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之关系

2022-09-11

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到目前为止, 这一基本路线已经坚持了整整40年, 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收入也突破八千美元,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新时代又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已然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红线, 展示了我党的立场和情怀。相隔约40年, 两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 两者的关系如何理解, 如何把握, 这是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物质前提

经济建设位于五大建设之首, 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路径、手段, 为“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必备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无产阶级专政重创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和工农业经济发展, 苏联先后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更印证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如果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把老百姓的生活解决好, 那么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失去竞争力的社会主义, 而失去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其执政政权也会受到瓦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三大正确判断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上, 从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中国各族人民才开始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中国封闭了近百年的大门才开始逐步打开, 开启了全球化的征程。40年间,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新时代又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十九大做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而现实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以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水平为横向参照或标准的, 在开放环境下, 要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做好经济建设,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可以看到,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初心和使命, 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就绝不能停在口号, 止步于思想, 要落到实处, 就需要搞好经济建设, 提高经济实力, 为党的各项其他事业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题中之义,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物质前提。

二、“以人民为中心”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发展方向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要依靠人民;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通过共享发展使得人人享有经济发展成果, 让“以人民为中心”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发展的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红线, 始终铭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无数实践证明, 开放倒逼改革, 通过开放中国才开始真正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理论理性地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 开始与不同国家及地区开展真正的全球化贸易, 在入世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作用下,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以脱贫攻坚为例, 40年间中国减贫脱贫速度超出全球平均水平, 8.53亿人口成功脱贫, 超过全球减贫总规模的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20年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例如一定时间内强调效率、忽视公平, 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有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整体上升态势, 如2003-2012年连续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均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 2014-2017年的基尼系数尽管有所变化, 但总体仍高于0.4, 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值得重视, 而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们的合作意愿和收入分配状况有一定关联, 一旦人们清晰地感知到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合作意愿就会明显降低, 而不断下降的合作意愿必然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不平等, 这将十分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如为了尽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发展落后的生产, 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生态压力明显加大, 沙尘暴、雾霾、水污染等就是佐证, 这也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其他诸如区域发展、公共服务不平衡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可以说, 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 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人的位置并未获得真正的重视,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始终铭记, 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亟待重申, 为此, 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这是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 需要时刻谨记, 贯穿实践。十九大再次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并将这一思想写进党章。

可以看到, 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都是人民, 人民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根本动力和源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通过努力将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经济建设才有了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方向。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两者一脉相承, 缺一不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两者一脉相承, 缺一不可。其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路径, 其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进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而“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事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追求,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不矛盾, 两者不分轻重, 同样重要,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这就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经济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注重人文关怀, 经济制度的设计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在目标上统一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在内容上对接经济产业和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五大建设的各项指标体系;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 要始终以经济发展的灵魂——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强调科技创新、知识技能的动力, 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战略措施上, 不断推进诸如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创新等相关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问题导向, 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 在保证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下, 特别要做好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工作, 这是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紧迫任务, 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同时, 要进一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同为“中心”, 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两者的关系如何理解, 如何把握, 这是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认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两者一脉相承, 缺一不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路径, 其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进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而“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事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追求,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不矛盾, 两者不分轻重, 同样重要,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关键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关系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018-3.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7-10-28.

上一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一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