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两型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可从完善和建立层次多、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生态环境教育氛围、强化生态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终为“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一篇:两型教育论文范文

“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摘 要: 湖南省的“四化两型”建设战略对湖南省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凸显了高职教育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优势。目前湖南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湖南高职教育的作用,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服务。

关键词: “四化两型”建设 高职教育 农民工职业培训

2010年10月,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战略,即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湖南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目标。“四化两型”建设对湖南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农民工的素质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挑战。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高职院校有着明显优势。因为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早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功能: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湖南高职教育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的作用,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接,服务“四化两型”建设,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湖南高职教育的发展优势

湖南省历来重视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四化两型”建设方面,高职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1.教育规模发展迅速。

从1997年湖南第一所高职院校成立至今,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统计,全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0所,专业点1636个,全日制在校生51.83万人。近年来,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更加契合,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已成为保障湖南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基地。2017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数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进一步提高,宏观质量持续向好,毕业生就业率达92.76%,对口就业率达83.14%;反映办学水平的各项核心指标,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数、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项目入围数、示范性特色专业点立项数等,均位于全国前五。

2.体系结构日趋合理。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基本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产业链构建了292个特色专业群,群内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达80.6%,群内专业在校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7.3%,实现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一批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3.信息化教学技术先进。

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改善,泛在学习生态基本完成,空间教学与应用继续领跑全国,专递课堂建设的效果显著。2017年,湖南高职院校无线网络覆盖的学校达到49所,率先建成职业院校网络共享课程10门,建设了17个专业、85门专递课堂资源,实现了优质企业、发达地区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17所中职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特别是湖南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百千万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省各高职院校通过实施该工程,创新“共建共享、即建即用、实时更新”模式,截至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教师共建名师空间课堂371门,全部在“职教新干线”免费开放。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还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支援了落后薄弱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4.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

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等地方战略需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等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较好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同向发展,服务与需求协调适应。与2016年相比,2017年反映服务与贡献度的核心指標毕业生人数达到14.77万人,增幅9.7%,其中53.7%本地就业;公益性培训服务达137.26万人日,增幅36.6%;技术交易到款额增幅达377.8%。

二、湖南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的不足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湖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86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13.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5.38%;农民工总量1776.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7.06%。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已成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一个障碍。对农民工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且有针对性的培训,势在必行。目前,湖南农民工职业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认识不到位。

在政府层面,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角色缺位现象。表现在认为农民工培训没有意义、政府的培训工作宣传不到位、不组织专门管理机构、政府投入经费不足等。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使湖南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在企业层面,企业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缺乏动力。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投入相关的培训费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培训投入存在一定的风险,培训投资易发生收益外溢,农民工会发生流动或跳槽的情况。因此,湖南的企业长期以来存在对农民工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

在农民工自身层面,农民工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为临时性随机选择,这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部分农民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动因参加培训。另外,农民工参加培训要承担学费和书费等,还要放弃其他就业机会带来的收益,影响和制约农民工自觉、主动地参加职业培训。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培训专业与学习内容应该直接与农民工未来就业相关,只有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培训农民工,培训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湖南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与就业需求相脱节现象,表现在:第一,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农民工很难甄别出有实力的培训机构,或者很难通过培训掌握所需的工作技能。第二,培训内容设置单一,仍然以服务类专业的初级人才培训为主,对日益发展的湖南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所需的技工技能培训较少,对于进城务工必备的公共知识、法律保护知识、维权方式等涉及的更少,难以适应“四化两型”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全面要求。

3.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湖南省部分农民工培训机构规模小,实力有限,没有条件引进现代化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手段;从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教师缺乏多元性,部分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培训缺乏实用性。同时,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时间较短,大多数为一个月左右,而且以往的定时定量定方式定地点的“固定式”培训居多,因此培训效果不显著,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数量受到限制。

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农民工是 “四化两型”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规范等,对“四化两型”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在教育规模、体系结构、信息化技术、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农民工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培训效果,让农民工真正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更好地为湖南的“四化两型”建设服务。

1.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湖南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表现在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师资培训成效明显、教学团队特色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等方面。以2017年为例,全省高职院校新增博士15名、教授88名、从企业引进的专业带头人53名,新增大师(名师)工作室156个;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855个,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12154人;全省292个专业群均组建了教学团队,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与2014年相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上升了4.9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上升了8.07%,高级职称比例上升了1.00%。湖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双带头人”教学团队等师资队伍的加强和完善,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师资提供了保障,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增强培训的多样性。

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深化课程建设工作,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不少院校积极探索“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修、拓展课程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起点更高,充分吸纳了国内、国际先进的新标准、新内容、新技术;课程信息化程度更充分,各院校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2017年,我省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共享课程15125门,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课程182门,有7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备选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百千万工程”后共建名师空间课堂371门,全部在“职教新干线”免费开放。湖南高职院校丰硕的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方式,农民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培訓,提高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多样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格局,突出特色或优势项目培训。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卓越高职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等“十二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对接产业链构建了292个特色专业群,群内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例达80.6%,群内专业在校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7.3%,实现了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不仅如此,湖南高职院校还一直以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己任,围绕湘绣、湘瓷、湘戏、湘菜、湘茶等湖南重点特色产业,建设了“湘绣学院”“湘瓷学院”“湘菜学院”“湘茶学院”等一批政校企协同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办学载体,培养了一批“湘字牌”高技能人才。湖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格局,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了大量优势培训项目,有利于极大提升职业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中的合作与沟通。

湖南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政府责任,将农民工培训质量及农民工转移就业数量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和年度考核目标,充分调动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积极性。可以整合农业部门、劳动部门和高职院校的资源,特别加强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中的合作与沟通,发挥综合作用,杜绝重复建设,强化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联办、共建或者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多种形式进行布局调整,通过多方联合办学,做到资源共享,既使农民工受益,又节省国家资源,把农民工职业培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EB/OL].http://zcc.gov.hnedu.cn/c/2018-02-26/901470.shtml,2018.2.26.

[2]应若平.同心同向 砥砺前行 全面推动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R].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进会上的工作报告,2018.2.28.

[3]何勇,徐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4]王刚,吴易雄.“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的SWOT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作者:徐辉

第二篇: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可从完善和建立层次多、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生态环境教育氛围、强化生态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终为“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教育 两型社会

一、关于“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减耗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缓解资源约束是全球共同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全球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关于“两型社会”国外理论界并未明确提出,但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分别有较多研究,也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

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荆楚大地的改革发展又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不再是经济特区的简单复制,不再是牺牲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冲刺,而是经济发展与综合配套协调和谐前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生态文明试验田,发挥着领航示范作用。这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秦尊文指出“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践行生态文明。而生态环境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大厦”的基石,如果说“基石”不稳固,“大厦”又何以立足?近年来,湖北省及武汉市在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与原先的既定目标和当前环境污染的现实相比,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教育部门而言,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关于生态环境教育

针对生态环境教育,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的定义是:“环境教育是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经验重定方向和互相结合的结果,它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美国《环境教育法》中规定:环境教育是要使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同人类的关系中,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在论述21世纪教育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时把“生态环境教育”摆在第一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应从狭窄的专业里走出来,深入到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要让学生从小了解生态环境的有关知识,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通过控制污染行动来建设美好家园。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理念出发来培养学生,对学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要做到及时有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生态环境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世界观,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以促进学生生态环境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将来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并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生态环境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它关系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同时,它又是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现实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损害公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从荒漠化、水土流失到沙尘暴,从土壤污染、水污染再到大气雾霾,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逼迫大家不得不反思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不得不正视我们身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如今环境状况已是刻不容缓。只有靠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减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我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成效又是如何呢?对于该问题,一些研究者曾就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环境知识等做过一些调查。例如,吴鹏举等人对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的问卷调查,部分大学环保学生社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生态意识的问卷调查,2012—2014年,笔者对湖北省4所高校各师范院系师范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及生态教育的现状进行的调查。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还远远没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价值选择。相反,追求名牌、攀比、斗富已经在校园悄然升起,甚至成为时尚。虽然近些年生态环境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高校校园里,乱扔杂物、随地吐痰、践踏绿地、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由此,让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意识,是当务之急,而培养在校学生的生态意识更是重中之重。要改变当前这一状况的重要方法就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高校作为主阵地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在大学里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情况是这样,在中小学的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就更加不容乐观。虽然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共同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以体验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教育,促进青少年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养成。但是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不系统、不深入,课程安排上很随意等现象。当前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是,与其说中小学环境教育“不痛不痒地存在”,不如说生态环境教育在很大范围内还是一片空白或者非常薄弱。由此可见,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与湖北省及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步伐不一致,而且还严重制约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对策

1、营造生态环境教育氛围

首先,对于各级学校党政领导、各层管理人员,应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培训,强化全体教职工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完善其知识体系,以提高整体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意识和知识水平,将生态环境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将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校园建设和校园活动中。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塑造校园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环境文化,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化教学和科研实验绿色化,倡导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人才”。

2、完善和建立层次多、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理性的,对自然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和谐发展的生态世界观。生态环境教育的对象除了有高校大学生、研究生,还有中小学生甚至幼儿。这些学生年龄、基础、知识背景、专业、学习时间长短都不尽相同,故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形式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区分开来,要注意教学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的层次性,形成具有针对特定教育对象的生态环境知识模块,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还应加快生态环境教育以及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学校教育跟上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生态环境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的社会文明观。

3、强化生态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生态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付诸行动,这也是衡量生态环境教育成败利钝的标尺,所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学生可进一步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增强危机感,激发责任意识,其效果可能是几本教材、几堂课所不能企及的。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强化其知行转化能力,使其努力在生态环保上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动者。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北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及践行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B177),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校师范生生态意识及生态道德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2013001)。课题组成员:华丽、宁华、曾建华、张梅芳、高寒。)

【参考文献】

[1] 胡昌琪: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

[2] 秦尊文、刘陶: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J].江汉论坛,2014(9).

[3] 曾黎: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正式启动——国务院9月10日批复“总体方案”[J].政策,2008(11).

[4] 夏斐、郑北鹰:“两型社会”:湖北改革发展新机遇[N].光明日报,2007-12-23.

[5]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

[6] 黄璐、孙东进:鄂湘携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N].湖北日报,2012-03-10.

[7] 秦尊文:两型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领航[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

[8] 许锋华: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J].群文天地,2012(4).

[9] 刘湘溶、戴木才: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1).

[10] 李景蕻:论生态教育[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3(3).

[11] 李景蕻:浅谈生态与环保意识的教育[J].楚雄生态经济通讯,2005(3).

[12] 周生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J].中国城市经济,2008(7).

[13] 吴鹏举、路纪琪: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1(3).

[14] 王愉: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

[15] 胡雨霞、孟新宇:浅谈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16] 徐海红: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其培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17] 邱占勇: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18] 李知俊、蒋承良:开展人口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2(4).

[19] 杨俊仙:植根于脚下的沃土——生态道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中),2011(4).

[20] 杨晓冬、李丹: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9).

[21] 王蓓蓓:海南省中小学校今年开始正式普及生态文明教育[J].教师,2010(5).

[22] 程文忠: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李景蕻

第三篇:“两型”建设 地质先行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2006年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占全省37.6%的GDP,人均GDP达到了21750元,城镇化率达到51%。长株潭城市群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十分发达,公共建筑和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完整,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长株潭城市群向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城市化进程中引发和面临的地质环境与资源问题

一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面塌陷和地裂造成破坏的,如长沙坪塘煤矿开采排水引起的100多处地面塌陷、湘潭杨家桥200多处地面塌陷。

二是水土污染和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浅层地下水)。据有关部门资料,仅长沙城区分布有关垃圾堆500余处,由于工业和生活废气物排放,以及农业施用化肥不当,使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另一个是郊区农业生态问题。长株潭郊区历史上就已成为农、林、牧、渔等种植和养殖的重要地区。近年来,长株潭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各类名、特、优、新、稀品种,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城区不断向郊区扩大,工业不断向郊区扩展,人口增加,土地资源减少,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加剧,城区出现的各类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也相继在郊区出现,郊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是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影响环境。目前长株潭城市固体垃圾主要采取垃圾填埋场处理,但现实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四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无论是成本,还是工程难度,都比地面开发高得多,而且地下空间的开发还会引起一系列城市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流动变化产生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基坑排水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等。大量地质勘察工作仅局限在单个建筑工程范围,尚未对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做过科学的整体规划。

五是地下水资源。为开辟新水源,长株潭制定了城市供水应急方案,提出重点建设地下水应急供水工程,适当时期可考虑从附近水库引水,形成多水源供水系统。水府庙、株书桥、官庄等水库作为城市水源严加保护。

六是城市建设基础安全。长株潭城市群工程建设和基础设防至今未引起高度重视,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百年到千年一遇的标准。由于对城市区域地质条件、现状和变化趋势了解和重视不够,忽视区域工程环境地质的影响,有些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随意降低设防标准,留下不少隐患。

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地质资料的大力支持,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浅层地热利用等地下空间开发,主干交通规划需要地下三维空间地质结构资料;对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需要了解表层水土体、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状况,城市减灾防灾规划也需要查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城市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处理需要地质资料的支持。这样,长株潭原有的城市地质资料和研究程度以及涉及的专业范围已不能满足现有城市规划建设的需求,需要开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

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需求。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城市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爆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粗放式的工业化生产和垃圾不合理堆放造成城市水土严重污染,环境严重恶化,加上人类活动已强烈地参与到地质使用之中,使长株潭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人类工程也将增大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城市地质信息需求。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城市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市民对地质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多数投资商或市民在从事项目投资、工程建设、购房等经济社会活动时,或向有关部门索要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质和环境的相关资料信息,或向专家咨询。绝大多数投资商在投资前的评估工作中都增加了所在地区的地质和资源环境等相关内容,以此判断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可行性。市民在购房前向有关部门或开发商了解房屋所在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水土质量情况,索要有关评估材料等,这种经济社会需求和公众需求已变得越来越强烈。

城市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首先,现代城市地质地貌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的稳定性关系到城市建设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的安全。长株潭城市地基较复杂,因此需要开展地壳稳定性与地基稳定性评价,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基础资料及预测其未来变化规律。

其次,自然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条件是确定长株潭城市规模的重要前提,长株潭城市的合理规模、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因素。

土地资源对人口建设规模有很强的制约性。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现有土地及空间的使用情况,根据未来发展对建设空间的要求和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提出适合人口规模的合理空间规模。

长株潭的能源总消费增长迅速,如果不考虑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大气污染问题将难以彻底解决。浅层地热的开发利用将对长株潭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大气环境治理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对于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展城市空间容量、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的防灾抗毁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长株潭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将为城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三是城市地质环境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长株潭是湖南的经济重心,也是全省环保工作的重点地区,长株潭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区内一些有色、化工等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土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清水塘区域土壤的镉等污染物普遍超标,湘江底泥镉、汞、锌超标,部分排污口附近超标上百倍。土壤污染受影响的范围广,潜伏期长,治理难度大,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较大。

城市地质环境调查通过固体废弃物、水土污染和绿包农业现状调查评价与对策研究,为长株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固体垃圾填埋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的重要作用

为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地质信息服务。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总体规划提供城市地质结构、建筑基础的工程地质区划、地面沉降区划与地面沉降发展趋势、浅层地热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土壤地球化学和污染状况等涉及资源保障、环境容量、生态效应方面提供全方位系统的地学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将通过较高精度地质调查和综合数据的集成,获取丰富的城市地质信息。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建立,实现了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关的地学信息的有机集成,实时在线地为工程建没、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与抢险等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类地质信息、数据和成果,为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为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基础依据。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对人居水土质量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为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水土质量调查在科学性、定量化和实用性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开拓城市地质调查的新领域。城市地质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城市地质涉及到与城市建设、城市环保、城镇居民生活、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地质工作内容、特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是全新的。作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长株潭城市群,可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因版面限制,本文内容有删节。)

作者:肖冬贵

上一篇: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校外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