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典诵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第一篇:经典诵读教学论文

开展经典诵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 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将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开展经典诵读,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 经典诵读 语文教学 丰富内容 提高素养

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阅读应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经典科目的阅读尤为重要,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只有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人。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调查发现以下教学误区:1.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迷茫状态;3.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把古诗词用白话文翻译一下,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4.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以致产生厌恶心理;5.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学习和借鉴。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地深入感受。2.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局限。借网络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切勿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我在探究古诗词教学方法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彩虹”总在“风雨”后

有了名师的引路,有了他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中有了以下策略。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使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3.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从而入境悟情。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通过文本语言得以体现、发展。

4.联系生活,模仿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调动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古诗词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美文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何选择诵读的文章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可读性、有益性、适应性是选择文章的重点。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会阅读,学会从中汲取营养。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0(34).

[2]刘福柯.阅读经典美文,创建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2010(11).

[3]周明浩.精彩课堂来自教师的有效理答[J].教学评价,2012(1).

[4]陈志刚.语文课堂教学新探[N].学知报,2010.

作者:朱国义

第二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摘 要】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小学 经典诗文 诵读教学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涵养,传承经典文化

中国经典诗文是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文中鲜明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涵养。而且,小学生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如果长期坚持诵读,以至于终身不忘,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表达能力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都曾经记载了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开发儿童智慧的益处。同时,诵读经典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促进道德教育,浸润人生

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就是要培养学生传统道德的观念,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心灵保持纯净,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而开展经典诵读恰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经典诗文诵读的措施方法

(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在教室、楼道、操场合适位置张贴优美的诗文、经典诵读宣传语并定时更换,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够与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二)利用每周经典诵读课,对学生进行学法、读法、理解等方面的有效指导,以促进学生形成自读自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由当天值日班长带领全班学生背诵经典诗文;做完课间操后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诵或轮背、赛背等;放学站队诵经典出校门……

(三)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在家庭中也营造诵读氛围。

(四)学生人人专设经典诗文积累本,以班级为单位给积累本起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内容不能单纯积累,可诗配画、装饰……

(五)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以便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指导方法

(一)挖掘教材,引导方法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教学中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二)引导巧背,“量”的积累

1. 表演体验法

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学生背诵《书湖阴先生壁》,当背到“手自栽”“排闼”等这些词语时,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2. 图画展现法

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古诗,可引导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来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如指导背诵《小池》时,逐句画出“泉眼、泉水、树阴、太阳、小荷、蜻蜓”,可以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头脑中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不但背得快,而且背起来也是言之有物。

3. 故事引导法

有的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譬如:《七步诗》《寻隐者不遇》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诵读前,先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明白了诗的大意,背诵起来诗中的句子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眼构成的了。

4. 多种形式融合法。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画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四、经典诗文诵读取得的成效

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

[2]王松泉.阅读教材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33).

[3]王丽娟.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86.

作者:苏亚红

第三篇:经典吟诵: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文言文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文言文教学的困难性较大。教学实践证明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如此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仍旧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诵读效率,使诵读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在对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经典 诵读

诵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广泛的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当中,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1]。诵读是一种用表情、情感和声音来传递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古今对诵读的要求并不相同,古人要求对文言文多读、苦读,而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诵读的渐进性,并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2]。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旧会出现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对诵读教学内涵的曲解、单一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重理解、轻吟诵的现象,针对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方式,对提高初中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诵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文言文语言简练且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其内容多为抒情,是作者情感的聚合体[3]。人的情感中蕴含着生命的节律,生命的节律通过节奏在文言文中表现出现出来。文言文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关注于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文言文的文字美、语言美和节奏美,通过音乐带来的韵律来将本不能“言传”的内涵“意会”出来,在诵读中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语感是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词语、句子表达的理解,以及使用习惯的反应,即对语言文字的感知[4]。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文字、语言的训练核心,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训练。文言文深刻的内涵需要学生依靠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来形成感悟。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能做出敏锐的反应,语感较弱的学生则无从高感知。语感的高低由语文素质来决定,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感的强弱。诵读能力强学生语感就强,诵读能力弱的学生,语感自然较弱,因此培养学生语感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能力,而训练学生诵读能力,则成为培养语感的必要手段。

(二)诵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心均在思维的引导下工作,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文字内容发生共鸣,并以语言的形式不断的刺激学生思维,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的心领神会,仿佛已经走入了作者的意境。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理解和掌握其中内容,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涉及到的几个重要人物进行解读。因此在改课学习之前以“三顾茅庐”来引出出师表中两个重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并从典故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后学生进入情境,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并对《出师表》中诸葛亮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诵读文言文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课堂上朗朗的诵读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三)诵读教学能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内容都是精品,学生如果将教材中的文言文悉数掌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语言材料,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文言文中许多内容都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出师表》、《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等,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的诵读,便于掌握其中的精髓,便于日后的活学活用。

(四)诵读教学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初中文言文诵读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用诵读教学方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需要达到三个境界,分别为语感、文感和责任感。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在读准确、读明白的基础上读出语气,体味其中的情感,最终形成语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懂文意,领悟诵读技巧并读出文气,最终形成文感。例如在《爱莲说》一课中,教师在诵读环节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段要使用陈述的语气进行诵读,并且在菊、牡丹、莲之间要有停顿,需要注意的是牡丹之后的停顿要长,随后再读“予独爱……”,“之”要轻读,将这句话中莲的生长环境、品格、形象的层次感读出来;第二段要用议论的语气来读,针对菊、莲、牡丹的品格需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诵读,前两句轻读,后一种要重读,“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用惋惜、感叹、讽刺的语气诵读。在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文中精神,与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最终化为自身情感和意志。

二.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对诵读教学内涵的曲解

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两点:第一,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独立时间来领悟和内化文言文内涵和情感;第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后能主动消化文言文知识。显然这两点在现代语文课堂中并没有实施,究其原因在与古今文化环境的差异。首先古今对文言文学习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古代读书人学习文言文力求以此安身立命。现代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目的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品味其中民族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不难看出诵读教学在古代文言文学习中尽管“耗时费力”,却能一以贯之的坚持,而在现代初中课程学习繁重的环境中,逐步的边缘化。其次文言文的学习与应用在古今生活中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古代文言文有独有的语言环境,并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而现代文言文学习缺乏整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文言文是诵读教学法也缺乏可施展的空间。加之现代教育理念对“创新”的推崇,导致诵读教学这种典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被扣上了“死板”的帽子,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将诵读等同于背诵和默写,失去了诵读的“口诵心惟”的精髓。

(二)单一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重理解、轻诵读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成绩评判学生优劣的教育制度难以根除,因此在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评价中人就存在单一性评价的情况,这种评价体系导致教师重理解、轻诵读的情况较为严重。古代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师生们一起诵读诗文,教师对诗文本身的解释和指导较少,更多的是用简练、浓缩、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现代文言文教学,教师以量化标准来强调“熟读背诵”,导致文言文课堂中“之乎者也”声起,学生却不知所云为何意的现象。导致诵读教学评价单一化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学的功利性,从本质就轻视了文言文诵读教学。

三.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一)更新理念,重视诵读

“熟读精思成诵”并不等于机械背诵,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需要通过识记来完成,文言文诵读教学的作用不局限于此,诵读更是要求学生将音义统一,而非单纯的通过机械背诵掌握声音,不解其意。朱熹指出诵读要做到“四到”,口、眼、耳、脑均要到位,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诵读。文言文诵读教学重点在于整个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调动感官来参与诵读,并在独立品鉴、阅读、理解、领悟的过程中,对文言文有各自的解读。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播,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观点,并通过内化理解后成为独有的感受。

(二)悉心指导,多元评价

文言文诵读教学对学生诵读要进行积极的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诵读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诵读效果至关重要。教师的诵读指导对学生的诵读行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在教师制定的标准下进行诵读,避免了诵读的随意性,提高了诵读的效率。

文言文的诵读方法很多,如:停顿法、节奏法、韵律法等。其中文言文诵读停顿法要进行系统指导,可通过句意、句子结构、来划分停顿。例如《曹刿论战》的正确停顿为:可/以一战,但在实际诵读中常常会错误的停顿为:可以/一战,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将“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可以”一次。根据句子结构和成分划分停顿,要考虑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例如:《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动宾之间的停顿,如《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根据句中转折连词停顿,如《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用成绩来评价文言文诵读教学效果的方式,而是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关注于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及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评价学生《出师表》的诵读时,教师除了“读得不错”“读得好,有很大进步”之类的评价语,之外还指出了为什么好和好在哪里,如,读得流利,停连恰当,重音准确,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等。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评价重心从知识获取转变为能力提升,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评价的核心内容。

初中文言文学习障碍可以通过诵读方法来突破,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继承和发扬诵读教学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诵读法,通过文言文诵读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达到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和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洪辉.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诵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117.

[2]王颖.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6,3(38):381-382.

[3]楊静.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4]徐丽华.“诵读”“背记”“赏析”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50-51.

[5]次旦卓玛.关于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对策的思考[J].学周刊,2012(17):189.

(作者介绍:刘东生,本科学历,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刘东生

上一篇:旅游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电话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