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2024-06-05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共6篇)

篇1: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试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

度的异同

【摘要】: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文就此对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异同展开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异同

1、前言

1.1背景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的“安全阀门”,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推进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项带有国际性的制度,也成为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还有许多的劳动力没有得到就业,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解决不了,目前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文件本身的效力等级不高,各种保险制度之间缺乏协调,覆盖对象范围不一,对各种单项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金来源、保险待遇、保险管理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我们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同时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构建开放而健全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自社会保险法律制度问世以来,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虽有对立的时候,但从未完全替代。下面以隶属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商业保险机构举办的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对象的人身保险业务,诸如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为例,说明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2、共性与差异分析

2.1、二者的共性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在保障对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并且以人的生、老、病、死、伤、残作为保险责任。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险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

从保险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两者的运作机理亦相似。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产生晚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它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类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借鉴了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大数法则”或“平均数法则”,将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纳入一个责任共同体之中。另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需要充足的基金作为后盾。商业保险和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收取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将大量资金统一管理,整体运作。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对其进行赔付。商业保险公司必须遵循稳健经营的原则,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维护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社会保险也是一样,无论其资金来源是个人、单位还是国家财政拨款,都需要相关机构妥善管理,合理运作,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2.2、二者的差异

可以说,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虽然沿用了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理,但是二者亦有本质的区别。

2.2.1、基本性质和原则不同

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的法律制度,其基本属性是社会福利性质,即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在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双方完全自愿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相互自由选择而结成的互利关系的制度,法律只对这种关系加以保护而不能强制其发生,其基本属性是一种纯粹商业性的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现代劳动者应享受的一项公民权利,而强制缴纳保险费与参加社会劳动则是公民享受此项权利时所应尽的义务。但劳动贡献的大小或个人缴费的多少,与保险待遇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而且保险费的征收,不依据保险项目风险大小,而是依据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定。商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严格对等的等价交换,多投多保,少投少保, 不投不保。

2.2.2、目标取向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首先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其目标是维护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体现的是国家的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其实施范围由法律严格界定,其实施手段具有强制性,它以国家财政作为经济后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或由政府设立专门的事业机构来统一实施,从而具有非赢利的性质。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商业保险是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经营的一项险种。这一经营活动是在保险者与被保险者双方按照自愿的原则签定契约的情况下来实现的,参加保险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的个人意愿,商业性人身保险作为一项金融业务,具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并趋于利润最大化的性质。

2.2.3、保险费负担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保险费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通过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个人负担多少,不是根据将来给付的需要,而是决定于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而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的保险金全要有投保人承担,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实行“多投多保,少投少保”原则,保险费率的高低,由危险决定,危险大的保险费率就高。

2.2.4、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

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但不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

2.2.5、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确立水平,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原有生活水平以及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还要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进行调整,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以此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商业保险的给付一般是一次性的,并且给付水平的确定只考虑被保险人缴费额的多少,而不考虑其它因素。社会保险的补偿是通过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来实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人身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缺少服务的内容。

2.2.6、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

商业保险对于一些社会性风险,诸如通货膨胀、战争、大的地震、由于宏观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以及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稳定。相比之下,政府作为政权主体,拥有任何商业性机构都不具备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换言之,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一是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险。二是政府能使几代人共担风险。三是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整。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险还没有普及到全社会的劳动者。那些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公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以在更大程度上分散风险损失。对于已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职工,积极开展商业性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满足其多层次的需要。

2.2.7、兴办单位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设立专门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根据国家统一立法规定统一项目、费率和给付标准及办法等。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商业保险则是按企业原则经营管理,国家对它征税,只有对它所在经营的社会保险部分不征税,商业保险公司是金融性企业。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虽然存在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的不可相容的, 而是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的。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只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劳动者如有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并在遭受风险时候同时从社会保障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获得补偿。两者在发展中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完善。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要实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根本上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公众的生活安全。它们在经营形式、经营机制上存在众多不同,但并非相互矛盾,也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我们应当从全局出发,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应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张士昌.略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5

[2] 夏舟.新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J].经济研究,2007,3

[3] 邓俊豪、彭礼定.向专业化迈进:人寿保险业在中国的下一步[J].财经,2007,11

篇2: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1、保险对象及参保年龄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为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乡镇招聘的干部职工。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参保年龄在20周岁至60周岁。

2、保险资金的筹集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 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 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实行个人帐户储备积累制,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记在个人名下。

3、交费标准及支付

交费标准多档次,由投保人自由选择。每月交费标准设置2元至20元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保险对象达到60周岁时,根据其个人帐户基金积累总额计发养老金。

4、基金管理及保值增值

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

全法网法律咨询

篇3: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监管制度,英国职业养老金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它通过为因年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进而丧失收入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 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不止于此, 养老保险更是一种“老无所忧”的未来保障, 有助于减轻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保障劳动者的精神健康, 安定生产与生活, 起到“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养老保险金还是最大的社会保险资金流。据财政部2013年的数据显示,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5994亿元,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790亿元,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173亿元, 共计22963亿元, 养老保险金约占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的63.8% (1) , 资金融通作用明显。通过对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 使其保值增值, 一方面有利于对劳动者老年生活质量保障水平的提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起到“社会助推器”的作用。

我国人口基数大, 被保险人数多, 目前已积累了巨额的养老保险金, 一旦出现资金安全事故, 将导致经济动荡、社会信任危机和政府公信力的丧失。2014年中央启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提出“一个统一, 五个同步”的改革基本思路 (2) , 旨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缩小不同人群的待遇差距, 提高保障标准, 但保险金监管问题却无实质举措。并且, 近年来发生的保险金管理事故反映出我国现行监管体制的严重缺陷。因而, 加强养老金监管必要而迫切。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现状

(一) 基金构成及监管层次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是城乡居民个人、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集体组织按照国家规定配套缴费, 三是国家财政补贴。具体来讲, 养老保险基金指存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中的资金。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养老保险金征收、发放、管理、运营等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基金安全。二是指金融、基金管理等机构通过对基金的运行和管理以保证基金收支平衡和保值增值。三是指通过组织和个人等对养老保险费征缴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1]。

(二) 基金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涉及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规定散见于《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等行政法规,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财务、审计等部门规章中。

就监管主体而言, 首先, 国家机关承担着最主要的监督职能。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和检查政府的监管工作。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具有概括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限于宏观层面, 具体执行权分布于社保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其次, 国家金融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其中主要有四类主体, 即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 分别负责基金的监督、建账、保管、投资, 并且这些主体都有资金、人员等严格限制。再次, 社会监督是不可或缺的外部监督手段。组织、个人对养老金监管的违法行为具有举报权和投诉权。新闻媒体、大众舆论是保证监管透明的“监控器”。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是法定的社会监督机构, 由单位、参保人、工会、专家等多方代表组成, 能提供科学、实际的意见, 进行多方位的监督。

三、目前养老基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立法难以满足监管需要

第一, 立法层级低且体系零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措施多来源于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只在保险制度中的监管章节有所涉及, 而法律层面上只有《社会保险法》有所规定。到目前为止, 我国并没有一部完全单独的社保基金监管法, 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各自立法, 不成体系。

第二, 立法滞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立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探索发展的初步阶段, 滞后于经济建设情有可原。立法还滞后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虽然社会建设要一步一步来, 但养老保险的监管与养老保险的筹资、收支、计发等内容是一个整体, 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国务院只出台了相应的收支政策, 却忽视了监管措施的同步进行, 说明政府对基金监管的重视不足。一旦出现基金安全问题, 将后悔莫及。

第三, 立法过于笼统。法律多“相关部门”、“有权监督”、“有权管理”、“有权提出建议”等表述。只规定“要监督”而不规定“具体怎样监督”、不明确“具体谁来监督”和“具体哪个监督主体监督什么内容”, 法律没有可操作性。

第四, 立法单向性问题。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受益人是缴纳了保险费的公民个人, 公民与保险金的监管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国家机关有公权力的保障, 实施监管更具优势地位, 但不可因此忽视公民个人维权的立法。法律对国家机关和有关机构广泛授权, 但对公民的自力救济只有法律“有权进行举报、投诉”的空洞授权。而复议和诉讼则成为保障个人权利的唯一措施和最后屏障。

(二) 监管机制制约监管效果有效发挥

第一, 监督权过于集中。“行政监管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可过分倚重的监管方式”[2], 法律赋予行政机关以充分的监督权是很有必要的, 但不能只依靠或过度依靠行政监督。“一些部门立法、执行、实施、经办、监督一条龙管理”[3], 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各主体之间还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自己管自己”往往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监督重量不重质。中央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 下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具体负责。具体到地方, 各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下设社会保险监督处, 并设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作为经办机构。各市设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监督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等等 (各地名称不同, 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局、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等) 。再加上每一级又有每级的财政、审计部门, 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布又不明确。最后导致全国各地具有社保基金监督权的部门机构庞杂、数不胜数, 争利推责、人浮于事, 反而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

第三, 对监督权制约不足。各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报告来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 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监督、结果监督, 无法监督行政权运用的过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具有专业性、民主性、无利益相关性等天然优势, 是实现有效监督不可替代的一角。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 由人民政府负责人任主任, 办公室设在省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并且对发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的方式处理。这样一来, 社保监督委员会无独立性 (无独立财产、无独立场所、无独立负责人) 、无处理权、受制于政府、听命于政府, 最终只能徒有“社会监督”之表, 而行“行政监督”之实。公民、组织自力救济途径有限, 再加上在中国有“民告官”难的特殊国情, 来自公民的社会监督更是名有实无。从而形成行政监督过大, 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过小的“枣核结构”。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改革

(一) 英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成功经验

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上最发达、完备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一, 这不仅取决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还取决于其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改革, 英国的养老保险金监管制度不断得到纠正、完善和发展, 如今以其多体系和法制化的优点著称。

1. 立法体系方面

“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4], 以《信托法》为核心, 又补充以《养老金法案》和专门立法《1986年金融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 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2. 监管主体方面

目前, 英国的养老保险金监管机构主要有养老金监管局、金融服务监管局、养老金保护基金和养老金督察员。

养老金监管局 (The Pensions Regulation, 简称TPR) 由职业养老金管理委员会 (Occupational Pensions Board, 简称OPB) 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 (Occupational Pensions Regulatory Authority, 简称OPRA) 演变而来, 有权发布“整改令”, 命令有关人员在规定期限内采取补救措施;发布“第三方提示”, 对由一部分第三方过错造成的违规行为, 命令第三方采取补救措施;还有“限制令”和“归还令”, 阻止养老金为他人所挪用或责令其归还等[5]。该局弥补了职业养老金管理委员会权小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只能进行事后监督的弊端, 成为监管养老金的专门机构。

金融服务监管局 (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简称FSA) 由证券投资管理委员会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 简称SIB) 改制而来, 负责公司资格审核、日常交易监督、对不当行为处罚、评估投资风险等“一条龙”监管, 弥补了其前身监督滞后的缺陷, 成为有制裁权的养老金基金资产投资和个人养老金一切活动的监管局[5]。

养老金保护基金 (Pension Protection Fund, 简称PPF) 由养老金赔偿委员会 (The Pensions Compensation Board) 演变而来, 负责因发生养老金事故而不能发放时为养老金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并且无论什么原因 (比如欺诈、玩忽职守、管理不当或管理无能等) 造成养老金损失, 该基金都有权监管, 被誉为养老金“救生艇”。

养老金督察员办公室 (office of Pensions Ombudsman) 负责调查和处理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诉案件。相比上述几个机构, 督察员制度能够有针对性地维护具体成员的利益, 并且成本低, 效率高, 适用灵活, 但督察员的负担较重。

3. 辅助监管体制

一是风险监管体制。英国颁布《2004年养老金法案》后, 采用积极主动的监管模式, 建立风险监管机制, “根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低和风险事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 把所有的职业养老金计划都划入四个象限, 并相应采取四种监管方式:积极的干涉、主动的监视、基于情报的行动和针对具体计划的最小行动。”[6]这种监管有针对性, 预防效果大大增强, 既节约成本又保证效率。

二是指导培训机制。英国采取积极主动模式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养老金监管局通过制定行为守则、开发网上学习系统来帮助、督促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6]。

(二)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改革建议

我国养老金监管存在立法层级低且不完整, 行政监管分工不明确、权力无制约, 社会监督有名无实等问题, 而起步较早的英国养老金监管制度则已经经历了这一阶段, 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机构设置精简, 职能分工各有侧重, 还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辅助监管机制, 值得我国借鉴。

1. 事前预防措施———完善法律体系

第一, 以《社会保险监管法》为基本法, 建立健全层次性的法律体系。英国养老保险监管法律层级高, 体系完整, 因而执行力强。而我国大量规定都集中于部门规章层级, 不同部门各自立法还会出现“打架”情况, 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金监管法, 也无法对规章起到统领作用。国务院行政法规多综合性规定, 与部门规章之间出现断层。因而首要措施应当是制定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险监管法》, 对监管的原则、不同主体的监管职能、各主体行使监督权的法定程序、救济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 并以《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监管法》为纲, 完善法规规章, 逐步建立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法律体系。

第二, 完善以《企业年金管理办法》为核心的专项立法。英国的《信托法》可以说是养老金投资运营的“行为手册”, 详尽的规定了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而《养老金法案》对养老金的安全管理作出专门规定, 明确各权力机构及其职能分工。我国应当进行专门立法, 做到运营机构、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标准法定, 并提高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机构的准入条件,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质量。

第三, 由法制部门定期为监管部门人员进行教育。现实中, 各部门机关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不知法的现象非常普遍, 不知法必然不懂法, 不懂法者必然不能有效执法。英国的培训指导机制值得我国借鉴, 法制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系统学习甚至设立考试制度等方式来提高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 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2. 事中监控措施———明确各方监督主体的责任, 形成权力制约

第一, 行政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责任, “监”与“管”相分离。英国对养老金有实质监管权就是养老金监管局和金融服务监管局, 前者主要针对养老金的保管进行监管, 后者对养老金的投资升值过程进行监管, 各有侧重。而我国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各地的人力资源、劳动社保部门) , 有权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各审计部门负责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理的基金进行审计。社保行政部门对社保基金又“监”又“管”, 会导致监督权被管理权囊括, 出现监督权的缺失。并且, 基金投资运营专业性强, 行政人员往往并不通晓, 因而管理权不宜为行政部门所控。因此, 应当将社保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剥离出来, 从而避免同一部门同时拥有管理权和监督权, “自己监督自己”现象的发生。同时, 行政部门还应当转变“当权者”的监督理念, 明确“监督者”的法律定位, 不插手干预养老金的投资运营, 明确各自的监督权范围, 有重点地进行监督。

第二, 建立专业人员巡回监督制度。由政府设立督察组, 聘请专业人员 (会计师、精算师、审计师、律师等) 进行不定向监督, 既能避免行政机关不够专业而无法进行实质监督, 又可防止设置凌乱庞杂的行政监督机构, 减少监督成本。

第三, 确保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独立性[7]。由法律赋予其独立人格, 参考消费者协会的运行机制, 使其成为法律授权的由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社会保险投保人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组织。

第四, 增强公民、组织的监督权。制定《社会保险金投保人权益保护法》, 赋予公民随时查询养老金投资运行状况、要求有监督权的机关予以说明、要求有关机关公布数据信息、投诉举报等权利。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设投诉举报网站、热线电话等, 对相关部门定期通报, 严重者予以处罚。

3. 事后救济措施

第一, 建立专门的仲裁机制。借鉴英国的“仲裁”制度, “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4]

第二, 建立法律“低容忍”制度。英国的“零容忍”监管制度中规定, “专业顾问或受托人对其发现的违规行为事无巨细都要报告, 而监管局对收到的每个违规报告都要检查, 无论其违规性质、严重程度、是否对计划成员构成实质性风险”[6]。但这种制度容易造成大量的监督成本, 特别是在我国, 人多地广, 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事事监督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对违规行为“重罚”, 对监管机关、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第三, 建立养老金保护基金, 保证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支付。我国也应当建立类似英国养老金保护基金的保障制度, 在发生养老金挪用侵占或发生投资风险时, 能够及时追回基金的尽量追回, 不能追回的由养老金保护基金作部分补充。当然, 该基金的资金来源有限, 因而不能当作养老金的“备份件”而面向所有缴费个人, 只能选择部分人群、降低标准进行赔付。

五、结语

目前,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 但还存在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立法层级低, 监督权分配不科学, 行政监督分工不明确、权力无制约等大大小小的问题。英国经过多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形成了目前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养老保险金监管的法律体系应当大力完善, 赋予公民更多的监督权, 平衡行政监督, 保障基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新民, 曹明睿.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02:175-182.

[2]刘姝, 孙晶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体法律设置的弊端与矫正[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1:34-35+37.

[3]蒋晓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刘子兰, 刘雪梅.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6, 03:66-70.

[5]郑春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23

[6]郑秉文, 孙守纪.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J].欧洲研究, 2008, 02:121-135+162.

篇4: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保险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旨在解决农村劳动者在达到一定年龄、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不仅关系到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而言,至今为止,我国没有一部从整体上规范全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在国务院制定的条例中,也没有属于专门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目前,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调整的主要还是1991年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民政部1991年方案)。 其法律位阶较低,是一部行政规章,单靠一部行政规章来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样一个涉及多部门、关系重大的特别社会保障项目,难以协调多部门的利益。另外,1991年以来,国家经济形势、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规定严重滞后。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基本上是按照民政部《基本方案》的原则制定的,在内容上没有太多创新。就各地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来看,也大多是自行摸索,一些本该统一的制度也形式各异。这种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的立法现状显然与农村社会保障法的地位严重不符。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关系到中国近八亿农民生存权的实现。生存权是第一人权,作为第一人权,它是贯穿着基本人权发展始终的人权。 194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保障权。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水平,举凡衣、食、住、医疗及必要的社会服务均包括其内,于失业、患病、残疾、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的事故使生活能力丧失时,有权享受保障。”

我国农村过去主要靠家庭养老,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而中国(包括农村地区)正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基于上述原因,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其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目前及未来老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健全以保障生存权为基础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制度,给予农民以法律上的特殊的扶持和保护,是生存权理念之要求。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而言,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7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只为5171万人。跟2005年相比,2007年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人数增长了约2600万,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却下降了约2300万,农村参保人数仅为城市参保人数的四分之一。同时2005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农村的老人领取的保险金人均不到700元,而城市老人当年人均领取9000余元的养老保险金,是农村老人领取数额的近13倍。

就在我国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却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广大农村人口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的边缘,这显然不符合公平平等的原则。因此, 目前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以法律手段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实现社会公平。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即使是在农业人口不多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城乡有别的立法方式,对农民养老保险单独立法。如德国1957年颁布的《农民老年援助法》,1987年颁布《农民年金救济法》。日本一开始未采取分别立法的方式,1961年实施的《国民养老金法》适用于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但在1970年还是针对农民颁布实施了《农民年金基金法》,这部法律使农民在领取国民养老金后可以获得一份追加支付的养老金,以提高农民年老后的生活水平。丹麦、芬兰在1977年,美国在1990年也都先后建立了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另外,发展中国家如波兰、印度、阿尔巴尼亚都有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这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健全的社会保障立法不但是构筑其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己经达到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农民养老金法律制度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原则

首先,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农村养老保险不是可以脱离现实经济基础的“纸上谈兵”,需要现实的经济资源予以支持。在规划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应从我国经济暂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国情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 量力而行, 坚持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经济的发展由少到多、水平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标准有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其次,遵循普遍保障原则。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将全体农民纳入到保险范围,民政部1991年方案规定 “凡是达到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凡是己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凡是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也就是说这种保险并不是全体农民都参加的保险,而是富裕地区农民参加的保险。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做法把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农村贫困人口排除在养老保险范围之外,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全体国民都有获得社会保障权的基本权利,农村社会保障措施不应该成为部分富裕农民的奢侈品,而应是全体农民都享有的权利,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应覆盖全体农村居民。

另外,还应遵循侧重保护原则。所谓侧重保护原则一方面就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利益要向农民倾斜。社会保障法,从其保护的对象的性质来看,是弱者权益的保护法。农民这一群体相对于整个社会来看是弱者,只有侧重保护,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质公平。另一方面,在农村养老保险法中,要体现向农民中的弱者倾斜的精神,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没有子女的农民等,他们是弱者中的弱者。因此,要实现实质公平,就要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权进行侧重保护,特别是侧重对农民中的弱者进行保护。

由于现阶段农民社会保障的意识较差、参保率较低,应在我国建立强制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制度, 但考虑到农村地区之间发展及农民自身意识的差异性, 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又必须与自愿相结合。农民养老社会保险可采取法定保险方式,由立法确立各地最低必须缴纳的标准,同时规定不同的缴费档次,由各地农民自愿选择保障水平。

具体实施建议

要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范围及年龄条件。第一,明确农村社会保险的参保对象范围。农村社会保障是全体农民都应享有的权利,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应明确参保对象是全体农村居民。第二,对于参保对象的年龄要求,从各个国家规定看,一般要求年龄在20-65周岁之间,民政部1991年方案规定为20-60岁。这里,结合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最低年龄16周岁的规定,同时,鉴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较晚,基金数额较低的实际,建议适当提前农民的最低缴纳年龄,推后最高缴费年龄,即将我国农民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龄确定为16-65周岁。

建立起以政府补助为主,集体补助、个人缴纳作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多方筹集制度。民政部1991年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集方式。由于国家并不承担直接的财政支持义务,对集体补助亦未规定具体的数额,所以在实践中,国家和集体补助均未落到实处,以个人为主变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变相成为个人储蓄,不仅没有政府补贴,同时还要扣除3%的基金管理服务费。

而就个人的交费标准而言,分为2元至20元十个档次,由投保人自己选择。大部分地区农民在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档次,在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下,如果投保农民在缴费15年后领取的话,每月仅可领取9.9元。正是因为如此,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越来越差。

从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来看,据资料统计:“在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有数据可查的131个国家中,至少有129个国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全部由政府拨款或由政府、雇主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如德国的农村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中政府补贴占到70%。在日本,国库承担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用和养老金的三分之一。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如波兰农村养老保险中政府融资比例占90%以上,阿尔巴尼亚农民缴纳保费仅占当年应缴额的6.7%.

要想在我国真正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国家承担的份额不宜低于三分之一。当然, 政府对收入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民补贴水平应有区别,适当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补贴份额。这里也可以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建议国家和集体加大对农村独生子女的父母的补助力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建议根据各地区农民收入状况,提高农民个人的缴费标准。为了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和集体的补贴适当与个人缴费比例挂勾,个人缴费高的,补贴也适当提高。同时也建议对于收入过低者,经申请可以免除其缴纳保费的义务,纯粹由国家和集体补贴。

最后,对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中集体补助部分,只能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挖掘农村集体的各种资源,适用不同的补助方式,以确保集体补助能够到位。集体补助资金的具体来源可以从集体企业上缴的利润中、乡(镇)村公益金、外出务工者交纳的管理费、集体土地出让金、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水面的承包费用中提取。

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给付形式,发挥实物给付、服务给付形式的作用。1991年民政部方案中规定采取的是现金给付的形式。这里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德国的规定,该国养老金的给付形式包括现金给付和实物给付,现金给付是主要形式,出现特定风险时,适用实物给付。在越南,国家通过“米保障”的方式为农民提供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也曾以类似“米保障”的方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鉴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货币缴费能力偏低、国家财力匮乏的现状,现金之外的给付形式特别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它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农村居民的需求。

因此,建议立法规定对于农村养老金的支付可以采取多种给付方式,如实物给付(给付粮食、生活必须品等等)、服务给付(如提供医疗、护理和照顾服务)等,这种给付义务的承担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实物、服务换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我国拥有丰富的潜在社会保障资源和传统组织资源,以“实物、服务换保障”的方式能够充分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

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养老保险金的具体给付条件。从其他国家规定来看,德国要求最低投保年限为15年,男女分别年满60、65周岁后。法国要求保险人60岁且缴费达到160个季度的,可以享受全额保险金,不够的减少一定比例支付,65岁退休但缴费时间未达标准的也可以全额享受养老金。

日本规定的给付条件是加入基础养老金25年以上、年龄65岁以上的参保者均可以领取。同时,日本还紧密结合其农业政策,在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十多年间,农业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一是鼓励离农政策。二是返农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至人口的4%,农业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因此,日本的农业政策由“鼓励离农”转为“鼓励返农”,农民养老金政策也随之改变———即政府鼓励农民留在土地上,土地权益转让养老金被取消。

在此,首先,建议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支付条件中的投保年限与城镇接轨,要求至少最低投保年限为15年,同时考虑我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后的现状,把领取的年龄规定为65周岁。

其次,对于养老金的领取是否以转移农业经营权为条件,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据到全国人口的6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实行农村转移土地经营权养老金制度是与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但考虑我国目前农民还很难实现以养老保险收入作为其唯一生活来源,目前这一条件并不可取。待时机成熟,也就是在我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时,我国完全可以采取农民转移土地经营权养老金制度,从而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最后,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年满65周岁但缴费期限不足或未缴费的老人的处理。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为早日实现工业化,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做法。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取得5803亿元财政收入,以税收方式取得1044亿元,二者合计高达6868亿元。从1979年到1997年,国家和城市从农村共拿走2.7亿亩土地,用于城区扩容、修路、建工厂和开发区,从中被国家汲取了6万亿—10万亿的“剪刀差”。现有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当年这一制度下的付出者,他们最有权利享受国家的“反哺”。对于达到领取的年龄条件但没有缴纳或者缴纳期限不足的确实生活困难的农村老人,可以根据个人缴费基数补缴一定期限的养老保险费,从而将其真正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之内。也可以将养老金与最低生活保障一并考虑,或者减少一定比例支付养老金,在养老金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

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和监督。民政部1991方案规定,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以县为单位,统一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发、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是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保险基金数额较低的局面相对应的。随着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基金数额的增多,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符合发展的需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对它的监管。建议在立法里规定一整套对该基金运营管理的监督机制。包括权力机关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确保基金能够在严格的监督检查下实现安全、高效的运营。

明确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农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 加上监督机制的欠缺, 使得目前出现大量的非法侵占、挪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而现行法律未将农村社保基金列入特定的保护范围, 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没有相关的制裁措施,特别是没有刑法相关的制裁。

篇5: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

国际上对于存款保险法律的分类有着很多的标准。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将存款保险制度分为两大类: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一股东额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有关存款保险合同保险关系和规则的制度。我们一般讲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就是指的显性的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存款保险的范围、保险对象、保险额度等进行规定,有确定的存款保护资金来源,在投保存款金够面临挤兑危机或系统性的银行危机时,将存款人在投保存款机构的银行存款进行全额或部分的偿付。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存款保护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差异很大,包括直接针对存款人采取的保护措施,如在银行破产清算顺序中规定存款优先于其它债权支付的法定优先性虽然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但是没有直接针对存款人的赔付,因而不归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而隐性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还包括不直接针对存款人的保护措施,如针对国有银行的保护,或未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但采取态度模糊,并可能在银行危机阶段行使的最后贷款人手段等。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己经不仅仅是一项重大理论问题,而是一项越来越紧迫的实际问题。我国现在虽然没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但为此做出的积极努力已达二十余年之久。自1993 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到1997 年底央行存款保险课题组成立;自2004 年4月金融稳定局存款保险处挂牌到2004 年12 月《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展开;时至2006 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了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健全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所要重点研究的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存款保险的成员资格、存款保险的基金来源、最高赔付限额、费率制度安排等细节问题。200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也促使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被纳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降低了建立这一制度的成本和风险;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创造了前提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取得显著成效,银行不良资产的大规模政策性集中处置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此外,经营不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建立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需要的主要条件都已具备。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参加2008 年11 月26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已经上报国务院。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从那以来,中国对有关制度设计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相关工作开始提上具体日程。而目前正加快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先行;2014年1月8日,银监会发文,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订立“生前遗嘱”。按照这一规定,五大国有银行和8家股份制银行均需拟订并提交“恢复与处置计划”,即当其陷入实质性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时快速有序的处置方案。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如果经营不善,也可能破产;2014年2月8日晚,央行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有望年内推出。这是央行对存款保险制度首次明确表态。此前,多位央行高官曾公开表示,“存款保险机制建立条件已成熟”;而到了2014年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允许私人资本投资金融机构。而2014年3月10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今年有希望推出。

三 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热点事件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只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存款保险限额和存款保险费率。2013年11月,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将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这意味着,金融监管部门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将所有具备吸收居民存款功能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中。

其中对于有限赔付的保险金额的上限确定根据媒体报道的消息为:均实行限额赔付,保险上限为50万元。但是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银行破产时具体的赔付金额参照国际标准,应该有90%左右的存款能够得到赔付。其中对于上限

为50万元的依据主要根据国内储蓄银行的数据,其中,70%-80%的存款余额不高于20万元;存款额在50万元以下的账户存款总额,占到银行全部存款的95%以上。鉴于50万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储户所占比例非常低,而且他们的风险识别能力要高于普通民众,设定50万元的赔付上限有其合理性。

而对于保险费率上,保险费率的厘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有银行统一根据其资产负债表,按照相同的费率交付保费;另一种则是国际上更加普遍的“Risk-based”(基于风险评估费率),即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程度,设置有差别的费率。因此,便赋予了存款保险公司一个类似监管部门的职能,像美国的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其必须要对银行的总体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过高费率相应就会高。而根据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公开表示,可以判定我国是实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而实行风险差别费率,通过经济手段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客观上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盲目扩张和冒险经营行为的约束,促进其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有效防止和疏导金融体系的风险。

对于保险对象,周小川表示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而中国有各类银行3700多家,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44家城商行、337家农商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信社、800家村镇银行等等。其中,五大商业银行占据存款市场近50%的份额。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之后的机构设置: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之后,首先先通过保险基金运作金融机构的保费,待到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设立完全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在存款保险制度职能设计上,由初始阶段仅仅具有的“付款箱”功能,逐渐增加监管介入力度,包括完善风险处置机制与审慎监管权,即运用多种风险处置工具和机制实现处置成本最小化,将损失风险或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对于保险基金是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基金的商业运作还是通过现有的监管部门来行使管理权从而避免机构臃肿存在着极大的争论,目前还未得到一致的统一。

关于存款保险资金的来源,存在着极大的争论,首先大银行不愿意为小银行的破产买单;其次在于中小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大多数是80%资金来自于理财、银行间市场借款和同业存款,来自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的存款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20%。中小银行对于保费的负担比较重,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银行的经营。而对于保险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来自金融机构的保费,其次是国家应该投入一部分初始资金帮助存款保险基金的建立。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的主要争论的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更多的是大小银行的意见不统一。首先中小银行的只有20%资金来自于公众存款;其次在于利率市场化推出之后,对于中小银行的生存利润空间更是进一步缩小,而中小银行在风控能力,以及资产定价能力上明显弱于大型商业银行。而同时银监会发文,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订立“生前遗嘱”。按照这一规定,五大国有银行和8家股份制银行均需拟订并提交“恢复与处置计划”,即当其陷入实质性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时快速有序的处置方案。这就是说明了中小银行是有可能破产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保险费率是按照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还是选择统一制定的费率?而大型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前一个方案,认为大型银行不可能为中小银行的破产买单。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我国现今金融格局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于两个方面:第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打造坚固的制度保障,第二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发展由民营资本为主发起设立的中小银行等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打造坚固的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于:从存款人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加强存款人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通过颁布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对存款人的保护政策,确保及时赔付,有效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切断恐慌情绪和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传染的链条,防止个别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引发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促使金融机构审慎经营。通过及时纠正措施,对风险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置”。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考验证明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普通群众的存款安全,同时也防范了风险的扩大,避免了社会不安和金融动荡。

篇6: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我国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是__。A.国家科学技术奖 B.国家发明创造奖 C.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 D.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真题试题】(2007年单项选择第34题)人身保险合同成立后,可以解除合同的是__。A.投保人 B.保险人 C.被保险人 D.受益人

3.(2000,3)我国刑法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这项规定属于__规范。A.情况性 B.选择性 C.授权性 D.准用性

4.甲方向乙方购买一台设备,甲方希望低价,乙方希望高价,在确定价格时应当既考虑制造成本,也要参考同类设备的市场价格,这属于__。A.坚持利益为本 B.坚持互惠互利 C.坚持客观标准

D.坚持求大同存小异

5.产品线是指__。

A.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组产品 B.满足同类需求的一组产品 C.满足同类需求的多组产品 D.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组产品

6.优先股是在__方面享有优先权的股份。A.股利分配和行使股东表决权 B.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

C.剩余财产分配和行使股东表决要 D.推荐董事候选人和行使股东表决权

7.企业实行项目管理时,需要抽调不同专业和不同部门的人员成立一个项目组织。因此实行项目管理的企业往往采用__组织结构。A.直线职能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管理制 D.多维立体制

8.狭义的新产品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从未试制生产过的、具有一定__的产品. A.先进性和实用性 B.独创性和新品质 C.实用性和灵活性 D.先进性和新颖性

9.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不可以受理的案件是__。A.美国某公司与日本某公司的合同纠纷 B.美国某公司与日本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 C.中国某公司与中国某外资公司技术合作纠纷 D.涉外婚姻纠纷

10.甲某因装修房屋把一批古书交于王某代为保管,王某将古书至于床下,一日工某楼上住户水管被冻裂,致使古书严重受损,__。A.王某具有过失。应负全部赔偿责任 B.王某无偿保管。且无重大过失不应赔偿 C.属于不可抗力,王某不应承担责任 D.王某具有过失,应给予适当赔偿

11.(2008,25)当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5次/年时,会引起该指标下降的经济业务是__。A.借人一笔短期借款 B.销售商品取得收入

C.用银行存款购入1台设备 D.用银行存款缴纳税金

12.下列选项对总理事会描述错误的是__。

A.部长级会议闭会期间,总理事会执行部长级会议的职能 B.总理事会由世界贸易组织中占贸易额前50位的成员组成 C.总理事会是争端解决机构

D.总理事会是贸易政策审议机构

13.某公司在1997年间购进存货总额 1 920 000元,产品销售成本1 800 000元,年末存货余额360 000元,那么该公司本年度的存货周转率为__。A.5次 B.5.3次 C.6次 D.6.4次

14.哪一部法规是国务院继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之后在行政法规中再次明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并将其定位于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制度__。A.《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B.《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C.《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D.《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15.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条规定,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__日内通知债务人。A.3 B.4 C.5 D.6

16.(2006,24)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因行贿牟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时效为__。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7.关于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A.非正式组织没有一个确定的正式目标 B.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往往是变动的 C.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是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相投,或者由于共同的习惯而形成的自发的、自觉的活动,而且相对稳定

D.非正式组织的群体之间及其群体成员之间,都没有正式的稳定的隶属关系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如果销售合同涉及货物的运输,则卖方应当把货物移交给第一承运人

B.如果不涉及运输,而合同指的是特定货物或从特定存货中提取的或尚待制造或生产的未经特定化的货物,并且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这些货物是在某一特定地点,或将在某一特定地点制造或生产,则卖方应在该地点交付货物

C.一般情况下,卖方应在他于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 D.一般情况下,卖方应在他于订立合同时的签字地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

19.根据我国公司法,关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的说法,错误的是__。A.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B.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 C.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同本公司进行交易 D.不得擅自泄露公司秘密

20.甲乙于集贸市场为买卖一母鸡讨价还价,定好价位后,甲欲将母鸡递于乙,母鸡下一蛋,蛋归谁所有__。A.甲乙共同所有 B.甲所有 C.乙所有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1.(2000,19)某工程机械厂拟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名称为“某某市中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此,该企业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__。A.企业名称变更登记 B.企业设立登记 C.公司设立登记 D.公司变更登记

22.(2002,20)当事人订立合同,要约于__时生效。A.要约人发出要约

B.要约人将要约写成文字 C.要约到达受要约人

D.受要约人了解要约内容

23.合伙人不能以__出资。A.货币、实物

B.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 C.商业信誉 D.劳务

24.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它__。A.不能由法律直接规定 B.只能由法律直接规定 C.当然由合同的类型决定 D.只能由当事人约定产生

25.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条规定,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__日内通知债务人。A.3 B.4 C.5 D.6

26.(2007,15)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职能是__。A.人才开发 B.人才保持和激励 C.人才收获

D.人才评价与调整

27.为确保谈判成功,企业可以在商务谈判前提出各种假设的臆测,进行模拟谈判,在各种对谈判的假设中,对()的准确假设可以使己方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可谓商务谈判制胜的法宝。

A.外界客观存在事物 B.己方

C.各种突发情况 D.对方

28.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来一方当事人反悔,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__。

A.请求人民法院依据和解协议强制执行 B.请求仲裁机关根据和解协议强制执行 C.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再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 D.依据原来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29.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为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制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

B.组织推广防治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 C.公布限期淘汰的落后设备名录 D.公布限期淘汰的企业名录

30.某演员为一企业作电视广告,分两次等额取得报酬,每次取得30000元,其应纳个人所得税为__。A.9600元 B.104200元 C.12200元 D.12400元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根据我国《信托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的,受托人的职责终止:__。A.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

B.被依法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被依法解散或法定资格丧失 D.受托人外地出差

2.吴小姐可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A.可以要求A公司撤销辞退决定

B.可以向A公司要回自己应得的工作报酬 C.可以将A公司诉至人民法院 D.可以要求A公司给予经济补偿

3.社会救济的对象包括__。

A.城镇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 B.因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公民 C.城乡中的贫困户 D.城市失业人员

4.新华房产公司向甲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孙某支付拖欠的房租3000元,在诉讼进行中,孙某请求甲区人民法院责令新华房产公司根据租赁合同返还其为维修承租房屋所支付的5000元。根据本案情况,在__的情形之下,甲区人民法院应作出缺席判决。A.孙某经甲区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B.新华房产公司经甲区人民法院传票传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C.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新华房产公司无正当理由中途退庭 D.新华房产公司申请撤诉

5.有关企业“五五普法”的对象、要求和组织领导的表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A.企业“五五普法”的对象是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央企负责人及企业法律顾问

B.企业普法工作在全国普法办公室的领导下,由上级单位普法机构统一指导 C.企业应指定一名领导负责“五五普法”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D.推动企业普法工作全面深入展开的关键环节是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法律顾问的普法

6.协调的目的在于促使企业的一切工作能够和谐配合,主要包括__协调。A.组织内部 B.人员安排

C.组织与外部环境 D.业绩考核

7.天和公司从银行贷款8000万元,由世纪公司向银行提供了连带保证担保。然后,应世纪公司的要求,德赐公司又向世纪公司提供了再保证,约定在世纪公司因承担保证责任代天和公司清偿债务后,有权要求德赐公司偿还其代为清偿的债务。合同签订后,由于天和公司不能还款,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强制执行从世纪公司账户上划走了4800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银行可以向世纪公司请求偿还全部贷款 B.银行可以向德赐公司请求偿还全部贷款 C.世纪公司可以请求天和公司偿还2400万元 D.世纪公司可以请求德赐公司偿还2400万元

8.集体合同的履行应遵行的原则有()。A.亲自履行原则 B.协作履行原则 C.相互监督原则 D.全面履行原则

9.下商谈判的中局是整个工商谈判的主体阶段,一个成功的中局谈判,必须__。A.及时表达成交意图 B.选择合适的报价时机

C.掌握价格谈判的基本法则 D.慎重对待谈判文书

10.关于系统维护的特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是__。A.采用非结构化开发方法有利于系统维护 B.系统维护的代价比系统开发高

C.系统维护的对象就是应用软件源程序

D.系统维护时发现的错误大部分是系统分析设计中的错误

11.本案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__。A.由审判员——人独任审判 B.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 C.发出财产认领公告 D.书面审理

12.下列不属于民法上的指定代理的有__。

A.人民法院为在一次车祸中失去父母的8岁的刘某指定其外祖父为其监护人 D.为失去妻子而有精神病的王某,所在单位指定其父亲为其监护人

C.未成年人张某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为其指定其已经与其母亲离婚并且分居的父亲为其监护人

D.在一次诉讼中,人民法院为没有诉讼能力,又没有法定代理人的陈某指定其单位的同事为其诉讼代理人

1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有__。

A.海鲜公司甲将一些快要死亡的鲜虾打2折出售 B.服装公司乙处理过季的服装

C.丙公司大量外债到期,把库存商品一次性折价变现 D.“五一”期间丁商家为争夺客源,低于成本价销售部分商品

14.市人民检察院对于许某涉嫌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应当如何处理__。A.与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并侦查 B.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C.在许某涉嫌的三个罪中,如果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两罪中一个是主罪,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D.在许某涉嫌的三个罪中,如果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是主罪,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

1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专有所有权和共有所有权。下列关于共有所有权的表述正确的是__。A.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 B.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

C.建筑区划内的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与物业公司共有 D.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16.某建筑公司过去的竞争优势来自__。A.打破地区界限 B.奥运鼓舞

C.天时、地利、人和 D.品牌知名度

17.专利权的转让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__。A.作品的名称

B.转让的权利的种类、地域范围 C.转让价金

D.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 E.违约责任

18.一合资企业生产的皮鞋,其包装上标有:名称、型号、颜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商品或其包装上标识的要求,还应注明的事项是__。A.应有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厂址

B.应有英文标明的产品名称、颜色及使用保养说明书 C.应注明生产日期

D.应有皮鞋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使用保养说明书

19.就房屋买卖关系而言,下列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__。

A.因甲已将房屋租与乙,甲若将房出售,应事先征得乙的同意

B.因甲丁之间已办理房产登记,故甲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即使签订在先,丙也无权主张对该房屋的所有权

C.因甲丙之间尚未办理房产变更登记,故甲丙之间的合同不生效

D.甲虽与丙签订了合同但在未办理变更登记的情况下有权再将房屋出售给丁

20.专利许可方的主要义务有__。

A.允许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 B.自己不得使用该项专利

C.向被许可方支付实施专利的有关技术资料,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D.不得擅自允许第三方使用该项权利

21.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的特征是__。A.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

B.更注重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

C.借助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有机组合,满足市场需求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D.目标是使经济发展同生态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略目标的实现

22.保险利益是指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__。A.一切利益

B.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C.现实利益

D.现实利益与将来利益

23.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表述错误的是__。A.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 B.知识产权是一种支配权 C.债权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 D.支配权不存在对应义务

24.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如__。A.货币发行权 B.财政独立权 C.司法终审权

D.独立的外交事务权

25.下列选项对数罪并罚的适用叙述正确的是__。

A.判决宣告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含死刑缓期执行)的,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低于死刑的其他主刑不再执行

B.判决宣告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低于无期徒刑的其他主刑不再执行,也不能将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合并升格为死刑

C.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决定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20年

D.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拘役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决定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管制刑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决定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3年

E.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2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专有所有权和共有所有权。下列关于共有所有权的表述正确的是__。

A.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 B.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

C.建筑区划内的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与物业公司共有 D.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26.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民事决定有权申请复议的是__。A.关于再审的决定 B.关于回避的决定 C.关于罚款的决定 D.关于拘留的决定

27.根据《破产法》规定,关于破产管理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__。A.自然人可以担任破产管理人

B.破产管理人可以由法院指定或者债务人聘请,也可以由债权人会议聘请 C.破产管理人应当在法院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D.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由管理人与债权人会议协商确定

28.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是__。A.工商行政管理所

B.县级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9.【真题试题】(2007年多项选择第44题)A.机动车物权位的设立 B.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C.地役权的设立

D.以汇票出质时质权的设立

上一篇:公安局刑警队队长先进事迹下一篇:小实验大哲理-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