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信息平台

2022-11-25

第一篇:国家卫生计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同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目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端化和低碳化,基本实现全县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业务的协同整合,实现网上诊疗查询、挂号、投诉、绩效考核等健康服务。

一、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1、宏观层面

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县“一卡通”,电子健康档案EHR全面共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集地区医疗资源、树立品牌消除地区差异,平衡医疗资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2、业务层面

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实现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区域卫生业务开展的协同作业支持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科研教学。

3、技术层面

建设医疗卫生各条线的数据集成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在较高层面弥补各条线独自建设带来的弊端建设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社会化,为社区与医院双向卫生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数据共享逐步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社会化,实现医院之间病人资料共享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群体对跨部门数据采集和共享需求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一卡通”,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建设与其他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将来与市级平台对接提供基础,建设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

二、效益预估

项目建成后,将为政府、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单位和居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政府

系统建成后,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为民办实事。

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政府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建

设区域卫生信息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县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域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2、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提高对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增强卫生决策能力,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辅助决策系统。

卫生局各科室可以及时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工作。卫生局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管理更加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能力,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卫生信息的发布与公示将更有利于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医疗卫生机构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全面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医院基本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实验

室系统(LIS)、办公自动化系统、医学文献系统、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系统的建设和融合,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让患者得到更加先进、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各医疗卫生单位可利用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进行全区的医疗信息共享,将极大地增加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医院运用信息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业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4、相关部门

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有利于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

商业保险公司、银行、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可以借助该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健康保险、信用卡支付、健康咨询、网上挂号、网上申报等增值业务,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

患者在各个医院的诊疗信息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减少了重复的医疗支出,将大大地降低医疗支付的费用,预计可节省10%-30%。

药监部门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进行用药分析等等。

5、城乡居民

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城乡居民可以享受更高品质的医

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建立区域性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改变城乡居民的就医观念,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科学的健康服务和保障。

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中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或使用全区统一的健康卡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

提高卫生服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享受医疗服务。各医疗机构可运用卫生信息网为居民提供主动的、人性化的健康服务,将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极大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第二篇:四川卫生厅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文件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川卫办发〔2014〕297号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科学城卫生局、成都市医管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便群众获得连续、优质、便捷的卫生计生服务,提高卫生计生(含中医药,下同)服务与管理水平,现就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居民健康卡是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联结介质,是依托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的信息载体。对实现卫生计生信息互联互

— 1 — 通、信息共享以及开展协同服务,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直接服务群众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列为信息惠民工程,要求“十二五”末,试点地区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十三五”时期,全国实现“一卡通”。

我省作为全国居民健康卡的试点地区,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既是国家的要求,深化医改的需要,也是践行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群众需求强烈的希望“一张卡”实现跨地区、跨机构就医和实时结算问题的具体举措。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计生机构,要充分认识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有利于转变原有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能够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和就医排队次数,缩短候诊时间,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改善就医感受,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面启动,加快推进。

二、统一规划,明确指导原则、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原则。

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规划、规范标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以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促进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以区域卫生平台推进居民健— 2 — 康卡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医院等级评审,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建设、示范引导,整体推进全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和发放工作。

(二)总体要求。

按照原卫生部和原省卫生厅印发的《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居民健康卡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办法》、《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等配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制作、应用和管理。在坚持居民健康卡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和管理主体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扩展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及应用范围。

(三)目标任务。

2014年,全省所有市州启动健康卡建设工作,年内实现数据准备3000万条以上,年底,力争发放居民健康卡300万张。2015年,所有市州实现发卡,9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环境完成改造。2016年,全省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环境完成改造,使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90%以上。2017年底,100%覆盖各市(州)及流动人口,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普及应用健康卡,实现全省跨机构、跨地区就医“一卡通”,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卡便民、利民和服务管理作用。

三、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

(一)完善居民健康卡发行基本环境建设。

要遵照国家居民健康卡有关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居民健康卡省级密钥管理系统和卡注册管理系统,为发行居民健

— 3 — 康卡提供必要的基本环境,支撑居民健康卡申领、制作、发行和应用等全过程记录和监管,避免重复发卡,实现跨区域持卡人认证与管理,保障卡片黑白名单动态更新与管理。各地要制定完善居民健康卡发行、居民持卡服务的管理服务规范和实施细则,确保居民健康卡有序发放与应用。

(二)推行居民健康卡整体发行模式。

四川省居民健康卡采取整体发行模式。即根据现有行政区划,以一个市(州)为整体,以县(市、区)为单元组织发放。以整体发卡为主,联机发卡为辅。

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协调公安部门加快汇集区域内覆盖所有人群的个人基础数据,为整体发卡做好充分准备。居民健康卡信息以身份证信息为主索引,综合关联全员人口信息、新农合信息、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信息,经市级卡管中心核对无误后进入全省统一的卡管系统进行管理。

(三)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建设。

全省居民健康卡管理部门要建设全省居民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开展协同服务提供条件。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要求,对本地区居民健康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注重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居民健康卡具有跨机构、跨区域的应用环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县及县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要按照全省统一的接口规范和标准,完成与省卡管系统的对接,医疗卫生机构要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完善卡受理、使用环境建设,引导和方便群众使用居民健康卡。

— 4 —

四、强化保障,促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机制,明确各单位、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确立居民健康卡建设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快速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建立奖励约束和通报制度,把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纳入卫生计生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争先评优和项目安排挂钩,并将发放使用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日常监管考核指标。

(二)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各地要在符合国家居民健康卡建设标准和功能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居民健康卡“专属、通用、交互、开放”功能,利用银医合作、多卡合一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突破难点,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和发放模式。要建立完善居民健康卡建设、管理、应用等各项制度,满足居民健康卡建设、维护与应用需要。主动加强与财政、公安、社会保障、银行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协调会商和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机制,积极争取支持,整合多方资源。

(三)加大投入,持续保障。

要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便民惠民、合作共赢的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加大居民健康卡建设经费的统筹和投入,充分调动和发挥银行等部门在资金筹措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居

— 5 — 民健康卡建设,为居民健康卡各项建设和系统运维提供持续的经费保障。要会同发展改革、财税等有关部门,重点保障居民健康卡经费投入,用好管好居民健康卡专项建设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宣传引导,督促落实。

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宣传居民健康卡建设的政策、措施、成效和经验,努力营造良好的知卡、用卡环境和社会氛围,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持卡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实惠。要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居民健康卡建设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现并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附件:1.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

2.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应用接口规范(请登陆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信息化建设栏目下载)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4年9月12日

— 6 — 附件1

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我省居民健康卡工作,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实施健康管理,依据国家制定的《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制定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四川省居民人人拥有一张居民健康卡的目标。突出居民健康卡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费用结算和金融服务等应用,实现就医“一卡通”。

二、工作内容

(一)合作银行选择。

省级合作银行及制卡商等的遴选由省卫生计生委指导并委托省卫生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制定遴选方案,依法依规确定合作银行供各市州自主选择。

各市州在省上确定的合作银行中自主选择2-3家作为本地区的合作建设单位,并可根据本地情况,选定1家本地银行参与本地区居民健康卡建设。

(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由各市州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各相关部门

— 7 — 参与配合,各基层单位具体实施。由市州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本地公安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比对),主要采取从当地公安部门获取居民二代身份证基础数据和照片信息,与新农合平台、人口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平台进行比对,比对一致的数据将直接生成制卡原始数据,不一致或不完整的人员信息将重新勘误、采集,或采取现场数据采集的方式进行采集。

(三)居民健康卡制作。

居民健康卡制作由制卡商负责完成。四川省居民健康卡是在金融IC卡基础上加载而成,在满足国家卫生计生委技术规范、储存空间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应满足大容量、可加载,支持金融IC应用扩展。居民健康卡芯片生产和制卡商等合作企业的选择由省卫生信息中心会同合作银行在这些银行原有合作企业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合作企业目录内确定,由各市州居民健康卡建设主管部门在其中自主选择。

经采集比对生成的原始数据上传至省居民健康卡卡管平台再次比对,然后推送回各市州居民健康卡卡管平台,生成居民健康卡基础数据推送到合作银行,银行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银行卡预开卡操作,并生成银行制卡数据发送至制卡商,由制卡商完成卡片全部个人化过程,包括卡片封装印刷,个人信息写入和正式密钥写入。制卡完成后,成品卡直接提交给发卡机构。

(四)应用环境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环境改造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统一指导、监督管理下,由各医疗卫生机构与本— 8 — 机构信息系统生产或运维提供商具体实施,与居民健康卡的制作发放同步进行。各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居民健康卡应用规范》和《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应用接口规范》要求,改造和优化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配备应用前置服务器。

居民健康卡要与新农合业务系统动态链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居民健康卡发行。

我省居民健康卡采用整体发行模式。即以一个市(州)为整体,以县(市、区)为单元组织发放。各县(市、区)依托新农合中心或新组建健康卡管理机构履行工作职能。

1.整体发卡:主要针对户籍人口。各县(市、区)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负责收集本辖区所有居民信息、领取本辖区所有居民的健康卡,按照户籍所在地归类,以乡镇(村)、街道办事处(社区)为单位组织发放。

2.联机发卡:主要针对流动人口、新生儿及卡遗失人群,在医疗卫生机构通过银行的自助发卡机发卡,由银行、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将加载了金融和卫生双方主密钥的空白卡放入自助发卡机。用户持身份证现场申请居民健康卡,通过联接省级卡管理平台建立用户档案,完成居民健康卡的联机发卡。

(六)居民健康卡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全省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运行、应用、服务等技术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发行居民健康卡的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停止建设和发放银医卡(IC卡),逐步用居民健康

— 9 — 卡取代就诊卡,把居民健康卡作为唯一就医介质。

三、任务分工

(一)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全省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制定全省推进居民健康卡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工作机制、考评机制、督导机制。

1.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制定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及数据采集标准,建立全省统一的密钥管理系统和卡注册管理系统,制定下发全省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与医疗卫生机构应用接口规范。

2.统一政策支持。制定居民健康卡与新农合在资金补偿、就医结算、筹资缴费、资金监管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出台健康卡实现预约挂号及与医院等级评审日常监管挂钩的相关规定,出台支持跨行业金融应用的配套政策。

3.统一服务流程。建立完善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制定并优化全省统一的制卡、发卡、补卡等服务流程。

4.统一选择企业。制定银行遴选方案,指导并委托省卫生信息中心在省级层面公开规范地遴选合作银行,同时,省卫生信息中心会同合作银行在这些银行原有合作企业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合作企业目录内,确定我省健康卡芯片生产和制卡商等合作企业。

5.统一管理方式。负责密钥的生成管理及安全管理,负责密钥使用和服务管理;负责全省居民健康卡基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负责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和管理经费筹措工作。

— 10 —

(二)省中医药管理局。

负责将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纳入全省中医药机构等级评审、复评指标;组织协调居民健康卡在中医药系统的发放、应用和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中医药机构信息系统的应用改造,实现与居民健康卡的有机融合。

(三)市(州)卫生(计生)局(委)。

负责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工作,负责组建当地居民健康卡管理机构和“居民健康卡受理与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合作银行和制卡服务商的选择工作,负责本地区居民健康卡基础数据采集、比对和清理工作,负责本地区居民健康卡注册申请和发行工作,负责本地区卫生计生机构应用环境改造及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负责本地区居民健康卡建设和管理经费的筹措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总体设计,全面启动。

2014年,所有市州启动健康卡建设工作。成立健康卡项目省、市两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指导组,制定项目技术指南,选择合作银行和制卡商,确定合作方式、内容,做好医疗机构运行环境改造等相关准备工作。雅安、绵阳、成都、德阳、自贡、南充、攀枝花等市开始大规模数据采集,数据准备3000万条以上,年底,力争发放居民健康卡300万张。

(二)点面结合,快速推进。

2015年,所有市州实现发卡,雅安、绵阳、成都、德阳、

— 11 — 自贡、南充、攀枝花等市实现全覆盖,广元、广安、宜宾、内江、达州、遂宁、眉山、资阳等市发卡率达到40%,其余市州发卡率达到20%。90%以上医疗机构运行环境完成改造。

(三)深化应用,整体推进。

2016年,全省所有医疗机构运行环境改造完成,实现全省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90%。

(四)查漏补缺,全面覆盖。

2017年,100%覆盖各市(州)及流动人口。全省医疗机构普及应用健康卡。建立完善面向城乡居民的健康卡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多行业基于健康卡的多应用服务。全省居民全部使用居民健康卡就诊,并实现全省跨机构、跨地区就医“一卡通”,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人人使用居民健康卡,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卡便民、利民和服务管理作用。

五、2014年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组织开展以下工作。

1.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应用接口规范》。完成合作银行、制卡商等的遴选工作,确定产品选型范围。

2.召开居民健康卡工作推进会,明确2014年居民健康卡各市州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委机关相关处室拟制下发支持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相应配套文件和规定。

3.各市州完成合作银行、制卡商等合作企业的选定和协议签订。

— 12 — 4.组织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居民健康卡应用接口开发。 5.相关市县开展发卡数据准备,包括基本信息采集、系统比对、发卡信息确认。

6.启动居民健康卡工作宣传。

(二)第二阶段,组织开展以下工作。 1.开展居民健康卡生产制作。

2.开展医疗机构应用环境改造、SAM卡申领。 3.以县为单位整体发放居民健康卡,激活其金融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拟制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居民健康卡应用接口规范》,将居民健康卡发行工作纳入对各市州卫生局年度考核目标之中;将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日常监管的指标。研究制定允许居民健康卡出资银行在医疗机构开户或增设POS机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银行积极性。

(二)组织保障。

成立由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委机关相关处室和委直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居民健康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监督全省居民健康卡发行管理工作,设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作落实。

1.规划财务与信息处。

在委居民健康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省居民健康

— 13 — 卡建设的综合协调、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工作。积极争取居民健康卡建设经费,协调省级相关部门和委机关各处室以及相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例会、通报和相关工作制度,组织对居民健康卡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2.政策法规处。

负责落实将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纳入医改目标,研究全省医改、信息惠民和居民健康卡的相关政策,协同多部门处室研究制定支持居民健康卡在卫生行业应用的政策,与银行及其他行业共同推进金融IC多应用开展,为全面推进健康卡使用提供政策支持。

3.基层卫生处。

负责督促指导各地新农合机构参与居民健康卡的组织、发行等工作,按照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统一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完成基层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应用改造,实现与居民健康卡的有机融合,研究制定以促进居民健康卡应用为目标的新农合管理措施和办法(在资金补偿、就医结算、筹资缴费、资金监管方面绑定居民健康卡),探索利用居民健康卡代扣代缴,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款垫付制,通过银行将新农合补偿款直接补到患者本人居民健康卡中。

4.妇幼健康服务处。

负责落实将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纳入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复评指标的工作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妇幼保健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应用改造,实现与居民健康卡的有机融合,研究制— 14 — 定新生儿发卡具体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和措施。

5.医政医管处。

负责落实将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复评日常监管指标的工作要求;督促指导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完成信息系统的应用改造以及与居民健康卡的有机融合;制定并下发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自2014年起停止建设和发放银医卡(IC卡),逐步用居民健康卡取代就诊卡,把居民健康卡作为唯一的预约挂号和诊间结算的介质,并研究制定支持健康卡应用的挂号、特色服务等优惠政策。

6.宣传处。

负责全省居民健康卡建设的宣传策划,组织相关媒体动态宣传我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宣讲居民健康卡知识,让居民健康卡知识深入人心,努力营造良好的知卡、用卡环境和社会氛围。

7.省卫生信息中心。

为全省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根据省卫生计生委的委托,负责省级层面公开规范地遴选合作银行,同时,会同合作银行在这些银行原有合作企业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合作企业目录内,确定我省健康卡芯片生产和制卡商等合作企业。负责全省密钥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与密钥生成,承担省级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及运行维护,指导市州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和方案报批,协助市州SMA卡申领、样卡测试等,制定居民健康卡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的接口规范,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应用,研究健康卡应用相关技术,探索居民健康卡多行业应

— 15 — 用,参与居民健康卡建设的指导和督导工作。设立“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暨密钥管理中心”(简称“健康卡管理中心”),承担居民健康卡建设的日常工作,依据居民健康卡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

(三)措施保障。

与各市州签订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目标责任书。召开居民健康卡工作推进会议。建立居民健康卡建设专项督导制度,加大督导频度和力度,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定期通报、定期约谈制度,建立奖惩约束机制,有力促进居民健康卡建设。

(四)经费保障。

参与建设的银行承担首次发卡基本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制卡、芯片、COS、信息采集、数据核对、密钥灌注、卡片发放、机构应用环境改造、读卡器、运行维护等费用。

省本级承担密钥管理系统、省市两级卡注册管理系统软件及省级硬件费用、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各市州负责本级卡注册管理系统硬件和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中央在川医疗卫生机构。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9月12日印发 — 16 —

第三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大任务。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宗旨,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4.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5.儿童参与原则。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

二、总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

4.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

5.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

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8.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9.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1.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

12.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

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14.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促进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县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设置儿科,增加儿童医院数量,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加强儿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儿童卫生服务能力。

3.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推进儿童医疗保健科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逐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管理率。

4.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规范检查项目,改进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建立健全产前诊断网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和康复率。加大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

5.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健康基本知识。加强儿童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广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死亡率。规范儿科诊疗行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先天梅毒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

6.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为儿童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溺水、跌伤、交通伤害等主要伤害事故发生。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和儿童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救助服务。

7.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开展科学喂养、合理膳食与营养素补充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加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实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推行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

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完善并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9.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管理,对儿童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和违禁药品。

10.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11.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加强能力建设,提供适合适龄儿童的服务,满足其咨询与治疗需求。

12.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生产销售和游乐设施运营的监管。健全儿童玩具、儿童用品等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监管,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工作。

5.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管理。

7.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3.提高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建立和巩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队伍。

14.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解决学生择校问题。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继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6.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17.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创造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住宿条件。

18.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与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三)儿童与福利。

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公平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和收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儿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重点县(市)建立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

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保障儿童基本医疗。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完善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逐步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对大病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按规定予以补贴。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生活水平。探索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和补助的方法,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5.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落实孤儿社会保障政策,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就业。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和服务模式。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探索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鼓励社会助养。建立和完善家庭寄养和亲属监护养育的监督、支持和评估体系,提高家庭寄养孤儿和亲属监护养育孤儿的养育质量。

7.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0-6岁残疾儿童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按规定给予补贴。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转介服务,开展多层次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残疾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医疗服务、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和技能培训。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探索建立流浪儿童早期预防干预机制。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四)儿童与社会环境。

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3.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

4.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5.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图书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6.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

7.增加县、乡两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儿童社会工作者。

8.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

9.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10.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策略措施:

1.广泛开展以儿童优先和儿童权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尤其是儿童参与权的认识。

2.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持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确保儿童家长每年至少接受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参加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提倡父母与子女加强交流与沟通。预防和制止家庭虐待、忽视和暴力等事件的发生。

5.创造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制作和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增强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儿童图书、影视、歌曲、童谣、舞蹈、戏剧、动漫、游戏等创作、生产和发行。办好儿童广播电视专题节目,严格控制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广播影视节目在大众传媒播出。积极组织适合儿童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儿童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及儿童玩具、饰品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字少儿读物的创作、译制和出版工作。

6.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商业性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与儿童有关的产品(服务)广告及烟酒广告播出。规范和限制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7.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在公益性文化场所和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儿童提供公益性上网服务。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行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净化互联网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力度。家庭和学校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8.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落实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确保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在学校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进行巡逻,向学校、幼儿园派驻保安员。校园附近严格按规定设交通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的交通秩序。加强对校园周边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禁设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

9.加大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彩票公益金对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儿童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和运行的扶持力度。规范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各类文化、科技、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和场所对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并根据自身条件开辟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区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0.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工作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儿童保护。整合社区资源建设儿童活动场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提高运行能力,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11.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

12.保障儿童的参与和表达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定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畅通儿童参与和表达渠道,增加儿童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

13.增强儿童环保意识。开展环境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引导儿童践行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

14.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对儿童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为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

15.开展促进儿童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扩大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促进儿童发展取得的成就。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主要目标:

1.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法律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2.贯彻落实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儿童优先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进一步落实。

3.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4.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得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5.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6.中小学生普遍接受法制教育,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7.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8.依法保护儿童合法财产权益。

9.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儿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10.保障儿童依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1.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2.司法体系进一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

策略措施:

1.继续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体系。推进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立法进程。清理、修改、废止与保护儿童权利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增强保护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和儿童本人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能力。

3.加强执法监督。明确执法主体,强化法律责任,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执法人员儿童权益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儿童权益保护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4.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出生登记的认识,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简化、规范登记程序。

5.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农村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6.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提高儿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完善并落实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严重侵害被监护儿童权益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资格撤销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体,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7.保护儿童人身权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强奸、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组织、胁迫、诱骗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扒窃、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性侵犯。建立受暴力伤害儿童问题的预防、强制报告、反应、紧急救助和治疗辅导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儿童庇护中心。加强预防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及其家长“防拐”意识和能力,为被解救儿童提供身心康复服务,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儿童,禁止介绍未满16周岁的儿童就业。建立健全监督惩罚机制,严厉打击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危险作业。依法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8.加强儿童财产权益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儿童接受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健全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队伍,支持和鼓励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儿童在司法程序中获得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

10.推动建立和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门司法机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业化。加快建设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专门机构或落实专门人员。

11.完善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处理制度。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儿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儿童的处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坚持未满16周岁儿童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儿童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对政府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及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未成年吸毒人员,与成年人分别收容、收戒。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或收容教养期满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加强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探索专门学校教育和行为矫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保障专门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对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和因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做好帮教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妇儿工委负责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承担落实纲要中相应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本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全国儿童发展规划体系。

(三)加强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四)保障儿童发展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将实施纲要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儿童发展。

(五)建立健全实施纲要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纲要实施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纲要主要目标纳入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妇儿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纲要实施的情况,各级妇儿工委每年向上级妇儿工委报告本地区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级妇儿工委全体会议,汇报、交流实施纲要的进展情况。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明确监测评估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六)坚持和创新实施纲要的有效做法。及时开展对儿童发展和权益保护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为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儿童发展领域理论研究,总结探索儿童发展规律和儿童工作规律。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促进儿童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实施项目、为儿童办实事等方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总结推广经验,推进纲要实施。

(七)加大实施纲要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儿童工作者、广大儿童和全社会宣传纲要内容及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促进儿童保护和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国际公约,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纲要能力建设。将儿童优先原则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将实施纲要所需知识纳入培训计划,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增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机构相关人员、相关专业工作者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九)鼓励儿童参与纲要实施。儿童既是纲要实施的受益者,也是纲要实施的参与者。实施纲要应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儿童参与纲要实施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自身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纲要目标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纲要目标达标状况,评判纲要策略措施和纲要实施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预测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和调整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各级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负责纲要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年度监测报告等。

评估组由各级妇儿工委办事机构牵头,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三)各级政府要将监测评估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监测评估结果开展宣传,研究利用监测评估结果加强纲要实施。

(四)建立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制度,规范和完善与儿童生存、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将其纳入国家和部门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地三级儿童发展监测数据库。

(五)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相关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向同级统计部门报送年度监测数据,向同级妇儿工委提交中期和终期评估报告。

第四篇:国家卫生计生委请示报告专用纸

附件2 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优秀个人

北 京

天 津 候选名单(共计420人)

李 萍 (丰台区卫生计生委) 祝 岩 (怀柔区卫生计生委) 周文岩 (昌平区区卫生计生委) 刘 侠 (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银闸社区)

钟健怡 (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马连道中里社区) 李 婧 (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南北里社区) 朱雁冰 (朝阳区王四营地区孛罗营大队村委会) 曾 嘉 (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南园社区) 胥淑芳 (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韩家川大院社区) 杨 红 (丰台区丰台街道北大街北里社区) 诸葛晓萌 (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西黄新村东里社区)姚建民 (通州区台湖镇垛子村) 刘春玲 (顺义区南彩镇前俸伯村) 田淑平 (昌平区流村镇黑寨村) 孟艳平 (怀柔区雁栖镇北台上村) 陈克运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家庭流管处)

车志涛 (宁河区卫生计生委)

郭 艳 (和平区南营门街道办事处)

王克丹 (河西区景雅里社区计生办)

王玉杰 (红桥区铃铛阁街乐安里社区)

李孟玉 (津南区小站镇卫计办)

河 北

王亚娟 闫国娟 张 鑫 高瑞艳 王 静 祁建敏 徐红云

关庆昌 李现飞 王庆娜 郝海涛 马海燕 陈 涛 (宝坻区大钟庄镇人民政府) (宁河区芦台镇计生办)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与流动人口

处)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 (廊坊市文安县卫生计生局)

(沧州市运河区卫生计生局基层指导科) (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卫生计生办) (石家庄市晋州市总十庄镇卫生计生办服务

管理科)

(石家庄市晋州市晋州镇卫生计生办服务管理科)(邢台市南和县郝桥镇人民政府) (秦皇岛市海港区东环路街道办事处) (邯郸市馆陶县卫生计生局出生人口性别比

办公室)

(保定市莲池区东关街道李园街社区) (保定市高碑店市肖官营镇卫生计生办公

2 张军利

室)

王保然 (保定市安新县卫生计生局政策法规股) 王文健 (衡水市阜城县蒋坊乡卫生计生管理办公

室)

卜爱萍 (邯郸市邯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西

张登柱 刘兆亮 刘元新 梁 巍 刘志锋米俊英 周玉兵朱永菊张彦斐刘焕枝田新霞李国林孙顺枝乔彩凤毛小青殷博君郝树平(沧州市任丘市新华路办事处计生站)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卫生计生服务站) (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卫计办) (唐山市丰润区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 (太原市小店区卫生计生局) (晋中市和顺县卫生计生局)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街办许坦西街社区) (大同市城区计生办)

(晋中市和顺县义兴镇计生办) (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计生办) (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 (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计生办) (忻州市神池县八角镇) (临汾市永和县芝和镇)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3 山

内蒙古

靳建忠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大玉石巷社区) 刘俊龙 (包头市固阳县卫计局家庭股)

孙 萍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卫东办事处乌兰村)

孙德军 (赤峰市宁城县铁西街道计划生育服务中辽 宁

赵亚丽 樊俊英 杨 春 张红波 周学猛侯清华 张 娜 刘雪梅 张 欢 张维花 杨 宁 王慧淼 王利影 周红婷 曹迎春 心)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公园街道园林社区)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乡曙光村)

(辽宁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 (大连市沙河口区卫生计生委)

(锦州市义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流动人口计

划生育管理站)

(营口市大石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家庭发展科)(沈阳市铁西区保工街道宏伟社区) (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塔园社区) (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镇佑户坨社区) (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书香园社区) (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三盘碾社区)

(鞍山市海城市南台镇人民政府人口计划生

育办公室)

(鞍山市铁东区和平街道办事处)

(本溪市平山区东明街道办事处群策社区) (丹东市东港市马家店镇西尖山村)

4

郭 静 (锦州市义县七里河镇计生办)

张春红 (营口市大石桥市建一建一村)

赵 曼 (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徐家屯村)

吴 琦 (铁岭市银州区辽海街道银兴社区)

裴艳艳 (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卫计办)

吉 林

黑龙江

赵子翔 石媛媛 王付强 李海霞 赵 辉 刘俣伽 张 宇 李志新 梁松月 李思敏 吴广平 冯 琳 肖 迪 赵天赋 徐丽娟 马 丹 (葫芦岛市连山区连山街道)

(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吉林省人口与发展统计信息中心)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刘家村计生办)

(吉林市船营区南京街道一分部社区)

(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小孤山镇计划生

育办公室)

(通化市梅河口市进化镇计生站) (松原市扶余市更新乡计生站)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计生办) (哈尔滨市道里区卫生计划生育局)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黑河市爱辉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绥化市庆安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哈尔滨市香坊区新成街道电力社区) (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政府) (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道索菲亚社区)

姜桂芸 (哈尔滨市双城区双城镇社区管委会)

王 艳 (哈尔滨市双城区双城镇社区管委会)

王 欢 (黑河市爱辉区花园街道联通社区)

何 毅 (绥化市庆安县平安镇计生站)

魏红芬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计生办) 上 海

江 苏 胡 娟 徐翔波 叶 波 章婷雯 石 敏 高振萍 周 音 卢 华 姜培红 沙雯霁 杨婷婷 缪 莉 唐 奕 王香君 陈建英 邬巧云 宋 乐

6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嘉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中心)(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建中居委会)(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办事处)(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久耕居委会)(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闵行区七宝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闵行区莘庄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三村居委)(宝山区庙行镇)(浦东新区计划生育指导中心)(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青浦区徐泾镇徐泾居委会)(奉贤区奉城镇新民村) (南京市建邺区卫生计生局)(沛县卫生计生委)

王俊兰 (苏州市姑苏区卫计局计划生育管理处)

徐雪莲 (宿迁市宿城区卫计委计生指导站)

齐红云 (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艺苑社区居委

会)

陶金凤 (南京市溧水区开发区群力村)

浙 江 吴建英 戚传龙 芮燕男 谢 萍 丁 晔 纪卫萍 高 霞 孙云玉 于晓红 丁 艳 韩 艳 周 丽 张大黄 王 颖 吴 俊 李丹博 孙水萍

(无锡市江阴市周庄镇稽山村)(徐州市沛县五段镇计生办)(常州市天宁街道办事处卫计科)(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街道湖田社区)(苏州市张家港市卫计委计生指导服务科)(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计生办)(南通市如皋市吴窑镇计生办)(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计生办)(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海纯社区)(盐城市建湖县沿河镇计生服务中心)(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卫计办)(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卫计科)(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卫计中心)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绍兴市上虞区卫生监督所)(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马湖社区)

张 燕 (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北社区) 喻迎园 (宁波市余姚市卫计局机关党委) 郑海燕 (温州市永嘉县瓯北街道清水埠社区) 郑建英 (温州市乐清市石帆街道卫计办) 马思聪 (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村委) 徽杨菲菲 严君美 潘思伊 金 晶 王 萍 吴育林 曹毅峰 孟 晋 童友平 刘丽丽 周永胜 许璐璐 聂 琛 刘 雷 吴修利 王俊美 朱德山

) 垾镇卫计办 )

)

)

)

)

(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工业商贸办)(金华市东阳市佐村镇卫计办)(台州市黄岩区西城街道办事处)(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计生办)安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黄山市歙县卫计委家庭发展科)(阜阳市太和县卫计委家庭发展股)(蚌埠市固镇县卫计委家庭发展科)(淮南市凤台县卫计委家庭发展股)(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卫计办(合肥市巢湖市中(芜湖市无为县石涧镇计生办(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计生办(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卫计办(淮南市凤台县桂集镇)(马鞍山市花山区沙塘路街道办事处)(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卫计办

谈仁义 (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 舒奇超 (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卫计办 ) 郭 芳 (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卫计办 ) 汪 岚 (黄山市歙县桂林镇卫计办) 林继武 (阜阳市太和县洪山镇卫计办 ) 建高 滕 陶 荣 凤良君 葛青琴 黄万新 蒋月美 陈玉华 何嘉路 黄文川 施承光 卢 晶 陈 红 杨燕燕 黄克境 肖春发 柯秋燕 陈水华 埇桥区永安镇卫计办)

)

)

(宿州市(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卫计办)(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计生办(宣城市绩溪县华阳镇卫计办(宣城市广德县誓节镇卫计办)(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人民政府)(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计生办)福 (福建省卫计委家庭处)(漳州市家发科)(南平市顺昌县卫生计生局)(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万象社区) (福州市福清市龙田镇福庐社区)(厦门市集美市后溪镇政府)(三明市大田县文江镇卫计办)(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卫计办)(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高校社区) (南平市顺昌县埔上卫计办)

黄凤霞 (龙岩市连城县莲峰镇卫计服务中心)

江 西 盛 静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

钟翠娥 (吉安市永丰县卫生计生委) 程 薇 (赣州市于都县卫生计生委) 方小明 (南昌市新建区厚田乡计生办) 山 东 卢 静 汪 洋 饶国富 李 兵 邓春根 朱小武 邱雅冰 查爱凤 刘小华 章俊华 李 伟 董俊丽 王宏伟 胡姗姗 曾 伟 殷文磊 李 剑

(九江市浔阳区甘棠街道卫计办)(上饶市鄱阳县古县渡镇计生办)(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计生站)(宜春市丰城市铁路镇卫计办)(吉安市永丰县陶唐乡卫计办)(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政府)(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城区卫计办)(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卫计办)(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卫计办)(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卫计办)(鹰潭市月湖区东湖街道办事处高桥社区)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济南市市中区卫生计生局)(潍坊市计划生育协会机关)(济宁市邹城市卫计局基层指导科)(临沂市卫计委基层服务科)(济南市章丘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信息化建

设办公室)

李佳哲 (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陈庄社

区居委会)

迟金山 (青岛市胶州市卫计局信息中心)

柏 静 (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南孙思华 杨召红 李君竹 高 娟 赵 玲 郭忠营 杨加伟 徐勤利 李 玲 刘 韩 戴立新 汉明锐 张君君 赵 强 段秀玲 李秋春 赵建威

(枣庄市市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家庭发展科)(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金城社区)(烟台市莱阳市吕格庄镇计生办科员)(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计生办)(潍坊市寿光市洛城街道计生站)(济宁市邹城市田黄镇卫计办统计科)(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卫计办)(泰安市新泰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卫计办)(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卫计办)(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卫计办)(临沂市临沭县店头镇卫计办)(德州市乐陵市杨安镇)(聊城市冠县梁堂镇计生办)(滨州市邹平县卫计局家庭发展与妇幼保健股)(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卫计办卫生院)河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卢 远 (郑州市管城区卫生计生委) 李凤鸽 (开封市尉氏县卫生计生委) 王明国 (濮阳市台前县卫生计生委) 佟 力 (周口市鹿邑县卫生计生委) 徐春想 (郑州市管城区航海东路办事处) 黄淑秀 闫水平 畅巧明 刘亚丽 李新海 孙书宾 孙 莉 姜 雪 唐杉杉 蒋惠玲 李绿叶 杨 峰 蔡美芝 高 任 蒋 超 张 权 张 伟

(郑州市中牟县卫生计生委)(开封市尉氏县永兴镇)(洛阳市孟津县卫生计生委)(平顶山市宝丰县前营乡)(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新乡市原阳县福宁集镇)(焦作市解放区卫生计生委)(濮阳市台前县打渔陈镇)(许昌市魏都区卫生计生委)(漯河市源汇区卫生计生委)(南阳市方城县卫生计生委)(南阳市西峡县莲花街道办事处)(商丘市夏邑县马头镇)(商丘市夏邑县车站镇)(信阳市光山县卫生计生委)(周口市郸城县张完乡)(周口市鹿邑县贾滩镇)

崔亚芳 (驻马店市确山县卫生计生委) 徐建强 (驻马店市泌阳县卫生计生委)

湖 北 王 荣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章社峰 (孝感市汉川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虞 冰 (黄石市阳新县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湖 南 杨 丽 湛 玲 陈丽萍 罗长江 陈琳琳李杏元 刘秀琴 王 莉 周 利 向一丹 施柏明 付 毅 王旭跃 谭咏玲 栗 霞 (武汉市青山区白玉山街康泰社区) (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

员会计生办)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计生办) (十堰市竹溪县龙坝镇计生办)

(襄阳市樊城区中原办事处董家台社区居委会)

(宜昌市长阳县磨市镇多宝寺村计生办) (汉川市麻河镇计生办) (荆州市监利县网市镇计生办) (黄冈市黄州区赤壁街道计生办) (恩施市三岔镇计生办)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

(岳阳市君山区卫生计生局) (长沙市岳麓区卫计局)

(长沙市长沙县青山铺镇青山社区) (长沙市岳麓区桔子洲街道新民路社区)

13

胡丽琼 (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计划生育妇幼保健

服务站)

黄桂姣 (郴州市苏仙区卫生计生局) 黄悟乃 (衡阳市耒阳市卫生计生局) 陈 芳 (益阳市沅江市共华镇卫计办)

广 东 王友林彭晓玲黄 杏李 云郑 爽翁瑞兰任见林周雪雯李锐锋梁晓进徐永添文美婷李岸婷林 琳钟嘉惠陈志顺(邵阳市武冈市邓元泰镇卫生计生综合执法

监督所)

(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卫计办) (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卫计办)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卫计服务中心)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

(惠州市惠东县卫生计生局宣教股)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中山市卫生计生局家庭发展科) (揭阳市揭西县卫生计生局科教股) (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道石溪社区居委会)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社区工作站)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同乐社区计生办) (汕头市金平区光华街道厦玲居委会)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沥南社区)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细滘社区)

邱小云 (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韶东居委会) 易海燕 (河源市源城区卫生计生局) 周雪雄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计生办) 胡 腾 (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 梁淑贞 (中山市南朗镇南朗村委会) 广 西 叶国能 林健挺 谢小宁 王 龙 梁文华 陈嘉俊 陈 粤 陈晓伟 黄冬艳 韦祝辉 宁小敏 钟 宁 卢献玲 刘广燕 熊晓琴 蔡小贤

(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管理所)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中心社区)(阳江市江城区城东街道鹰山居委会)(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大垌村委会)(湛江市吴川市东升社区居委会)(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政府)(清远市清城区凤城街办龙船塘居委会)(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计生办)(揭阳市揭西县京溪园镇计生办) (广西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南宁市武鸣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百色市德保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南宁市西乡塘区新阳街道办南机社区)(市柳北区雅儒街道富康社区)(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卫生计生办)(贵港市桂平市江口镇人口计生服务站)

张雪红 (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人口计生服务站) 黄翔梅 (百色市德保县那甲镇卫生计生办) 关开颜 (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计生办) 卢星妗

(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计生服务所) 王冠坤 (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南 庆王继恩 谭琼春朱海蓉 郑兴中 黄日旭 王幕韵 梁金娇 符程翔 谭玉琴 龙 伟 李玉燕 王琦琳 王小莉 黄丽娟 冯 玥 李 彤 (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海口市龙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万宁市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股)

(海口市龙华区大同街道办事处华海居委

会)

(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

(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街道文明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亚市海棠去林旺居委会) (琼海市万泉镇计生办) (儋州市那大镇计生办) (文昌市文城镇计生办) (万宁市万城镇计生办) (东方市大田镇计生办)

(屯昌县坡心镇中建居计生干部) (临高县加来农场计生办) (昌江县海尾镇计生办)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

16 海

潘广明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 陶 权 (万州区卫生计生委) 敬 原 (江津区吴滩镇人民政府) 杨 芳 (铜梁区卫生计生委) 李 静 (梁平县卫生计生委) 川杨钦文王 辉张小兵刘文波周志学李 黎赵向怡杨任道李志强唐华燕陶 莉曾文强曾 恒骆俊宏胡敏敏杨 容(梁平县仁贤镇人民政府) (开州区卫生计生委)

(绵阳市北川县卫生计生局)

(叙永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宜宾市高县卫生计生局) (广安市广安区卫生计生局)

(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新苗社区居委

会)

(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 (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人民政府) (德阳市旌阳区城南街道花园巷社区) (内江市资中县马鞍镇) (宜宾市高县落润乡政府) (资阳市安岳县永清镇) (乐山市沙湾区福禄镇政府) (广安市广安区卫生计生局) (达州市通川区朝办龙爪塔社区)

李志强 (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人民政府) 张立波 (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人民政府) 许晓红 (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人民政府) 蔡 军 (遂宁市射洪县金家镇卫计办)

左明花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北城街道办事处)

州 南朱青松 王 君 陈 慧 王明英 李才英 梁光琴 王 庆 苏维江 方 华 田 方 郭 敏 陈 玲 李朝军 罗帮毅 杨秀红 李美霖 杨琼兰

18 贵 (贵州省人口信息中心)(贵阳市白云区卫生计生局)(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卫生计生局)(贵阳市白云区卫生计生局)(贵阳市开阳县卫生计生局)(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庙塘坝村)(遵义市习水县回龙镇)(六盘水市水城县猴场乡)(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黔西南州普安县卫生计生局)(毕节市七星关区卫生计生局)(毕节市大方县卫生计生局)(黔南州瓮安县珠藏镇)(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云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处)(临沧市凤庆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乔家宽 (昭通市昭阳区卫生计生局)

文 君 (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街道鸣泉社区居委

会)

李协琼 (昆明市宜良县匡远街道办事处永新社区) 许世昌 (临沧市凤庆县勐佑镇社会事务办)

藏 西龙海青 赵声斌 孙玉香 李 香 陈文敏 严秀梅 许丽美 任 颖 德 吉 索朗卓嘎 何慧慧 王玉娟 史 敏 代 静 霍维辉 武蕊翠 王丽丽

(红河州建水县南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政府)(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办事处)(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古城社区)(文山州富宁县新华镇计生办)(曲靖市宣威市双龙街道计生办)(大理市湾桥镇计生办)西 (西藏自治区卫计委)(拉萨市城关区卫计委)(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办事处丹杰林居委会)陕 (陕西省卫计委家庭发展处)(西安市碑林区卫计局)(延安市延长县卫计局)(西安市灞桥区卫计局)(宝鸡市岐山县计生协)(咸阳市泾阳县计生协)(韩城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

程丽娟 (韩城市卫计局家庭发展科) 李小宁 (汉中市城固县卫计局流动办) 李 娟 (安康市汉滨区卫计局家庭股) 赵 欢 (汉中市城固县卫计局)

甘 肃 张馨文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处)

青 海宁 夏新 疆 王宁超 (庆阳市宁县卫计局)

王艳玲 (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街道穆柯寨社区) 赵娜娜 (庆阳市宁县早胜镇人民政府)

王重福 (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张

莉 (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计生办) 陈凤凤 (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办事处)

杰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冶雪莹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卫计局医政医管办) 马雪娟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卫计局)

马世花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麻莲乡人民政府) 尹

萍 (青海省海西州西城区郭勒木德镇)

董晓芳 (宁夏卫生计生委)

任春霞 (吴忠市青铜峡卫生计生局)

鲍 飞 (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 祖明芳 (吴忠市青铜峡市邵刚镇邵岗村) 张永成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

阿斯娅·吾普尔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处)

林 丽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卫计委)

陈秀燕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七方片区南山社区) 阿尔孜古丽·尼亚孜 (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中山南路社区) 加孜勒丽·玛依旦别克 (伊犁州新源县新源镇) 古丽尼沙·马尔旦别克 (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 胡春梅 (巴州尉犁县尉犁镇计生委)

21

第五篇: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2015年工作重点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外发布2015年工作重点任务。毛群安介绍,2015年是“十二五”医改最后一年,将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此外,还要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2015年工作重点

① 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

② 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

实施好单独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③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和重大疾病防控,建立国家卫生城镇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和风险监测。

④ 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继续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重点推进500家县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工作。

⑤ 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和规划体系,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

Good News好消息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表示,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出“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刚性要求。

医疗机构制剂或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与审批、调剂使用、补充申请、再注册及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并明确指出,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

京冀探索打破医疗服务区划限制

2月1日,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卫生行政部门及部分医疗机构签署“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探索打破医疗卫生资源的行政区划限制。根据协议,北京将支持张家口地区3~4所基础较好的医院,利用3~5年达到当地领先水平,形成医疗中心。

北京公立三级医院年内实现医责险全覆盖

2月3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公布,2015年医疗责任保险将覆盖全市公立三级医院,以促进医疗纠纷的解决。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将会同北京保监局研究提出医疗机构统一投保医疗责任保险的模式、方案。

Bad News坏消息

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一起医疗急救不力事件

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湖南省祁东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不力事件进行通报。通报指出,2014年8月,该院发生一起患者院内倒地、现场抢救无效死亡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祁东县人民医院院长、医疗业务副院长被免职,并撤销该院二级甲等医院的等次。

上海卫生计生委原副主任黄峰平一审获刑19年

2月15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原副主任黄峰平因犯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9年。现年50岁的黄峰平,系上海市知名神经外科专家,曾任上海多家医院的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安徽去年16名医院院长落马

据安徽省检察院反贪局通报称,2014年共立案侦查医卫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08件、123人,其中院长16人、副院长6人。检察机关资料显示,16名落马院长的涉案金额巨大。

贵阳一名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死亡

2月12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表示,11日下午该院收治的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因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该病例为44岁男性,发病前有活禽接触史,病例所有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异常,未出现人传人的情况。

上一篇:国际物流报关注意事项下一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