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物以载道”设计观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浅析

2022-11-29

文化是产品设计, 乃至所有设计及艺术领域的源泉所在, 失去文化为源泉的设计是无法得到时代认可的死物。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 对于产品设计的意义, 尤其是在商业上功效已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更高的期待。但是当今中国产品设计从教育到理念均沿袭着西方的道路, 而西方的设计理念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 与中国自身文化大相径庭。也就导致了中国产品设计不能体现和叙说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 一些所谓的文化类设计也是碎片化、符号化的涂脂抹粉, 内里还是西方文化思想。这种文化与产品的割裂与中国高速发展发生着深刻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归中国文化本身, 挖掘和追寻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历程中, 汉代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出发点。汉代作为先秦文化的继承者和后代文化的奠基者,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在汉代文化中, 对于产品设计, 即所谓当时的器物设计和制造而言, “物以载道”是其最为重要的设计观之一。现就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及说明。

一、“物以载道”设计观概念简析

“物以载道”一词源于“文以载道”, 出自宋代儒学大师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 徒饰也, 况虚车乎”。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 “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 通过车的运载, 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其中, “道”是主, 是目的和核心所在, “文”是次, 是载体和途径。充分说明和总结了儒家思想中“文”和“道”的主从关系,

文学、艺术是设计的上层建筑, 设计是文学艺术的实际表达。因此,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 “文以载道”的思想便是“物以载道”的设计观。也就是说, 设计像“车”, 是传播和表现表达文化之道的载体和具象化、现实化的形式。设计造物本身不是目的和最终意义所在, 其核心在于其所体现的文化理念之道。这里的道不但存在于设计造物的外观和造型领域, 更体现在功能领域。

“物以载道”的设计观在汉代的器物设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体现出于先秦, 乃至商周时期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这不但体现在其核心之“道”的变迁和更迭, 更体现在“物以载道”设计观由幼稚朴素的不自觉的表现, 发展为越来越明确成熟的自觉表达。

二、“物以载道”设计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物以载道”设计观的形成与汉代文化有着明确和清晰的联系, 正是由于汉代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物以载道”设计观才得以发展和成熟。而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尤其受到楚文化及秦文化的深刻影响。秦所形成的法家为核心来统一诸子百家学说的治国思想, 以及“书同文”、“行同伦”等立足于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大一统思想理念被汉代所成功的承继利用。这种大一统使得中央集权空前强盛, 而维持中央集权,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疆域上进行统一的施政, 势必需要更多的理性而非感性的政策来进行推行, 这也就使得现实主义的理念开始萌芽和逐渐发展。同时由于汉初收到常年战乱的影响, 民生凋敝, 十室九空, 汉代统治者首先面对的便是恢复生产的问题, 因而崇尚黄老道家之学, 讲究“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致力于恢复王朝的元气一切生产生活用度均是从简去繁。

经过汉初五代帝王的修养生息, 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恢复与发展, 并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 黄老之学已经不能契合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 汉武帝颁诏“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统治思想, 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规矩”、“礼法伦常”等核心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功能主义、人本主义、现实主义的设计观念。孔子提出“人治”“德治”和“礼制”精神,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入世, 他认为产品设计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孔子的造物思想带有强烈的现实性, 他认为造物即是为了“明道”, 以“饰”体道, 通过“饰”来进行道德教化, 区分伦理秩序等, 提出了设计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同时, 汉代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 其他各种文化思想在汉代均蓬勃发展, “汉家自有制度, 以霸王道杂之”, 以儒学为正统地位, 将巫术、神学、儒学等思想根据需要取其精华, 兼容并蓄。这些思想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播, 不但著书立传, 更将其思想精髓融入器物设计中, 以器物为其代言, 这种需求和风气进一步推动了“物以载道”设计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物以载道”设计观在汉代器物设计中的体现及浅析

汉代器物设计非常发达和多样化, 较为著名的有汉代漆器、汉代瓦当、汉代铜器以及汉代画像砖和汉代印玺等, 在这些汉代器物中, 无不能看到“物以载道”设计观的明确体现。

建筑作为大艺术和大产品设计, 汉朝都城的建设也是遵从于“物以载道”的设计观。汉长安城未央宫依山傍水, 壮丽非常。汉代班固在《西都赋》中形容:“其宫室也, 体象乎天地, - 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 仿太紫之圆方。”从中可以明确的看出, 在长安城这一“物”的设计中, 充分体现, 甚至是着重体现了“天地”、“阴阳”等文化之“道”。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文化认识“载”于“物”中,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

汉代文字纹瓦当运用线条文字的构成,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美感, 具有印章和书法艺术的精髓又独树一帜。直观的体现了“物以载道”的设计观。不论是“长乐未央”和“寿与天齐”瓦当这样的宏大愿景, 还是“冢”瓦当这样朴素的愿望, 都是将自己的思想之“道”载于遮蔽风雨、高居屋顶的瓦当这一建筑之“物”上, 实现了功能形式和文化的完美统一。

如果说汉代建筑和汉代瓦当所表现的“物以载道”设计观还更显抽象的话, 汉代铜器更是这种设计观的更加直观的范例, 不论是汉代著名的“长信宫灯”还是“雁鱼铜灯”、“铜牛灯”都是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灯光方向的自由调节, 烟尘的过滤与收集, 部件的可拆卸性, 都是儒家人本思想之“道”载于“物”的体现。

四、总结与启迪

“物以载道”设计观不但是汉代器物设计的基础设计观之一, 更是之后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核心设计观念。中国的现代产品设计同样要秉持“物以载道”的原则, 坚持产品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表达, 言之有物, 有物言之, 不矫揉造作也不堆砌浮夸。坚决避免文化运用的碎片化合表面化, 在设计之初便确定和理解所应表达之“道”和所用载道之“物”, 明确主次, 不为设计而设计, 使得“道”“物”融合, 和谐圆满。使使用者可以在产品以及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体会到文化内涵之所在。

摘要:本文从汉代文化内涵和现代产品设计的关系出发, 通过文献调研及实地考察, 初步提出并探讨了汉代“物以载道”产品设计观的概念意义、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以及其在汉代器物设计中的具体表现。进而对现代产品设计的“物以载道”设计观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以期对于中国文化内涵指导下的现代产品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迪。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物以载道,汉代文化

上一篇:从具体案例看小班初期角色游戏的特点和组织下一篇:从业主的需求谈居住空间的景观照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