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 -------以雅戈尔收购新马为例

(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选题的依据或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2008年1月7日,“2007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闪亮登场,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巴科泰尔运营商、中国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国家电网竞购菲律宾电网等10个标志性并购事件当选,纵观十大并购事件发现,其中7宗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亮剑‟的典型代表。由此吸引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兴趣。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流动性过剩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加速,在外资并购风起云涌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戏连台上演。正如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的评价“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格局开始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普华永道企业并购部总监赵亮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购的天平不会永远向一边倾斜,而是寻求平衡”。

毋庸置疑,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和活动在逐年增加,中国企业开始与国际直接对接,与外资企业在同一个价值链条上对抗。

此外,与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收购等演变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倾向于直接通过资金并购。在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的情况下,并购战略的制定、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以及并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等问题,摆在了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的面前。

2007年,在美国次级债的影响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国内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贷款利率提高等因素。因此,在投资成本上升、市场前景不明朗和盈利预期下降的三重考验下,研究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纺织等行业如何“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一个具有民族经济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并购至今仍然是一个迷。虽然并购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公认成功的并购模式值得借鉴。由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不长等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有关并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或者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方面,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相对不足。

有关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条件是否成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代是否到来,中国企业要不要进行海外并购等问题,到至今仍然存在争论。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的选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后的整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等课题来进行研究,必将为中国目前实实在在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意义。

不同于以往发生在汽车、能源、家电、电信、IT、机械等行业的海外并购案例,选取最新发生在服装纺织行业第一次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来进行研究,对我国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纺织行业如何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进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2008年,全球服装行业面临结构性大洗牌。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影响进一步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等因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大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产业资源重组、梯度转移、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化解危机,取得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三、 研究目的及内容(课题研究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的程序)

1.研究全球跨国并购发展的实践及理论问题,包括跨国并购的涵义与类型,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全球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历史演进。

2.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现状、特点。研究并购有关的动因理论、整合理论,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

3.对服装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案例研究,以雅戈尔并购新马为例,对其海外并购的战略、过程、动因等进行案例分析. 4.雅戈尔海外并购的启示(有关尽职调查、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选择、时机选择、整合建议等)。

四、 研究思路(对研究过程的基本构思、对如何研究的具体设计和构想)

1. 研究并购理论特别是对跨国并购理论进行重点研究,包括国内外并购的历史和类型和现状、并购动因理论、并购整合、并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并购风险分析和防范对策等一般理论。

2. 选取服装行业雅戈尔海外并购进行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 3. 结合案例分析海外并购的启示或建议。

五、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及局限与不足

a.研究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购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文献分析法,结合书籍、书刊、学术论文、新闻媒体报告,对现有并购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研究和数据分析、图、表相结合;查阅上市公司年报、相关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统计数据;收集历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并进行分类与统计; 4. 数据来源:文献资料(图书馆、网站、公司)、现场资料(问卷、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

5. 文献资料收集对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支持本论文观点的理论、研究结论与本论文不同的、对研究课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

b.论文创新点:

1. 选取最新发生年在服装企业海外并购进行案例分析本身就是应用性创新;

2. 对有关海外并购战略、目标选择、整合理论、风险分析和防范对策进行总计和拓展,属完善性创新;

3. 针对对有关海外并购时代还没有到来、条件还不成熟的判断,大胆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局部活跃时代已经到来,有批判性创新;(局部活跃?)

2 c.局限与不足:

1.没有进行绩效研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受市场有效性 制约),满足要求的样本数量少(海外并购历时不长),很难采用事件研究法(短期效应)或会计研究法对海外并购进行长期绩效研究; 2. 3.

六、 理论综述(阐述、归纳和概括现有理论,为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

七、 写作大纲(列出章、节、目三级标题)

中国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研究 ——以雅戈尔收购新马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的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跨国并购概述

2.1国外跨国并购的概述

2.1.1国外跨国并购的历史回顾 2.1.2国外跨国并购的现状 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概述

2.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回顾

2.2.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格局

2.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特征和趋势 第3章 跨国并购理论

3.1跨国并购理论概述

3.2国外跨国并购动机理论

3.2.1国外跨国并购动机理论综述

3.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机分析 3.3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第4章 雅戈尔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4.1并购背景分析

4.1.1国内外服装行业背景分析

4.1.2雅戈尔背景简介

4.1.3 KellWood背景简介 4.2雅戈尔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4.3并购过程分析

4.4 并购之后的整合风险分析 第5章 雅戈尔海外并购案例的启示

5.1 并购战略的制定 5.2 目标公司的筛选 5.3 并购时机的把握

第6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面临的问题 6.2对策

第7章 结论、讨论与局限

八、 参考文献(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大众媒体相关报告及网站资料)

九、 拟收集和分析的数据

1.2001或更早年至2007年历年发生的主要海外并购事件列表(时间、收购方、被收购方、收购方式、金额、收购事件简要描述);

2.2001年或更早至2007年历年海外并购的数量占所有并购事件数量(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与海外并购的数量 之和 )的比例;

3.历年海外并购占我国FDI(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分析; 4.历年十大并购事件;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产业结构(按金额);

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全球跨国并购产业结构对比图; 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按金额) 8.历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

第二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小编推荐)

中企海外并购

成功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海外布局,辐射全球

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

2009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的快乐之旅。

百度:挑战核心技术

2007年,百度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经过短短1年发展,百度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百度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互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 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之一。自2001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华为2002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不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借助国企当跳板

2009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日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外矿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中的优势。

中石化、中海油:创造联合收购新模式

2009年7月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这笔交易是自中海油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资产。业内人士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力量最大化,避免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点评:我国央企是与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中流砥柱。而央企的联合收购,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同时,也使西方国家对央企的强大实力和独特行为方式的加倍关注。

葛洲坝: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葛洲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点评:葛洲坝集团在对外承包工程中屡战屡胜,得益于它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工程项目承包市场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完整的规划和统一实施的策略,在市场定位和项目管理上的经验。

失败案例

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

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

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点评: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减值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

点评: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工会文化认识不足,乃至于在收购后两个企业的文化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

点评: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但力拓集团却在2009年6月5日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点评: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而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斥。

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成立于1873年的西班牙。Rio Tinto是西班牙文,意为黄色的河流。1954年,公司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业务。1962年至1997年,该公司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力的矿业公司,并在2000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被称为铁矿石三巨头之一。力拓集团总部在英国,澳洲总部在墨尔本。 大事记

1、平安收购富通浮亏157亿人民币

中国平安保险于2007年底斥资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陆续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总计4.18%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初,平安又宣布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然而,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富通集团遭遇巨大流动性压力,富通股价大跌。短短几个月,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浮亏了高达157亿元人民币。面对压力,平安不得不宣布放弃收购富通的计划。但2008年一年间,平安保险在投资富通上的账面亏损已超过90%,平安为其“看走眼”付出了巨额代价。 富通银行成立于2000年3月21日,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富通银行是由比利时通用银行(Generale Bank)、荷兰Meespierson银行、比利时Aslk/Cger Bank储蓄银行与荷兰Vsb Bank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合并组成的欧洲银行。

富通银行的母公司富通集团(Fortis Group)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Benelux)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在200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富通集团资产排名第24位。在2004年《福布斯》世界500强中,富通集团在销售、利润、资产及市值等指标的综合排名中,荣列全球金融服务商第38位。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升至第14位,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升至全球第二位。

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2、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身陷罢工浪潮

作为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第一案,上汽在2004年10月与韩国双龙汽车达成收购协议。此后,上汽又在二级市场增持双龙股份,取得绝对控股权。但是不久后,上汽就陷入了无休止的罢工风波中。

尽管上汽为了挽救双龙进行了多种积极努力,但未能取得成效。无奈中,双龙董事会于2009年1月8日决定向有关部门申请企业“回生”流程。这是各方为挽救双龙所作的最后努力,但其结果也相当不乐观。在韩国的法律体系中,回生程序仅次于破产,如果企业进入回生程序,那么股东的股权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也预示着上汽与双龙的“联姻”或将走向尽头。

3、中投公司投资美国黑石30亿美元缩水一半

2007年5月,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尚未正式成立,就开始了其第一笔投资,中投以每股29.605美元、总计约3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第二大私募基金公司—黑石公司近10%的股票。

然而,投资后的中投公司时运不佳,几个月内,美国黑石股价不断下跌,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截止2008年初,美国黑石公司的股价已跌至14.580美元,这恰好是中投当初购买价格29.605美元的一半左右,中投公司30亿美元投资已经缩水过半。有专家分析指出,中投对于黑石的投资股份锁定期为四年,四年之后的行情如何现在已很难预料。

4、中铝公司介入两拓合并案,入股力拓致80亿美元亏损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公司突然介入必和必拓公司与力拓公司合并一案,中铝于当天发布公告宣布,已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了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现有股份。

此次交易收购价约为每股60英镑,总对价达到了140.5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由此,中铝成为力拓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以当时股价计算,必和必拓至少要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4股换1股,才能达到中铝的收购价格。

接下来的几个月,市场行情逐步恶化,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成本负担致使必和必拓公司宣布放弃对力拓公司的收购。两拓合并失败消息一出,力拓股价便应声而落,一度跌至15英镑每股。这与中国铝业公司60英镑每股的买入价格相比已经跌去了45英镑,跌幅达75%,中铝公司浮亏已经超过80亿美元。

中铝并购力拓事件全过程 中铝并购力拓事件至今经历了首期注资、再次收购和参与配股三个阶段。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中铝首次注资力拓为第一阶段并购事件。2008年2月中铝集团携手美国铝业在市场高峰期以近每股59英镑的价格斥资140.5亿美元合作收购力拓英国公司12%的普通股股份,并持有力拓集团9.3%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其中,美国铝业以认购中铝新加坡公司债券形式出资了12亿美元,其余128.5亿美元均为中铝出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截止到2009年2月,中铝首期投资已经浮亏了70%以上。与此同时,中铝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注资计划。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主动斥资195亿美元将其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3%增至约18%。2009年6月5日,力拓单方面宣布撤销中铝第二次注资的协议,这就宣告原本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海外投资交易彻底失败。而按照双方签署的协议规定,力拓只需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毁约费。 中铝第二次注资失败后,整个并购事件并没有完结。第三阶段事件是中铝参与力拓“152亿美元配股融资”方案。经证实,中铝至2009年7月1日已出资近15亿美元,全数执行力拓新股认购权,以维持现有的持股比例,摊低此前斥巨资入股的成本。以此时力拓英国公司收盘价每股21.7英镑计算,中铝仍然浮亏近90亿美元。 5.TCL TCL算得上一位勇敢的骑士,从1999至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国际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1999年,TCL将越南作为其国际化的第一块滩头阵地,掌门人李东生率领彩电业务血战18个月,亏损18个亿。出师不利,给TCL的国际化进程抹上了一丝阴影。接下来TCL将目光转向欧美,连续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收购战:2002年,首先收购了具有113年历史的德国施奈德家电生产厂,结果是欧美战场首战失利,施奈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李东生踌躇满志地收购了大名鼎鼎的汤姆逊,结果还是亏损;9个月之后,不解恨的李东生又将阿尔卡特手机纳入囊中,与阿尔卡特集团成立T&A合资公司,结果更是尴尬,合资公司一度处于混乱和失控状态,后来TCL只好咬咬牙,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全盘收购,结果仍旧是亏损。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行动制造了惊天动地的轰动效应,也创造了世界企业史上罕见的自杀式扩张奇观。李东生从此让天下英雄为之侧目,知我者谓我执着,不知我者谓我蛮干。

第三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馅饼还是陷阱?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背景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2-02-08 14:49:2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十年时间,在这期间里,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并购的道路。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柳工宣布并购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潍柴集团获得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今年以来连续几桩海外并购案证明,中国企业正在大踏步的“走出去”。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又给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似乎是低成本“走出去”的有利时间点。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内企业纷纷开始了并购历程。联想收购日本NEC、海尔集团和日本三洋电器集团正式签署收购协议、中石化与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海航集团收购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就有4例,但2012年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5家中国企业进行了海外并购,另外还有一家企业正在洽谈收购事宜。

德勤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均创新高,合计发生98宗并购交易,涉资353亿美元,其中资源能源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来讲,美国和西欧仍然是并购的重点区域,澳洲、非洲并购案例频现。

德勤并购交易服务合伙人罗伟雄指出,中国企业热衷海外并购主要目的为获取新的技术实践、获取资源和资产以及拓展海外市场。在不同的地区所面临的困难不尽相同,欧美地区的主要挑战来自于文化差异,而对于所收购公司也会担心不出售其资产;而东南亚地区,对于买方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多为质疑,法律的执行方面要素也比较参差不齐。

罗伟雄认为,在欧美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尽管资产价格相对之前并不便宜,但会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造成困难。纵使企业的估值和经济危机时候相比较高,但中国企业看重的是收购以后的价值,如果对以后发展有大的贡献,会继续购入海外资产。

德勤华南区并购融资咨询服务主管杨文忠认为,在欧美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有更多的经营活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虽然收购成本有所增加,但未来收益更大,买入有前景的企业还是必选之路,看好欧洲并购市场。

中国企业在普遍缺少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如此毅然决然进行海外并购,究竟是何心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利是弊?现在是否是企业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企业又该如何平衡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成功的并购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与因素?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又带来怎样的启示?

第四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及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及风险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加快。随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企业失利甚至“交学费”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研究并了解海外并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我国海外并购的现状,结合案例,对海外并购的动因及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海外并购的风险及损失。

关键词:海外并购;动因;风险;措施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带动下的迅猛增长,许多中国企业也跻身于国际投资的热潮中。联想成功收购IBMPC业务,TCL并购连续亏损屡败屡战,吉利汽车成功并购沃尔沃,中铝公司介入两拓合并案致80亿美元亏损,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身陷罢工浪潮,海外并购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海外并购方式投资呢?企业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并购,不盲目投资,减少损失?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风险因素?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企业并购通常是指一个公司吞并一个或多个公司,或者两个或多个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公司的行为。而海外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本国企业购买国外企业的股份或者是出资购买国外企业的现有资产,从而达到控制国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并购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其动机决定着目标企业的选择、并购模式的安排以及并购后企业整合的方式,从而影响着最终的并购效果。不同的企业海外并购 的动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结合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综合来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如下几点主要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革命也为海外并购提供了技术上支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结

1构化发展使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为海外并购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压力。首先是企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压力增大;其次产品发展周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动力也提高了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便利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海外并购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历程的必然选择。

(二)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相当部分跨国并购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对其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其能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跨国并购。例如,产业政策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产业发展顺序作出规定,并为企业提供指导性方向;金融政策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信贷和利率优惠,让企业的资金运转顺畅;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优惠,采用多层次差异性税收政策,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用投资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在并购时的资金负担。

(三)规避贸易壁垒

由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国内的家电、纺织和服装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减缓,生产能力过剩,盈利机会减少,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但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对象。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至7个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为此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实施海外并购,使原来的出口商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和销售,从而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寻求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四)获得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技术力量薄弱一直是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竞争的重点由生产领域逐渐转移到技术创新领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原来的降低成本转变为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一些企业在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勇敢的尝试。例如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的PC业务。此次收购联想不但获得了IBM在PC业务上的所有客户关系、销售渠道、生产设施等,更为重要的是联想通过并购获得了IBM的PC所有研发力量和专利。

(五)获取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支撑,自身的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就得把目光投向海外。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源于对海外稀缺资源的收购,这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延伸与体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全面进军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等石油储备丰富的地区,体现了中国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他们的收购行为正是构筑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具体措施。其他国内不可获取的资源也可以由设在国外的中资控股企业获得。 如我国在澳大利亚投资建设的铁矿,每年为我国宝钢等沿海钢铁基地提供数百万吨高品位铁矿石供应。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一)政治法律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政治法律风险。由于跨国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性,各国根据海外并购往往会依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法 律和法规,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稳定,以及国内企业的利益。跨国公司在实施海外并购时,会遇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制约,产生政治法律风险。

(二)社会环境风险

海外并购涉及到被购企业所在国的工作习惯、社会习俗、政府、媒体、工会及非政府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仅在并购过程中,而且在并购成功后企业经营过程中,仍会发挥作用。如果对这些因素疏忽, 哪怕只是某些小细节上的疏忽,也很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三)整合风险

整合风险包括经营业务整合、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要把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发展战略的公司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关系到并购的成败。由于不同企业发展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因而产品经营战略也不同,只有有效整合,融为一体产生协同效应,才能最大的体现并购的价值和效益,如果战略分离,必然影响公司的整体运作和发展。

(四)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其中包括融资、金融、定价、债务、反并购等多重风险。企业进行

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使用大量自有资金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增加投资风险;发行股票或者借贷筹资,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筹资能力、还债能力。如何适当安排债务资本和股本资本、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自有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目前国际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利率汇率波动频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同时,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此外,收购企业一般也要收购其债务,它不一定体现在收购价中,但会体现在收购后的经营中,会给日后的经营活动带来负担。所以必须清楚地了解被购企业的债务情况和对外承诺,在谈判中做好债务安排,化解债务风险。

(五)管理风险

跨国并购中,中国企业会面临与海外公司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法人治理结构不同的问题,而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难以迅速改变。如果管理者面对新的治理环境,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及时变革管理理念,沿用过去的管理经验和做法,直接移植管理制度,将会使企业管理成本会大大升高,影响管理效果。

四、案例分析

2009年8月中国石化集团以82.7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Addax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2008年Addax 的总收入为37.62亿美元,净利润7.84亿美元,负债总额为28.65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1.01%,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Addax石油公司油气资产结构合理,品质优良,剩余石油储量及产量规模较大,油气增储、增产潜力较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巨大,特别是在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变革中,能源需求矛盾日渐显现。收购Addax石油公司,对改善中石化集团的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海外油气资产结构,实现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积极的意义。Addax石油公司

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Addax所拥有的油气资产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中东地区。收购Addax石油公司有利于利于中石化实现其战略目标,并加强其在西非和伊拉克地区的业务,提高资源储备,增强石油开采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有利于增强中石化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加快其全球化发展步伐。

中石化的收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收购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政治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Addax石油公司位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石油资源,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引发的问题。一直以来,库尔德就像是伊拉克中的一个独立的世界,与伊拉克政府不相容,中石化对Addax的收入,令中石化被伊拉克政府列入了黑名单且无缘第二次招投。中石化收购总价为82.7 亿加元,相当于72.4 亿美元,中石化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用人民币兑换加元向银行贷款支付。2009年以来Addax公司的负债增多,这无疑给中石化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压力。中石化方面承诺收购完成后,继续保留了Addax石油公司原有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很好的化解了文化差异问题。

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措施

科学的预测并合理的规避风险,可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在海外收购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完善有关跨国并购的支持和服务体系,企业应该进行全面自我能力评价;重视政治力量,使用公关技巧,化解政治风险;认真研究目标企业过的法律法规;明确战略目标,审慎科学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目标企业做深入研究;采取合适并购方式和融资方式,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对目标公司进行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估;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提高自身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注重并购后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规避海外并购的风险,避免和减少收购方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严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3(3):13-14.[2]高江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浅析——基于TCL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

[J].商品与质量,2012(S6):88.

[3]刘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其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06(380):101.

[4]王黎明,宋明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5]邓欢英,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6(4).

[6]王宛秋,刘美艳.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林忠礼,傅仰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2).

[8]唐锦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11(6).

第五篇: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论坛

“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论坛”在凯迪赫菲庄园举办

文、刘欣

据悉,王菲在与李亚鹏的婚姻解体后,为大女儿窦靖童在香港办理了信托,通过信托将资产传承给女儿,保证其今后的生活、教育等各项开支费用源源不绝。至此,“家族信托”模式进入更多高净值人士的视线。

家族财富传承是一个超越国别与时代的世界性的难题。在日前举办的以“家庭信托与家族企业海外并购”为主题的“2013沪港企业家财富沙龙”上,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专家洪曦向与会的企业界人士发出警报:中国高净值人士以55—7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士为主,这些“富一代”已经处于交接班时期。而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0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至第二代,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继续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洪曦说,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从1934年便开始为后人设立了一系列信托,在信托委员会和别名“5600房间”的家族办公室的打理下,老洛克菲勒当年积累的财富已传递到家族第六代成员。洛克菲勒家族中有能力的人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大部分人则定期从信托基金中获得一笔生活保障金。洛克菲勒家族几乎没有争产风波,直到现在家族成员仍会定期聚会,很好地沟通。这就是家族信托的财富效应。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信托法》,信托财产一经设立,在法律上就独立于委托人、受益人的其他财产,信托财产不会被列入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破产、遗产和债务追索查封,从而实现财产独立与安全隔离——即能够有效防止不良债权人对委托人的恶意侵占,受益人以外的其他人也无法通过法庭判决来争夺信托财产,避免相关法律纠纷。

在本次沙龙上,普华永道合伙人、企业融资与海外并购专家鲁俊介绍了当前家族企业赴海外实施并购的现状和案例,并由此提出一些技术性建议。

鲁俊说,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快速获取核心资源、克服地区市场的进入障碍,战略性并购必将成为国内民营企业最常见的战略举措。

目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从过去限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向积极鼓励和对重点企业特别扶持,进一步确立了境外投资的产业鼓励方向,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快步伐进一步满足企业并购贷款的需求。鲁俊认为,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正面临海外并购的空前良机:海外资产价格贬值,某些原本不向中国大陆开放的高科技、现代制造业企业开始接纳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去年以来,万达、海航、复星等国内知名企业已经陆续加大了海外并购的力度。

上一篇:中国农业银行分行编号下一篇:中国移动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