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初级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蒙氏数学初级范文

蒙氏初级培训心得交流

在寒假期间我参加了由杨建华老师主讲的蒙氏初级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提高了我对蒙氏教育的认识。让我对蒙氏教学和蒙氏教具的操作又有了新的理解。

蒙台梭利教育的根本是爱和尊重。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蒙台梭利的教育就是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只有爱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蒙氏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赞许的微笑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亲切的拥抱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

蒙台梭利教育成功的核心经验是“教育跟着孩子走”。我们的教育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制定和改变我们的教学。

我对于蒙氏教育只是刚刚接触,了解和学习的并不很深入和透彻。通过本次学习我就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做以下简单的交流:

1、入园哭闹问题。我带的是托班对于这种问题比较的关注,之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入园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的现象。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正处于一个秩序的敏感期,当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就会破坏他原来的秩序,所以孩子就会出现分离焦虑。当孩子建立了新的秩序以后,他就不会再哭闹了,所以在这期间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添加一些他们认识熟悉的标示,比如自己的照片,来帮助孩子尽快的建立新的秩序。

2、手势问题。之前我对于蒙氏教学中的各种手势只是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学习,生怕会有任何的差错,然后尽量在给孩子示范时做出与之前所学相同的样子。现在我明白手势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思路、想法、眼神的流动等无法表达的内容用手势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向幼儿传递的一种方式。

3、语言问题。之前我认为在蒙氏教学中要尽可能没有语言,现在才知道我的认识是粗浅的,蒙氏只是要求教师在蒙氏操作时的语言要简练、准确,尽可能使用较短的字或者词。并且在蒙氏数学方面教学时,语言的引导提示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有必要的。

4、教具具有孤立性。比如插座圆柱体是一种视觉教具,主要就是培养幼儿通过视觉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排列规律的教具,针对这一教具的教育目的,在示范操作时,用手来感受圆柱体和圆穴没有很大必要,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一个操作。

5、在日常教具的操作中,我们应该每次只演示一种目的性明确的教具;精确地动作要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演示;要步骤化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合有序化,每个动作要根据需要做停顿或者简短的说明;在演示操作时要专注在孩子而不是操作的教具上,注意与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等基本要求。

6、感官教学。感官教学大体包括基本操作,根据每一个感官教具的基本操作来进行,遵循从配对到分类再到排序的顺序进行。之后进行延伸工作。延伸工作主要有:

一、名称练习,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命名,这是某某;识别,哪一个是某某?发音,这是什么?)

二、记忆练习。有凭借记忆寻找或者配对;蒙上眼罩的触觉记忆;把物体置于身后的触觉记忆;丢失了哪一个的记忆练习。

三、基础卡片配对。

四、合作操作。

五、环境练习。

7、数学教学。在学习数学时,都是遵循着先学习量在学习数,然后是数与量的对应,只有一步一步打好基础才能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刚开始的教学,通过数棒来认识量,用砂纸数字板来认识数,数棒和数字卡片配对来学习数与量的结合,纺锤棒箱认识捆扎的量,数字与筹码用来寻找分散的量,学习点数。

通过这次学习学到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慢慢的消化,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慢慢的思考、吸收,从而提高自己对于蒙氏教学的能力。

第二篇:蒙氏数学

蒙氏数学教具展示顺序

1.第一个柜子:数与量的对应

数棒、砂纸数字、纺锤棒箱、零的游戏、数字与筹码、(彩色串珠) 2.第二个柜子:量的认识

数的形成、银行游戏、寒根板(

1、2)、 100 10000串珠链、邮票游戏、点的游戏。 第二个柜子与第三个柜子放串珠架 3.第三个柜子:十进法

接龙游戏(加算、减算)、乘法鸟瞰图、一百板和数宇卷(位置不固定) 4.第四个柜子

加法板 乘法板 减法板 除法板 分数小人 分数延伸工作

数棒

直接目的:了解数的集合体。(量)

记忆从1——10的名称。(数词) 间接目的:为十进法做推备。

导入数的概念. 展示步骤:

1、感官展示。

2、认识量。

3、量与砂纸数字板结合。

4、合十。

5、加算。

砂纸数字

直接目的:幼儿认识0——9的数字和数词。 间接目的:为数字书写做预备。 注意亊项:注意书写的笔顺。

展示步骤:

1、名称练习(三阶段教学法)根据幼儿情况分两次进行

2、取量练习

3、制作砂纸数字

数棒与数字

直接目的: 认识1——10数字与量的关系。 间接目的:进入十进法的准备。

数量概念的导入。

展示步骤:

1、数棒与砂纸数字对应。

2、砂纸数字与数棒相对应

纺锤棒箱

直接目的:指导0的概念。

加强数与量的结合的概念。 间接目的:练习9以内的点数。

晨示步骤:有两种展示方法。(美国、台湾)

零的游戏

直接目的:加强0的概念的练习。 间接目的:线习9以内的点数. 展示步驟:

1、第一次零在老师手里。

2、第二次零在幼儿手里。

数字与筹码

直接目的:了解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种。 间接目的:认识数的念法与相同量的关系。

展示步驟:

1、配合数字排列红色筹码。

2、奇数与偶数的名称练习。

彩色串珠

直接目的:了解平方的概念。

加强以1——10为单位的数的连续概念。 简介目的:乘算预备。

注意事项:引导幼儿从右向左数。

展示步骤:

1、认识彩色串珠(三阶段教学法)根据幼儿情况可分两次进行。

2、彩色串珠与数字卡片的结合。

3、纸张工作。

4、彩色串珠的合十。

十进位(Ⅰ) 直接目的:

1、能了解十进位的意义(排列、形成)。

2、能实际运用较大的量。

3、能读写出来的数宇。 间接目的:

1、作为演算的预备。

2、了解一个人数目的实物计算。

注意事项:

1、名称练习是指导的重点,应该正确而充分地重复进行。

2、数字读法应该统一。

3、日后可进行数字中含0的练习如102,1050等。 展示步骤:

1、认识金色串珠的量(三阶段教学法)

2、认识数字片片

3、数字卡片与量的对应

数的形成

教具构成:数宇卡片1一

9、10—90、100-900, 1000—9000各一个 9粒珠子、9串珠子、9个珠片、9个珠阵。 直接目的:

1、能了解十进位的意义(排列,形成)。

2、让幼儿感知量的堆积过程。 间接目的:了解一个大数目的实物计算。 注意事项:区分珠子与数字读法的区别。

金色珠子量的认识

教具构成:金色串珠1粒、10的串珠棒一串、100珠片一片、1000珠阵一个。 注意事项:

1、个、

十、百、千按由右到左的顺序摆。

2、用粒珠数串珠,用串珠数珠片,用珠片数珠阵。

十进位(取量练习)(第一次)

教具构成:9粒珠子、9串珠子、9片珠片、1个珠阵。

注意亊项:

1、取个位熟炼后进行十位、然后进行百、千位。

2、单个位数进行完后进行十位与个位的混合.逐渐加深难度。

十进位(取数字卡片炼习)(第二次)

教具构成:数字卡片1—

9、10—90、100—900、9000各一张. 注意亊项:

1、注息提示幼儿发现数字的区别。

2、同取珠子一样单个位数进行完后进行十位与个位的混合,逐渐加深难度。

3、熟练后可进行数字中含0的练习如102. 1050等。

多个数位的配对

教具构成:粒珠、申珠、珠片、珠阵若干。数字卡片从1—9000。 直接目的:学习交换的规则。 间接目的:大数目运算的预备。

注意事项:先进行量与数字卡片的配合,再进行数宇卡片与最的配合,最后量与数字片同时进行。

交换游戏

教具构成:金色串珠(25根、立方体9个、珠片、珠粒若干个)、数字卡片(大1—9000) 直接目的:学习交换的规则。 间接目的:大数目运算的预备。

注意事项:先进行量与数字卡片的配合,再进行数宇卡片与最的配合,最后量与数字片同时进行。

金色珠子四则运算

金色珠子加算

教具构成:金色串珠一式(每单位约30个,但1000的串珠只要9个);数字卡片(大)(1—9000); 小数字卡片三组;数字1—3000;串珠用托盘3个;装金色串珠的托盘4个和小盘4个;

工作毯、红色绒布2块。红色缎带一个。 直接目的:学习交换的规则。 间接目的:大数目加算的预备。 适用年龄:理解十进位的小朋友。

不要告诉幼儿加数、被加数,只说加号前面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把珠子摆到工作毯上时先从千位开始摆在工作毯上,等号前面的加数耍用小卡片,得数用大卡片。在先从个位开始把珠粒合到一起,从个位开始收卡片,并依次放到千为上。小朋友的人数最初由2人开始,然后再增加为3人、4人。 在换算时,零换整时,先拿整的后放零的,整换零时,先拿零的再放整的。

金色珠子乘算

直接目的:理解乘算的概念。

每一次收的时候都要从具体到抽象,既从量到数。乘法竖式一定耍写成加法的竖式形式。

金色珠子减算

直接目的:了解减算

减号前面的数用大卡片。减号后面的数和差用小卡片

金色珠子除算

直接目的:了解除算 不用写竖式,在平均分配时一定要从千位开始分,如果遇到有余数,就另外去一个小盘把珠粒装起来。除号前面的数用大卡片,有交换的地方同减算相同。告诉幼儿记余数的方法,写上点把余数写上。 让毎个小朋友有轮流担任交换所得经验。

点的游戏

教具构成:彩色铅笔、作业纸、题卡。 直接目的:进行加算练习。

塞根板(Ⅰ)

直接目的:

1、对于11一19的数能正确的做名称练习。

2、能把握连续数的排列。

间接目的:了解10这个数和个位数的关系。

注意事项:根据幼儿接受程度,可先进行11-15再进行到19。

塞根板(Ⅱ) 直接目的:

1、学习量与代表数量的符号(数字)的一致性。

2、进行10—90数的名称练习。 间接目的:了解10这个数和个位数的关系. 注意事项:可先进行到50的展示,再进行到99。

数字的消除纸张

教具构成:在类似棋盘的方格纸上,写着(01 0 0 )的数字;铅笔、橡皮、托盘一个。 直接目的:理解(01 0 0 )连续数排列的顺序,以便更灵活的使用各个数字。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

注意事项:

1、在桌面上进行。

2、如果小朋友已经非常熟练,可以让小朋友独立练习。

3、两种表格都让小朋友尝试。

一百板

教具构成:100数字排列板也叫操作板(有1 0 X 1 0个方格、1 0 0枚小数字牌(印有1—100的塑胶牌,大小可以添入数字板上的方格;(1—10的数字牌放到胶卷盒里,盒外贴上1—10的标签,后面的数字同上每十个数字放到一个胶卷盒里,盒外贴上相应的数字标签。)、订正板也叫控制板。 直接目的:1.帮助数的幼儿记忆1一100的数字。

2.了解1—100连续数的排列。以便更灵活的使用各个数字。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

注意事项:

1、在桌面上进行。

2、如小朋友已经非常熟炼.可以让他独自练习。

3、不要一次投放,可一次做一盒,逐渐增加难度。

4、收的时候必须将数宇牌收到相应的胶卷盒里。

数字的填空纸张

教具构成:与数字的消除使用类似的纸张,虽上行的格子印着01 0 )的数字, 最左列

的格子印着0 — 9 9 (或1 一 9 1 )的数字,其它方格则全部空白;铅笔、橡皮:托盘

一个。

直接目的:理解(0—99或1—100)连续数排列的观念,以便灵活的使用各个数字。 间接目的:

1、对幼儿渗透坐标的概念。

2、培养幼儿专注力。

数字卷

教具构成:绿、蓝、红彩色铅笔各一支;胶棒一个;数字卡(1—

9、10 — 90、100 - 900、

1000-9000各一张.写有幼儿姓名的皮筋若干,印有空格的纸张若干(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纸张若干(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纸成倍递增);托盘一个。 直接目的:

1、区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数。

2、书写数字。

间接目的:

1、培养幼儿准主力、意志力、独立性。

2、正确书写格数字笔顺及坐姿的练习。 注意事项:

1、在桌面上进行。

2、个位与千位的数字用绿色铅笔写、十位的数字用蓝色铅笔写、百位的数字用红色铅笔

写。

100串珠链

教具构成:10根金色串珠棒结成链形,成为一条100的串珠链;100平方板1片(正方形);指标:印有1—9数字的绿色指标9枚、印有10—90的数字蓝色指标9枚、印有100数字的红色指标1枚;装指标用的胶卷盒及桥、托盘一个。

直接目的:

1、熟悉到100为止的连续数。

2、利用这个练习很有规律的熟记各个数字。

3、导入间隔记数(

2、

4、

6、

8、10………)。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与独立性。

注意事项:

1、强调“99”后面是“100”。

2、1—9的指标大小一样,10的指标比1—9的指标稍大一点;20、30、40、50、60、70、 80、90是10的倍数,指标比10的指标稍大一些,100的指标(红色)比20的指标稍大

一点,让幼儿有所区别就可以了。

3、个位指标绿色、十位指标蓝色、百位指标红色。

1000串珠链

教具构成:1000串珠链(有100串珠链的10倍串珠数连接而成);100的串珠链一条;100平方板10片(正方形);1000立方珠阵一个;指标;除所有100串珠链所使用的指标外,三位数的红色指标8枚(200—900);1000绿色指标一枚;缎带五条;装指标用的盒子及桥;托盘一个。 间接目的:

1、加强对数的认识。

2、熟悉连续数及顺数。

3、由100平方板与1000的立方珠阵之间的差别区分,十进法知识的加强。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与独立性。

注意事项:

1、有的小朋友能数到100,但100以上的数就不会数了,为此要做正确的名称练习。

2、加强数字卷的书写练习。

3、在100、200、300……900的区间用缎带打结。

4、这项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小朋友感到疲倦,可以先终止,做一个记号,以便继

续完成。

5、1000的指标是绿色的,比百位的指标稍大一些,其它的百位数的指标颜色、大小同100 的指标,100以内的指标同100串珠链的指标。

平方链

直接目标:了解平方的概念。

加强以1—10为单位的数的连续概念。 间接目标:乘法的预备。

注意事项:引导幼儿从右向左数。

立方链

直接目标:了解立方的概念。

加强幼儿数的连续概念。 间接目标:乘法的预备。

体积组

直接目标:幼儿通过视觉的比较,感受构成体积的条件。((底面积和高) 间接目标:初步了解物体的组成和分解。

在教师引导下,找相同。

接龙游戏

教具构成:黑白串珠2套、彩色串珠5套、金色串珠任意。

加算直接目的:到十为止的加算练习、将金色串珠做有秩序的排列。 减算直接目的:减算的基本练习。

减算间接目的:负数概念的预备、注意力的练习。 注意事项:最后一定要进行验算。

加法板

直接目的:帮助数的记忆和背诵,更清楚了解数的组合及其结果,对于1位数+1位数答案在1—18 之内的数有更清晰地认识,知道个位数的加算答案一定在18以下。 间接目的:以计算板做练习促使计算更进步,并引导入心算。 注意事项:红色定规尺在前,蓝色定规尺在后。

乘法板

直接目的:记忆100以内的乘算。

注意事项: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可以出这样的题如:4×

3、3×4.

减法板

直接目的:1—18的减算练习。

注意事项:蓝色定规尺在前,红色定规尺在后。

除法板

直接目的:直接导入除算的练习,导入数的分割。

教具构成:除法板、绿色小人、绿色珠子、题卡、心算板

注意事项:刚开始时如果幼儿分不清哪个数取人、哪个数取豆、可以这样出12÷4

分数小人

教具构成:分数小人教具、分数卡、加号、等号。 直接目的:知道1个整体如何分成若干份。 间接目的:

1、作为进入分数的准备

2、对于分数抽象概念的准备。

延伸工作:

1、母鸡下蛋(纺锤棒箱)

2、彩色布串珠(彩色串珠的延伸)

3、运砖(数棒的延伸)

4、数的大小比较

5、排序

6、火箭发射(纸张工作、倒数)

7、穿线板、连连看什么图形(一百板的延伸)

8、相邻数

9、数的分解与组成

10、小狗分糖(除法板的前期铺垫)

11、在银行游戏和邮票游戏之后:商店游戏

12、数位认识练习

13、穿珠毛毛虫(平方链、立方链的延伸)

14、加减乘除法应用题(加减乘除法板的延伸)

15、小动物吃饼干(纸张工作、分数小人的延伸)

第三篇:蒙氏数学简介

蒙氏数学是一套通过“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材。蒙氏数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地操作蒙氏数学纸面教具、完成配套的练习(涂画、剪切、粘贴)等,就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这是在传统数学学习中要经过大量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孩子进入小学后将体现出爆发性的学习效果!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具游戏化:

该教具的设计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以丰富色彩、构形、图案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并将数学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由易到难进行操作。

例如数棒系列:请找出最短,孩子就会找到最短的那根,比1更长一些的请帮我找出来?

例6÷3,我们可以将它变成这样的游戏,拿出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得多少呢?孩子数出6粒珠,在除法板上分给3个小人,最后就会得到正确的得数。

凡是8岁以前的数学题,均可以在这里以游戏的形式被孩子得出结果。因此该教具就象语言一样,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数学的环境,使孩子象对语言一样对数学感兴趣。

2、家长不过多参与:所有操作都高有错误控制,除首次家长演示方法外,家长不过多参与操作,完全由孩子独立自主,培养孩子的

独立性和自我动手能力,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满足内心的需求,享有充分的乐趣。

3、刚刚好教育:教具不以年龄为主,而是按幼儿的能力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做多做少,完全由孩子以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出发,使孩子绝对不会有自卑感和厌倦情绪,从而长久地保持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4、由工作产生结果:所有游戏内容必须通过幼儿自己的工作,而获取答案和结果,提倡工作中的自我超越和获取成果后的内心满足,每一次操作都能使幼儿获得新的成

5、丰富的内容:该教具共十大系列,十五种构形,十一种颜色组成,如果配以家长和孩子的手工操作,不仅可以学习数学,还可以做多种变幻的拼图游戏。孩子既便每天操作,演变,也绝少重复,因此其丰富的内容可使孩子保持永久的兴趣。

特价供应蒙氏数学教材

特价供应蒙氏数学教材,共8套;每套含亲子册、操作册、学具,定价48元;幼儿园团购价为六折,28.8元!

书籍印刷精美,纸张质量非常好;各册配有教师手册,教学大挂图! 适合幼儿园开兴趣班,全园特色课程,本教材在全国已有几万家幼儿园使用,深受家长老师的喜欢,孩子也特喜欢!

联系电话13858011292QQ775615389

淘宝有售 :第一册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htm?item_num_id=3566704126

另有低折扣供应儿童情景识字宝典(右脑情景识字),右脑训练营,手脑速算,迪士尼英语等其他教材。

二、该教具使用后孩子会有哪些进步?

1、孩子在创造性、逻辑性、秩序性、独立性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孩子6岁前会进行千位以内加、减、乘、除的运算,达到小学二年级的水平。

3、智力能力好的可达到千位以内加、减、乘、除的心算。

4、孩子上小学的数学成绩普遍要高于同龄人,并一直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5、更多的间接影响是对孩子未来一生的影响,无论孩子从事何种职业,从小对孩子内在秩序的培养,将使孩子未来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如果这一切是在孩子心智定型前进行塑造和培养,效果会远远好于孩子心智成熟以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精确的秩序心会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第四篇:蒙氏数学练习

蒙氏数学课程简介

——适合3-6岁幼儿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使孩子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关系。孩子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3岁-7岁是孩子数学学习的敏感期,如果错失时机,则将来需要几倍的功夫来弥补。蒙氏数学教育——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即抓住了孩子的敏感期,以感官训练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连续数、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等。重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由蒙台梭利设计、创新的,隐含有系统数学经验的系列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实物化”,用高效的教具操作、验证,获得丰富的数量经验,从而“顿悟”出这些“具体化的抽象”教具背后的数量及逻辑关系。

蒙氏数学课程设置

初级班 (3—4岁)

包括数、量、形、时空四部分。

数——唱数,点数,倒数,认读数字,理解数,量的概念,数与量的对应、集合等概念,了解数的奇偶性、等差性,初步建立数的守恒性思维。

量——理解等于、多少、长短、高低、粗细、厚薄等量的概念,初步形成比较、分类、排序等基本心理运算结构。

形——认识基本的图形及其基本特征,形成图形式直观思维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逻辑关系,初步建立图形守恒的思维。

时空——了解左右、上下、前后、今天、明天、昨天等基本时空概念,增强自我意识,建立主客体分离思维结构。 中级班

(4—5岁)

数——认读1—1000连续数及数量关系,通过银行游戏及邮票游戏掌握了解1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掌握数位,十进制,进位,退位换算的概念。 形与时空——通过图形等分活动,引进分数的概念,理解时空的守恒性、连续性、不可逆性、空间的相对性。

高级班

(5—6岁)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技能,快速心算口算,通过看图形,找规律、植树问题、锯木头、距离等经典数学专题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力。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

蒙数与传统数学的不同

方法:蒙数

1、自主操作教具

传统数学

1、用语言讲解灌输

2、数学概念

2、训练孩子计算技能

3、数学逻辑思维

3、记忆加减算式

特点:蒙数

1、教师创造环境,

传统数学

1、教师语言讲解,孩

孩子潜移默化吸收

子被动接受

环境中教育元素

2、孩子自主活动,自主探索

2、教师训练技能,孩子

的学习,教师观察分析孩

机械操作,重复记忆

子给予孩子个性引导

结果:蒙数

1、学习蒙数的孩子终生 传统数学

1、2/3的孩子认为数学

保持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枯燥

2、在锻炼数学思维的同时,

2、1/2的孩子恐惧、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恶数学,使数学成为

学习困难科目。

3、容易形成专注,自制,自

信等良好个人品质。

1、大小识别: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彩色圆柱体。

2、形状识别:几何图形嵌板、几何立体组、构成三角形、二项式、三项式。

3、数量概念的练习:数棒、数棒与数字板、钫锤棒与钫锤棒箱、0的游戏、数字与筹码。

4、十进位法:量(金色串珠)、数字卡片、量与数字卡片、交换游戏、加减乘除概念、点的游戏(加)、邮票游戏(加减乘除)、接龙游戏(加减)、彩色串珠棒的加、乘算。

5、连续数的传统称呼与排列:塞根板(Ⅰ、Ⅱ)数字的排列(*数字的消除、*数字顺序、*数字填空)、100串珠链、1000串珠链。

6、初步平方、立方的导入(含倍数):正方形彩色串珠、立方体彩色串珠。

7、使用记忆的加算、乘算、减算、除算:Ⅰ加法组(加法板、定规尺、订正板、心算板、填空心算板)Ⅱ乘法组(乘法板、订正板、毕氏板、填空毕氏板)Ⅲ减法组(减法板、订正板、心算板、填空心算板)Ⅳ除法组(除法板、订正板、填空心算板)。

第五篇:蒙氏数学认知

蒙氏粉红塔

蒙氏教具使用方法 蒙氏手指歌

蒙氏教案-插座圆柱体 蒙氏粉红塔

蒙氏:粉红塔 活动目标: 1.直接目的:

a. 凭视觉辨别大小;

b. 会依大到小的顺序垒成塔形; c. 培养注意力及敏锐的观察力。 2. 间接目的:

a. 发展幼儿动作及视觉、触觉的协调; b. 培养幼儿手指抓捏的动作;

c. 培养幼儿逻辑思考能力,为教数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1.物理材料准备:粉红塔一组,工作毯一张,字卡“大、小”各一张。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大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环境创设准备:请小朋友们在蒙氏线上坐好,老师坐在小朋友的右侧,请小

朋友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 活动过程: 垂直积高:

① 首先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项粉红塔垂直积高的工作。”然后去取教具。

拿法:较大的塔需要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按住塔的上方,较小的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捏住。然后将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出,一一散放在工作毯上。小朋友这时应该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②划定范围,用肉眼辨别选中最大的,左手拖住塔身,右手按照上面、里面、外面、左面、右面、下面的顺序来抚摸塔的六个面,抚摸下面时,换左手摸 右手托,摸完再将粉红塔放回左手。(摸得时候一定要五指并拢)摸完将其放在工作毯上。再次划定范围,选中第二大的,依然按照同样的顺序抚摸塔的六面。摸完将其放在第一个粉红塔的上面,任一平点对齐(一般是前面)。检查时,右手按住最上面的粉红塔,左手在侧面由上到下抚平,摸完一个面后,换左手按住,右手抚平。将其他的粉红塔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积高,只剩下最后一个粉红塔时不用划定范围,直接选中。

③最后右手拿起最小的粉红塔,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向里的顺序做错误订正。再将粉红塔依次从小到大取下来散放在工作毯上。老师说:“我的工作做完了,我把它放到教具柜中,请有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取。”再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粉红塔放回教具柜中。 水平排序:

① 首先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项粉红塔水平排序的工作。”

然后去取教具。将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出,一一散放在工作毯上。 小朋友这时应该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②划定范围,用肉眼辨别选中最大的,左手拖住塔身,右手按照上面、里面、外面、左面、右面、下面的顺序来抚摸塔的六个面,抚摸下面时,换左手摸右手托,摸完再将粉红塔放回左手。(摸得时候一定要五指并拢)摸完将其放在工作毯左下角上。再次划定范围,选中第二大的,依然按照同样的顺序抚摸塔的六面。摸完将其放在第一个粉红塔旁边(按照由大到小,从左到右的顺序排放),前面对齐。检查时,左手按住粉红塔上面,右手在前面抚平。 (到后面时,只用按住三个就可以了。)将其他的粉红塔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排好,只剩下最后一个粉红塔时不用划定范围,直接选中。

③拿起最小的,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错误订正,更正只用划前面。结束后,老师说: “我的工作做完了,我把它放到教具柜中,请有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取。”然后将教具归位。

活动延伸: 1.名称介绍

2.与文字相结合; 3.与形式卡片相结合; 4.与棕色梯的联合应用。

棕色梯

活动名称:棕色梯

教具构成:边长等量递减的十个棕色长方体

教育目的:直接目的一通过视觉的辨别了解物体的粗细。 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

2、发展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

3、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4、为书写做间接准备。 操作方法:

感官展示一水平排列:

1、铺好工作毯,邀请孩子一起来工作,介绍要做棕色梯的工作。

2、握住最细的棕色梯,按照由细到粗的顺序将棕色梯一一取到工作毯上散放工作毯的右侧(在孩子看清楚拿棕色梯的动作后可以请孩子参与取的步骤)。

3、用视觉选取最粗的棕色梯放在孩子正前方。

4、在从剩余的棕色梯中选取最粗的一块,放在最粗的棕色梯前方。

5、按照用样的方法将棕色梯一一摆好,平铺成楼梯状。

6、询问孩子:“你看它象什么?”.

7、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尝试或教具归位。 三阶段教学法(名称练习):GPS

操作方法同圆柱体插座,名称为“粗的”、“细的” 棕色梯与形式卡的配对(形式卡需自制): 方法同[粉红塔与形式卡的配对]

变化与延伸:

1、可用棕色梯按一定顺序摆出不同的图形。

2、可用粉红塔和棕色梯按一定顺序组合出不同的图形。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 错误控制:视觉控制和教具本身。

——

4、三阶段教学法和西红柿的故事

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教儿童学习实物及其名称的方法,即塞根的“三阶段的指导法”

所谓三阶段教学即命名、辩别、发音. 第一阶段:命名——这是XX。 建立物体及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

第二阶段:辨别——XX在哪里?/请把XX给我。 要确知孩子是否建立了物体及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

第三阶段:发音——这是什么? 名称与概论或对物体记忆之再生

妈妈们平时是怎么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的呢,一般都是这样的吧:

指着天上的云:“宝贝,看天上的云,那是云。云漂不漂亮啊,你看,白白的云朵,还在飘呢,真好看。云,那是云。” 或者是

"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呀,-----(苹果),对了,是苹果,看看,苹果红红的,是圆的,苹果还有皮,是长在树上的.苹果很甜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或者更多的时候,孩子真的理解了吗? 蒙特梭利曾说:话说得愈少,教学效果愈好。" 因为说得少,孩子更能专注在成人所说的重点上。

“孩子们很难从这些让他困惑的词语里简单明白地分辨出哪个才是(大人要告诉他)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要具有这种选择和分辨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

所以在蒙氏教学中所用的语言要有下面三个原则:

1、简单

例如教三角形摸一下说出形状就好。不必说角,边的概念。

2、客观

教学前不要加入太多个人经验、感觉。以免孩子用我们的方式来看事情。

3、正确

指的是发音要正确,名称要正确。以免因不正确的发音或不对的文法影响孩子正确的学习

用蒙氏的“三段式”来进行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就会是这样的:

指着云,以清楚、缓慢的语调对儿童说:“这是云”(重复三次)

然后问儿童:“云在哪里?”或“哪一个是云?”(用以检查儿童是否已经记住了实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

如果儿童用指头去指了云,就再接着指着云问儿童:“那是什么?” 儿童回答:“云”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

同样的,关于苹果的“三段式”

指着苹果,以清楚、缓慢的语调对儿童说:“这是苹果”(重复三次)

然后问儿童:“苹果在哪里?”或“哪一个是苹果呢?”(用以检查儿童是否已经记住了实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

如果儿童用指头去指了苹果,就再接着指着苹果问儿童:“这是什么?” 儿童回答:“苹果”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即:1.这是某某(命名)2.某某在哪里?(辩别)3.这是什么?(发音,重复,巩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三阶段教学,任何其它的话都不用再加。如果儿童不专心,或指错了,意味着他当时的心理尚未准备好,成人不必纠正他或坚持教下去。

大家可以试试用三阶段的方法教孩子,可以比较下自己平时教孩子的方法与三阶段哪种好。

………………………………………………………………

但是呢,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三阶段命名的故事:

一位妈妈和一群老师在参加蒙氏培训时,遇到一个大概四岁的孩子指着一个西红柿说“草莓”。

来自公立园的老师习惯性的进行纠正:“这不是草莓,是西红柿” 孩子依然说“草莓” 老师继续强调“是西红柿,来跟着我念 西 红 柿” 孩子还是坚持“草莓”

这位妈妈想到了刚学的三阶段命名,于是给孩子来演了一段: 她蹲下来看着孩子说:“这是西红柿” “西红柿在哪里?”

孩子用手指了指西红柿。 她继续问:“这是什么?” 孩子回答说:“这是西红柿”

这位妈妈高兴极了,刚刚几位公立园老师都没搞定的孩子,她搞定了,看来三阶段命名真的很有魔力啊。

但是,回家后,这位妈妈察觉出有些不对。

她反问自己,一个四岁的孩子的能力,完全是可以认识什么是西红柿什么是草莓的,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指着西红柿说是草莓呢?如果孩子认识西红柿却还是指着西红柿说草莓的时候,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呢?如果孩子的内心是想表达其他的东西的时候,那为什么使用三阶段命名法时又是有效的呢?

分享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和大家在这里讨论这个孩子为什么指着西红柿说草莓。而且想提示大家注意:

三阶段命名法,是一种教育方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但是,这位妈妈对于问题的反思,正体现了我们在前面说到的蒙氏老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

我们要观察到的,不仅仅是行为,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内心。

所以,我很喜欢这位妈妈最后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我想,我在今天喜悦于自己三阶段命名使用成功的同时,又犯了一个习惯性的成人的自以为是的错误。

这样的反思,会在将来与更多的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让这位妈妈越来越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我觉得,这才是教育中更需要重视的东西。

求孩子完整的按照老师的描模动作进行工作,从而造成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处于僵硬的状态,这个是不可取的。

3、描模的过程完成后,老师可以请小朋友上前去试着把圆柱体送回对应的插孔里,也可以直接把这个工作送回教具柜,提示小朋友如果对这个工作感兴趣的话,就自己去教具柜选取这个工作。

在小朋友自己进行工作中,小朋友会出现判断不清对应的圆柱体和插座的状态,这个时候老师是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再为这个小朋友演示一遍“描模”的过程,引导小朋友学习观察和判断。

所有经过教具培训的蒙氏老师,都会是同样的操作过程。但是,上次讲座中讲到过,教具操作从来都不是蒙氏理念的重点,重点是教具背后所包含的意义。

一个蒙氏老师,只有在明白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操作过程来进行操作,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蒙氏的理念内化了,才能成为真正的蒙氏老师。

比如说,上面我说到,这个工作是从B组开始,也就是从“高度不变、粗细渐变、由粗到细”这个变量开始,然后在对这个变量掌握之后,再对A组“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低”进行展示,为什么呢?

有妈妈问到为什么是从B开始,而不是从A开始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们回到前面看看对于四组变量的介绍:

A组是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低,属于一次元变化 B组是高度不变、粗细渐变、由粗到细,属于二次元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教具的命名中,是根据次元变化的次序来命名的。

在实际的对于孩子的操作中,B组的粗细,是很直观的二次元变化,直接用视觉就能判断。而A组的高短,虽然是一次元的变量,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需要他们亲手触摸比较才会有直观的认识。先展示B组,再展示A组的过程,实质上是在经历过对孩子的多次展示后总结出来,小朋友对于粗细更容易有直观的感受,更容易理解。所以才把B组放到前面。 也就是我们在为小朋友提供引导时,要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带插座圆柱体的工作中,每个圆柱体都正好有一个同样尺寸的插孔与之相对应。 一般来说,孩子会很自然地把圆柱体与插孔相匹配。如果某个圆柱体不能放入插孔或因放入一个太大的插孔而摇晃,或者因为先前的错误匹配导致插孔有剩余等等,在匹配过程中的任何错误都会显示出来,这也是蒙氏教具的特点之一:每一个教具都有错误控制功能。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蒙氏教具要提供错误控制这个功能?

“儿童通过观察和实验过程发现到“错误”,并因此与材料进行认知对话。

当儿童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和判断力后,在随后的材料中,这种外部的和明显的错误控制就会减少。”

控制错误的概念常常被误解为通过材料的引导和练习使儿童向有条理的完美方向发展。但是作为科学家,蒙特棱利把错误看做是内在的,而是是所有学习的建设性组成部分。

错误被看成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基本工具,在对错误的理解中刺激儿童仔细观察并分析当前的经验。

蒙特棱利在其材料中设计错误控制(或设计线索)是为了给儿童提供可以阅读和理解的反馈,将儿童从对成人的反馈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蒙特棱利评价说:“通过材料进行的错误控制,可以使儿童运用其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日益增长的辨别能力。

说到这里,想跟大家明确一个概念:

大家能够看到刚刚引用的蒙特棱利的话中,她提到的是“材料”而不是“教具”。 为什么呢?

对于“教具”一词,蒙特棱利本人曾公开的表示,她不喜欢这个名词。她说,正确的名称我们应该叫它为“工作材料”,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幼儿作成长“工作”时所用的“材料”,是兼具增进智力和改善性格的目的,所以她不愿世人称之为“教具”。

但是,“教具”这个名词的用法,由来已久了,我们为了方便沟通,也就一直延用了下来。所以,当大家看到蒙氏的原文中提到的“材料”,就可以知道,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所说的“教具”。同时也要明白“教具”真正的意义,不是老师手中的那根教棒,不是辅助老师教课的物品(如果是”辅助老师授课“那就成了以大人为中心),教具是让孩子能在其中“自我教育”、 “自我启发”的媒介物,而非玩具。

蒙氏的教具有多少种?至今大概有三百多种。

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人自己发展出来的,其实这相当符合蒙氏的教育精神,因为她不曾认为蒙氏教育法是一种永恒的结论,她明白生命具有变动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必会有些因循,也有所创新。因此我们会说,只要合乎蒙氏教育法的要求和作用,妈妈们可以在家自己为孩子制作教具,比如说在一般的蒙氏教室里日常区内的教具就基本上是由老师自己根据蒙氏教育的要求利用生活中的日常材料制作出来的。

玩具和教具有什么不同?

教具是有特定教学作用的,比说让孩子分辨粗细/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会设计成单一化,目的在于注意力的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但是,在孩子能完全地熟悉这个基本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其他的教具进行变化延伸使用。教具的延伸变化,是可以让孩子们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另外,教具具有能让孩子产生次序、顺位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特质不只显现在教具物的本身。也包括到外围的一切行为。所以在使用教具的时候,都会要求使用者(包括老师和孩子)必须有序的取下教具,有序的归位,并且要给予教具尊重以及维护。

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能够很好的形成秩序感,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能很好的接受“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的社会规范要求。

回到带插座圆柱体,这个工作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把圆柱体拿出来再放进去。而是在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辨别相同性(都是圆柱体)、相异性(粗细不同/高短不同)、次序性(从左到右/从粗到细/从高到低),从中引导孩子能够通过“观察”来“理解”和 “判断”事物。

蒙氏感官的工作可以从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进行,而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无意识吸收心智阶段,对于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会吸收到脑海里。如果在这个阶段为孩子提供如此丰富的“观察”和“判断”的有序环境,无疑是为孩子未来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有家长问到这个工作与“书写前准备”有什么关系,大家看过下面的图就可以有所了解。

老师为孩子们展示的带插座圆柱体的拿取方式与未来的握笔姿势是一致的,孩子们在进行这个工作的操作时,无形中也是一种握笔姿势的练习过程。

另外,十个一组的数量设计,以及最小圆柱体1CM的直径设计,都是在无形中为孩子们进行着“十进制”、“长度单位”的数学前准备工作,都是数学心智的建立过程。

了解到这些的时候,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蒙氏教具设计的良苦用心呢?

蒙氏:插座圆柱体组

活动目标:

1、直接目的:培养幼儿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

2、间接目的:

a作为写字前的准备(抓握圆柱的圆柄可以当作握笔的准备练习);

b培养逻辑思考能力。(对应、顺序)

c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教具:木制圆柱体B组:高度一定,直径渐减。

2、错误订正:在教具上,每个圆柱只能嵌进相合的园穴。

活动过程:

基本提示:

1-P:用圆柱体B以圆柱找穴练习。P为Pairing(配对)的代表符号。

1、准备地毯,介绍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工作的是插座圆柱体”。教师示范从教具架上把圆柱体取下。用双手托握教具两端,(大拇指在后,小拇指弯曲托住底端,其余三指略微弯曲把住前面和侧面)搬运。

幼: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2、将圆柱取出,放在木枕下方。

师:“这是插座圆柱体”。

幼:“这是插座圆柱体”。

师:“插座圆柱体在哪里?”

幼:“插座圆柱体在地毯上。”

师:“这是什么?”

幼:“这是插座圆柱体”。

3、教师握住圆柄,圆柱体底部朝上一手触摸圆柱体的直径和洞穴直径,尽兴配对工作。

4、请小朋友试试看。

师:你想试试看吗?

幼:好的。

5、将教具、地毯归位。

插座圆柱体

一、视觉教育: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的视觉能力

(一)别体积的视觉概念:

1、名称:插座圆柱体组

2、目的

直接目的:

(!)培养幼儿辨别高低-大小-粗细-长短的能力

(2)发展幼儿视觉区别体积的判断能力

(3)进行三次元的学习教育

间接目的:

(1)培养逻辑、对应、顺序的能力

(2)培养幼儿视觉敏锐的观察力、及注意力、思考力

(3)为书写前的握笔做准备

(4)为学数学作准备

3、准备:

圆柱体组(abcd)每组各有10个圆柱体

a组:属一次元变化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低

b组:属二次元变化高度不变粗细渐减由粗到细

c组:属三次元变化粗细和高度同时递减,不规则变化,由大到小

d组:属三次元变化逆比例由粗而低到细而高

4、年龄:

2岁半-4岁

5、活动提示:(1)教师带幼儿一起取出卷毯,将卷毯铺好. 师:“老师现在教小朋友如何取毯、放毯。”

教师教幼儿正确的卷毯方法:轻轻的绕过线外走到放卷毯处,两手上下环抱卷毯,取回后轻轻的放在地上,

慢慢的将卷毯铺开。用完后再将毯从一边慢慢的卷起,两只手上下环抱卷毯,将卷毯送回存放处。

(2)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3)教师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来认识插座圆柱。”

(4)教师带幼儿到教具柜前拿教具

双手拿住圆柱的座体两端,取回轻轻的放在地毯上。

(5)左手扶住座体,右手轻轻的摸座体四周,说:“这是插座圆柱。”

(6)教师:“你能告诉我吗?”

(7)教师示范圆柱体正确拿法,

教师:“下面我来教小朋友圆柱体的拿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用拇指、中指、食指拿住圆柱

②从最粗的开始将圆柱抽起

③轻轻的垂直抽起,并慢慢的垂直放下

④圆柱抽起,散放在地毯上

(8)将圆柱倒转过来底面朝上,左手食指、中指摸柱体侧、底面、洞穴内侧面及外围后一个一个插入对应圆穴洞中。

(9)教师请幼儿操作,师:“你来试试好吗?”

(10)教师注意幼儿的整个操作过程,如果幼儿有操作不当之处,在幼儿操作之后,教师可再操作一遍,

请幼儿观察之后再请幼儿进行练习。

(11)幼儿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之后,教师将教具摆整齐。

(12)教师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请幼儿回答。 教师:“这是插座圆柱。” 教师:“哪个是插座圆柱?” 教师:“这是什么?”

(13)练习之后,教师请幼儿将插座圆柱用正确的方法拿好送回教具柜原处。

(14)再请幼儿将卷毯卷起,用正确方法送回原处。

教学顺序:由简到难按b-c-d-a的顺序进行

6、错误订正:

用视觉订正,一个插座圆柱体只放入一个相应的圆穴中

7、延伸建议:

(1)配对练习:

以圆柱找圆穴练习,比较圆柱的底面与圆穴将相同的圆柱嵌入

从一端开始,依顺序找出与圆穴相配合的圆柱。提示幼儿配对时需用手指摸圆柱的底面周围和圆穴内侧面 之后,再将圆柱放入。 a

请幼儿取来卷毯并铺好。

b

教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来玩一个圆柱找家的游戏,每一个圆柱都有它自己的家,我们请圆柱出来玩好 吗?

c

教师请幼儿将圆柱一个一个按正确的方法取出,散放在卷毯上。

d

教师可自述一个故事情节:圆柱们在一起的游戏,玩累了要回家,可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 忙找家。

e 幼儿按教师提示的要求,

将圆柱一个一个放回圆穴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正确做法, 教师要在幼儿操作完之后给予纠正)

f 按abcd的顺序操作。

@2戴上眼罩完成圆柱体与圆穴的配对

a 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的本领大不大,刚才我们是睁着眼睛给圆柱找家的。现在我请小朋友戴上眼罩给圆柱找家,你能试试吗?”

b 教师请幼儿操作有困难时,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c 按abcd的顺序操作。

数棒

一、认识数棒(1~10与错误控制)以及延伸用小计算架 重要的错误控制

二、形式卡(红蓝填涂)如果在找对应数棒的途中找对了,应及时对小孩子做出肯定,若是错了,要摇头尽量少言语。

三、蒙眼睛游戏的延伸(放在工作毯的左上方,与工作毯齐整。

四、在游戏中找出数学规律,老师进行引导。如:奇偶规律

五、实物匹配,找相应的糖果一一对应,并要求材料的一致性。

六、合十

纺锤棒箱与砂纸数字 认识拓片

延伸:用数棒、纺锤棒、砂纸数字卡以及纸片数字卡结合 藏好并找出来一一对应游戏。

思考:感官教具与数学教具的联系(区别与共同点)

1、量的直观化

2、颜色、形状

3、感官教具是数学教具的基础 数字筹码

放卡片——放筹码——延伸活动 贴贴纸

1、筹码放在卡片的左下角,成对纵向摆放,并有一指的距离。

2、边放卡片边描摹边读数字,一个一个数字念,并按照正确的笔顺。

对应关系 奇偶认识红奇蓝偶

如果没有筹码,可以让小朋友以找朋友的形式拥抱小朋友分清奇偶

在收教具的过程中,顺序要按照县收奇偶卡片,再收筹码,再收数字卡,收回时逐一数数

教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取出 按照小到大的顺序放回?

彩色串珠棒

准备桥片(15cm长2.5cm宽在2/3处有桥洞+白色绒布) 取出珠棒时两指捏住珠耳,可先散放在摆成金字塔形状

颜色对应教具依次表现为 红绿粉黄浅蓝紫白褐深蓝123456789 幼儿要做颜色认识的前期准备

从感官认识到三段式教学。在认识的过程中从左到右数珠棒,从前至后用桥片从起始点切,最后对数字筹码与彩色串珠棒做延伸活动,用彩笔与贴纸组合完成,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用到铅式导向笔。

加一减一(合成与分解)

幼儿还不知道加减的概念,承认以为很简单的概念在小孩子看来并不懂的,因此老师在言语交流中要注意说辞。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用大数做基数,依次按错误控制,也可以借用长棒里面的错误控制,加一减一。在认识过程中可以加入场景,如在合的过程中用“开火车罗”,另外比如用9做基数,下面左右对应摆放8与1,7与2,6与3,5与4.合成,再拉开。可以作相邻两个或三个一组做为延伸活动。

上一篇:门面租赁协议范文下一篇:美术教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