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

2022-08-17

第一篇: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简述皮杰亚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特点: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实物支持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守恒概念:是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

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的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相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方式。

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三、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四、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的根本途径

五、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的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六、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1

七、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

八、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九、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 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个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十、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

2、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3、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

4、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

5、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十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时间、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或不情愿的学校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补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2

十二、简述奥苏泊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十三、简述小学生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十四、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五、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

十六、简述如何让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

十七、简述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半即使是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十八、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的明确

5、语言艺术

2、内容正确

6、气氛热烈

3、方法得当

7、板书有序

4、结构合理

8、态度从容

十九、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的社会性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组建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组建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去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渐少,并更加现实化。

十、简述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只对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班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

二十一、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准备

3、教育即生长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5、学校即社会

6、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二十二、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以适度,语调应抑扬顿挫;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二十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个人勤奋的影响

二十四、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4、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5、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5

二十五、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二十六、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

1、成败经验;

2、替代经验;

3、语言信息;

4、情绪和生理状态。

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二十七、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二十八、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十九、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性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6

十、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1、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十

一、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业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一串熟知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十

二、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三十

三、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共作

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征。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傻瓜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三十

四、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三十

五、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个措施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7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性特征,这呢个却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十

六、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 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

三十

七、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是校长、教导主任有力助手

3、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三十

八、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三十

九、简述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已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8

四十

一、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十

二、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组建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这种对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既有客观(如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原因,又有主观(如觉得有用,能动脑子等)的原因

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四十

三、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十

四、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超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9

第二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人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兴的需要等。(2)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对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5)求知的需要,又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的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即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防止遗忘,要做到: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 2,合理使用复习方法,方法灵活多样 3,适宜增加复习次数,反复识记 4,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与表现的途径,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水平,小学教师在撰写评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语内容要全面,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评定学生的情况;2,以肯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4,评语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染力,亲切生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7-12 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 (1)思维的具体性;思考问题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经验。(2)思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3)去我中心;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能够接收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想法。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相互访问:学校进行家庭访问,家长访问学校和班主任;2,通信联系、电话联系;3,召开家长座谈会;4,建立家长委员会。

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特点主要有: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的学习。3,培养管理骨干,善于发挥榜样的力量。4,培养良好的班风,让每个同学都成为班风建设的主人。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全面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进行日常管理。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标题。一般通过精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2)引言。在引言部分,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正文主体。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要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4)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写法:其一是概括主题、深化主题;其二是总结经验,形成结论;其三是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其四是展望未来,说明意义。(5)附录 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或问卷、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调查报告不一定都有附录。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简述奥舒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及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1)客观条件,即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战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 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材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的概括,是有逻辑意义的。(2)主观条件,即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观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 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做开展的活动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班主任工作也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制度,小学教育是基础。(2)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3)义务性。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和途径。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适应良好。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有,(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如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种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认识情感行动的全面投入,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组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简述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榜样示范法(4)情境感染法(5)规范制约法(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 简述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①分析教学对象与教材;②设计教学目标;③进行学习任务分析;④设计教学思路与环节;⑤设计教学评价;⑥编写出教案。

二、教案设计的步骤:①导入环节;②新授课环节;③结课环节。

三、教案设计的要求:①内容联系实际,目标定位准确,要适应全体学生且有应用价值;②逻辑清晰,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索能力;③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原因有(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设置的活动。(2)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是叫者教育方法与手段系统的学科知识与体系等,这些都体现了其非常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3)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地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等的选择上。(4)学校教育具有较长的基础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给儿童青少年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人际关系准则,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各类教育都是交给受教育者做人做事的道理、生存技能及生活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总之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因此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步骤为:提出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和整理资料——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 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实想认实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指导实践法,指导实践法也称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是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4)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唱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6)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法也称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与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简述教学反思的特点。

(1)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2)根据反思的主体,可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根据反思对象,可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根据教学理论深浅程度,可分为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简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教师还应该掌握教育教学艺术。 新时期,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时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必须认识到: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第二,学生是独立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简述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1)画龙点睛式 (2)回味无穷式 (3)首尾呼应式 (4)相对完整式

简述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档案(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简述教育调查法的优点。

教育调查法是指通过深入的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新问题,这样儿探索教育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突出的优点:(1)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并以较快的速度对较大范围的事实进行研究,它可以通过邮寄电话因特网等手段,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大量迅速地收集信息。(2)简单方便容易操作,由于调查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环境和其他一些研究条件要求不高,且不需要操纵和控制调查对象,所以能在较大范围内为,较多的研究者所采用,(3)容易量化,调查项目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以供被调查者选择。搜集到的资料比较容易量化或比较容易进行量化处理。

第三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

1.为什么说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是在受经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 2.影响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在阶级社会,学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本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时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5)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

3.试阐述基础教育课改革所倡导的“全人发展”理念。

“全人发展”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大众化和个性化,即教育机会均等,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具体表现在: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 (3)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生活、自己和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5.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6. 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教育理念。

(1)发展性课程评价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2)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2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3.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

4.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建立师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评价过程动态化。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

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4)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一,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第二,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第三,以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5)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政治决定着教育性质和目的,进而也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 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师德为先”。

师德为先具体表现在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0.简述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 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要简练具体,使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2)前言 也称引言、导论、绪论,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3)方法 该部分要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4)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的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

(5)讨论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评价。 11.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品质:广度、转移、分配和稳定性。 广度的影响因素:

4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体的知识经验 转移的影响因素: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人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稳定性的影响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个人的主观状态 1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和位置 (2)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即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方法、时间、态度(口诀:端正态度,用好的方法,在对的时间,根据材料,完成一定程度的记忆任务) 13.记忆能力的培养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动机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理解

(3) 深度精细加工,促进知识理解

加工

5 (4) 组块化策略+多重编码 加工 (5) 合理使用记忆术 记忆术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 (7) 拓展练习机会,提供时间机会 应用 14.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练习和经验 (3) 社会性经验

(4)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5.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

(2)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能否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16.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

(1)为了得到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

(4)为了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17.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学生自己要有积极的态度

6 (2)利用学科特点优势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 18.小学儿童学习态度的特点 (1)对老师尊敬依恋;选择性怀疑

(2)对集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交往;责任感 (3)对作业自觉负责 (4)对评分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1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 (3)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精神 (4)重视人文社科的设置 (5)提倡情感性的师生关系 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社会会互动性 学习是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

7 情景性 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2)教学观

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学习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情景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知识,学习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21.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1)认知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2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23.学习动机的培养

8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2)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3)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5)向学生提供榜样 (6)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4.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妥善进行惩罚、维护内部动机 (3)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4)设置课堂环境、搞好竞争合作 (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继续努力 (6)利用反馈信息、给与适当评定 (7)进行成就训练、提高自我效能 2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目标+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组成的共同活动 (2)机构+领导——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纪律+制度——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舆论导向——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舆论导向 (5)个性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26.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9 (2)选拔班干部

(3)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7.班级管理的方法

(1)常规管理——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及时引导+制止——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引导和制止 (3)典型+平等——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 (4)差异性,鼓励——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自身素质——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28.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处理原则和方法 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处理原则

1.教育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3.客观性:避免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随意处理问题 4.启发性:注意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

5.有效性:用育人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情 6.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力求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7.可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 8.冷处理:冷静、公平、宽容

10 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2.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3.积极疏导,抓住教育的契机 4.掌握分寸,谨慎行事 5.即兴发挥,机敏幽默

29.处理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第四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简答题

简答题(预测)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 (2)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自尊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0、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青少年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② 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二)

1. 2. 3. 4. 5. 6. 7. 简述预防小学生学习疲劳的方法。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简述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简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简述听课的注意事项。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8. 简述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9. 小学班级活动的方法。

10. 简述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1. 简述学校管理的一般内容。 12. 简述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13. 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4. 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5.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6.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7. 简述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18. 简述教学设计的步骤。

19. 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20. 简述班队活动的组织实施内容。 21. 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3. 简述美育对学生德智体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24. 简述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5.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什么特点。 26. 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27. 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 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 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 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 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 建构主义学习观

18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 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 简述美育的任务 2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 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 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 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 教学实施的环节

29 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 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

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 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一、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二、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 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1 三.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四、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五、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要做好讨论小结。 十

七、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历史上还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 (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十八、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归纳总结式结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

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

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答:第

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 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别教育 (五)班会活动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活动的特点。 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

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易操作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创新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七、班级活动的形式。

1、论理式班队活动

2、交流式班队活动

3、文艺式班队活动 4竞赛式班队活动

5、纪念式班队活动

6、实践式班队活动

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方法,特征,类型。

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念,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

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 ;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终身学习

2、行动研究

3、教学反思

4、同伴互助

5、专业引领

6、课题研究

7、网络远程研修

8、教师成长记录袋

9、开展微格教学 三

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一、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

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教书育人

4、关爱学生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知识

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心育能力和课程能力)

3、教育机智

4、教育科研能力

三十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三

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

分别是: 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三

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

五、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 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 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2 三

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

内容:

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日活动 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10-20人

(三)个人活动

七、教学设计原则、 步骤、要求、内容、依据

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步骤:

1、教学目标的阐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3、教学准备

4、教学课时计划

5、教学设计过程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八、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

九、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要求:

1、导入环节

2、问 题设计

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4、练习设计

5、教学后记

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3、教学措施的设计

4、教学评价的设计

依据:

1、学科性能

2、教学任务和要求

3、教学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教案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 3.课型、课时 4.教学内容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9.作业布置 10.板书设计

八、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及个性特点

九、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几点?

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2、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四

十、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操作、表演、演示、活动)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朗读、描述、比喻)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儿歌谜语创设教学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8运用想像创设教学情境

四一.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1)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因此,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建立三结合教育网。学生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三种教育力量结合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4)要有科学的管理与评价。

二、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2)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4)教师人格修养的发展

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6)注意个别差异。

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 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四

六、教师职业角色

①引导者促进角色;②参与者角色; ③开发利用者角色;④评价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

七、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十、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1)引言在引言部分 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 以及文献资料。(4)总结。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 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类型 教学前反思: 教学中反思 教学后反思:

类型: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

四、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

五、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六、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 复习要及时

2、 复习要合理

3、 复习活动即要避免 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 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

七、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

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5、对教学有点反思 五

八、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

1. 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 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4. 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 五

九、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十、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六十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十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六十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六十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和规定,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作用有: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六十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十

六、课程标准的概念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六十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六十

八、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六十

九、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七

十、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七十

一、如何组织复习防止知识遗忘。

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复习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难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这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结合。 七十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流畅性: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B.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C.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4 七十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七十

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十

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七十

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七十

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七十

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十

九、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十、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八十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八十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八十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八十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八十

五、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八十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八十

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八十

八、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八十

九、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十、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二)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上一篇:今夜有雨敲窗朗诵词下一篇:教育实习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