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冤假错案的防范、追究和纠正机制

2022-09-12

一、健全冤假错案防范、追究和纠正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统计, 2014年以来, 有12起冤家错案得到纠正, 13位冤家错案当事人中, 4人一审被判死刑, 5人一审被判死缓, 1人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最终都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法院宣告无罪或被检察院撤回起诉。这些冤假错案的背后都彰显了法律的不公正, 有损法律的权威, 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法治社会和法治中国必将深入人心, 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必将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刑事司法的目的, 不仅是要解决社会冲突, 而且还要公正地解决社会冲突。司法公正具有双重的涵义: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一致性, 也有互相冲突的地方, 程序公正并不必然导致实体公正;程序不公正必然影响司法权威。牢固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 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守防止冤假错案的底线,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因此, 结合我国的国情, 构建科学合理的冤假错案防范、追究和纠正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冤假错案的产生的原因

(一) 落后的司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树立科学司法理念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 惩罚是手段, 不是目的。如果法律的目的仅仅是打击犯罪, 其实没有必要设立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在我看来, 所谓公平正义不是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 而是宁可放过一个坏人, 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这就是中国法律规定了严格侦查、诉讼程序的原因。

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往往追求的是客观事实, 而不是法律事实, 所有的通过程序纠正错案的机制排除掉了, 包括非法证据排除, 他只要是被刑讯逼供讲出来的即使是真话, 从诉讼程序中本身也应该予以排除, 但有时不会考虑程序公正, 只要是他不冤枉。我们的司法理念是无法容忍靠诉讼程序钻法律空子就能逃脱法律制裁, 法治社会要追求的是法律事实, 而不是客观事实, 这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原则。随着法治的健全, 打击犯罪的程序繁琐了, 诉讼效率就会降低, 甚至导致一些有罪的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但是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是法律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人权。所以不仅是司法人员, 更重要人民群众的, 要理解并接受一个明知有罪的人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这是一种法律观念的进步。

(二) 公众或媒体对刑事案件的舆论影响

刑事案件特别是重大刑事案件容易引发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 公检法三机关客观上还面临着被害人家属缠访闹访压力, 加之媒体缺乏规制的报道, 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案发地的政府出于维稳和公众舆论压力, 往往对案件处理做出明确具体的批示意见, 这些意见对司法职权的正常行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就形成了重大案件公检法三长协调机制, 以及三机关联合办案等独立于法律制度体系之外的刑事政策、习惯做法, 在提出和运作之初曾经作为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推广。但法治实践证明, 这些做法违反了刑事司法原则, 干扰了刑事司法职权的独立行使。

(三) 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机制

近年来, 公安、检察机关、法院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违反司法规律, 急功近利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绩观, 实行不合理的考核指标, 如:公安机关不切实际的要求“命案必破”, 检察机关起诉率、以及抗诉率, 法院有罪判决率。这也是造成办案急功近利, 证据不能相互印证, 程序不公正甚至为尽快破案采取刑讯逼供、诱供等手段, 这些都有损司法权威。

三、健全冤假错案的防范、追究和纠正机制的对策

(一) 转变司法理念

有完善的制度而没有先进的理念, 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理念决定行动, 转变刑事司法理念, 关键是刑事司法主体要转变理念。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必须真正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理念;二是必须真正树立重客观证据的理念, 不轻信口供, 坚决杜绝刑讯逼供;三是必须真正树立重程序规范, 坚持合法取证, 坚决排除非法证据, 不仅收集有罪、罪重的证据, 也要注重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 严格证据标准, 力争不枉不纵;四是尊重司法规律、科学规律, 不一味追究破案率、批捕率、公诉率和有罪判决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必须加以改变, 形成良好的法治和司法环境。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对待司法工作, 不能以人治的、行政的思维和方式过问干预司法工作;不能为了一时、一地、一案的所谓的稳定, 而要求司法机关放弃原则;更不能违背法律、程序、超越职权地影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其次媒体和公众也要理性看待破案率, 理性看待错案率, 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坏境。

(二) 完善制度机制, 堵塞漏洞

完善立法。《刑诉法》要明确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证人出庭制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具体规定”加以详细的规定。

完善律师辩护制度, 保障律师依法充分行使辩护权,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尽可能实行直接、言词原则, 以保障法庭审判效果, 确保取证、质证、认证的准确、合法, 使被告人的“人权”和各种诉讼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目标考核是工作的的向导和动力。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办案质量, 提升办案效率, 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评体系则会给人错误的压力或者诱因, 增加冤假错案发生的可能。因此, 完善执法办案考评机制, 改变简单通过办案指标和各种统计数据排队形成绩效排位的做法。

四、结语

十八大以来, 一些地方陆续纠正过去的一些冤假错案, 增强了法律的权威和民族的自信。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 我们应该更多地将冤假错案防范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摘要:随着王波涛、念斌、王元松等冤假错案的曝光, 我国传统刑事诉讼制度再一次遭遇挑战, 不仅对被害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而且严重扰乱了法治社会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法律诉讼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探讨如何构建冤假错案的防范、追究和纠正机制。

关键词:冤假错案,防范,追究,纠正机制

上一篇: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以石油公司为例下一篇:浅析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