)农村的合作医疗。其中,前两种基本属于个人免费医疗。

3、医疗保险待遇给付制度

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是指被保险人需要就医治疗时,由保险系统向医疗单位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方式有三种:(1)后付制;(2)预付制;(3)结合制。。

(二)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1、疾病保险的含义。

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疾病、损伤时,给予其生活上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疾病保险待遇

疾病保险待遇项目主要有:

(1)疾病津贴;(2)伤残津贴。

五、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1、工伤保险的定义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造成伤残、死亡或职业病后,对受到伤害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措施。

2、工伤保险的特征

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工伤保险既具有补偿性,还具有赔偿性;

(2)保险费用的分担由企业或雇主缴纳;

(3)保险项目齐全,但常常与失业、医疗、医病等社会保险相互交叉;

(4)保险待遇标准普遍高于其他社会保险。

(二)工伤保险的事故范围

1、因工负伤

因工负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区域之内,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伤害。

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因职业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特定职业有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造成的慢性伤害。

(三)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后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准则。这一准则经历了三个阶段:

1、劳动者自己负责原则;

2、雇主过失赔偿原则;

3、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四)工伤保险基金。

工伤保险基金是工伤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物质保证,其主要来源有:

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费滞溜金;

3、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五)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即职工因工造成伤亡或职业病时所获得的各种物质帮助。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待遇的结构由下以几部分组成:

1、工伤医疗待遇;

2、工伤津贴;

3、伤残待遇;

4、工亡待遇。

六、生育、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1、生育保险的定义

生育保险是国家设立的对女职工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2、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1)生育医疗费用;(2)产假;(3)产假期间的工资。

(二)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遗属社会保险的含义

遗属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后,由国家和社会对死亡者本身所需的丧葬费用以及死亡者遗属基本生活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2、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

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由死者所供养的直系亲属。包括:

(1)祖父,父(包括养父),夫,满60岁无工作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2)祖母,母(包括养母),妻,未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者;(3)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弟妹年龄未满16岁者;

(4)孙子女年龄未满16岁,其父死亡或完全失去劳动能力,母未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3、遗属社会保险待遇

遗属社会保险待遇即遗属津贴,由两部分构成:(1)死亡者丧葬费;(2)死者家属的抚恤金。

第二篇: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5项,统称“五险”。

1、基本养老保险。

2、基本医疗保险。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5、生育保险。

4、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依法继承。

(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与计算

1、单位缴费: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2、个人缴费:个人养老账户月存储额=本人月缴费工资×8%

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计入发养老金的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

(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条件与待遇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条件

(1)年龄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2)缴费条件---累计缴费满15年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若参保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也可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三、基本医疗保险

1、单位缴费: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

2、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

(1)个人缴费部分: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2)用人单位缴费的划入部分。

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医疗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用人单位所缴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医疗账户的具体比例,一般为30%左右。

(四)职工基本医疗费用的结算

(1)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一般符合以下条件: ①参保人员必须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

②参保人员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发生的医疗费用必须复核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范围和给付标准。

③参保人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中,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与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费用部分,由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3)参保人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中,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部分,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或个人自付;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上至封顶线以下的费用部分,个人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一般为10%,可由个人账户支付也可自付。参保人员在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部分,可以通过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或参加商业保险等途径解决。

(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支付的医疗费用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4、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然后向第三人追偿。

(六)医疗期

1、医疗期期间

3、医疗期内的待遇。

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最低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如医疗期内遇合同期满,则合同必须续延至医疗期满,职工在此期间仍然享受医疗期内待遇。对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者,或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按经济补偿规定给予其经济补偿。

四、工伤保险

1、工伤认定

2、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四)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超过12个月。

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享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两项待遇,不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待遇。

(五)工伤保险待遇承担途径

1、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 ①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②住院伙食补助费;

③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④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⑤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⑦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⑧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⑨劳动能力鉴定费。

2、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 ①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②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③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六)特别规定

1、工伤保险中所称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2、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3)拒绝治疗的。

3、因工致残享受伤残津贴的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基金补足差额。

4、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追偿。

五、失业保险

3(1)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缺一不可):

①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的。

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包括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因用人单位过错由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③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累计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10年以上的,最长为24个月。

(3)死亡问题: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4、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形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1)重新就业的;(2)应征服兵役的;(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无正当理由的,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六、生育保险

3、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①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②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七、社会保险费征缴

(2)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1、用人单位缴纳义务

(2)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2、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权利义务。

(1)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110%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第三篇:行政法律制度试题(立法法)

《立法法》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A )。

A.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某省人事厅颁布的《某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某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某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某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2、依《立法法》的规定,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向下列哪一级机关报批( A )。

A.省级人大常委会 B.省政府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3、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立法主体只有(A)。 A.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 C.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 D.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为(A)。 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我国违宪审查的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司法部

6、 一个代表团或者多少名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A)。 A.三十名以上 B.十名以上 C.二十名以上 D.五十名以上

7、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多长时间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B )。

A.10天 B.一个月 C.五天 D.六个月

8、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下列哪一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B)。 A.法制办 B.国务院 C.司法部门 D.内务司法委员会

9、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后向下列哪一部门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B)。

A.人大常委会 B.主席团 C.各代表团 D.国务院法制办

10、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须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 A)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A.过半数 B.三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全体

11、(A)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政府规章

12、按照《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的立法主体不仅包括国务院部门(各部、委、央行、审计署),还包括下列哪一机关( A )。

A.国务院直属机构 B.司级以上单位 C.法制办公室 D.局级以上单位

13、下列选项中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是( A )。 A.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B.刑事基本法律 C.民事基本法律 D.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

14、列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次数为( C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15、下列哪一机关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C )。 A.省级以上政府 B.司法部 C.国务院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16、下列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同等效力 B.法律解释高于法律 C.法律解释低于法律 D.两者之间无可比性

17、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下列( C )机关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A.大会主席 B.代表团会议 C.委员长会议 D.委员长

18、行政法规的签署及公布部门为( B )。

A.国务院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法制办

19、《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及( B )。

A.经地方政府批准较大的市 B.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C.地级市 D.县级以上的市

20、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C )。

A.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B.地方政府规章公布后,应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2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由( B )机关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A.常务委员会 B.大会主席团 C.地方政府 D.司法部门

22、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下列哪一机关进行裁决( D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3、下列关于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表述正确的是(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C.国务院无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能直接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24、下列哪一部门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D )。

A.人民解放军各总部 B.各军兵种 C.各大军区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5、下列选项中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的表述正确的是(D )。 A.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大会主席团进行审议 B.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可以随时撤回

C.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大会主席团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D.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26、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的施行日期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B.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通过和施行日期 C.法律的施行日期应明确年月日 D.法律可以不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27、行政法规的组织起草机关为( B )。

A.国务院各部委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D.国务院法制办

28、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哪一事项作出规定( B )。 A.所有地方性事务

B.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C.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地方性事务 D.国务院规定的地方性事务

29、下列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原则哪一项是正确的( A )。

A.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B.不得违背地方政府规章的基本原则

C.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30、下列选项中有关地方政府规章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由地方政府制定

B.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 C.地方政府规章应当有地方行政首长决定 D.地方政府规章应报全国人大批准

31、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应由下列哪一级机关规定( A )。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C.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多选题

1、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ACD )。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2、在我国,能够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国家机关是(ACD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D.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不同的法律解释其效力也不相同。根据我国《立法法》 的规定,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权限范围的是(AC )。 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的

B.法律规定业已修正需要重新定义其相关内容的

C.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D.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是( A. B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新法优于旧法 C.一般法优于特别法 D.下位法优于上位法

5、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表述是正确的是( B. C )。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的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6、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A. B )。

A.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B.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C.国家立法权

D.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

7、地方政府规章的签署及公布权归属于( A. B. C )。 A.省长 B.自治区主席 C.市长 D.区长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有( A. D )。

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地方性事务

9、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是我国立法机关,关于二者的立法权限分工是( A. B. C )。

A.全国人大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部分补充、修改基本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及规章

10、下列选项中由国家主席予以公布的是( A. D )。

A.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B.省级人大制定的法规 C.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D.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三、名称解释

1、授权立法:授权立法:是指授权立法是指对于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2、自治条例:是指自治条例属于地方法规,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3、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4、法律解释:是指当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法律解释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5、行政法规:是指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四、简答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哪几个“法”之间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按什么程序处理?

答: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2、简述在哪些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需要行使法律解释权? 答: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3、简述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宗旨。

答: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立法还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并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4、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

答: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包括:有关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以及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四篇:第十八章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历史发展、立法的现状,理解并掌握社会优待、社会抚恤、安置保障的基本内容,进而明确社会优抚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主要内容〕 本章共分二节:

第一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社会优抚制度的概念、特征及社会优待、社会抚恤、安置保障的基本内容。本章的难点在于:其一,社会优抚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的关系问题;其二,社会优抚法律关系;其三,在当前中国形势下,我国的社会优抚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概述

一、社会优抚概述

(一)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以提供津贴、服务和安置条件等方式,在就业、入学、贷款、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以确保其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特征

1.优抚对象的法定性: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人家属;离退休军官、文职干部。因参战残废的民兵、民工和因参加军事训练伤亡的民兵及其他人员,亦可参照国家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享受有关抚恤待遇。

2.责任主体的明确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庭。”明确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社会优抚的责任。

3.优抚内容的综合性:与一般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社会优抚制度既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也不是单纯的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而是兼具三种制度的特点。社会优抚制度是一个以特殊社会群体为保障对象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4.待遇标准的激励性:根据有关立法规定,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待遇要高于普通国民的保障标准,军转干部的离退休待遇要高于地方同等级别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军人的抚恤标准也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伤抚恤标准。这与被保障对象为国家所作的牺牲、贡献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待遇标准,对保障对象来说,稳定可靠、吸引力大,对军队建设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5.实施措施的规范性:由于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优抚制度自建国时就开始建立,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形式、保障手段、管理体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各种规章制度相对健全,从而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与中国现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险相比,针对军人的社会优抚在实施中显然更具规范性。

6.保障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社会优抚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因而具有物质保障性;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又具有褒扬革命军人,对全体国民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因此又具有政治褒扬性。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我国的优抚制度有了自下而上广泛的群众基础,激励着军人为国家无私奉献。

二、社会优抚法

(一)概念

是指调整社会优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我国社会优抚立法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通过《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它标志着我国最早的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优抚工作。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政务院在1950年制定了《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五个条例,以法规形式对社会优抚的对象、方式、标准等均作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为社会优抚工作提供了可循的法律依据,也使中国的社会优抚步入了统

一、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轨道。“十年**”期间,优抚工作虽未完全中断,但遭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优抚对象也受到了诬陷和迫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总结几十年优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优抚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之不断完善,逐步走上法制化、社会化的新型保障之路。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做好移交给地方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报告》等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原则,国务院于1987年、1988年分别颁布实施了《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提出了建立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抚恤优待制度,健全了优抚安置的法规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进行,对《兵役法》、《现役军官法》也作了相应修正,并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1999年)、《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2000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2001年)等一系列新的法规,为我国社会优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全面、完善的法律依据。2004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公布实施,对确立军人抚恤优待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理顺军人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优待

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和社会习俗,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资金和服务等优惠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褒扬其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优抚制度。包括:

社会优待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和社会习俗,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资金和服务等优惠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褒扬其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优抚制度。根据有关规定,社会优待主要包括: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对革命残废军人的优待;对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优待;对复员、退伍军人的优待。

二、社会抚恤

是指国家通过发放抚恤金向优抚对象提供生活保障的优抚形式。

(一) 死亡抚恤

死亡抚恤的对象主要是烈士遗属、因公牺牲、病故军人的家属。国家对死者家属采取物质抚慰形式,分为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两种。

(二)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的对象是伤残军人,主要包括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现役和退役军人,主要采用提供津贴和提供康复服务的形式,目的是保证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和身体康复。伤残抚恤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伤残的性质和伤残等级,参照全国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来确定。

三、安置保障

(一)退役安置

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就业及其他安置所需的资金和服务,以保证其尽快适应社会、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项目。

1.退役安置的对象。其安置对象的是退役军人,包括转业军官、退伍的义务兵和复员的志愿兵。

2.退役安置的原则。(1)不同退役性质区别对待的原则。(2)部队和地方共同培训的原则。(3)妥善安置原则。(4)从2002年开始,实行退伍安置证制度。

3.退役安置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提供资金。退役保障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退役安置费、生活津贴以及生产贷款等项目。(2)提供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向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就学、安家、落户、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来实现保障目标的形式。

(二)离退休安置

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直接从军队现役中离退休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以保证其安度晚年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讲解离退休安置的对象、条件和待遇。

1.离退休安置的对象。其对象是离退休的现役军人。

2.军人离、退休的条件。(1)军队干部离休条件。(2)军队干部退休条件。(3)落实政策的原系军队干部和原属部队系统的在编和非编单位的职工,经平反纠正后,丧失工作能力,符合退休条件的,由部队按照地方干部、职工退休条件的规定,改办退休。(4)志愿兵退休条件。

3.离、退休待遇。主要包括:(1)生活待遇。(2)安置去向。(3)家属子女的安排。(4)其他待遇。

四、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社会优抚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优抚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及社会效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社会优抚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从而制约着这一制度的良性运行。

1.抚恤标准过低,导致优抚制度的保障功能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优抚标准尽管多次调整,但还是远不能及,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优抚制度保障优抚对象正常生活水平的基本功能的发挥。

2.优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在资金上只能依靠财政拔款。尽管国家对优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优抚保障的资金需要。再者,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对社会优抚工作的开展也起着制约作用。如不少优抚对象仍指望单纯依赖优待抚恤金维持生计,“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如何从传统的“输血”式优抚保障转向“造血”式的保障,以及如何开拓优抚资金新的来源渠道,这应当是新时期优抚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的转变,我国退役安置面临很多新的问题。(1)就安置退役士兵来看,安置任务越来越重,安置难度也越来越大。(2)就退役军队干部来看,主要有按收安置掣肘多、困难大、进展慢,军队干部待遇落实慢、时间长,医疗费用超支难以解决等等问题

4.优抚制度中的有些内容,如就业、住房、入学、贷款等,政策性调整多,强制性调整少,可操作性较差。因此,保障功能不强,这需要将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

(二)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办法积极拓展优抚保障渠道,开创优抚安置保障的新思路,提高优抚对象的待遇标准,树立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优抚安置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

1.社会优抚保障方面,应逐步形成社会优待、抚恤补助、医疗减免、孤残养护、扶持生产、褒扬宣教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优抚保障制度体系,使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在不低于当地居民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保障水准努力,达到优抚保障法规完善、资金充足、项目齐备、服务网络健全的良性制度体系状态。具体而言,应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抚恤标准与经济发展和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同步增长的机制,确实按照高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来调整社会优抚标准,特别是在物价不稳的情况下,抚恤标准的调整必须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使抚恤标准顺应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2)完善医疗减免制度,使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当前医疗制度改革的情况下,对一般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要采取社会保险的方式,使医疗保障变成一种预先积累式的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保障模式;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那些特殊优抚对象(如老红军及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等)的医疗保障问题,使他们的基本医疗得到更好的落实。

(3)改革抚恤的方式,改单纯发放抚恤金为发放抚恤金与扶持抚恤对象发展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以增强抚恤家庭的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抚恤对象及其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4)拓展优抚资金的来源渠道,合理分担优抚资金。要在明确地方政府保障责任的同时,也要明确中央政府在抚恤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优待保障。特别是可以从现有的260多万个基层的群众性优抚服务组织中,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组织管理规范、专业服务水平高的优抚队伍,培养成实业性质的从事社会优待工作的社会团体,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水准高、无偿或低费的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日常生活供养、身心娱乐、精神慰藉等相关服务项目及服务设施,以此弥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上的不足。

(5)切实加强社会优抚的制度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在社会优抚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优抚、抚恤的标准及其增长机制,以及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等,使优抚保障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下有序地进行。

2.社会安置保障方面,应逐步实现国家安置保障为主向政策优待扶持安置和经济补偿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化安置保障新格局迈进。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快实施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展规划,这是解决安置中供求矛盾的最重要措施。从长远看,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必须走向市场,因此,强调培训内容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提高退役军人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有助于军人真正得到妥善的安置保障,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而且有助于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成为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材。

(2)改革安置保障的方式,提高安置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主要是指要改变国家和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计划安置的单一方式,增加社会化的安置渠道,分散安置,充分发挥人才交流市场在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中的作用,逐渐拓宽安置保障的渠道,增加就业门路。

(3)逐渐改变直接安排就业的保障方式,使安置保障转变为经济补偿为主的安置模式。通过为退役军人提供一定资金补偿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其从军生活的褒扬和补偿,并为其退役后生活和就业提供基本条件,这样可以解决计划安置中遇到的突出的矛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安置保障的要求。

(4)完善安置保障的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开展安置工作。研究制定具有法律、法规功能的对退役军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退役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军休干部在生活及其他待遇上的优待措施,对妥善落实安置,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2015年医疗法律法规核心制度试题(医技类)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A )。

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单位病退或达到退休年龄的; C、吊销医师证书行政处罚后期限超过二年的;

D、申请注销医师执业证书的。 2.医师改变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内容的,应当( D

)。 A、向本单位申请变更;

B、不需要办任何手续; C、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D、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3.医师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对应当(

A

)。

A、如实介绍病情;

B、如实介绍治疗风险 C、介绍治疗结果;

D、介绍治疗费用。 4.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被吊销或注销执业资格证后( A

)。 A、不得继续开展诊疗活动;

B、可以开展义诊活动;

C、可以从事预防、保健活动;

D、可以在单位内部开展医疗服务; E、可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5.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

B )。

A、一个月至六个月;

B、三个月至六个月;

C、六个月至一年;

D、一个月至一年; E、一年以上。

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特级护理的内容( B ) A.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B.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C.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D.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7.下列哪些不是一级护理的内容( D ) A.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B.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C.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D.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8.下列哪项不是二级护理的内容( A ) A.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B.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C.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D.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9.一级护理需每( C )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A.3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D.0.5小时

10.二级护理需每( B )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A.3小时 B.2小时 C.1小时

11.以下属于医疗事故的是 ( c )

A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B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C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D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

12.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并告知家属。尸检应在死后( C )以内;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A:24小时 B:36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13.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 王某行为的性质为( D )

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C.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E.虽造成不良后果,但不属医疗事故

14.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 C )级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15.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 A )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16.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 C )内据实补记,病加以注明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17.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 C )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E.10小时

18.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D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A故意 B无过错 C过错 D过失

19.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分为( C )种。

A 3 B 5 C 4 D 2 20.《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一级医疗事故是指( A )。 A.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B.造成患者死亡、中度残疾的

C.造成忠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死亡、轻度残疾的

21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A )。 A.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生日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22.下列内容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但不包括:( C )

A、医嘱单

B、化验单

C、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D、住院志

23.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但不包括:(

D )

A、医疗事故等级

B、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中责任程度

C、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D、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

24.因医疗事故赔偿被抚养人的生活费时,正确的是( A

)

A、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岁

B、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30年

C、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20年

D、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0年

25.某患者输液中发生反应,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当天夜里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晨5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责任,拒不从病房移走尸体,也不同意尸检。经与家属协商,患者死亡第四天进行了尸检,但未能对死因作出解释,无法得出结论,对这一结果 (

D )

A、只能以死因不明定论

B、法医承担因拖延而延迟尸检,无法结论的结果

C、院方承担因请人不当而无法结论的结果

D、家属承担因不同意尸检延迟尸检而无法结论的结果

26.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 C )级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27.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将医疗行为引发的民事责任定名为:(A) A.医疗损害责任

B.医疗事故责任

C. 医疗差错责任

D.医疗错误责任

28. 医疗机构为死因不明者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A) A.只做是否死亡的诊断 B.只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C.可同时做是否死亡和死亡原因的诊断

D.既不能做是否死亡的诊断也不能做死亡原因的诊断

29.根据侵权责任法,以下哪项必须要取得患方的书面同意才能够实施医疗行为?(C)

A..任何诊断活动

B.任何治疗活动 C.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 D.仅在实施手术时

30.法律规定应当向患者告知真实病情,但在保护性医疗情况下不宜向患者说明时,应当:(B)

A.只能向患者的配偶说明

B.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C.向患者的单位领导说明

D.向患者所在街道办事处说明 31.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时,经谁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C)

A.经治医生批准

B.所在临床科室的主任批准 C. 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 D.医疗机构职工代表大会批准 32.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应当尽到什么样的义务才算合格?(A)

A.与医疗行为发生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B.与提出投诉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C.与医疗纠纷解决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D.与侵权责任法制定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3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D)

A.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B. 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C.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D. 医务人员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34.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主体是:(A)

A. 医疗机构

B. 医务人员

C.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D. 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

35.医疗机构进行下列什么治疗措施时不必征得患者或家属等同意并签字。(D)

A、手术 B、特殊检查 C、特殊治疗 D、住院治疗

36.药品不合格导致患者损害,医疗机构给与患者赔偿后,可以:(A)

A. 向有责任的药厂追偿

B. 向国家要求补偿

C. 向药品代理商追偿

D. 向药品广告商追偿

37.患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1条要求查阅复制病历资料时,医疗机构:(A)

A. 应当提供

B. 可以提供

C. 应当不提供

D. 可以不提供

38.侵权责任法第63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______的检查”。(C)

A. 必要的

B. 必须的

C. 不必要的

D. 非必须的

39.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死亡病人的医疗损害赔偿包括“死亡赔偿金”吗?(B)

A.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包括

B.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6条,包括

C. 由法官自由裁量

D. 根据医闹的激烈情况确定

40.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未被确定为医疗事故的纠纷,可否进行赔偿?(B)

A.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不予赔偿

B. 根据侵权责任法,可以赔偿

C. 根据法官自己的认识决定赔偿与否

D. 以上都不对

41.职业病防治的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 C) 。 A、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B、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C、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42.职业病指(B )。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 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43.职业病防治法规定(A )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A、劳动者 B、用人单位 C、地方政府 44.职业病防治法中所称用人单位是指(C )。

A、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B、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关 C、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45.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C )。 A、安全帽 B、防护眼镜 C、个人剂量计

46.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B )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A、必要时 B、定期 C、不定期

47.职业病诊断应当由( B)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A、用人单位的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48.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 B)签署。

A、医疗机构负责人 B、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 C、取得资格的执业医师

49.( A)发现职业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医疗卫生机构 B、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 C、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

50.(C )未按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A、用人单位B、医疗卫生机构C、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 51.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C )为主的方针。 A.治疗

B.控制

C.预防

5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 B )种。 A 35 B. 37 C. 40 53.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C )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麻风病 C.肺结核、百日咳

54.( B )在治愈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A.传染病病人 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C.疑似传染病病人

55.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C )

A.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

B.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C.隔离治疗

56.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 A )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A、分诊点 B、诊疗室 C、专科门诊

57.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是( B )

A.食物中毒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传染病事件

58.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C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①早发现 ②早治疗 ③早隔离 ④早报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59.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当前,国家实行有计划预防接种的病种有(B )、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肺结核。

A、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 B、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甲型肝炎

60.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 B )。

A.将病人从流行地区转移到未出现疫情地区 B.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C.把易感人群转移 61.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C 。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每个人 6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A A.20% B.30% C.40% D.50% 63.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64.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C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65.预防用抗菌药物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D A.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C.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D.以上都是 66.二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B 种。 A. 40 B. 35 C. 50 D. 60 67.具有 B 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 初级 B. 中级 C. 高级 D. 初中高均可 68.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 A 天用量。 A. 1天 B. 2天 C. 4天 D. 7天

69.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D 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 2次 B. 4次 C. 5次 D. 3次 7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超过 C A.20% B.40% C.60% D.80% 71.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超常处方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

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D )

A.1 ,2

B.2,3

C.3,3

D.3,2 72.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开具情况,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规格对其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发药日期、患者姓名、用药数量。专册保存期限为

年。( B ) A.2

B.3

C.4

D.5 73.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天。( B ) A.2

B.3

C.4

D.5 74.处方一般不得超过

日用量。( D )

A.1

B.3

C.5

D.7 75.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

内使用。(D)

A.医院

B.卫生所

C.门诊

D.医疗机构 76.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

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D)

A.1,2,3 B.1,3,5

C.1,5,3

D.1,7,3 77.医师出现下列情形的,处方权由其所在医疗机构予以取消,除外:(B) A.被责令暂停执业;

B.公派外出培训进修期间;

C.被注销、吊销执业证书;

D.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78.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 C )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洗手 D、隔离传染病人 79.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 D )

A、10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 48小时;E、72小时。 80.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C ) A. 标准预防+空气隔离;B. 标准预防+飞沫隔离;C. 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 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 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81.终末消毒是指:( A )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 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8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83.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A、30分钟 B、2小时C、2小时 D、12小时 84.首诊医师接诊患者后,如刚好要下班,可以将患者做何处理?( B) A、让患者到它院诊治。 B、移交给接班医师。 C、等上班后再继续诊治。 85.下列关于首诊负责制,理解正确的是:(A )

A、谁首诊,谁负责;首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认真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B、首诊医生发现患者所患疾病不属于本专业范畴,可以建议转相关科室,无需做病历记录。

C、对于新入院患者必须在1小时内诊治;危、急、重患者必须立即接诊,并报告上级医生。

86.入院3天未确诊,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应:(B ) A、转入上级医院诊疗。 B、组织会诊讨论。 C、上报院领导处理。 8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医师每周查访至少:( A) A、1次 B、2次 C、3次 D、 4次 88.不属于医疗核心制度的是:(C ) A、首诊负责制 B、三级医生查房制 C、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89.急诊会诊,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到位?( A) A、10分钟 B、 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90.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医师可单独完成的手术是(A ) A、一类手术 B、二类手术 C、三类手术 D、四类手术 91.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 )内完成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三天

92.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 )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应在( C)内进行讨论。( )

A、1天 、6小时 B、3天 、12小时 C、1周、1天 D、5天、1天 93.对病重患者,病程记录至少要( )记录一次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94.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A )。 A.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B.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5.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D )。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需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6.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D )。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D因患者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7.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C )。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8.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C )。

A.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B.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C.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D、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E.造成患者重度残疾、器官细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99.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 B )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A 6个月 B 1年 C 1年半 D 2年 100.医师是指( E

)。 A.从事医疗执业活动的人员;

B.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C.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

D.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E.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上一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报告下一篇:伤感的说说心情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