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讲座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于丹教授讲座范文

读于丹教授

读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作为教师的我,这个职业决定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牺牲和奉献。这时我就想想于丹教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 。假如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四周那些工作悠闲,工资优厚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假如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我想是能够从学生点滴的进步,从学生们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从家长们一句真心赞美的话语,你就会深切深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快乐。真正做到:选择了教师这职业,我终身无悔!

作为教师的我,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有种特有的亲切、感动和感悟,任时间悄悄流逝,我心依旧沉迷。不知不觉间,厚厚的两本著作已经读完,思绪如游丝般轻轻吹拂,扪心自问,才真正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作为新时期“师者”的我 ,除了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我们还应寄托些什么?我们的精神支柱又何在?细细品位,慢慢咀嚼。《论语》这样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是啊,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呢!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种遗憾,那么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又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吗?对我们教师而言,这种境界就是两个字,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鲁迅先生也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啊,“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无私奉献、乐于创新的精神。只要我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爱演绎,用爱传承, 就能奏出生命最美的乐章!让我 从“心”开始,我 定会因“爱”而美丽!

第二篇:于丹教授的演讲报告

尊敬的刘行长,尊敬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今天给我这个荣幸,可以和这么多理财师大家在一起渡过一个快乐的下午时光。其实刚才我跟刘行长说,我今天在这里,跟所有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你们特别的会理财,我自己从小学开始就特别的不识数。所以我觉得,今天我面对大家,真的是有敬畏之心。刚才刘行长跟我介绍说,在座的理财师,做一个事业背后信心的保障。在08年这样一个秋天,大家都笼罩在次贷危机之下,大家都在看到股价的暴跌,大家都看到当英文成为通用语言,美国成为坚挺语言的时候,华尔街出现了问题,我们充满了茫然、仓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面对经济形势、未来,如何面对我们的客户、手的财产?我今天在这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人,在我看来,财产的意味不是一种数字,它最终的价值相关于人维系在上面,其实财产是一个变量,一个数字,并不

我跟他说,在这次的会议当中,我们在这次都迟到了,因为车堵塞的非常厉害,现在还没有达到2030年,就已经有了这种情况。所以约翰先生说,他更希望看到一种精神模式,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经济模式是可以相互仿效的,但是精神模式不可以,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是国际化的,但是语法一定是民族化的。比如说我们的消费心态,大家看这次的金融风暴,我们看到,在各个媒体上,中国的金融学家,经济学家都在表态,这一次对于我们影响不大,为什么呢?这仅仅是因为次级债这个模式没有在中国推广吗?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判断,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消费惯性起着一个潜规则的作用。假如人都是从20岁-60岁是他的职业生涯,那么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人从20岁开始挣钱,挣到60岁他终于可以买房子了。美国人从20岁先把房子住上,到60岁他终于把贷款还清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民族,土地、牛羊、子孙、房子,这一切农民朴素的理想,他要看到眼里,握在手中才是他的财富,他不会赊帐过日子,他不预知未来。所以中国很难存在大规模的次级信用贷款,中国往往都是信誉者,因为他不是给自己存一份日子,而是他希望博得更大的利润才去贷款,他要有足够的抵押才会去贷款。 2008-10-26 13:34:02 于丹

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现在有人说,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使我们幸免了这个危机,也许有可能我们的生活习惯就会让我们吃亏,所以说它不一定是多么大的一个惯性,回回都可以让我们侥幸。文化就是文化,它有特性,有利有弊,有劣势有优势,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我很感谢这次理财师的年会给我这样一个外行人的机会,跟大家来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能理解举办方的用心,就是因为我们所打理的这些客户,每个人都是在文化体系当中成长出来的一个个体,他无法割舍和历史的血缘。

2008-10-26 13:38:57 于丹

但是我们的心态和价值观一定带着传统的烙印。传统是什么?今天我们首先不能做一个复古主义者,让大家都回到传统,这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我们不能做异元文化时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已经约束中国的民主和科学,我们还要重新复古回到异元文化吗?今天谈论古典文化有一个前提就是立足当下,完成多元文化语境他的化合完成,我们有些内

在的价值体系是断层的,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一次文化全新的融合。什么是文化?中国的周易易传上有一个叫做是关乎人文,观察人间事项百态,以化成天下,流化天下,在人心中形成一种社会化的信仰,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个就是文而化之的过程。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文化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我们都在这个文而化之的过程。那么具体说来,我们面临的一个个体,理财师的成就感在于什么?在于让你的个体,在你对它的服务体系当中获得他最大的自足,什么是一个人的自足呢?你先让他能够看清未来,不要纠缠在局部利益上。一个格局大,有变化观能够看到未来的人,那么你跟他会有一个最好的默契,可以说,初步的人们做事都是在做技巧,做技巧会找眼前的利益,一个投资一支股票它的得与失。看大环境,要看潜在的机遇,把握未来。中国的文化教我们这些东西吗?中国的儒家文化大家都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沉重的、承担责任的文化,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思想方法论。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子以似绝,在思想方法上孔子有四样东西说是要不得的,是什么呢?叫做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2008-10-26 13:44:46 于丹

一个好的理财师要学习这些方法,我们总要有期待和目标,我想说的是,破除一个小气的执著,我们可以有方向,但是未必计较目标,目标是什么?就是我从这里往后面走,我必须要自己撞到一个点上那才叫目标。方向是什么?以那个点为中心,可能向左、右10度夹角,如果我不是这个目标就失败,那人就太容易放弃了。所以怎么给自己一个变通?怎么去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我觉得思想方法很重要。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智呼,有鄙夫,如果要来一个干粗活的人,他说我空空如也,我不是一个事事通达能做具体事的人,我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思想方法,他接着说他的方法叫做我扣其两端而竭焉。任何一件事情放在你的眼前,要问他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大成长的契机在哪里,最大的威胁在哪里?放弃它有什么开始,不放弃有哪些收益。这就是古代人教我们的思想方法,教我们用一种思想判断去把握这件事要变通。论语当中有简单的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就是说做一个真君子,不要说我就是一个瓶子、桌子,一旦你说我是什么,你的形态就固化了,你就不能再成为其他的容器,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形状。君子不器,就是指真君子一生中随物浮形,要求你不要变化调整自己的生命能量,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大器向。所以中国文化会给我们什么呢?不一定提供非常具体的方法,但它会提供给我们思维方式,它不能改变今天社会上种种的灾难,但是它会改变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这个就是文化的态度。所以我相信,从中国文化里面学它的一种格局,建立大格局,一个好的理财师,自己格局大,客户格局大,那我们才能做大事。为什么要有格局?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所以才为其所陷,据大的话,你当然可以布局,人生七十就是一张棋盘,它是一盘围棋的棋盘,你如何去做都是在你的手里,所以下围棋的人一开始就是在四角上放棋子,把局布好。有成长型的客户是从现在看未来,他对未来有信心,我要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一个人的坐标活在哪里,比眼前的数字更重要,这个就是我们要看到大处。所以我相信理财师都会面对要用什么举措,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叫做收获。

2008-10-26 13:52:03 于丹

中国的道家更有意思,我建议大家去读读庄子,什么叫有用,什么叫做没有用?庄子说,一棵树长到一握两握粗,砍回家就可以回家拴牲口,

三、四围可以盖房子。

五、六围可以做棺材。再大了呢?就没有用了。庄子说,如果有这么大的一棵树,它就是一棵神树了,大家可以乘凉、聊天都可以在树底下,那么大的树就是神木,所以庄子说,要颠复一种世俗的想法,而超乎大家的有用,我们认为叫做无用,其实说超乎有用视为大用。这个思维方法,我觉得是道家最高明的地方,我们能够看的到吗?我们能够去发现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隐藏的财富,它讲了一个故事,它说有德国的兄弟俩,在上个世纪初到美国淘金,到了纽约发现生活成本太高,哥哥原来在家乡会种地,有一个小手艺,所以他觉得要找一块土地,所以他

去了加州。弟弟年轻什么都不会,他想反正我什么都不会,他索性留在纽约读书打工。他读了一个哥哥认为什么都没有用的专业就是冶金。四年过去,哥哥辛辛苦苦的种卷心菜、腌泡菜,娶了亲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弟弟大学毕业什么也没有。弟弟来到加州来看哥哥,哥哥看他什么也没有,让他跟他学习腌泡菜,也娶一个媳妇。当哥哥教他种菜的时候,弟弟突然跑到屋里打了一盆水,把水放到土地里,当水沉浸到土里以后,上面浮出了一层金沙。弟弟说,哥哥,你一直在一片金矿上种菜。如果说你养养他,万一养成房梁呢?养成棺材板更值钱。但是我们能想到它是一个金矿吗?中国文化,其实有一种态度就是不从功利着眼,会看到更大的利益,我们要综观大气象。成长型来自于一个人的自信心,稳定的价值系统,来得与恒常变化的标文,所以我主张,中国人的文化体系是儒道都有。刚才我说都儒或者是都是道家都不好。儒道都有是什么呢?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有六个字,神圣这个词大家非常的熟悉,圣于地,神于天。但是什么是神什么是圣呢?就是指我们在大地上做一个圣贤,像中国儒家一样承担责任,认同规则,有的时候要牺牲自我的利益,但是承诺起来对社会应尽的使命,这个很崇高,表现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当然我们所理的很多的财产,就是由于你入世,你个人努力换得的价值肯定,这个就是圣于地。什么叫神于天?我理解这个就是道家的态度,如果说胜于地就是儒家,那么神于天就是道家,我们的心灵,中国人的心灵,始终是在宇宙自然中永恒飞翔的。

2008-10-26 13:59:41 于丹

如果我们把这件事作为一个车马搭乘它穿越了,我们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最后一个目标就是由心,就是让我们的心真正的遨游起来,让自我得以实现,但是不要淹没在物质里。所以道家主张人一定要做到心由万任的自由境界,财产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幸福,但是它也会约束幸福,怎么样让我们的幸福既跟财产有关联,又不是唯一性关联,达到心由万任,这是理财师很高级的境界,所以你要跟你的客户沟通一点道家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每一个中国人就其社会人格来讲都是儒家,就自然生命来讲是道家,所以用一点道家的性格来做儒家的事情,这样是最容易成事的。每天我们都在旅游、闭关、休闲、闲云野鹤,那我们就未免太自私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就是把事情认认真真做到,我们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蓬勃的幸福,这个就是儒道都有。所以中国文化有时候会教我们一点态度,它能够让我们智慧起来。道家庄子里面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物都有它自成的道理,不可成说。中国的道家是一种智者的态度,他们的态度让人心淡薄很多,这个就是无为而不为,无为对高的境界就是无所不为,因为他能拥有的更多。我们再说美术,任何一个美术馆、艺术展,他的构图、线条,在我们评价了那么多之后,大美是什么?中国艺术家的主观境界,石涛说我把一张白纸普开,我觉得自己的心已经浸入了春江水,花草都在我的心里绽放,难道这些都跟我们的客户理财有关系吗?有一句话叫做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是在牛羊的眼里,都是饲料。这很像是说我们的时代,我们真的是鲜花少了?还是牛羊的眼光多了呢?我相信理财师会有很多的委屈,我们如何尽力,但是只要财产数字出现一点不如意,我们的客户就翻脸了,因为什么?因为我们以牛羊的眼光去看,饲料就叫有用的,它导致有效价值的增长,所以鲜花的有效价值仅仅是充饥而已,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自我价值吗?还能看到心灵的自足和审美吗?你能让他明白万物的成理不用明说,要从容面对一个增长吗?这是中国人的态度,我们能做到吗?

2008-10-26 14:03:08 于丹

中国是讲养心养气的,孔夫子说,天地浩然正气怎么能养在眼里呢?禅宗有一个弟子问他的老师,你说我们的人生寿命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心胸,地有的人心胸小。他的老师说,闭上你的眼睛你造一座城池讲给我听。这个弟子就开始想,他想了一个很大的城池,他一点一点讲来,描述了很久才讲完,他的师傅听着又跟他说,你闭上眼睛造一个毫毛,他闭上眼睛就造了一个很小的毫毛,他师傅问,这是用你全部的心造成的毫毛吗?他说我没有办

法想别的事情去做。这个时候他明白了,你的心大心小,要看你的气象,如果你的客户一直关注是一个大城池,那么你们的理财计划就用三年五载是这个房子,三年五载是这个道路,还有道路、桥梁,这个城池的未来很大,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但是也有一些人,一根毫毛,一个股票跌了就有可能是一根毫毛,如果夫妻吵架或者是公司的问题没有解决,都是一根毫毛,如果人拌死在这样一个事情上他很难心头开朗。所以关注技巧,理财着手要在细节,但是着眼要在大格局,也就是说,着眼越大,着手越小,越有反差,越容易成事。 2008-10-26 14:07:14 于丹

所以我以为中国人活在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我们不能改变中国的规则,但是我们自己会在规则之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让自己的这种心灵判断的东西更睿智、清醒。中国文化可能大家看到有太多的误区,有很多误区系认为中国人过于僵死的,伦理化的。你比如说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上得失的一些看法,可能在很多的时候,大家会说,中国儒家讲究仁爱,讲究包容,讲究一种毫无底线的对人的友好,但其实,孔子的学生去问孔子说,老师我能做到以德抱怨何如?我们在世界上少不了碰到怨,可能有人对不起你了,你如何做?要以德报怨吗?还是用你自己的善良道德去包容吗?学生说我可以做到,你觉得我怎么样?孔的就问他一个问题,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个时候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八个字,他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放在今天使更合适,我们的现代生活,大家都生活在两条线里,第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他保障全民的公民安全和公正使,最高一条线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最低一条线就是以直抱怨。如果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这个系统之中,我们就是在现代化格局之中激活传统文化。我们要跟我们的客户沟通,让他们知道这些,我们要让客户有信心,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我觉得一个好的理财师永远都是一个光明使者,特别是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所有的失败都是阶段性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习惯于对着结果哭泣,你们也会遇到一些客户经戳说,命运对我不公平,我这么善良与努力,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惨败的结果?因为我觉得,我们要跟他们沟通一个概念,这个真的是结果吗?什么叫结果?结果、结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不可改变的后果才叫结果。没有明天吗?

2008-10-26 14:14:33 于丹

如果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看到阶段性的结果都不是结果,都是变化能力,我不知道理财师有什么求易性的思维,如何创造新的价值。我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有弟兄两个,专门做手工的陶艺罐子,然后在里面画满彩绘,然后装船到一个大港口卖掉换口粮。有一年他们把罐子装上船,刚刚出海就赶上大风大浪,等他们挣扎到了港口城市,回头一看,罐子都打碎了,没有一个好的。这个哥哥当时就大哭起来,他说这么好的一座大城市谁要破罐子,我们明年的生活怎么办?弟弟什么话也没有说,他转了一圈,发现这个城市比他哥哥想象的还要发达,发达到房地产蒸蒸日上,家家户户都在买房子和装修房子,于是弟弟回来的时候,手里就拿着一把大锤子,把哪些罐子砸的还烂。弟弟说我们不卖罐子了,改卖马赛克,现在流行马赛克,不流行卖罐子了,最终他们通过装修获得比卖罐子更大的利润。一个优秀的理财师要有这种能力,你告诉他没有到最后的结果,我们就说没有结束。中国文化始终是生生不息变化的,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不可能给大家说的更多,其实更多的东西是你喜欢这个问题,亲近这个自然,然后我们用心就能够体会到的。我们能够体会什么呢?其实文化给我们的这些字样,这一切要求我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心, 去面对如此仓惶的世界。儒家有一句话叫做智者不惑,上面是一个或者的或,什么叫或者?我们成天跟客户打交道,可以选择是叫做或者,什么叫智者不惑,用大智慧养出这颗心,稳稳的托住不迷惑。我们谈文化养自己的心,然后对他人负责。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在研究一个命题,就是人跟世界是什么关系?终日苦想想不到答案。有一天晚上他写论文他的小儿子在捣乱。他告诉他的孩子说,你能把这个撕裂的世界地图使可以粘好,我就跟你玩。不到20分钟,这个孩子就粘好了。他说你怎么

粘好的?他说,爸爸你这个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当然不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但是我起码知道一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所以我把它翻过来粘的,我这么想,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应该也是正确的。那么这句话说完,这个哲学家突然就找到了答案,我也希望这句话能够送给我们在座的每位理财师和你们的客户,我们今天是从次贷危机金融风暴说起的,我们所处的世界到处都是碎片,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粘补不了,但是在这个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头像,我们可以按照人的样子去粘贴,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我们的理财师,我们的客户都会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谢谢大家。

第三篇: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坛的“美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于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望,因为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花园!

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字为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爱”,“恕”是爱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爱人不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爱人,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仁”字也可说为爱,爱人!学会爱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精华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 于丹教授论语的观后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第四篇:经典见我心于丹教授演讲稿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经典见我心于丹教授演讲稿。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是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不会像现在说我们家住的是经济适用房,我小学的同学现在住的是独栋别墅,而他当年的学习还不如我好。那个时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顶多说两家的孩子一起进厂了,我的孩子还是二级工,而你的孩子已经是四级工了。不会说我们俩小时候一起,我的孩子现在下岗了,你的孩子现在是留美博士后。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们的生活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差别,大家由于那种贫瘠而稳定。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理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

那么什么是"觉悟"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汉字,写出来就很简单。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说想想我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有别人、有科技去帮我完成吗?没有。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哪,有时可以游于万仞,独于天地万物,可以无比辽阔。有的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一个牛角尖里就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人心真的有这么大小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傅:"师傅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傅就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傅说,我建好了。

师傅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傅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傅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小细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傅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我们每个人想想,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他要学知识,他要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他一直希望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能够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啊,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啊,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哪,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真是想要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知道孔子,到今天是他诞辰2558年。这么多年前的一个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拿出来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比如说大家看《论语》,经常看到一个词,说谁是"君子"。他老说"君子",何为"君子"?学生就问他,你给我解释解释,"君子"得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伤、忧思,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这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想君子还不得大济苍生啊,还不得有丰功伟绩啊,还不得有更多的道德标准,光说一个人心里不嘀咕,不恐惧,这就叫君子,太简单了。孔子又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何忧何虑。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透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

一天下来,我们想想今天领导交给我的事是不是认认真真办了,没偷工减料,朋友托付我的事,我是不是做了,言必行,行必果。对家人我尽心了,我自己也很高兴,没辜负朋友。晚上睡在床上,这么想一遍,心思坦然,就这么睡着了,这就叫内省不疚。做到上不愧于苍天,下不愧于儿女,这就行了。

我们今天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按医学的说法是你身体不好了,给你吃点安眠药。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什么叫小人常戚戚,就是指心里嘀嘀咕咕,心里放不下什么事。为什么放不下事?就是觉得这个我没做到位,哎呀,到晚上后悔,那件事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怎么办,哎呀,恐惧,惶恐,内心有忧有惧,枕不安眠,夜里面肯定睡不好觉。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可以不忧不惧这个君子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大家知道,《论语》里面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个"三"不是个具体的数字,是指多次、反复,就是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比如说什么事呢?"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诚了吗?我今天忠于职守了吗?有的朋友说,现在也没皇上了,还提这种愚忠啊,都过时了。我们还来看这个中国字,什么是"忠"啊?中心为"忠"。这个字大家人人都会写,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忠诚于一个领导,这都太外在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你的心里。问问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交代过去了这就是最大的忠诚。我们今天做多少违心的事啊!社会逼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挣钱,或者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得说违心的话。一个人要是违心话说多了的话,他没法不神经衰弱,这个人的内心是没法安定的,因为他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每天该问问自己的。

孔子说的第二句话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今天说大话的人越来越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包在我的身上,放心吧。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真做到呢?这也不容易,也要问问自己。

孔子的第三句话是"传不习乎"。今天是21世纪,咱们的传媒时代比他们要丰富多了。有互联网,有电视,有广播,有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我们脑子里能塞很多的信息,这是传,别人传给我的。但是一定意味着你就长进了吗?也就是说你想过了吗?这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参照系,那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知识储备,我琢磨一下,记在心里,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叫"习"。咱现在老说小孩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不光是孩子的事。

今天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所以在一个传播时代里,自己心里老有一个预习复习的心,这人就长进了。

你说孔子说的这几件事,在今天就过时吗?你说要是每一个人都问一问我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我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我在一个传播时代自己复习了、化入生命了吗?你这就扣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你的职业角色,第二重是你的社交角色,第三重是你的生命角色。我们说的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自己的生命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别人指责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与其让别人指责,不如自己让生命不断提升。这样的话,你的心里的忧思恐惧不就少了吗?

孔子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啊?就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我们今天可能都有很多恢弘的伟大的理想,有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本身,我们缺少的是脚底下到达理想的几步路,就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理想要大,但是脚下的路要非常小,非常的细微。孔子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他自己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任有多重呢?就是以仁为己任,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有多远呢?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要死而后已。

这理想都很大吧,但是在这么宏伟理想之前,他更提倡的是更为温暖的细小的生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说我的人格有多大,多大的梦想,我希望以后做什么人,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么一个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没想到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非常简单,他说我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了;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一个社会地位。你现在不是声名显赫的,不是财富功勋都是那么卓著的,但我们每一个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吧。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作出承诺,对历史作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因为我的存在有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先来说"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就是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就是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他父母有光,这叫老者安心。想想每一人都做得到吗?看看《论语》,里面简简单单说人要怎么孝顺,但我们要真的一想呢?发现知易行难,说出来都很简单但不容易做。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说是"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无违容易做到吗?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就是你老能顺着老人的意思。我们现在做儿女的,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想想,我们老在指责父母什么呢?我们经常说:"妈,你老买处理的菜,什么旧东西都舍不得扔,你老攒着那些空瓶空罐子,这很显然是以前生活不好留下来的痕迹。但现在日子过好了,你就不能改改这些坏毛病,你就不能把这些东西都扔了?好日子过不出好样来。"这话很多儿女都说过,或者说自己的老爸:"你看看现在明明家里头能带你出去吃西餐、牛排,你就非要蹲在墙角吃面条,你这显然就是当年在村里的生活习惯,演讲稿《经典见我心于丹教授演讲稿》。 你就不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吗?"

儿女跟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也是一片孝心,他是用自己的方式给父母建议一种更好的生活。但其实每个人的"此刻",都是他所有历史的总和。我们的父母就是从那个环境里长大的,他就曾经在节俭的时期、在农村,把一种生活烙在自己的血液里。到现在他们终于可以过好日子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要。顺着他们的意思比什么都好,这就叫无违。有的时候,我们儿女心中缺少的不是爱的意愿,而是我们老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别人。你能真正不违背老人吗?儿女与父母之间能有多少大是大非啊,你说今天不能吃萝卜就一定得吃白菜,有这么大是非,非得在那吵出个子午卯酉吗?很多时候,无非是无违这两个字。

《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说得好: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你给父母扔几万块零花钱容易,你给他买个别墅也不难,你带他去飞欧洲游,这可能也能做到,但是让你什么时候都给他们个好脸色,这件事难为死儿女了。儿女说我工作那么忙,我急着上班,然后我老妈又开始唠叨三姑六戚;我一天下班刚想喘口气,我爸就开始跟我讲跟他下棋的老头又有什么事了。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你停下来,和颜悦色地听他说说,表示好奇心:这事挺有意思,你接着说啊。记住这两个字,"色难"。

你说《论语》里面的经典,关于孝顺我们不去说长篇大论的,一个无违、一个色难真做到的话,老者安之啊。让我们老人那颗心可以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再说"朋友信之"。你能做到吗?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喧嚣在你的眼前,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依托在你背后。这些人从来也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的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想你怎么评价他?信得过呀!所谓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一生长久,你需要几个这样信得过的朋友。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

再说"少者怀之"。每个人做到长辈的时候,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教孩子们,应该怎样不走弯路,但是这样的教训不一定就会让孩子们喜欢。一个长辈做到完美,做到他有很高的功勋,孩子们就一定会喜欢他么?

有些孩子会仰望着他,说这人真了不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一辈子也做不到那样了。孩子们不会经常想起他,晚辈所喜欢的长者都是那些没有代沟的,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这个长辈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就会被孩子们追梦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就是给孩子们一个人格榜样。

孔子说,你问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自己在心里也都掂量掂量,我们也都有老的老,小的小,都有身边的朋友,你能做到吗?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我们自己做到了,当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

理想可以很大,脚下的路也可以很实在。

学生问孔子,老师啊,怎么做个真君子?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

哪三个道呢?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终究不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少畏惧。这三句话就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爬楼的寓言

有个故事说,弟兄两个人白天出去郊游远足,玩得兴高采烈,到下半夜才回家。他们家住在80层的公寓高楼上,到了门口突然想起来,今天下半夜电梯停电检修,没电梯了。哥俩面面相觑,没什么可说的往上走吧,背上重重的行囊,甩开大步,走过五层八层十几层还都好说,走到20层就太累了,两人就开始商量怎么办。他们决定把背包放在20层电梯口,等上去了再下来取,反正人得先回家啊。再走20层空着手也累,他们就开始抱怨,互相指责,两个人都觉得是对方欠自己的。一个就开始说,你看看你玩的,忘了时间也不晓得回来;另一个说,你还说我,电梯检修你也不想着提醒。两个人吵吵嚷嚷,又走20层。到60层的时候,连吵架的劲都没有了。反正也不远了,他们就疲疲沓沓地拖着步子慢慢悠悠地走。终于走到80层了,走到自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开始面面相觑,好像忘了点什么东西。一想,对了,钥匙忘在了放在20楼的背包里!

其实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我们想一想,20岁的时候意气风发,一个少年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着家长的鼓励,老师的指引,有无数的梦想,一一地扔进行囊,背着一大包理想,甩开大步,往人生路上走。到了20层楼梯口,这就意味着你从中学到大学,该毕业了,要走到社会上成为一个社会职业角色,要遵守社会职业规则。这时候人们就会想了,我有那么多梦想在社会上还不得到处碰壁,作为一个新兴人类我得去适应上司,所以大家就商量干脆就适应社会,把梦想存在校园里,等到一天能放飞梦想,再回去取这个梦。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光忙着竞争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不大能看出来。到40岁差异明显了,看一看当年,学习不如自己的人成企业家了,自己下岗了;看看自己原来还是校花,现在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班里原来那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嫁到美国当富翁去了。所以,人到40岁心里就开始不平衡,都觉得世界对不起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担子又重,于是就开始争斗,开始骂,觉得别人欠自己。

30岁、40岁、50岁走过去,到60岁退休了,觉得生活慢下来,打拳练剑。

风风光光最后走到80岁坎上,到这个时候生命的遗憾就在于我们蓦然回首,突然间惊觉,20岁的那个梦想一天都没有跟随过自己。自己是为爬楼梯而爬楼,那把钥匙并不在身边。生命走到最后,发现我这一辈子复制的是别人的生活,我在别人眼里是个好公民,在家里是个好家长,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家人,但是我的心愿在哪,那把钥匙再也取不回来了。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人生在每一步修炼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在这一段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说:"年十五而致于学。"就是说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学习是学什么呢?人要学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境界,才能成长?下一句叫"三十而立"。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会上去学习。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怎么能立起来?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张名片,买了房买了车就能说明。而立心很难,就是内心真正明白何去何从。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知识太容易,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年轻的时候要建立一个生命的格局,这个格局要大。咱们今天老在说一个词,说谁有"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就像是下围棋,你是在四个角放子,而不是在一个角卷羊头,这个格局就大了。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建立大气象,格局越大,以后你才可以不受阻碍,真正做到心游万刃。

"圣贤"农妇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

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仁爱之心,仁爱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2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109次,是提到最多的字。写出来简单,四划,"人"旁边一个二。可就这四划里包含一个道理:二人成仁,仁爱从来就是与另一个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

学生问孔子什么叫仁爱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个字:爱人。学生又说那怎么去爱呢?比方说,有个人能做到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叫博施与民,而能济众。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却不以为然,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

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立起来之后,然后就想发达,所以第二句叫"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发达要用心让别人也发达起来。"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什么人最近呢?无非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

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不说两千年前的例子,就说2007年的例子。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把全中国特别感人的故事收集起来报到推委会,然后推委会里面的人筛选后给他们写推荐词,总共选出10个人,成为当年的感动人物。这个活动举行了5年,我做了其中5年的评委,我发现这个标准在悄悄地改变着。前几年推选出来的都是特立独行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关键时刻抢救人质的警察,排爆除险的专家,离我们生活都挺远。但在2007年推荐材料里面有一个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她就跟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那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着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6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

短的养七到八年,长的养个二十几年。她就这样照顾别人,嫁过来二十多岁,到现在六十多岁,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这家剪剪指甲,去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

这个人很平常,她足够感动中国吗?

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后来在写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作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入选了"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定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如果这个世道不苍凉,如何需要温暖,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际之间有句歌词,说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这么多,地上的人们像天上的星星那么远,人跟人都不住大杂院,一栋楼里邻居间认识的没几家。"仁者不忧"这句话也越来越远,其实这社会的人啊有时不就是这举手之劳吗?帮助有时候是很简单的事,大家都做过高层公寓的电梯,最尴尬的事情就是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地方看,因为人挨人,人挤人,离你的脸不到五公分就是一张脸,大家都望着天,看到快到自己那层就斜着肩挤出去,其实你想想,假如有一个人出面改变这个局面,一个人过来先把电梯门挡住,跟跑过来人说:别着急,在等着你了!然后这人再问问里面大家都到几层,我离得近,帮你们按一下!一个人说:"劳驾,我到7层。"还有人说我到12层,这样电梯里的人不都开始讲话吗?其实,社会有时候就是一个不带边框的电梯,她需要的无非就是第一个说话的人,假如这个人是你,费多大事吗?什么叫"仁者无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

就说林秀珍一家,你很难想象她4个儿女为争两间草房,跟父母大打出手是不可能,因为他们家从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有人都跟自己家人一样,他们家能不快乐吗?其实人真正在社会安身立命,比如30岁时候就应该能确立一个自我,能够知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走到一个什么样的尺度上去,怎么样把这个路坦坦荡荡地走下去。

第五篇:于丹讲座

《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__于丹讲座观后感

5月17日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来到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三千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和心灵的公益讲座,同大学生们共同感悟成长。于丹讲座的题目是《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其内容是对《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提炼。并引用佛道教中的若干经典来领悟、指导人生。在现场,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适中的语速、亲和的声音让在座师生恍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如飨精神盛宴。

于丹认为,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

在儒家学说中,君子的基本道德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于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会焦虑,现代人应学会从简单而充满哲理的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做到“恭、宽、信、敏、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而在道家思想的学习上,于丹则将其精炼为“观太阳学习进取,看月亮学会平和”,要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学会舒展身心,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遍万水千山,用有限的生命在无涯的时空里留下永恒的东西。

除此之外,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于丹几次引用了佛学中的小禅宗故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

“我”包袱 公文 和尚 的故事

一个当差的“我”背着包袱,带着公文,押送和尚到目的地,每天上路前“我”都要检查看看“我”,公文、包袱、和尚都在才能上路。和尚处心积虑每次帮“我”买酒,时间长了“我”便信任和尚了,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和尚趁此机会给“我”剃了个光头,换上了和尚的衣服然后跑了。第二天“我”醒来,发现公文、包袱还在,但是和尚不见了,找来找去突然一摸头发现是个光头,再低头看自己身着和尚的衣服,于是便认为和尚在,然而却找不见“我”了。自此“我”便不能再上路无法继续前行,因为把“我”丢了。

于丹老师说“我”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包袱就是物质保障,公文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为此当差,而和尚其实也是“我”但在这里面代表了一个囚徒。往往我们为了一件差事(我们的职业)押送囚徒,然而到最后那个囚徒还在,“我”却没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下的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啊。所以于丹说:我们现在学校的中国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不丢失。

于丹经常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阐述一些大道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消极情绪,于丹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生活是一锅开水,不同的人都无法逃避,需要在这里煎熬,怀着不同的心态做人,结果就会不同。

面对众多“90后”大学生以及我们在大学里可能会出现的迷茫和挫折,于丹建议大学生们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

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常常将心比心,用恭谦的态度对待别人,重视自己的心灵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座中,于丹教授通过品读经典,运用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生命格局,通过修身养性,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班级: 104

学号:

08

姓名:

温娜

2011年5月19日

上一篇:兴业银行网络范文下一篇:异地恋分手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