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相容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研究

2022-09-1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教育对象及教育效果都是有好处的。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 普遍认为:“要针对来访者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 但这要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关系甚至具有决定治疗的成功与失败的作用。”人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人际关系与群体的兴趣及爱好、人际沟通、心理相容等许多因素有关, 其中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因素。[1]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运用心理相容的方法, 构建适宜的心理环境, 发挥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心理相容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心理相容的含义及其作用

心理相容 (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是指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群体团结的社会心理特征。它是群体特性、群体成员特性相互间协调一致的结合,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为会引起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肯定反应。这一规律在社会生活的运用, 即称心理相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 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之间心理上和谐一致, 情感交流融洽, 互相尊重信任。双方的心理相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心理相容对密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 提高群体共同活动的效率有巨大作用, 它是群体共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条件。因此, 心理相容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具特殊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信任、感情融洽,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社会上, 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 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子认为相爱则治, 相恶则乱, 社会的混乱都是人们“不相爱”所产生,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兼爱上》)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们转变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经过知、情、意、行几个阶段。而在上述阶段中, 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育者若能态度诚恳、感情真挚, 多一些人情味,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就容易情感相通, 引导就很可能被接受。心理相容可以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理解、信任的关系, 使教育对象由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 有利于群体保持良好的心境, 发挥群体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群体心理的相容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个或几个群体成员的言行在群体其他成员中引起肯定的反应, 如表示同意、满意、赞赏等。研究表明, 群体成员间的心理相容对于实现群体的组织目标, 充分发挥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要的维持功能,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心理相容的气氛下人际关系融洽, 大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不必有任何顾虑;人人心情舒畅, 不会受到心理上的干扰, 从而能全力投入工作。

心理相容为群体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心理相容能够为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 使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 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 心理相容是群体团结的心理基础, 也是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保证。

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相容方法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贯彻运用心理相容的理论, 促成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气氛, 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 采取恰当的方式, 掌握基本的要求。

第一, 教育者要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要建立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情感交融、团结友爱的良好心理气氛, 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投入自己的感情, 真诚地去接触他人, 理解他人, 关心他人。孟子提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兼爱上》) [3]要得到别人的尊敬信赖, 自己首先必须尊重别人, 平等相待。教育者还应与教育对象保持一定的交往密度。墨子在《经上》中谈到“知, 接也。”[4]想要了解别人, 就要通过亲自接触。因为只有通过相当的心理接触, 人们才可能相互熟悉, 相互了解, 找到共同话题, 促进相互关系。

第二, 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突破口创造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由于教育对象大多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 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 因此, 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是增强个人修养,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实践中, 个人品质包括政治品质、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等能力。此外, 教育者还要塑造美好的外在形象, 形成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都更伟大的推荐书”。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 形成真诚、善良、顽强的个性品质, 用自己的言行让教育对象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第三, 教育者要主动与教育对象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创造条件。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理协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融洽、和谐的程度。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上协调与否, 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协调时, 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 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反之, 其心理相容性就小, 就会对教育对象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 教育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教育互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了以下几种人际关系类型:紧张型人际关系, 即表现为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 对待教育对象简单粗暴, 主要依靠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冷漠型人际关系, 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中缺乏热情, 对学生不冷不热, 教学管理松弛, 师生之间交往时间很少, 互不亲近、彼此漠不关心。庸俗型人际关系, 表现为师生逐渐交往和关系的实用性、功利性、商业性色彩浓厚。亲密型人际关系, 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亲切友好, 学生尊敬热爱教师。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心理相容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 有利于群体保持良好的心境, 发挥群体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运用心理相容方法教育者要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育对象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突破口,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关键词:心理相容,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张纯一.墨子集解[M].世界书局, 1937:98.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1960:197.

[4] 张纯一.墨子集解[M].世界书局, 1937:273.

[5] 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

[6]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7]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景观设计的美学思考下一篇:护理干预对62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