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实践

2023-01-16

一、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 与时俱进,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最近十年来, 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 分别针对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 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观念, 提升业务素质, 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而地方历史的教学能力成为广大教师迎接检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 地方历史正展现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考试不再是学习评价的唯一手段, 增加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几种方式, 而历史调查的方式, 显然在地方历史领域更便于运用和发挥作用, 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此类学习, 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二) 一叶知秋, 帮助学生具体把握历史知识。

教材编写通常会比较重视历史发展主干脉络的教学, 介绍那些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但是, 缺乏细节支撑的历史课程, 必然变得枯燥、乏味, 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丧失了应有的学科魅力。

根据个体认知的一般规律, 往往是由局部到全部, 由片面到全面, 循序渐进地掌握认识对象, 不管学习对象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 恰如其分的举例, 补充相关的细节描述, 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从细处着眼去逐渐形成宏观印象,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问题是, 补充哪些历史细节知识呢?历史浩如烟海, 根据有效性的原则, 我们应该多补充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也就是地方历史知识, 让他们由近而远、从“小历史”向“大历史”方向学习, 逐渐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能力, 避免了拔苗助长和空洞说教的弊端。

(三) 形成亮点, 增加历史课堂教学魅力。

长期以来, 教师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但是, 单纯注意这两方面策略的课堂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如果要收学生喜欢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双重功效, 解决方法就是一个:设计教学亮点, 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融入地方史知识就是一种设计教学亮点的好办法。由于各类重大历史事实的传播渠道更多, 因此, 学生对它们从全貌到细节相对比较熟悉, 相反, 由于目前中小学对地方史的关注不够, 使其对发生、存在于自己周边的地方历史很好奇, 补充这类细节往往令他们感到惊喜, 充分调动求知欲, 教学效果可收意外之功。

(四) 热爱家乡, 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永恒的教学目标, 但是, 这些教育应该立足于历史事实本身, 使其有据可依, 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对已经具备一定道德判断能力的中学生来说, 摆事实, 讲道理, 给出相似、相反的材料, 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 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 本身也是一种包容的人格力量呈现。

那么, 我们给出什么事实的教育效果最好?地方历史。中国面积广阔, 在祖国历史发展的每一步, 都有各地历史发展、参与其中, 祖国在哪里?我们身边触目之处都属于祖国, 对地方历史的研究学习, 就是在了解祖国, 通过地方史教学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就是以一种切实的方式来热爱祖国。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建设家乡, 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其实质也就是知我祖国、爱我祖国、建设祖国。

二、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举例

(一) 平时讲课顺势穿插与专题学习相结合。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平时讲课中顺势穿插地方史相关内容, 印证或加深对主干知识的学习, 丰富课堂, 这是教师最方便采取的一种地方史教学方法, 具体操作流程:明确结合点——查找地方史资料——确定教学方法。

最好首先考虑根据主干知识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亮点的需要, 同时兼顾所需地方史资料查找的难易程度, 在教学整体设计中把“结合点”留足、留好, 使地方史起到辅助作用, 形成教学合力, 建设高效课堂。

整体来说, 由于重庆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地位, 便于收集资料和发挥地方史的教育功能, 如果对重庆古代历史资料掌握没有很大把握, 或者对采用这个教学方法不大熟悉, 可以首先从抗战史或者二战史入手, 逐渐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与教学水平, 以求最终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

(二) 课外实地访谈。

根据学校或者学生居住地周边的历史资源分布情况, 按就近原则采用这种方法, 这里的资料可以是历史遗迹, 也可以是熟悉历史的亲历者。基本操作流程:布置访谈内容——设计访谈计划——实地进行访谈——搜集整理资料--——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总结。

布置访谈内容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可以围绕某个历史阶段范围搜集资料, 也可以围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搜集资料, 或者是围绕某个历史人物搜集资料, 等等, 由于学生各科学习任务较重, 教师应精选内容,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行访谈前, 教师提前教给学生如何拟订访谈问题等基本的搜集资料方法, 并协助学生制定可行的访谈计划, 访谈问题应尽量多侧面地涵盖学习内容。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时间安排, 访谈可以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进行, 也可以在学生自己安排的课余时间进行。由于目前中学生可供安排的机动时间较少, 除特殊情况外, 访谈最好在课外时间进行, 每学期访谈次数不宜过于频繁。访谈中要注意尊重访谈对象, 爱护文物, 做好相关记录。

三、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几点心得

(一) 做教学的有心人, 注意平时积累资料。

很多教师常常把资料缺乏作为不进行地方史教学的借口, 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二) 引导学生, 促成历史学科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这同样是地方历史教学中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 本文中举例说明的每种教学模式, 都必须围绕这三个目标来进行, 几个目标相互渗透, 相互交融, 当然, 具体到某一段历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 可能会比较倾向某个目标, 但是, 最终落脚点一定是: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 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运用自然, 切忌生搬硬套。

教师收集的地方历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前应注意甄别, 尤其是神话传说之类的资料, 可能含有虚构成分, 最好各类资料互相印证。否则, 不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还可能误导学生, 转移学习注意力, 不明确学习目的, 违背教学初衷。

上一篇:探索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性下一篇:引领中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