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留守儿童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梅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也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达6000余万名。他们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等,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这一群体未来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和融入社会,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梅州市为例,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获得1327份有效样本。然后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育的指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通过描述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和对比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在学校教育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对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影响大,其数学成绩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语文和英语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另外,留守儿童在品德、在校表现、对知识的态度等方面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影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因素包括:第一,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单方外出对儿童的各科成绩均无显著影响。父母双方外出对儿童的数学成绩有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语文和英语成绩上并无明显差异。父母在外时联系的频率对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母亲联系越多则成绩越低,而父亲联系越多则成绩越高;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父母与子女联系内容不同所致,母亲联系内容多是生活方面,而父亲更加关注学习方面,但这尚需进一步讨论。监护人类型对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有显著影响,表现为:由父辈监护(非父母的父辈)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显著低于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成绩,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寄养在非父母的父辈家中,其所得到的照顾和关心并不如其直系血亲的祖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程度高;因为非父母的父辈还有子女要照顾,所以难免疏忽对寄养在家中的留守儿童的照顾和关心;而直系血亲的祖辈会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以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失。监护人学历对儿童的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留守儿童样本回归模型中并不显著;监护人监管强度对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留守儿童样本回归模型中也不显著;这说明对留守儿童而言,监管人学历和监管强度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第二,在学校因素方面,学校条件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学校条件越好,则儿童的成绩表现越好。第三,在社会因素方面,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对辍学现象的认同程度对其成绩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儿童对物质比道德重要观点的认同程度对其各科成绩均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在留守儿童模型中并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扶持留守儿童政策、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频率;学校教育

学科专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分布

1.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及影响因素

1.2.3 农村留守儿童政策梳理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准备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儿童

2.1.2 教育

2.2 基本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设计

3.2 数据来源

3.3 样本统计描述

4 梅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基于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4.1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及影响

4.1.1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类型

4.1.2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

4.1.3 父母外出对子女带来的影响

4.2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4.2.1 上学年龄

4.2.2 学习成绩

4.2.3 学习目的

4.2.4 品质道德

4.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和学校认知

4.3.1 在校表现

4.3.2 与老师的交流

4.3.3 对学习的态度与认知

4.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家庭经济条件

4.4.1 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别

4.4.2 监护人文化水平

4.4.3 对学习的管教程度

4.4.4 家庭经济情况

4.5 留守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4.5.1 辍学现象及看法

4.5.2 对贫富与品德的看法

5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选择

5.1.1 变量说明

5.1.2 实证模型选择

5.2 实证分析

5.2.1 留守与非留守成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2 各类型留守儿童成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6.2.2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6.2.3 补足家庭教育的短板

6.2.4 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6.2.5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字时代广播电视论文提纲下一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