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2023-05-19

第一篇:竹节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害虫和益虫

活动目标:1、和幼儿讨论虫子的分类方法,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会正确区分益虫、害虫,知道爱护益虫,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创设:

虫子标本图、图片、猜谜卡片、收集虫虫的资料及有关的小常识。

重点与难点:

能分辨常见的害虫和益虫。

活动过程:

一、说说认识的虫子

1、出示虫子标本图:请幼儿观察,老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你能说出你认识的虫子的名称吗?你能描述出它的样子吗?

2、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几种平常不常见的虫子。

二、给虫子进行分类。

请幼儿说出给虫子分类的理由和方法。

有的说好的和坏的,有的分为白天出来活动和夜晚出来活动的,有的按大小来分的,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嘴巴分、有的按会飞和不会飞的来分等等。

三、害虫和益虫

老师教给小朋友们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益虫和害虫来进行分类。害虫就是对人类有害处的昆虫、益虫就是对我们有益处的昆虫。

你们说说看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为什么?

游戏《摸口袋》:口袋里装着各种虫子的图片,让幼儿到前面摸出来,然后告诉小朋友它叫什么?是益虫还是害虫?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害虫和益虫[定稿]

活动名称:害虫和益虫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对虫子进行分类,了解虫子与人们及植物的关系,知道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2.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能与同伴进行自然交流。 活动准备 1.带幼儿捕捉虫子并制成标本。 2.有关虫子的多媒体课件、动物音乐会伴奏带、自制的各种虫子头饰(每人一个),益虫和害虫字卡、磁性操作图片。 3.草丛、树林、花园、陆地(含有泥土、水)的背景图各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虫子标本,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是谁捉来的?同伴之间互相介绍,哪些虫子是自己捉(找)到的?在哪儿捉(找)到的?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2.幼儿观看大屏幕上的虫子,同伴间互相交流并分类。(1) 播放课件:以不同的动画方式一一出示常见的虫子。 (2)同伴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认识的虫子,它们长的样子,

活动自评 整个活动从观看虫子标本到利用课件观看各种各样的虫子,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看到了许多无法捉到的虫子。再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观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活动导入到师生互动的开放性提问,再到幼儿讨论交流、个别回答,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和探索,初步养成了爱护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篇:是鼓励还是攀比?

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虚荣心,攀比心,和骄傲之心。

这些似乎就这样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心中扎根了一样,无法剔除,就像我们的很多思想一样,无法改变。

人最怕的是人们异样的眼光和蜚蛮的流语,我们的内心无法强大起来,强大得能够抵挡住这些世俗的种种,即使我们拥有了高学历,即使我们有着走入社会尖端人才的行列,我们还是无法改变一些,往往很多的意志,很多的主见都被这些碎语诧异的目光给吞噬。即使读再多的圣贤之书,还是难以达到圣贤之境地。其实这跟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一直在苦苦的思考着,为什么我们的性格里面会有虚荣,攀比,骄傲,退缩。为什么这些是无法用学校里的教育来改变?

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也是在生活上开始的。婴儿降生下来,不会说话,不懂我们的语言,但是会感受我们的神情,会感受我们的语气,会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看待这个世界,只是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是我们平等的位置,我们很少把一个婴儿看成是一个大人一样,需要平等,需要尊重他的意愿。记得我的宝宝在七个月的时候,老是冲着我叫我的名字,我妈妈就对着宝宝说不要那样叫,要叫妈妈,那样不礼貌,而我则在旁边笑呵呵的说,她还不懂什么是不礼貌,就让她叫吧,似乎在妈妈的眼神中看出了对我很无语。 生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也是在生活上开始的。人降生在一片赞扬声中,没有人说这孩子咋这么丑?没有人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不机灵,甚至就连一些本能的事情也足以使爸爸妈妈骄傲不已,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机会面对着一种真实的现象,我们仅凭着眼睛来观察周围,来认识事物,事理。我们凭感受来判定妈妈是否是高兴,因为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也从来都不会说出来,只是用神态表露于色。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指明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应怎样改进。我们只是在很多的时候,一味的发火,指责,一味的愤怒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糟糕的局面。我们没有使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之变得强大,而在摧残,使之本可以强大起来的心灵一次次的萎缩,直至最后畏惧周围一切人的指点。

那晚我回家,抱着我的女儿,楼下的小姑娘才二岁,因为是六一儿童节她得到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子,而且在黑暗处,那鞋子还闪闪的亮着五颜六色的光,很好看。小孩子不想走路,嚷嚷着要奶奶抱,而奶奶不想抱,小孩子生气的呆在那儿,就是不肯走。我们路过,我称赞说,多么漂亮的鞋子,就是要走起路来才更漂亮,一闪闪的,我宝宝就是还不会走,要是会走了,我也会给妹妹买双鞋走给姐姐看。你看姐姐肯定会走的很快的,会比妹妹走得好,鞋子才会闪得更加好看。那小孩居然很乐意的跑到了我的前面了。

回到家里,我突然想起,人们难怪会有攀比的心里,生活的事例还少吗?无意间,我不仅培养我的女儿攀比,还教育那小孩子的攀比。给孩子买了新衣服,我们会无意间提问宝宝你的花花衣服在哪?然后孩子就会很得意的扯着有花的地方给你看,吃饭时孩子不肯吃,我们拿她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使出的招数便是:妈妈你看,我们的宝宝吃得多好,好大一口的吃呢?或者说奶奶你别来吃宝宝的呢,是宝宝一个人吃的呢!无意间,我们培养了孩子自私,不予人分享的毛病,培养了孩子骄傲,还培养了孩子炫耀。而这些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天天无数次的教育着。等他长大一点点,又来慢慢改变,可是我们不知道的这些就像是生了根的树苗,随着时间,早已长成了风摇不动的大树了。 有了虚荣,有了攀比,骄傲随之而来,因为当拥有了别人不曾有的时候,我们有着无比快乐的感受。社会又是极其矛盾,小的时候,是大人无数次的培养我们的骄傲,而长大的时候,又会极其的打击我们的这种傲气。因而长大我们迷茫,我们看不清现实,我们常常会目空一切,有时会很消极,我们显得极不成熟。在《职来职往》中有个人说:当你不把自己的方寸之地看成是悲剧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职场达人了。可是我们忽视的是当我们成了职场达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这样绕着大圈子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第四篇:是个性还是自我

每个周末带儿子去菜市,儿子都会去光顾一家手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原因有三:一是那儿生产环境比较干净,二是那儿的食物比较新鲜美味,三是老板的服务态度让我儿子心满意足。能让儿子如此开心,我欣然同往。儿子买的最多的是豆浆,但他每次要的豆浆不是摆在摊桌上的冷的,嫌太凉,也不是保温箱里的热的,嫌太热。所以每次老板都另外给他把豆浆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不冷不热,刚好是我儿子喜欢的温度。更麻烦的是他不让老板帮他插吸管,要自己动手。好几次老板忘记了他的习惯,又得另外给他热一杯。面对儿子如此无理的要求,我一脸生气和无奈,只好连连给老板赔不是。还好,老板是一对40多岁的中年夫妇,性格比较好,也很有耐心,每次都笑容满面地满足他。而且看到我责备孩子,还一个劲的劝说我:谁不是从孩子走过来的?孩子从小有自己的主见是好事,人就是要有个性…让我既尴尬又无言以对,只能一次次给对方说抱歉。

空闲的时候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儿子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我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比如给他买衣服,他一定要自己喜欢的款式和颜色,虽然有时候在我的引导下,买下了另外的我认为比较合适他的,但在接下来的日子也发现他还是不喜欢穿它。所以每天早晨起床穿什么衣服成了我们大人最头痛的事,每天我给他准备的、放在床边的衣服,只要是他不喜欢的,最后穿在他身上的一定是他自己到衣柜里挑选的,而且是他觉得上下搭配合适的。对此,我只能安慰自己:儿子喜欢画画,是不是对色彩本身就很挑剔?但生活中很多事实证明:他总是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有时老公很热心的帮忙都会遭到他的拒绝,有时因为大人的帮忙还会搞得大家不愉快。诸如此类的事实让我真的很困惑,也很担心他这种习惯不是有个性,而是太自我。长此下去,他的未来让我隐隐不安,也没有把握。

因为小时候自己的很多生活(包括穿衣吃饭)都是父母一手包办,感觉自己今天的性格有太多的顺从和软弱。所以我不敢对儿子有太多的压制和管束,更多的是放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按他的兴趣爱好来。但在现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这样的放手会不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更多的忧虑?

第五篇:是立志还是励志?

最近发现立志的人不多,但跑出来给别人励志的人越来越多,励志书也是越出越多。但考察起来,励志的效果几乎看不出来。还是易中天的见解对: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实话实说,对现在的中小学生而言,不是励志不励志,而是应该泼点冷水,降降温,减减负,让他们健康成长才是正经。

向来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近年来最操心的好像是帮助别人励志了。过去的人讲“立志”,是说自己要树立远大理想,不扫一屋也要扫天下。如今这“立志”变成了“励志”,你要是去书店买一本“立志”的书,连卖书的小妹妹都会说:“大哥哥,你弄错了吧,应该是‘励志’吧。”

是啊,这可不是换了一个字的小事儿,“立志”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励志”则是他人给自己加油了。由自己决定干不干的事情变成了由别人督促着干的事情,最后一定是个扯淡的事情。

就像明朝那个“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无论哪个进谏他、励志他,让他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候要“祖法尧舜,宪章文武”,可他就是不立志,反倒对木匠活有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虽说上帝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天生的禀赋还是各有不同,乃至区别很大的。朱由校皇帝大概因为天赋在于动手能力强,所以他的“立志”也就集中体现在了他对于木匠活的喜好上。晚明时期的家具精巧华美,有钱人家都以采购制作高档家具为时尚,推想起来,当时那些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民间手艺人,就是最有成就的人才了。朱由校也是年轻人,难免喜欢追逐时尚,如此,朱由校会立志当个好木匠也在情理之中了。历朝历代为了江山社稷,为皇子皇孙励志的给力程度不亚于“雷霆万钧”,可播下龙种,收获了跳蚤也是常事。那么咱老百姓家里有点儿文化的靠苦口婆心,没什么文化的靠嘚啵嘚啵嘴,哪个家长没为孩子的成长励过志,可哪个杰出的天才是别人励志励出来的?我励志我的女儿要成为画家,光学费就花掉我两头牛,可如今她在纸上也还不回我一头牛。

如今不仅大人为孩子励志,专家、学者、作家们都开始为天下的人励志,好像这世上就没了“胸怀大志”者,有志的就剩下为别人励志的了。屡屡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的都是励志的书,据调查,广州购书中心励志书多达1300多个品种。那些傻乎乎的家长以为孩子读了这些励志的书从此就有“鸿鹄之志”了,错过了这些励志的书,就都是屋檐下的“小家雀”了。

别说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就说那些为别人写励志的“伪文化人”吧,他如果还有点智慧就不会干为别人写励志书的扯淡事。写励志书,编励志格言、警句,拍励志电视剧的那些人连自己都找不着立志的方向,还能为人家励志吗?易中天对励志的评价是“我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这是摧残人性”。易中天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中励志的含量从古至今都是超标的,从家长到师长,从领导到学者,稍稍混出个人模狗样就喜欢为别人励志了。总是操心别人不成材,可你稍稍崭露头角,保准就是他出来掐尖了。就是当初为你励志的亲人、师长也怕你的志向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当初的励志也变成了当下的拖后腿。

如今的人们哪个不是被欲望摧残得都近乎狂热,我认识一个收废品的小子,连他都想做一天街上的老大。要我说,为了人的幸福指数着想,倒是该为人的欲望减压、放气,套用马斯洛的一句话:励志学永远不会产生奇迹,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觉察!为什么最不用别人操心的事儿总有人为他人操心呢?怪了!

文章来自:99校园网http:///

上一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讲义下一篇: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