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2024-07-03

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精选11篇)

篇1: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影响化学有效教学有两大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是指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培养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的“能”属智力因素,“为”属非智力因素,意思是: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句名言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人们行为处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认知活动中,要经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如何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成为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通过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是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中学化学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化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学生认识到

学习化学的作用与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化学的需要。教师可借此教育学生立下远大志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学好化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斯大林曾经说过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明确学习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的根本途径。例如,在绪论教学中,向学生指出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节日里燃放的烟花、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璀灿的钻石这其中都有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山西的假酒为什么会使人致死?白色污染的治理为什么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这都是可以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释。通过这些事例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的学习有积极性,努力有方向性。

二、挖掘教材,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化学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里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兴趣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能够优先和集中地注意学习的对象,并能使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想像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敏锐和灵活,记忆也比较牢固,满怀学习兴趣还能使学习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的趋向和美好前景,化学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挖掘教材中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动机的激发,逐步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动机。其次,教师要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向学生介绍化学史上灿烂的篇章,化学家的轶闻趣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晚会;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使学生爱学、乐学。再次,在教学上还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设计激烈奇幻、生动鲜明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在新奇中自发产生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营导环境,培养学习情感,使学生酷爱学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深厚而强烈的情感能成为加深人的认识、推动人的行动的力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境界。首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以友善、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大度的办法解决偶发事件,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授知识。只有向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扩展为对学习、对集体、对祖国的爱,以愉快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大自然中化学的杰作——钟乳石、石笋等的形成而构成的壮丽景观,培养学生的美感等。抓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化学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的赞美等感情脉搏,不断强化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带着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四、增强信心,磨练学习意志,使学生刻苦学习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具有强化和推动的作用。化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首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坚韧性。譬如教材中的十多个“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又可以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为实现目的而坚定不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这就是学习毅力。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正视困难、分析困难,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还要用科学家成长的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身边学习成功学生的事例,特别是要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难、奋勇攀登的优秀品质,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优化性格,养成顽强品质,使学生自觉学习

性格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一个具有优良性格和顽强品质的学生,一般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稳定的学习情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克

服学习中的困难,自觉学习,从而获得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中科学家们崇实、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精神,诚实、勤奋、自信、认真、谦逊的科学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抑制其性格上的消极方面,发展其积极方面,通过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协作精神,还可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优良品质。

由此可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利于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姚本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2〕《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化学》蔡京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4月

篇2: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 者:钟红梅 侯德顺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5)分类号:G633.8关键词: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篇3: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 具有多方面的促进功能。 首先, 从动力功能角度分析, 其可以驱动人们将原始的一种诱因转变为人内心的实际需求。 还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进而赋予其情感与兴趣。 同时还可以引导人们将学习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目标形式, 对化学学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从控制功能角度看, 其可以随着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 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与处理, 从而有效确保学生积极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最后, 对一个人还具有补偿与定型功能,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一个人的弱点, 这在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高一年级新生。 学期初我们进行了新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 从每个班各抽样35份问卷做反馈分析, 作为这一学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课题研究的一项参照基准。 在学校进行第一次质检考试之后, 随即对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因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分汇总, 课题组老师结合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作业表现, 补充和完善了学期初依据问卷调而设置的参照基准。

针对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元素符号、离子符号错写;化学方程式生成物状态符号、反应条件遗漏;仪器名称错字别字及部分同学未按题意作答等方面。 高中化学学科考试是学生“会而不得分”情况的重灾区。 我们课题组进行反复讨论研究, 确立了第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对策。

(1) 高中化学具有概念多, 知识点细、碎的学科特点, 尽量在每节课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 通过设计分层问题解答, 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新课的预习情况。 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课堂预习效果, 是提前进行知识导入及温故知新的关键环节。

(2) 教师教学方面, 给学生开口说、 上台写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减少学生想当然的机会。 主要是希望教师可以逐渐转变自身的定位和角色, 主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以对一些化学反应有更直观的认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及主观能动性, 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挖掘作业的有效性, 发挥作业在学生学习能力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确保全批全改的前提下, 部分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面批面改。 并且要求学生“马上写”即错题重做, 并建立个人错题集, 累积保存。 如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式的配比, 许多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困难。 如何进行化学式配平, 成为影响许多学生后续学习的关键。 所以这一部分的习题及重点学生都应该进行重点记忆, 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保之后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错题集, 并使用其中相关内容作为测试题源, 调动学生积极翻阅复习的主动性, 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在将近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迎来了学期的期中考和期末考。 特别是期中考, 学生“会做不得分”的情况少了, 答题下笔更规范了, 会错题意的同学也明显比第一次质检少了。特别是期中考考查了蒸馏实验的相关知识点, 这道实验题反而是主观题里得分率最高的, 这都得益于课堂教学时,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互相评价。 手口并用, 记忆效果明显好多了, 考试就受益了。 而当学期末考试后, 课题组老师做评卷反馈讨论时, 发现了新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失分率相对于期中考查有了回涨的现象。 为抑制这种现象, 我们在坚持第一阶段方案的基础上, 制定了第二阶段对策作为第一阶段的补充。

(1) 让学生参与分析试卷。 每个学生除了分析自己的试卷, 还可以随机抽号的方式得到分析另一位同学试卷的机会。具体试卷分析任务分解为以下三项:

①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 哪些题目存在失误?

②错题纠正, 即要写出正确答案, 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全。

③对错题进行归类, 找准原因, 形成文字, 给自己诊断也同学对症下药。

即每个同学手里会有两份报告, 一份是镜子中的自己, 一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2) 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业、小测、测试按时间顺序整理就是一份个人学习成长展。 定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同学相关资料, 在班级宣传墙上展示, 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3) 习题课, 教师适当 “闭嘴”, 让学生读题, 析题。 听学生怎么说, 教师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心里怎么想, 带着学生找题目的“茬”, 培养严谨审题的习惯。

本次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除了学年上下学期学生自己比对外, 也把往届高一年学生的作业、试卷、质量分析作为比对对象。 高一年下学期, 课题组老师针对两套对策进行了综合实践, 收到了比往届同期更好的效果, 作业、练习、试卷“会做丢分”的情况大幅度降低了, 甚至有部分同学还把化学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

在高中化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宗旨在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目的出发, 结合中学教学实践, 既研究教法, 又研究学法, 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经验、模式。 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 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所以教与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 1999年1月.

[2]吴俊明, 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南宁) , 1998年第二版.

[3]丛立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

篇4: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按照新课标中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大小,智力因素固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心理品质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成为主要的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智力品质、非认知因素等等。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去把握最优的培养策略。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

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学生中,对化学是否有浓厚兴趣是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去唤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适当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测验、竞赛等),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讲好“绪言”,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指导,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化学。此时,教师必须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身体是否有害?等等。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喜爱化学的浓厚兴趣

随着课程门类增多,学习精力分散,加之化学内容的加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兴趣自然下降。面对这一不利的客观情形,要求我们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弥补学科体系的某些不足,诱发他们爱学、乐学的愿望,并使之转化为学会、学好的具体行为。

1.言语激趣 要对错纵复杂的化学现象进行辨别、解释,必须借助于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上,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胶体”一节是教学难点,内容本身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要求学生写出KI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教师问:“上述反应在任何情况下是否都有黄色AgI沉淀生成?”学生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教师实验演示:将8~10滴0.01摩/升的AgNO3溶液滴入0.01摩/升的KI溶液10毫升中,振荡,得到的却是浅黄色的液体。学生不解:“为何见不到沉淀?”此时,教师即可顺势引出“胶体”的概念,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地探索胶体的奥秘。

三、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学习消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坡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

在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们对学生智力发展和化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篇5: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1.2非智力因素在体操教学中培养的作用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选取,确定了兴趣、动机、情绪、气质、意志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非智力因素各要素在体操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体操教学中的培养进行各个要素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调节情绪状态、培养专项气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3“融入非智力因素的体操课堂模式”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体操教学中的培养,建立“融入非智力因素的体操课堂模式”,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非智力因素的体操课堂模式”是在体操课堂中,对课堂的内容重置。将一节课的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中。使学生参与到体操课堂的设计,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将这个模式分为非智力因素的发动阶段、推进阶段、实现阶段、潜藏阶段。其中在发动阶段与潜藏阶段是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自我主动培养,在实现阶段与潜藏阶段则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教师教学中进行的。对于实现阶段与潜藏阶段中,教师的引导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在非智力因素的发动阶段,是由上一节课的结尾开始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下节课内容的引导。是对课堂的延伸,告知学生下节课的主要有几个内容、时间的安排如何、对教学效果实现的评价,建立学生的心理准备。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之外,主动学习下节课的内容、思考课堂中的进展,掌握体操教学中课堂规范、流程。并且,对于课堂中的各种安排进行预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调整情绪,提高大脑的兴奋状态。使学生对于课堂,做到有备而来。长时间的坚持,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律品质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推进阶段,是指在教学中的准备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阶段。在准备部分主要包括热身与讲解本节课内容,关于本节课内容,在发动阶段学生就进行了所需的了解。所以,这阶段是由学生们独立准备的阶段。学生准备好与本节课相关的游戏、比赛、热身操等等形式,作为本节课的值班班长,带领同学们做热身及班级的管理。值班班长是轮流进行,每学期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准备。学生之间的带动,能够激发兴趣,增强动机,培养探究能力。并且,集多位同学的力量能够丰富准备部分的多样性,各种形式对于能够推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提高。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下面的基本部分等做了铺垫,提高了非智力因素相关方面,促使学生更热情、更积极的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于学生长久的学习来看,使学生超越了体操教学中的低层次的技术性学习、中层次的技能性学习,逐步走向高层次的精神性学习。

2、非智力因素在体操教学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在体操教学中进行培养,是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是一个新的挑战。它存在许多的不足要不断地改进、纠错、完善。

2.1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效应。只有经历长时间有针对性的实验、追踪、调查、应用才能够实现。由于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完善不系统,导致非智力因素要么不为教师、学生所了解;要么短浅的了解后没有继续培养与发展的能力;要么是培养中未能马上看到成效,放弃继续在教学中的培养。

2.2非智力因素没有具体的测试方法与预判改进方案。非智力因素是属于心理认知范畴,一方面对于它的评价标准与进程的测试没有具体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兴趣、情感、意志、气质等,具有不稳定性,而且针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因为对概念的缺乏,在评价中获得的数据有待考究;另一方面,出现的与计划中的结论或预判不符的,需要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新的未知的探究,与新方案的选择。而新方案对于原计划的方向需要进行调整。

篇6: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观察作为一种化学学习能力,对于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化学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特别是化学实验的内容来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做观察的有心人。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掌握技能,进而认识化学变化规律。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设计为喷泉实验;分子运动实验,可设计为“铁树”开花;“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实验,可设计为“雨”落叶出红花开;这样学生的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

第 1 页 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次序的全面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观察呢?在化学实验中正确的观察顺序应是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观察:

1、实验前: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观察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等);然后是对添加顺序及数量进行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要观察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改变、气体生成等)。这个阶段,老师在探究活动前应给必要的指导(如列出观察提

第 2 页 纲),从而避免观察的片面性。

3、实验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一些性质,当然对于仪器拆分的顺序等细节也不能忽视。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应克服以下不良现象:(1)注意变化明显的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细微的变化;(2)只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视了对实验操做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3)只观察不思考。因为观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接合的过程。只有认真思维,才能将观察的动机从意外引发好奇的初级形式上升到思索探究的

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认真看一下实验的装置图就可了解各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和方法,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连接。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的连接、药品在实验前后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

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

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

第 3 页 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

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方位的观察能力,除了通过化学实验之外,还要努力开拓观察的时空范围,借助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努力创设观察机会,接触多种观察现象和情境。其中包括结合教材内容和音像资料的选用;组织和开展化学课外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观察领域,增加学生多方位观察能力的场合和机会。

总之,实验能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都是靠观察来获得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年8月15日

篇7: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福建省诏安霞葛中学林辉祥(邮编363512)

[摘要]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兴趣因素,结合实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初中化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把兴趣比喻成炸药。他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爆炸得干干净净”。兴趣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联,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怀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关注它,全力以赴地追求它,直到达到忘我的程度。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浅谈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尝试。

一、贵在平时渗透,春风化雨

在丰富多彩的变化和五彩纷呈的现象之中,要抓住时机,不断渗透有趣成份,使学生在趣味性很强的课堂中愉快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电解水实验中,学生极易混淆哪个电极产生H2,哪个电极产生O2,我们简单而又幽默地说“父(负)亲(氢)”,学生一想而知负极产生H2,正极必产生O2;又如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我们就归纳了一首诗:“左反右生中条件,化学式最为关键,质量守恒要配平,标明气体与沉淀”,这样学生便巧妙地记住了极其重要的步骤„„此外还有许多如实验基本操作、离子符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金属活动性顺序、反应规律等均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在朗朗上口的“韵文”中愉快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这样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了许多有趣同时又很关键的信息。

二、妙在善于挖掘,形式多样

要渗透兴趣教育,教师就得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成份,不拘一格地传递给学生,既不能冲淡课时的教学主题,又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一种极为有趣的享受过程。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精心准备,授课时生动形象地传之于学生。

1.挖掘知识的社会价值

任何知识都有其社会价值,讲授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现学以致用的价值观,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结合介绍教材隔热效果很好,在航空领域中有很重要地位的聚硅氧烷等合成新材料的神奇作用,给学生展示了化学神话般的彩色,无疑对于十五、六岁的初中生有很强吸引力;结合教材讲解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如:氧气可以供呼吸,液氢可作火箭燃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熟石灰可用于中和酸性废水等等;也可以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介绍一些物质的医药作用:如抗酸药有CaCO3、NaHCO3、Al(OH)3等,调节电解质平衡的药物有NaCI、KCl、NaHCO3等,此外还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FeSO4,致泻作用的MgSO4、酚酞等,杀菌消毒作用的H2O2、KMnO4等,这些知识不但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容易与立志学医的学生引起理想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效应。通过这些化学学科特有的教育,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2.发挥化学实验魅力

化学实验极其重要,要用好这一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往紫色的石蕊试液通入CO2气体时试液为什么会变红色?加热后为什么又变为紫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逐渐滴入稀盐酸时为什么会退为无色„„等等这些奇特的现象容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时可以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无色的澄清石灰水在涂有酚酞的白纸上写出“红”字,学生就感到奇怪,有了求知的欲望。此外,还有“神奇的酒瓶”、“玻棒点灯”、“叶脉书签的制作”、“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另外,还可以用化学实验检验区别一些物质。例如:怎样检验硬水与软水?怎样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怎样区别碳酸钠和氯化钠„„等等这些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不仅有趣,而且很实用。利用这些实验,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既然化学实验的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如此丰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课内重知识,课外求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不可忽视课外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载体。例如:利用教材众多的课外选学阅读资科,如:“绿色化学”、“水煤气”、“温室效应”、“可燃冰”、“水的净化”、“灭火器”、“干冰的妙用”等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环境化学等内容举行化学知识讲座;也可以开展利用废电池回收二氧化锰、金属锌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化学氛围,形成一个兴趣攻势。学生的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悟性很高,有创造性,是实现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开展这类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功在巩固发展,持之以恒

化学科是学生盼望己久的学科,又是许多学生一辈子仅学一年的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很珍惜学习化学的机会;但当他们碰到抽象难懂的化学概念原理时,当接触到简单难记易错的化学用语时,当遇到繁纷错杂的化学变化时,他们会遇到许多困惑,会产生失落感,对化学渐渐地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抓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1.循序渐进、由浅而深,让学生充分尝到成功的快乐。

几年来,我们尝试单元目标跟踪教学法,既要掌握单元目标,又要跟踪管理,实现个案施教,因而无论是课堂抽查提问,还是单元测试等信息反馈手段,都要做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回答不准确时,不要一味责怪,要用亲切的语言、关爱的目光鼓励他们,让学生品尝到受人关心的温馨。

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种做法,始终保持融洽奋进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勤学好问,劲头十足,效果不错。

2.发挥教师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情感。

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爱护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还是在日常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都要树立起对知识的不舍追求的情感力量,以这样情感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这样的兴趣培养才是更深层次的。例如2008年有个学生化学作业、测试马虎应付,单元跟踪很不理想,笔者找他谈心,通过交流,得知他以为化学有许多危险品,有恐惧心理,就逐步给他启发暗示,使他的看法慢慢发生改变,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最后在中考时化学取得满分。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回乡看望老师,还津津乐道地探讨化学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一种欣慰。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尝试,从几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看,所任教班级的高分率、及格率、平均分等项评比均居全县前列。此外,还有许多学生通过自学继续深造化学,也有许多学生进入了工厂在实践中应用化学,可以说兴趣的培养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在教学实践还需要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只有如此,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朱嘉泰:《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评价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贺湘善:《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主编:《中学化学教学问题参考》。

作者:林辉祥

通联:福建省诏安霞葛中学(邮编:363512)

篇8: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1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极其复杂,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 还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强大的自信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以上这些非智力性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催化”作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性因素的有效途径。而非智力性因素的参与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制定及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调动起来, 才能有效地对完成教学任务。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 还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及道德修养。因此, 在高校教学中引入非智力性因素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1932年,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H.F. Adams首次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中提出”非智力因素”[1]。1949年, 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氏智力测验的编制者David Wechsler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的“认知的、需求的和非智商的智商”文章被公认为是“科学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开始标志”[2]。随后的时间里, 很多学者在教育教学领域通过调查、试验研究等手段系统而深入地论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3]。非智力因素 (non-intellectual factor) , 又称非认知性因素, 来源于认识论领域。一般来说,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们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内在心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兴趣、个性、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实践过程起着引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燕国材、吴福元等教授最早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研究和实践。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及新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助推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4,5,6,7]。

3 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建设势在必行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切实地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注重的是如何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 而很少考虑学生心理因素、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情况。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高等学校药学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化作用。在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索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然而, 到目前为止, 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还未引起重视。而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有助于改善当前高校扩招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 使学生自觉的调动其自身的情感因素, 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润物无声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综上所述, 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无疑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目的和长远意义。一方面, 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列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 可有效的促进对学生“学”的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 可以摸索总结出现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模式, 寓“德育”于“智育”, 寓“能力培养”于“知识培养”。此外, 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只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格塑造的问题。因此, 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得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积极、主动、乐观和向上的品质, 寓人格的培养于知识传授的过程。通过将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建设中将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的建设, 是实现精品课建设的目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HF Adams.A non-intellectual general facto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32, 23 (3) :173-178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02-405

[3]Suman Khurana.Non-intellectual factors in learning disability, Indian J[J].Psyckiat, 1980, 22 (3) :256-260

[4]姬广敏, 司继伟, 毕华林.不同认识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其化学探究学习的影响[J].化学教育, 2007, 28 (3) :8-14

[5]连佳芳, 郝勇.药理学教学中开启学员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1) :117-118

[6]黄炳超, 刘国艳.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4) :73-77

[7]汤旭云.创建情感氛围提高教学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29 (5) :87

篇9: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一、彰显教师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招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等等,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我,也就从感性上亲近了我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化学教学也顺利有效地开展。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想学、乐学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要科学、新颖、生动,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讲课时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二、精心处理好每一个实验,提高学习

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一个观察能力不强的学生实验能力也不会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非常多,如果能培养学生随时观察化学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化学,那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珍惜学生点滴进步及时褒奖,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馈。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批改作业时可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我相信你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这样会使同学兴趣高昂,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内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四、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锻炼其顽强意志和毅力

学生往往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还有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兴趣的人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有:一是学习方法不当,对重点抓不住,不能尽快掌握化学思维方式,因而产生化学难学的心理,造成不喜欢化学。二一些学生缺乏认真的态度,知难而退。对于这些,我就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表现出爱心,“爱是理解的别名”,以自己对科学的兴趣、热爱及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一个新的境地,找出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消除师生间心理隔阂,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意志方面的障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一门学科,想学好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经常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提高学生的耐受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在失败面前,能正视困难,防止遇到困难、挫折就一蹶不振。

五、发掘化学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

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的新成就等,从四大发明到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从资源丰富到人才辈出。运用具体数据、生动事例,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励他们学好化学,增强为把祖国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篇10: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 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 教育 的奋斗目标。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 科学 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差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成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析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 现代 化教学媒体。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 音乐 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 电子 云”的教学,可利用 计算 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化学的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在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 工业 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退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问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11: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关键词: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上一篇:驾驶员脱岗培训记录下一篇:走进春风里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