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创新与实践的浅见

2022-09-10

时代呼唤德育的创新, 拓宽德育路径迫在眉睫。不仅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分数德育”、“服从德育”状况, 还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路径与方法相对单一的现实, 真正构建“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全面育人”的德育机制。

一、创新班级管理, 全员合力育人

中小学校德育的路径不少, 班团队活动、学科渗透都可以找到德育的契机。不过,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班级德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班级德育几乎主要是班主任一人在唱独角戏, 经常听班主任抱怨, 我好累呀, 要上课, 要管学生学习, 要做保姆管学生生活, 要组织参与运动会、艺术节……忙得晕头转向。而学生也常常抱怨班主任啰嗦、不信任他们、把他们管得过死。

前不久, 参加2013年国培班主任培训者培训的老师们到江苏省南京市南外仙林分校进行参观, 被他们推行的班级教育小组, 吸引了眼球。在这里, 每个班级设立一个班级教育小组, 核心成员一般3-4个, 由担任组长的班主任和2-3个授课教师组成;另外分别有2-3名学生代表和2-3名家长代表充当班级教育小组的重要成员。核心成员分工负责, 分包执行, 四大分工包括:重大活动、主题班会、值日班主任、牵手学生。重要成员负责执行核心成员分配的任务。

班级教育小组的办公形式班教小组成员集中办公:每天一碰头, 一周一例会, 一月一诊断。核心成员每天花10分钟左右时间碰头商量处理班级日常具体事务;每周五核心成员 (有时包括重要成员) 花10—20分钟小结本周工作, 安排下周工作或讨论班级特定工作、活动等;每月末班级教育小组核心成员和其他任课教师定时进行2个小时左右的月诊断, 对班级学生逐一诊断并分包指导, 每个核心成员负责跟踪监控自己负责的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和异动, 及时做好帮助和引导。

通过这样的改革, 南外仙林分校建立了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教育小组。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原来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师集体负责制, 班主任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的“主任”, 任课教师不仅管教学也管学生的引导, 改变以往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 真正实现了学科教师应有的职能回归, 使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都能真正关心班集体每个人的成长。再也听不见任课教师“你们班”的表述, “我们班”成科任教师的口头禅, 因为班级是大家的, 工作大家一起做, 教师全面育人意识管理能力提高, 班级凝聚力也空前增强, 学生素质全面优化。南外仙林分校班级教育小组进行的德育实践探索, 让教师、学生、家长“三力合一”局面初步形成, 为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实践与探索打开了一扇天窗。

二、淡化学生干部意识, 让管理变服务

大约在两年前看见过一则新闻, 某小学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全校竞选大队委干部的活动。为了让自己家孩子顺利当选, 不少参选学生家长齐上阵, 甚至花钱请广告公司参与竞选广告制作, 力图抓人眼球。也有个别学生用赠送文具、糖果和家长请吃饭等方式进行贿选。小竞选可见大社会, 不正之风无孔不入,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无良行为早已悄悄侵蚀着青少年的神经, 学校早已经不再纯净。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长学生倾心于做班干部呢?甚至有的老师为了满足学生渴望做班干部的心愿, 还让全班学生人人有“官职”, 处处有管理。其实, 在争当班干部的背后, 是成人的“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 背离了班干部服务同学, 奉献集体的初衷。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对于孩子来讲, 从上小学开始, 一个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是平等、尊严、尊重他人, 他人也要尊重你。由于孩子上小学还是一张白纸, 是非观念都还不清。老师让这个年龄的孩子成为班干部代替老师管理同龄人, 容易产生问题。使得孩子从小就有了一个等级观念, 认为班干部是高于其他人的。

可喜的是, 一些地区开始取消班干部制度, 代之以自愿者制度。从管理到服务, 也许不少学生自愿者所做的工作与当初的班干部所做的事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 但观念上的巨大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干部制度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 容易滋生官僚意识和干部优越感;而自愿者制度注重的是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强调的是关爱他人和责任的承担。道德形成需要一个平等的、尊重的环境, 志愿者制度正是建设有良好道德环境的关键内容之一。

三、学生评价体现人本性, 标准多元化

(一) 关于好生差生之辩

曾经在国培期间参加过一个论坛讨论活动, 论题是:“好生”不好, “差生”不差。有人认为对学生不该有好和差的评价, 有人认为好和差的评价标准单一, 有人认为这个命题的设立本身就有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 我认为好和差的标准肯定是必须有而且是一定有的, 正如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杆秤。如果认为学生的行为无法评价和区分, 那么实际是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怪圈, 也与真实存在相左。只不过, 基于保护未成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用发展眼光看学生等需要, 我们在表述好和差的时候需要用审慎和恰当的方式, 不能轻易在学生或家长面前下结论。正是因为往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正向的评价标准有差距, 所以才有教师存在的价值, 老师就是要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进步的引导者。另一方面, 我认为, 传统的“好生”与“差生”的区分, 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家长和老师们往往是首先着眼于学生成绩, 不是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考量学生, 必然得出偏颇的结论。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大意是:对经常得一百分的学生要爱, 对得80分的学生要爱, 对不及格的学生要爱, 甚至对道德品行有瑕疵的学生也要爱, 因为最终他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成功成才。这个段子就是要让老师对100%的学生都要学会欣赏, 做到尊重个体, 不抛弃, 不放弃。我想这个讨论题目设置的初衷, 恐怕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 启发思考, 逐步转变唯分论的心态和习惯, 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考量学生, 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 关于“三好生”制度的革新

说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不得不对传统的“三好生”评价制度产生质疑。从30多年前实行之初的备受欢迎, 到现在遭到越来越大的非议, 这种变化表明, 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一定在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早在2004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发出了倡议:废除在学生还没有成熟时就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材, 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受到鼓励。

理想的教育评价标准是能够保护好每个孩子的上进心, 让他们都有发展进步的空间, 各地区各学校干部教师应该努力寻找一种更好的可以鼓励所有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德育评价机制。如今, 已经有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开始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推行的“新三好”制度就是其中闪亮的星星, 可以照亮学生多元化评价标准的一隅。它实施的宗旨就是鼓励进步, 鼓励全面发展。评选的条件首先就是德育的量标——达到一定星级志愿者, 也就是说乐于奉献、友善助人的学生并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评。而对学生的学业和体育成绩, 只要有较大的进步就可以——这就让学习能力水平居于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评选的可能, “三好生”不再被少数几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垄断。新三好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有机会, 这才是真正人本性的评价标准。

四、更新德育观念, 队伍建设要跟上

(一) 校长要有改革的胆识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决定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的首席管理者校长, 理应具有全员育德、生活育德和学生全面发展与多元化评价的意识与智慧。一般来说学校校长都不拒绝教学改革, 重智见效最快、最直接、最省心、最安全, 社会认可、家长欢迎, 上级支持。德育改革的需求却显得没有那样的急切, 因为德育功效的显现也需要相对长的时间, 一时不易出明显成果, 或者成果不易量化, 还容易因改革产生管理的波动, 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严峻而尴尬的社会现实和德育现状摆在那里, 需要我们的校长们拿出魄力与决心来。学校不是贩卖知识的商店, 校长也不是职业经理人, 校长要做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教育家。德育创新涉及的学生、教师评价标准的改变、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度与资金的支持等等, 都需要校长的率先垂范和鼎力支持。

(二)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立德方可树人

俗话说:村看村, 户看户, 社员看干部, 干部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说过“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学校的中层干部, 首先就要吃透德育精神, 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 明确德智体美劳的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还要明确自己作为中层干部的职责, 改变以往那种中层干部只管理不育人的现象,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并积极行动起来, 为学校德育创新扮演好发动机的角色, 带动大家一起努力, 齐心合力做好德育工作。

中小学教师直接承担着学校教书育人的重任, 他们的观念正确与否, 努力程度,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除了经验与规则的学习外, 教师的价值主要应该体现在: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示范、人格魅力影响和人文关怀与人生引领上。针对理想的教师教育形象应该是怎样的, 国内相关机构近年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三次综合调查, 得出如下结论:有责任感;不刺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教法生动有趣, 容易领悟;知识面宽, 讲解透彻明白;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有组织能力;教学能抓住重点, 突出关键;愿意参加学生活动;重视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学生, 理解当代学生, 有耐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这个调查结果, 反映了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普遍价值期待, 也同时说明除了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外, 教师自身公平公正、尊重学生更被大家认同, 也就是说品德高尚, 方可树人。

干部教师, 包括校长, 他们的职业良心、职业道德和改革创新的热情, 不是凭空就产生的, 需要不断地给予渗透和强化。因此, 各级教育培训机构, 都要特别注重教师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培训。现实的各级教师培训存在着这样的功利性倾向:技术遮蔽思想——大部分干部教师反感思想观念的培训, 更乐意参加课堂教学技巧和其他相关直接可以操作的技术层面的培训, 这其实是走入了一种认识的误区。因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有意识行为, 观念主导人的行动, 观念不更新, 思想问题不解决, 人的行为肯定不会有多大的改观, 难怪我们的许多老师一直习惯于使用“那张旧船票”, 总是“重复的故事”。最近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参加2012年100天以上国培的教师进行了追踪调查。参培教师共同的感受就是:一个月的理论和观念提升培训太震撼他们了, 那几十天的培训等于是彻底的洗脑, 相当于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灵魂深处全方位的洗礼, 让他们培训归岗后真正具有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和不一样的教育教学范式。培训逐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加油站和心灵港湾。

“立德树人”的号角已经吹响, 中小学校的校长干部教师, 一起来领悟教育真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拓宽德育新路、大修教育正道。

摘要:本文力图从现实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入手, 论述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的创新与实践的紧迫性, 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学德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全员育人,评价多元化,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YNET.com北青网.《北京青年报》.《争当班干部还是争当志愿者》.2012.12.13.

[2] 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6.

[4] 钱铁锋.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校园网.《德育工作原理、内容和操作1》2012.11.12.

上一篇:丁辛醇装置高低压蒸发器尾冷器的改造下一篇: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