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重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23-01-23

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1 情感氛围, 是优化课堂教育的前提

“感人者莫先乎于情。”教学中的“情”就是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语文教学中, 创设情感氛围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扣人心弦的导语, 饱含情感的范读, 情趣横生的讲解, 循循善诱的情感体验等等。文章的情感类型, 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要运用不同的导语营造一种与课文和谐统一的情调气氛, 使学生进入课文。

1.2 情感迁移, 是激发作文激情的手段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技校生情感丰富, 个性色彩浓郁, 可以说有多少种性格就有多少种情感, 有多少生活就有多少情感。李泽厚在《美学的对象问题》中指出:“艺术家没有情感, 就不成其为艺术家;艺术作品不适表现情感, 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进入艺术欣赏, 作品不能引动你的情感, 就很难使你的欣赏成为美的欣赏。”换种表达就是说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要夏意识训练学生的情感吸附和情感“投射”, 学会把思想、意志、性格、情怀、爱憎等主观因素寓于自然景物之中或自发的叙述之中。例如, 我在教《黄山记》时, 通过课文让学生去想象黄山美丽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锦绣山川的情怀, 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 然后启发学生:你学完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回答说得到了美的享受, 并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完全融合在一起。进而我启发学生, 大家在出外游玩时, 看到美丽的自然景物引发你内心思想情怀触动时, 要把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提高写作能力。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 而且我把课文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还有学生的情感三者联结、串通起来, 让学生对课文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1.3 情感熏陶, 是培养高尚情操的延续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感的翅膀, 喻理和情景一旦全成美好的气氛, 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在语文课本中, 许多篇目各具强烈的情感特色。《项链》中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和偿还债务付出十年的艰辛。《荷塘月色》作者淡淡的哀愁, 《洛阳诗韵》中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激情等等。教学中要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扣准课文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沟通融汇的“焦点”, 让学生在作品内在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集体凝聚力、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2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1 摆正教师审美教育主体的位置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 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只有通过培养, 使学生把握审美对象的形式和意味, 不断地发掘和调动学生的感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的审美知觉。只有当那些具备一定事实上的审美能力的人, 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观看和倾听时, 世间任何事物的形式、意味和种种美的性质才会被发掘出来, 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既是审美教育过程的积极成果, 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主观条件。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全过程看, 对于审美主体来说, 美学理论的学习、修养是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所必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实践产生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对于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也是如此。学生的审美实践要靠教师生动的讲解、正确的引导才能积累经验, 激发兴趣, 从而逐渐提高审美情趣。如果将教师比作高明的琴手, 那他就应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波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激起他们探求的欲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2 采用生动灵活, 寓教于学的教育方式

审美教育不是生搬硬套, 僵化呆板, 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艺术的教学必须具有启迪学生心灵, 开发学生智慧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 应通过文字、语言、线条、插图、插曲等, 从各个方面营造出一个具有审美性的氛围。使教学全方位地诉诸于学生的心扉, 使其受到震颤, 产生美的感受, 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地得到满足, 并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对象与文体的紧密结合,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审美境界, 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对人的培养、熏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2.3 强化德育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强调德育, 对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对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艺术的欣赏,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人潜移默化, 它有一种不能以科学理论代替的教育力量;健康的审美意识使人变得真、善、美。这对于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目前, 在许多学生中, 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审美现象:热衷于缠缠绵绵的流行歌曲, 传阅低级刊物, 盲目崇拜歌星、影星等。社会上, 不健康甚至非常有害的文艺内容, 严重的腐败现象, 不良的职业道德等等仍充斥着学生的耳目。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审美教育、强化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真诚善良、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 而语文课的教学较之其它学科更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

3 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3.1 为学生架起爱心的桥梁

有人说, 没有爱, 没有尊重, 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为教育成功架起一座桥梁,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教学方面看, 师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 还要把无私的爱, 真挚的情献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它表现在:教师以满腔的热情组织教学活动, 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以发展长处的机会, 丰富其情感世界, 塑造健康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真情流露, 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增强自己的信心, 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显示出聪明才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爱心来挖掘学生的才智, 为塑造自信心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3.2 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自我意识

首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自信心。我在教钟丽思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时, 借助文章, 告诉学生, 一个民族什么时候也不能失掉自信力;而一个人步入社会,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矛盾等是应具备的起码的心理素质, 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前提。其次,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在教学中可结合现实生活, 也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知道, 只有竞争才有成功。另外, 告诉他们“适者生存”的道理也是必要的。

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进而推动语文教学的效果、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可谓众所周知, 它充分强调了知识这一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素的全面而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我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系中, 不仅仅知识是力量, 理想也可以产生力量, 道德也可以产生力量, 情操也可以产生力量, 意志同样也可以产生力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

上一篇:油田含聚污水的处理现状下一篇:独立基础留设竖向施工缝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