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师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数控技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主要就信息化教学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数控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控车实训教学改革数控车实训是邢台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基础实训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机床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产品。

第一篇:数控技师论文范文

“卓越技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摘要]如何确立“卓越技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我国职业教育和优秀技师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迫切问题。从人才类型的目标取向上看,“卓越技师”培养的是以获得技师职业资格为宗旨、拥有“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的高端技能人才,具有高端性、预备性和双向性三大显著特征;从学制教育的目标取向上看,“卓越技师”培养应突破传统“师徒传带”的单一性,建立学制化理论教育的支持体系,并需站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探索涵盖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融通机制。

[关键词]卓越技师 培养 人才类型目标 学制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周方(1978- ),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学生+企业’双评路向的高职卓越技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Y2014312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教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卓越技师计划”就是一个典型例证。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高职院校从“国家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机制。①此后,众多高职院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卓越技师计划”在完善国家卓越人才战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及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乃至公认力等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卓越技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都关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指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交代,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收益。客观上看,国家层面实施的“卓越人才实施计划”, 至今仅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做了明确规定,并未就如何推进“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具体的制度依据,导致不少地方及高职院校迷失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及受前期研究积累所限,本文从“人才类型目标”“学历学制教育及知识素质目标”等角度切入,力图进一步澄清上述问题。

二、“卓越技师”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

所谓“卓越技师”,从字面意义讲,即指卓越的技师,其蕴含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卓越”,二是“技师”。“技师”是对人才类型的定位,“卓越”是对“技师”这一类人才的目标设定。众所周知 ,“技师”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从外化形式上看,技师是职业资格的一种类型,特指具有国家授予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如电工师、车工师、钳工师、理财规划师、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师等。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和标准》规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在人才类型的归属上是一种技能型人才。从内在特质看,技师就是将其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确定性判断。通常情况下,技师源于各行各业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或者能工巧匠,并且只有通过统一的技能考评后才能获得这种资格。尤其是高级技师,往往产生于智能程度高、技术相当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主要赋予那些对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最高端。近年来,社会对技师特别是高级技师的认同度及薪酬待遇越来越高。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意见》明确要求,对于技师和高级技师,所有单位分别按照工程师(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标准聘用,甚至还将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技师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支持范畴。②

怎么界定“卓越技师”中的“卓越”目标?按通常的理解,“卓越”一词指杰出、超出一般或高超出众之意,但是,对于“卓越技师”中“卓越”一词,还要站在国家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的立场去诠释。理论界一致认为,推出“卓越计划”,初衷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后备人才。“卓越培养”不等于“选优”,而是最大限度地让入选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加出色。换个角度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出发点,在于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由于“卓越技师计划”是职业院校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的创新探索,主要还是通过学制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因而造就的人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师”,主要为成为优秀“技师”打好基础。实践层面,主要形成了两种实施模式。一是“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这种模式已经被山东省列入教育改革试点,拟通过遴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技师学院的对接合作来完成;③二是“学历+X”体系的开放性培养,“X”代表有若干“突出成就”的内容,是各高职院校依靠自身改革试图培养部分优秀后备技师人才的积极尝试,这种模式在福建10所高职院校及浙江、江苏等省的部分高职院校得到广泛推进。④“学历+X”体系的开放性培养模式,优点是“X”可以包罗万象,易于操作,但过度的随意性及鱼目混珠的人才培养要求,不足以保障“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含金量,无法体现“卓越技师”人才的价值。我们倾向于接受“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这一创新成果。这里的“学历”代表“卓越技师”培养的学识水平,可以充分满足现代技师人才对未来学制教育上移的需要,契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预备技师”则代表职业资格定位,显示“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精确度和含金量,按此标准培养的“卓越技师”人才,都建立在高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可以免受随意性和低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水准。

总体上看,可以将“卓越技师”培养的人才类型目标定位为:以获得技师职业资格为宗旨、拥有“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注意,这里以“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来反映的“预备技师”,是指通过学制教育与技能操练的融通,达到技师任职的基本要求,并获得预备技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尽管“预备技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师”,但两者的培养目标完全相同。按现有政策规定,“预备技师”由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来牵头,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考核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预备技师证书,有效期为5年。获得预备技师证书的人员再经过2年职业岗位工作后,参加“综合评审”和“业绩评定”考核,合格后能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⑤

大致而言,“卓越技师”具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高端性。之所以实施“卓越技师培养教育计划”,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造就更加优秀的技师人才。 “卓越技师”培养作为一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其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让这种高端技能型的技师人才得到最大化培养。二是预备性。客观地讲,推进“卓越技师”计划的基本要旨就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有高起点的“准技师”。尽管终极面向目标是真正优秀的“技师”人才,但主要通过学制教育来完成,“预备技师”主要源自院校培养,并非岗位自然成才。所以,“卓越技师培养计划”是为打造优秀的技师人才做准备。三是双向性。“学历+预备技师”的双向结构与整合模式,清晰而全面地揭示了“卓越技师”的核心内涵,较为准确地诠释了“卓越技师”人才的个性特征。其中,“学历”是“知识、素质和能力”含金量的衡量载体,代表了“卓越技师”的“学识成就”;而“预备技师”则表明定性化的职业资格目标,代表了“卓越技师”的“技能水平”。显然,“卓越技师”蕴含的“学识素养”和“职业标准”,并非以各自一体的平行模态显现出来,而强调两者的双向结合与深度交融。可以肯定,推动“学历面向”与“职业面向”的高端整合,是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优秀技师人才的需求所在。

三、“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制教育定位

如果说“卓越技师计划”培养具有“学历+预备技师” 双证书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对“学历”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从传统的主流培养渠道看,技师是企业实践中以“师徒传带”的方式完成的,但是,单一的“师徒传带” 技师培养模式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首先,仅仅依赖“师徒传带”渠道来培养技师,不仅成才周期过长、效率太低,也很难满足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对大量技师人才队伍的供给需求。其次,传统的“企业包揽型”技师人才成长机制,过于强调人力资本的“专用化”成分,所培养技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很难适应各行各业差异化前提下的普适性需求。最后,传统意义上的技师培养,往往立足于“绝技绝活”的“匠人”型大师的打造,随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需求的技师类型日渐多元化,从“匠人型技师”独占鳌头到“复合技能型技师”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师资结构、课程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并非企业单方力量所能企及的。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技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逐渐走进我们视线,并创造性地确立了“预备技师”制度以及“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链条衔接制度。⑥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顺应潮流,从“企业垄断”型向“校企合作”型演进,尤其是“预备技师”制度的诞生,预示着传统技师人才的生成路径瓶颈正得到实质性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的“师徒传带”还是“预备技师”模式,其培养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基于“职业标准”的技能提升。尽管“预备技师”制兼顾“学识素养” 教育,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历式学制教育支持体系。换句话讲,技师人才没有对应的学历教育体系做铺垫,在待遇和价值上没有得到与“工程师(中级职称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等的待遇。学历教育支持体系的严重滞后甚至缺失,不利于技师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从现实发展来看,这种非学制化的技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进。传统“匠人”型技师大多扮演着一线生产和维修岗位的“技能尖子”的角色,一般不参与管理,对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低;而“复合技能型”技师则不同,对“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有较高要求,往往需要掌握企业整体生产系统的多项关键技能,具备综合运用技术技能解决难题的创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如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师等人才等。可见,“高知识”“高素质”是现代技师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在继承传统“精技艺”优势成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历学制+预备技师”的新路径势在必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历+预备技师” 双证书技师培养模式下的学历学制教育支持体系如何建立?目前,“卓越技师计划”的主导者是高职院校,即学历层次上大都定位在“大专”,个别地方随着高职大专与本科院校“3+2”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行,将“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历教育也扩展到本科层次。“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的成功令人瞩目,这种模式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两大领域长期分化与磨合后,针对现代新型技师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创造性地开展跨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先进性及可持续性不言而喻。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卓越技师”,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不过也应注意,选择“学历+预备技师”的“卓越技师”培养模式,现阶段还面临不小的操作困难,因为预备技师证书的发放对象目前仅为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⑦对于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跨界合作条件或“一校双牌”的院校,可以理所当然地选择“学历+预备技师证书”实施模式,充分发挥“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先锋作用,但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则很难实现。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的跨界合作在个别地方开始破冰,但受各地条件差异影响,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还为时尚早,客观上与大量高职院校着手进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事实及需求相背离。

综合来看,针对“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制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造就现代技师人才所必需的系统知识体系,真正形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但就目前来看,至少要推进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发放、管理“预备技师证书”的联席制度,打通技师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双向融合的渠道;二是肩负起塑造技师人才“更加优秀”“更有素质”等“卓越”成分的义务,站在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加速推进与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信息更新及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对接,在国家层面尽快探索建立包含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培养“卓越技师”的学历学制教育支持体系。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2010-09-13.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意见(国人部发[2008]24号)[Z].2008-03-10.

③魏海政.山东试点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11-29.

④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1-04-13.

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Z].2006-

08-14.

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Z].2012-01-31.

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预备技师证书核发及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0-02-11.

作者:周方

第二篇: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技师学院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本文主要就信息化教学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数控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数控车实训 教学改革

数控车实训是邢台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基础实训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机床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产品。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图纸分析能力、工艺编制能力、刀具选择能力和机床操作能力,从而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纸完成加工工艺方案的编制和刀具的选择,并且编写正确的操作程序、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

一、数控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控加工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邢台技师学院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还在教授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企业调研,导致教学目标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与数控企业员工的沟通和交流,笔者发现员工除了要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较高的零件工艺分析能力、CAD/CAM软件应用能力、程序修改能力和机床维修能力等。

虽然邢台技师学院不断进行数控车实训课程的改革,提高数控实训课程所占比例,但是受学校现有数控机床数量和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没有真正接触企业的生产流程,无法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要求进行零件的加工。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数控车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去完成相关零件的加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阶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普遍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未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工艺和刀具方面的知识。为了确保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会直接给出学生零件的加工工艺,学生只完成機床的操作,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数控车实训教学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必要性

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邢台技师学院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并且开展多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竞赛,力求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数控车实训课程作为机械工程系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

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引进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素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去进行思考和分析,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克服现有教学设备和数控机床短缺的困难,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完成整个加工流程的模拟和演练,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总之,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数控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数控车实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创建数控车间的无线监控网络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而数控车床本身比较庞大,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不能实现对学生操作情况的实时监督和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

为此,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完成数控车间监控网络的创建,将学生实训课程学习和操作的所有过程上传到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情况,并且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的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当小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训操作时,其他成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中的视频进行学习;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即使教师不能够给予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中的视频查找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数控车实训涵盖的内容较多,抽象性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丰富数控车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放置实训操作的小程序,特别是数控车竞赛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程序的模拟,熟悉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实际过程,还可以在小程序中设置操作成绩模块,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优化学生评定方式

数控车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评定,整个评定过程包括平时演练和现场操作两个部分。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学生平时演练情况的综合评定,并且为平时演练和现场操作设置一定的权重,最终得到学生综合评定结果。这种评定方式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只参加一次考核就确定评定结果的弊端,也降低了考试紧张气氛对学生的影响。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对数控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数控车实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将数控操作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数控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少佳.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

[2]黄冬英.信息化教学在数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国际象棋的加工课题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8(13).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作者:刘利会

第三篇:技师学院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初探

摘 要: 技师学院的素描教学作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搞好素描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素描教学效果。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美术教学 素描学习

素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往往认为素描只是一种造型训练的方法,而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其实,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艺术,具备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点,也能艺术地、能动地表现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因此,素描历来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技师学院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搞好素描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反复训练。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们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斐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

(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3.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拓展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4.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学生迫切需要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直接涉及学生能否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由自我“领悟”到“艺术真谛”的过程。这种领悟多次地、不规律地到来,就会使学生对艺术本质的了解不断深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领悟”不是教师所能给予或替代的,而是学生自我努力、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生境界不断升华的结果。

(3)互相评价與他人评价。通过校园系列汇展汇看制度的正常建立,定期组织班级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汇展汇看,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点评,既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可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从而更好地进行素描训练。

总之,在造型美学范畴里,素描是艺术中的艺术,素描教学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面,因材施教,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原则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发展。

作者:杨晓苗

上一篇:现代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审美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