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2024-06-26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通用8篇)

篇1: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

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随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积累了经验。但同时,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与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建设标准不统一,与国家PADIS系统对接进展缓慢;区域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化协作缺乏基础;流动人口信息系统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流动人口信息化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对于深入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实现”一盘棋”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便民高效低成本为原则,以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化协作为重点,以监管考核为保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和“一盘棋”提供支持,全面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

(二)工作原则。

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认真分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形势,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规划。坚持标准规范先行,按照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要求,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化技术标准。各省(区、市)依据国家规划和技术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2.立足需求、实用高效。把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服务管理创新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际需求,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不断完善和优化流动人口工作流程,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便民高效。

3.信息引导、网络协作。强化基层信息采集上报责任,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及时、完整。建立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信息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引导服务、服务完善信息的作用。围绕群众需求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点难点,开展网络化协作。

4.科学分析、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健全PADIS系统、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贯穿到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科学、全面分析人口流动的现状和趋势,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整合部门资源,为系统内部、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共享奠定基础。

二、主要任务

通过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建立既满足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需求,又满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宏观决策需要的信息化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建立完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

国家依托PADIS项目建设全员人口数据中心,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10年起,全国全面开展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三年内,各省(区、市)应基于本省全员人口数据库,建立省级集中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原则上采取村(居)采集或共享部门基础信息、乡(镇、街道)录入、省和国家两级集中的模式进行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实现全员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日常服务管理信息实时更新,其他流动人口信息按季更新、上报。

已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的省(区、市),按照PADIS流动人口交换代码标准、实时数据交换报文规范、批量数据交换规范等规定,优化完善国家与省级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实现国家和省的对接、应用。尚未建立全员人口数据库的省(区、市),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积极稳妥地开展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建设,确保与本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的有机衔接。力争在三年内实现80%的省级系统与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

(二)着力搭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按照“一盘棋”工作要求,建立完善全国、省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查询和交流、工作协作和监管的网络化。建立网络化协作工作机制,利用国家和省级平台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情况、婚育情况、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等网上通报、反馈工作,建立重要信息的快速反应通道。深化协作内容,实现奖励优惠政策兑现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网络化协作。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延伸,实行服务机构将孕情环情检查等结果直接网上通报。2010年80%的省(区、市)基本实现网络化协作;2011年,基本实现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化。

(三)强化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功能,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实时掌握全员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等基本情况,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的及时发布。将流动人口统计信息资源转换为决策信息资源,构建人口流动迁移专家数据库、人口流动迁移决策支持模型库;在PADIS决策支持子系统上扩展流动人口辅助决策功能,用于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及时应对流动人口突发事件,为同级政府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研究分析人口流动迁移的特点、趋势和需求,为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问题的综合决策提供支持。

(四)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制度。

为保证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应在加强全员人口采集与录入、信息上报、信息统计与分析、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工作制度的同时,充分考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和计划生育日常服务管理信息质量,为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措施提供支持。建立符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度,为网络化协作提供保障。

(五)完善流动人口网上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利用信息网络拓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内容,围绕政策法规咨询、便民服务、维权投诉等内容,在中国人口网以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政务网站,开辟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窗口,设立网上调查、电子信访等功能,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政事务网上受理、办理,提供在线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化工作要求,把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整合系统内各方面资

源,软件开发与硬件配备并举、业务工作与技术应用并重,抓住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要加大投入和经费补助力度,配备专用设备,实行专人负责。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和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考核,促进信息化工作落实。

(二)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要将能力培养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制订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化培训计划。开展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定期培训,省、市、县三级应在两年内完成基层流动人口业务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要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建立一支既懂服务管理业务又熟悉信息化工作的专业队伍。要加强基层流动人口工作队伍建设,城市社区要有一支与流动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专兼职队伍。

(三)加强监管,双向考核。

要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流程规范,落实监管的层级责任,国家重点监管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省级重点监管省内跨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建立双向考核机制,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质量、效果等考核指标,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为“以奖代投”和双向考核评估提供依据。

(四)加强研究,勇于创新。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准确分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各地要将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要求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在推进流动人口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质量、网络化协作、深化信息化应用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把信息化贯穿于流动人口工作全过程,为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积累经验。

篇2: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人口发规〔201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2011年3月9日第56次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请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新时期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口计生统计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综合性、基础性的工作。多年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组织开展各项统计工作,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统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统计需求不断增加,统计客体规模巨大、变动频繁,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统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口计生统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人口计生改革发展的要求,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统计体制机制,着力夯实统计基础,改革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人口计生统计工作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二)工作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与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调查制度科学、调查行为规范、组织体系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人口计生统计体系,统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统计队伍素质不断提升,面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统计信息服务不断健全。

(三)主要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质量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综合运用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统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大力提高数据质量和统计公信力。

坚持应用主导。围绕中心工作,有效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加大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不断丰富统计产品种类,拓展统计信息传播渠道,满足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等需要。

坚持信息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存储能力,努力实现核心统计业务的信息化全覆盖。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坚持统计例会制度,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推进电子台账建设,规范源头数据采集管理。依托全员人口信息管理,逐步实现工作流程电子化,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村务公开与信息公示。完善数据质量检查评估制度。开展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

(二)完善人口计生统计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整合全员人口、全员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等个案信息项目,参考借鉴人口管理其他相关标准,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员人口基础数据结构及分类代码。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代码应用管理规范。优化统计指标结构,合理控制统计指标数量,充实完善人口计生事业统计,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三)规范和创新人口计生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动态监测、典型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的统计资料收集体系。清理统计报表,规范统计调查项目,减轻基层负担,凡能直接从个案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中汇总的人口计生数据,不再要求基层逐级填报。加强动态监测工作,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机制,快速收集重点服务管理数据。探索开展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新型调查,强化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之间的协同调查,积极引入社会调查资源,不断丰富发展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条件下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四)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估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目标值,将统计求实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完善数据审核评估规则,对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合理性进行审核,不定期对基层人口计生统计数据进行抽查。严把源头信息质量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统计执法监督,倡导阳光统计,建立统计有奖举报制度。

(五)完善统计管理规章制度。根据《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人口计生统计工作部门规章及制度规范。加强对统计调查项目的统一管理。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完善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制度,对统计调查中获得的涉及家庭和个人的资料,不得对外提供、泄露。在修订人口计生地方法规时,积极协调将建立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纳入其中。

(六)加快统计信息化进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的融合,逐步实现统计数据的网络直报、在线审核、快速汇总、实时更新和同步共享。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省两级集中的全员人口数据中心,深入开展全员人口基础信息质量核查,“十二五”期末全员人口覆盖率要争取达到100%,主要数据项准确率、完整率达到95%以上。建立数据发布和查询平台,满足不同用户对人口计生统计数据的需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七)提升统计服务效能。建立完善人口发展决策支持体系,加强人口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要求的协调程度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应程度,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人口计生事业发展情况的综合分析与研判,引领人口计生部门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按照政务信息公开有关要求,依法公布重大统计改革事项和重要统计工作的进展,不断丰富统计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统计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统计服务。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统计工作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全局,在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等方面切实履行好职责。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人口计生统计工作改革和创新。要明确统计工作经费来源,保障统计工作经费需求,努力改善基层统计信息化设备等工作办公条件。

(二)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协调高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各级人口计生统计机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统计规定,进一步加强统计归口服务管理。各业务单位要依法报批统计方案,在业务范围内具体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在业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统计信息工作。发布新的统计数据,必须经过本部门统计机构审批。

篇3: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

为适应各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切实重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科学界定适用城乡生育政策的人群

(一)进一步明确适用农村居民生育政策的具体条件。符合以下一种情况的人群应继续适用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一是户口登记在农村村民委员会并且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是成建制地变更为城镇居民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下简称“农转城”人员),且尚未享受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其中,国家工作人员等除外。适用农村居民生育政策的具体条件以及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认定标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意见和各地具体情况确定。

(二)合理确定生育政策过渡期。对已享受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农转城”人员,要给予生育政策过渡期,一般不少于三年。在生育政策过渡期内,仍应执行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认识生育政策过渡期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根据情况确定具体年限。

(三)建立规范、统一的城乡生育政策适用人群的界定程序和工作制度。要立足人口计生部门实际,密切联系公安部门,紧紧依靠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根据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及时、全面地组织一次对人口基本情况的调查登记,逐个核实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居民户口登记及变更的情况。进一步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并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政策适用的准确无误。

二、进一步明确“农转城”人员计划生育奖励优惠和社会制约政策

(四)“农转城”人员在未享受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之前以及生育政策过渡期内,应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五)农村居民变更为城镇居民或户口变更登记在城镇居民委员会之前违法生育的,已依法作出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的,原决定继续有效;未作出征收决定的,应按规定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作为基数,计征社会抚养费。“农转城”人员在生育政策过渡期内及之前违法生育的,要按照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处理,并按当地对农村居民的有关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以及人口计生系统内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

(六)公安部门的户口登记信息是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居民落户、户口登记地址变更、流动人口暂住户口登记、申领居住证等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七)建立健全户口迁出地与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之间户口迁移信息的通报制度。户口迁出地人口计生部门要据实为迁出育龄人口办理计划生育证明,及时通报迁出人员的婚育情况,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依法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户口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要主动向户口登记机关了解新落户人员的基本情况,认真查验其计划生育证明,核实其婚育、节育、奖惩等情况,及时将其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范围。户口迁出地和迁入地要共同配合做好迁移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有关

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和交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意见及各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人口计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或规定。及时将本地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国家人口计生委报告。

篇4: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皖人口发〔2011〕13号

各市人口计生委:

现将《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七月四日

安徽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巩固全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工程”建设成果,促进新形势下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促进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为核心,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基础,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服务至上、兼顾管理为原则,发挥信息化优势,搭建城市服务管理新平台,努力保障和维护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居民平等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创造活力和幸福指数,探索和建立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规律、适应我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要求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全省城市范围内重点推进三项工程建设。

(一)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工程。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创新”工程是以建立网格管理责任机制为核心,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充分整合各类现代社会管理资源,实现城市人口基础信息的全域全员管理和个体信息的定位管理,确保城市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的完整、准确,促进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在宏观上为政府统筹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微观上为基层服务管理提供便利,从而破解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题,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二)“新居民计划”促进工程。“新居民计划”促进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以消除差别待遇,保障生活在城市的全体流动人口平等获得计划生育及其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立足点,落实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改善流动人口民生、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为目标,突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 1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障碍,发挥城市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优势,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在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宣传倡导、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优待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城市生活的全方位服务,为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工程。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提高,关系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应根据城市居民家庭发展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需求,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依托,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功能、拓展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城市家庭提供生育关怀、子女成才、生活改善、风险抵御、权益保障、文明进步等家庭能力发展方面的服务和援助,促进居民家庭生产、生活、生育能力的全面提高。实施“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工程,应从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入手,营造促进家庭能力发展的氛围,进而带动城市中所有家庭发展能力的增强、幸福指数的提升,促进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主要举措

(一)建立网格责任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注重基层工作责任的落实。

建立网格管理责任机制,按照“划片包干、责任到人、跟踪服务、精细管理”的原则,在社区以下实行网格责任制,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区域,设立网格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推行网格管理绩效考核,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工作新机制。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员队伍,选聘一批文化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热心社区服务的人员担任信息员,承担以人口基础信息为主、包括各项社会事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反馈工作,同时,协助基层党委、政府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了解社情民意、调解邻里纠纷等,成为社区群众的贴心人。社区综合信息员队伍应以专职信息员为主体,社区工作者、楼院长、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强调队伍与社区群众的紧密联系,确保服务管理基础信息的及时、完整、准确,确保基层工作责任的全面落实。

(二)建立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

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以全员人口信息为基础,以计划生育信息为核心,兼顾各项社会事务信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具备电子地图(GIS)和人员定位功能的人口全息数据库,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及以人口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事务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整理和维护,实现人口和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智能化。按照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以人口社会事务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各类、各部门的社会信息资源,为基层党委、政府统筹和落实各项服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三)建立城市生活e(驿)站,注重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

打造网络形态的“城市生活e站”,引导居民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享受服务,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网络形态的“城市生活e站”将以创建“城市生活e站”网为重点,提供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生育中所需要的各类资讯,突出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的卫生保健、生殖健康、婚育知识、社区信息等内容,搭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网上的人口计生政策咨询、证件申请办理、信息交流等服务。

在人口较为密集、特别是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城市社区,建立融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实体“城市生活e(驿)站”,通过家庭生活指导室、电子阅览室、社区小课堂、早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多样化功能设置,打造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实体平台,传播城市生活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式,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幸福指数。

城市生活e(驿)站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价值模式的推广,使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新型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居民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和新居民的社会融合,逐步形成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品牌效应。

(四)鼓励创新,注重群众多样性需求的满足。

各地在实施三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创新”理念贯彻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根据本地实际,通过需求调查、运用项目管理等方式了解群众多样性需求,推陈出新,创出品牌,体现特色,营造全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地要在工作推进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从转变工作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在着眼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注重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注重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加快角色转变,从满足群众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确保城市居民获得满意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二)加强领导,全力保障。

各地要把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篇5: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晋人口发[2004]3号

县(市、区)人口计生委(局)、综治委、公安局、民政局、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建委)、卫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人口与汁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及有关文件精神,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改进和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汁划生育合法权益,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央综治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和国家丁商总局于2003年年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切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意见》精神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要充分认识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提供保障,狠抓落实。

二、目前尚未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的,要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县、乡两级成立具有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办公室),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并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和协调制度。

三、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按照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作为重大督查事项,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或抽查。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将在全省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领导责任。

附:国家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二○○四年三月十五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国人口发[2003]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口计生委、综治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建设厅(委)、卫生厅(局)、工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生委、综治委、公安局、民政局、财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卫生局、工商局:

为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有关文件精神,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改进和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综合决策

人口大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对新时期稳定我国低生育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办法》规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和原则,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正确引导,增强亲和力。

各部门要树立依法维权、优质服务意识,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树立职责法定、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履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树立综合决策、综合治理意识,坚持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与相关部门的改革举措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实现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的创新。

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完善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制度。各部门在出台有关改革新政策时,要加强政策协调,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制度和原则,又要妥善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整合管理资源,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各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配合政府做好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自觉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告相关信息,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各部门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认真落实《办法》规定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积极推行属地管理和服务。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各部门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实行部门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列入本部门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部门间要建立经常联系、协调制度,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可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对外办公。

(二)各部门的改革新举措要与《办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原则、制度相衔接,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在开展各种法制教育中,将学习宣传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列入宣传教育计划;发挥各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监督的优势,提高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之中。对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依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四)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运用政府及公安、卫生、工商、计生等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五)彻实加强暂住户口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掌握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与其建立相关的协议管理制度,并配合有关部门或社区查验育龄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及时向社区反馈有关信息。

(六)依靠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充分调动社区资源,积极支持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鼓励流动人口参加计划生育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将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不断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质量标准。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使育龄流动人口普遍获得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城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密切配合,保证已婚育龄人口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本着节约成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职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要在就医、就业和子女人托、入学等方面,对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先、优待。要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督促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兑现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严格执行有关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为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加价收费,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向流动人口乱收费的现象。

四、统筹安排,提供保障,满足管理和服务需求

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机制,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需求,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确保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篇6: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生委、民政厅(局)、计生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区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稳定城市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充分认识做好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社区建设与计划生育工作、履行政府职能与推进居民自治、依法管理与改善服务、发挥部门优势与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的关系,促进人口发展与社区建设良性互动。多年来,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广大农村地区起到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渐向社区转移,给城市特别是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原有以“条条”和单位为主的管理已不适应日益开

放、动态的运行体系,城市居民对计划生育咨讯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培养、老龄人口的养老、生殖健康和性教育问题日趋突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加大,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

社区建设给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推动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服务性、群众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是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加快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明确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社区,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社区居民的计划生育主人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家庭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日

益增长的需求;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城市社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五”期间,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目标是:

(一)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自治能力。

(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政策,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保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履行计划生育义务。

(三)依托社区,建立资源共享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确保育龄群众普遍享受较好的生殖保健服务,出生人口素质、社区居民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四)计划生育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发展人口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社区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形成少生优育、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风气和新型社区人际关系。

(五)健全城市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发展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不断改善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计划生育协会队伍结构,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和群众工作水平的社区工作者。

我国城市之间社区发展水平不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差异性大,推进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必须因地制宜,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鼓励社区从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分类指导,防止一哄而起,不搞一个模式。

三、建立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运行的基础,是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区建设的要求,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心放在社区,落实到社区,服务到社区。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属地管理”是指城市区、街道统一管理驻本辖区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承担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组织协调、综合服务的职能。城市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社区居委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政府做好本辖区内所有单位和居民的计划生育工作。

“单位负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实行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做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优待等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支持、协助和参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居民自治”是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参与旨在建立健康幸福家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组织起来实行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将计划生育纳入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协助政府做好本社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工作,对政府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进行民主监督。

“社区服务”是指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开展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援助服务,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孕情访视、生殖保健、紧急避孕、性健康和中老年咨询保健等技术服务,独生子女照料等家政服务,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的便民利民服务,配合“星光计划”实施,针对老年人群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化服务,以及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的多种家庭互助活动。

要坚持政府指导与居民自治、改善管理与加强服务、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与居民自治的高度统一。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依托社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资源共享,综合治理,协调互动,确保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

四、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社区计划生育网络建设、阵地设施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城区、街道建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计划生育委员。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委员,并实行“费随事转”。

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和居务公开,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开展社区居民评议计划生育工作的活动,把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作为评估计划生育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其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与“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经常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老年保健和青少年性健康等科学知识。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立新型社区人际关系。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办好社区“人口学校”,改进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强社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组成流动人口管理协调机构,依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办证中心、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流动人口实行统一管理。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

理服务经费的投入。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有关部门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掌握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加强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联系,向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政策、宣传教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劳动就业、生产生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并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

(四)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建设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强队伍培训,改善队伍结构,改进活动方法,深入开展“我为协会添光彩、我为国策做贡献”活动。办好“会员之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创造健康、活跃的组织形式。协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协会等群众团体,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计划生育,充分发挥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带头、宣传、服务、交流和监督作用。

(五)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属地管理要求,实行育龄夫妇按政策生育,简化审批手续。将具有常住趋势的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统计,逐步做到由现居住地按政策安排生育。全面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精简统计报表内容,减少全国范围的、由基层单位逐人、定期采集并逐级汇总的指标。建立与区、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和驻辖区单位相衔接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支持、信息引导、综合协调和提供服务上来,加大对社区的指导力度,研究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社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

五、建立完善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关键在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改革,制定有利于加强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抓好落实。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为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属地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工作指导、组织和经费保障,指导社区建立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改革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计划生育项目管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以考核为主向评估为主过渡。

国家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生协组成指导小组,加强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制定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各级计划生育部门、民政部门、计划生育协会组织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指导社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高度重视社区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建设。选拔、推荐得力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人员、任务和报酬,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计划生育干部,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从省、市、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抽调干部分期分批到社区帮助工作。

加大政府对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公共投入。按照“费随事转”的要求,以项目拨款、政府采购、市场营销、以奖代补等方式,保证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经费,不断提高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装备水平。动员驻区单位和民间社会团体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探索和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基金,鼓励民间捐资、社会募捐和国际捐赠,形成多渠道的筹资体制,确保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00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篇7: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

(人口厅传[2008]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加上元旦、春节临近,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开始集中返乡,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当前返乡农民工工作,从促进农民工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办《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要高度重视当前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全面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一是抓紧实

施“十一五”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部署,研究落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重大项目安排。按照《通知》要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返乡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宣传,组织和支持返乡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进农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同时,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返乡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信息采集等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做好对返乡农民工及其随返家属的计划生育服务。各地要按照《通知》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计划生育工作的协调配合,落实好各项服务管理措施。流入地要进一步强化属地化服务责任,建立健全社区外来人口登记制度,畅通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的渠道,落实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定点服务制度,提高流动人口享受计划生育基本免费项目服务率,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出地要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责任,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返乡农民工家庭应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建立随访和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外出人口的登记、宣传教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和返乡农民工统计监测

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网络优势,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流动人口和返乡农民工的统计监测工作。

利用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网络,开展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状况调查,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和流向,了解返乡农民工及其随返家属的计划生育情况、生殖健康需求和返乡后的就业意向,及时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要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监测的有关要求,探索建立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和流入、流出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动态监测系统,形成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以部门信息共享为依托、以人口计生部门信息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交换、监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适时掌握流动人口和返乡农民工的变动状况及发展趋势。流出人口较多的省份要对农民工节后返城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统计,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各地要认真实行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统计报表制度,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和分析研究水平。

三、深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关怀关爱”专项行动

2009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要按照《通知》要求,充分利用春节期间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集中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结合本省(区、市)“两节”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要求和“三下乡”活动部署,继续在全系统深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关怀关爱”专项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上门,为流动人口

特别是返乡农民工提供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生殖健康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返乡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和生育状况,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留守老人及儿童的帮扶慰问活动,为农民工困难家庭排忧解难;积极开展便民维权活动,保障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篇8: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和人口政策体系,深入贯彻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深化综合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强基固本,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促进我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目标任务

1、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3.43、7.42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0%,出生瞒、漏报率不得超过6%。

2、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下,完成查处“两非”案件任务。

3、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准确率达到95%以上,DFIS覆盖面达100%,准确率达98%以上。

4严格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避免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因执法不当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三、强化措施,破解难题,强力推动计生工作大发展

1、加强宣传,在全镇范围内形成舆论氛围,掀起计划生育活动的高潮。每个村主要交通要道,村民集居地,书写永久性标语,利用宣传车,黑板报、发放宣传单,开展计生政策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使新型的生育文化家喻户晓,群众的生育观念实现自我转变。

2、强化领导,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村委会、社区及驻我镇各单位负责人负责本村、社区、本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负责本单位干部、职工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

3、坚持综合治理,一是建立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镇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计生办、派出所,卫生院、中、小学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召开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汇报,分析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健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督查通报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参与、计生协调”的工作局面,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对成员单位进行季度督查,对配合不力的要上报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作出处理。

① 教育部门实行新生入学凭户口簿报名入学,如无户口簿的须凭镇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情况证明”办理入学手续。② 镇卫生院须建立婴儿出生、死亡、孕妇B超检查、妊娠14周以上引产,计划生育手术、预防接种实名登记制度,并于每月

3号反馈给镇计生办,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

③ 镇派出所在办理户籍登记时对无有效《生育服务证》的或未提供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情况证明的暂缓办理,每月5日前将户籍登记情况反馈计生办。

4、坚持“一票否决”。年底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社区

进行考核评比,对排名倒数第一的村、社区或上级计生部门检查不达标的村、社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评估内容和确定原则:

(1)村、社区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警示”

A、生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符合政策生育率偏低,多孩率偏高;

B、技术服务落实不到位,已婚育龄妇女环孕检率明显偏低,农村一男户上环落实率偏低,当年二孩及多孩户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明显偏低;

C、对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不配合,故意推诿不开展工作的。

D、经常性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季度督查及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生育失控、工作严重滑坡的。

E、接受省、市、县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存在问题较多,检查结果差,影响全镇的。

(2)、各村、社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A、人口出生率突破控制目标值,符合政策生育率明显偏低。

B、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发生影响重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违法违纪案件的。

C、被列入省、市、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D、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

对警示村、社区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予以“一票否决”。被“一票否决”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降职使用,对产生重大影响的村、社区负责人予以免职,村专干不得使用。

5、坚持依法行政,一是加大非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强化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力度,凡是出现政策外生育的对象,村要及时上报,其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法律程序立即启动,力争首征率达到60%以上。二是加大“两非”打击,以“村为主为契机”,落实村干部孕情跟踪责任制,从源头加强管理,注重挖掘“两非”案件线索,成立打击“两非”办公室。设立有奖举报,充分发动群众。三是严历查处党员、干部、职工和富人违法案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维护计划生育国策的严肃性,根据省、市、县部署,集中清理2002年9月1日以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包括非法收养)的党员、干部、职工和富人。通过宣传发动,鼓励群众举报(设立举报电话—2511511、举报箱),各单位进行自查,自查结果进行公示,然后镇计生办集中上报县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强化计生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执法、专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建立健全村级计生服务室,配齐基本服务设施,准确掌握人口底数,出生底数,节育底数,流动人口外出详细情况,做

到户内真实情况、卡、册、表和信息录入“三个一致”,确保数据准确率达到考核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6、实行奖励机制

①、对完成四项手术的奖励,完成一例结扎奖100元,二女户结扎500元,上环一例奖50元,人流一例奖100元。

上一篇:学习群众路线心得体会个人思想汇报下一篇:关于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