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2-09-20

无论你是身处校园中,还是已经踏入社会,汇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一般而言,汇报的内容既包括对成绩的概括,对于不足的总结,以及对下一阶段目标的计划和完成方法的阐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种植业发展情况汇报

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2001年11月)

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岷县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

1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4.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186公斤;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9%,实现了全县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受到限制,致使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住的茅草房、吃的回销粮、穿的破衣裳,是当时岷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从1993年到1995年,国家共下拨我县回销粮3.4亿公斤,年均830万公斤,最多的1985年下拨2058万公斤。但是,岷县农民并没有真正解决吃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日趋活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全国粮食紧张状况的逐步缓解,部分地方粮食逐渐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进一步认识到在岷县这样一个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的特殊区域,不

2

适宜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粮食生产,就粮抓粮,其结果是农民不仅不增收,而且乱开荒地、广种薄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县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大力发展“两洋(羊)一药”(种洋芋、养羊、种药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下决心压缩小麦、蚕豆和其它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抗灾高产高效作物中药材、洋芋种植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0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28万亩、经济作物24.15万亩,粮经比为6.2:3.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11.06万亩、洋芋27.22万亩,户均种植洋芋3亩;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0.83万亩,比1999年增加9.2万亩,户均达到2亩。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继续以种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继续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措施,改变以往下任务、定指标、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权,

3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算帐对比,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提高群众自觉性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9万亩,经济作物25.64万亩,其他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3.98万亩,洋芋30.22万亩,蚕豆等1.92万亩;经济作物中当归8.64万亩,红黄芪8.82万亩,党参5.26万亩,黄芩、柴胡、大黄、板兰根等中药材1.5万亩,油料等1.5万亩。粮经比为58:42,夏秋比为16.5:83.5,药材、洋芋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6%以上,户均达到了2.6亩药材、3.2亩洋芋。同时,种草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2000亩,闾井、麻子川等乡种草2.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把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机构改革路子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园区面积已由去年的104亩扩大到1589亩,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园区作出了全面规划,整个园区分为9个大区,其中野生中药材家种驯化区驯化中药材品种42个、10亩;中药材引种观察区引进品种67个,累计已达121个,种植10亩;适宜中药材引种扩繁区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35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区进行以当归为主的生物

4

肥料、农药等试验项目11个,面积50亩;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区种植各类中药材20亩;优质中药材栽培示范区种植各类中药材1364亩。建成“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建成园区内道路712米,并进行了硬化,对园区进行了围栏。配套微灌7套、滴灌设备1套,解决了日光温室内灌溉问题。电力部门完成了园区内线路架设。能源办共修沼气池7座,为促进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进度和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作好技术储备。

(三)重点推广示范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经济,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积极选点,共在10个乡的10个点落实重点农技推广面积26660亩。其中麻子川乡良种洋芋机播示范点3000亩;文斗乡中药材多元化种植示范点18000亩;梅川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537亩;中寨乡地膜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点1200亩;西江乡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527亩;闾井乡阳关村抗灾结构示范点570亩;蒲麻乡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33亩;西寨乡中药材多品种育苗示范点1200亩;清水乡地膜当归套大蒜、洋葱示范点511亩;寺沟乡老鸦山农业科技扶贫示范点582亩,通过以上10个示范点的带动,要使近几年试验田里成功的好技术、好项目、优良种子、种苗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5

(四)支柱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大力实施“两洋(羊)一药”战略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已

6

成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

万亩,占粮播面积的83.5%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蒲麻、清水为主的22个乡开展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共落实“订单洋芋”18.1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0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作坊发展迅速,能基本解决洋芋销售难的问题。尤其是麻子川乡,以建成“洋芋大乡”为目标,在洋芋产业的基地壮大、新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订单洋芋、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畜牧支柱产业。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为目标,立草为业,推动畜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结合岷山红三叶优质牧草繁育基地项目的实施,全县共种植各类牧草3万亩,其中麻子川占扎路、旋窝1万亩,闾井1万亩,小寨等乡1万亩。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山区结构调整找到了出路,将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7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县上把支柱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岷县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和部门领导责任制,每个支柱产业都由分管的书记或县长牵头,组建一套班子,编制一个发展规划,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一个优惠政策,责任到人,从项目论证到建设、投产一抓到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以洮河沿岸川台区为重点,结合“三个一万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突出抓了以地膜当归和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梅川、清水、中寨为重点的地膜当归和以文斗为重点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基地;在麻子川建立了洋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以东南部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草,大力开展优良牧草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暖棚养畜,并从圈舍改造入手,大搞暖棚舍饲育肥示范,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

三是抓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组建龙头企业。围绕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岷当生物

8

产业有限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药材商行、玉良药材加工厂等重点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个体和私营药材加工企业,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100户、加工点520个,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4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250多户。围绕畜牧支柱产业,建成了畜产品工贸公司、维新柳林良种猪场、永明良种畜养殖场、兴岷特种养殖场、鬃毛厂、骨粉厂等骨干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工户,全县从事畜禽贩运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户。围绕洋芋及淀粉支柱产业新建了梅川洋芋专业市场、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发展小型洋芋淀粉加工户500多户。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新上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线,并带头实施了订单农业,有力地带动了洋芋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是抓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我们把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多渠道筹资,建成了工业开发区,区内已建成各类资源开发型项目28个。在进一步规范粮油综合贸易市场、西郊中药材市场的同时,建成了2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商贸城、梅川山咀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建筑建材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建了集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岷州大酒店”,实施了梅川、闾井、西江、岷郊、西寨、十里、

9

清水等小城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城乡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市场服务网络。

五是抓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今年,我们把订单农业作为一项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之后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及企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各乡政府都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借鉴外地、外县的经验,主要采取政府承诺、协会牵头、反租倒包、外引内联等形式狠抓了订单任务的落实。全县共完成订单农业任务18.1万亩,其中订单洋芋13.5万亩、药材4.4万亩,其它订单0.2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第二篇:xxx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汇报--种植业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XX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汇报

--种植业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2015年以来,xxx立足城镇化需求、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xx市“菜蓝子”、“百果园”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渐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区而努力奋斗。现将xxx种植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汇报如下:

一、种植业农产品生产情况

(一)2015年全年种植业工作目标

2015年全年种植业工作目标:全年种植业产值同比增5.0%。粮食产量同比增长3%,经济作物产值计划增长5.46%,其中蔬菜产值同比增长8.83%,水果产值同比增长27.5%。

(二)种植业农产品主要种类和面积

预计到6月底,xxx蔬菜种植完成面积8.8万亩,产量13.2万吨。2015年在巩固和发展火龙果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热带水果,特别是发展柑果产业,邕宁区水果种植面积新增8020.9亩,其中柑橘类4017亩,火龙果1178.4亩,百香果1590.5亩,番石榴840亩,桑葚200亩,台湾青柠檬150亩,大青枣45亩。其他农产品种植情况:甘蔗已种23.8万亩,西甜瓜已种3.52万亩,玉米已种3.16万亩,花生已种5.35万亩,豆类已种0.23万亩,木薯已种1.66万亩。新种中药材2.53万亩,其中牛大力2000亩,茶辣500亩,葛根1000亩,鸦胆子300亩。淮山2.15万亩。

(三)农产品产值

1 (1)蔬菜生产:预计到6月底预计蔬菜完成种植面积8.8万亩,产量13.2万吨,按上半年蔬菜平均价格2.42元/公斤计产值31944万元。

(2)水果生产:

上半年水果种植面积16.4亩,产量12978吨,产值5972.61万元。主要收获的水果有香蕉、李果、荔枝、红龙果等。

(3)西甜瓜种植面积增加:

xxx上半年西瓜1.55万亩(主栽品种是甜王3号,黑美人),产量3.875万吨,按收购价格0.75元/公斤计产值2906.25万元;香瓜(主栽品种是广蜜1号)1.20万亩,产量1.20万吨,按收购价格3.85元/公斤计产值4620万元。两项合计7526.25万元。

(4)桑蚕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 截至5月底,今年桑园面积5.65万亩,累计发种量74392张,收茧1212125kg,平均价33.7(元/kg),产值:408.49万元。

(四)特色基地逐步形成,促进种植业发展

多年来,xxx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宣传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强化部门服务,在示范基地建设上,加大对种植专业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帮扶,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以城郊设施蔬菜、常年蔬菜、火龙果、百香果、柑橘等为重点的高效特色果蔬产业,培育形成5000亩无公害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目前,5000亩的常年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完成种植,基地已种植各种时令菜,如空心菜、红薯叶、韭菜、香葱、瓜类;xxx村和xxx村各500亩的无公害常年蔬菜中心示范基地;xxx完成2014年冬种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共306亩;xxxx香葱生产基地2000亩;

2 xx镇那云、xxx韭菜基地1000亩;xxxx蔬菜基地,基地建设以大棚无公害瓜菜生产为主,实行绿色标准化生产,使之成为城区一个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其他乡镇、村坡的“坡域经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xxxx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示范区核心区面积6000亩的规划面积已完成种植,种植有:火龙果3000多亩、百香果3800多亩、番石榴1000亩,同时为增加示范区的多样性,辅种木瓜、泰国绿芒、莲雾、荔枝、龙眼、黄皮、果桑等多种水果,目前长势均良好;拓展区面积种植5200亩,辐射区面积种植10320亩。xxx村牛大力标准化种植种植示范基地已种植有牛大力500亩。

(五)种植业农产品销售情况

1、蔬菜销售情况

上半年xxx蔬菜销售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面积滞销现象。1-4月份xxx主要上市蔬菜是大白菜、卷茼青、结球甘蓝,地头批发价格0.3-0.6元/斤;4-6月份主要上市是辣椒,青椒收购价格从4月10日2.5元/斤开始,缓慢下降至5月20日1.2元/斤;红熟椒收购价在0.5-0.7元/斤徘徊。香葱价格基本稳定在3.0-4.5元/斤;韭菜在0.7-1.5元/斤;那楼淮山在2.5-4.5元/斤;其他蔬菜如菜心、芥菜批发价格在1.2-2.0元/斤。

2、西甜瓜销售情况

xxx西瓜品种以黑美人、甜王3号为主,5月底至6月中旬是西瓜上市高峰期,目前由于受周边省份和桂林、柳州等地天气影响,商家收购外运极少,只是本地销售,价格低,西瓜收购价格0.6-0.80元/公斤。

xxx香瓜相对于西瓜目前的严峻形势,xxx香瓜地头收购价虽然比去年下降,但也可以保持在1.8-2.2元/斤,与去年同期

3 2.2-2.5元/斤相比下降也不小,但在此价格范围内农民也可以接受。但受收获期干旱天气为主影响,产量比去年也有下降。

3、其他农产品销售情况

按今年马铃薯平均收购价1.8元/公斤计,平均亩产值为3210.66元。

三、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支持种植业生产发展 xxx重点实施“六个一”农业产业工程,并从产业提升与推进产业体系建设的高度制定了详细的种植业发展规划,积极配套项目经费,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保障果蔬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出台了《xxx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方案》,对优质种植业进行扶持。

(二)加强农业生产科技服务,及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加大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工作指导和农民培训力度,主要针对冬季可能会到来的干旱、霜冻等天气做好预警和防旱、防寒技术指导工作。对粮油、火龙果、蔬菜 等有关惠农政策项目,及时落实和发放各种补贴金,提高农民种粮、种菜、种果的积极性和收益。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引进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加工,如火龙果酒、淮山酒等的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加强农业网络信息化,及时对外公开发布本地区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同时积极为农村提供市场信息、农情信息,让企业和农户及时了解农业市场动态,减少损失。

(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4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继续上涨,规范农业生产服务收费,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收益。

(五)参加重大会议、活动的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邕宁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知名度

2月16日在我城区召开2015年xxx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选点xxx区现场会、3月4日市政府到我城区举办“重大项目流动现场会”, 1月21日在xxx镇开展2015年南宁市xxx区科普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5月1日在xxx开展“竹韵xxx•嘹啰山歌撩你来”活动,参加xxx市农委组织的2015年春夏季蔬菜瓜果网上交易节。会议、活动和节日期间举行xxx区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宣传与推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xxx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

(六)质量安全有保障

一是“放心农产品”扎实推进。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加强无公害、绿色蔬菜技术培训,完善编制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生物药剂、杀虫灯等新材料。二是蔬菜等农产品农残检测得以加强。组织对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例行监(检)测12次,涉及农产品30多个品种,样品1971个,抽检合格率99.9%。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农产品生产、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为销售企业和各类销售组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特色

5 产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产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集中采购需求,不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三是销售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的龙头企业、销售大户都处在起步阶段,力量较薄弱,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四是外销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与外地农产品经销商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xxxxx

2015年6月10日

第三篇: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县政府:

现就基地建设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剑河县320国道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始建于XX年冬,建设时期正值剑河县城搬迁,拥有3.5万人的剑河新县城蔬菜生活需要量大。320国道紧临仰阿莎湖和温泉景区,320国道和三凯高速穿境而过,公路沿线分布着980亩稻田,距新县城只有 18公里,高速公路只要7分钟就能到达县城。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巨大的市场需求,孕育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于今年初首次提出了“一点一带六基地”的建设方案,为剑河县320 国道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县农业局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点一带六基地”的建设方案。全面加强“一点一带六基地”中的“一带”建设,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已建设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90余亩,种植有芹菜、大白菜、莴苣、番茄、辣椒、蔬菜型马铃薯等30余个品种,种植规范、设计合理、技术含量高的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建设起来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生产能力已达到平均日产新鲜蔬菜900斤以上,按平均蔬菜批发价0.6元/斤计算,每天收入540元,年收入近3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蔬菜基地的建设,为我县传统农业改革开辟了新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树立了榜样,做好了示范,在屯州、南高、岑松蔬菜基地的带动下,先后有岑松、屯州、交界、苗寨、湾根、南高等8个村169名农户将自家稻田以自建或转租承包的方式改种了蔬菜,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390亩,同时,也成立了320国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辣椒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形式引领种植户进行蔬菜生产,320国道蔬菜产业带逐渐形成。

主要做法是:

一是对新增菜田一次性给予500-600元/亩的租金补助;二是抽派技术人员建设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按照“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基地建设工作;三是在及时选送种子、肥料、农膜、大棚等生产物资到320国道种植大户手中;四是派出技术人员适时进行技术服务。六是组织出去贵阳等地进行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种植经验和探索蔬菜市场行情。

蔬菜基地的建设,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现实的致富榜样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农业技术人员理论实践的平台,一年来,共接待农技现场培训30期800余人次,接待县、州、省有关单位和领导组织参观考察200余人次。最能体现建设价值的是:探索出了基地种植品种及时间安排与蔬菜市场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总结出了剑河低海拔地区反季节蔬菜高产种植实用技术方案。促进了320国道沿线蔬菜产业带的形成。

面对成绩,既有成功的喜悦,也孕含着拼搏的艰幸,在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存在着发展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体制和问题,我们处在客观存在的困难面前,更加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就是:

一是资金有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蔬菜生产需要。

二是缺少必要的技术设备,如农药速效检测仪、土壤肥力检测仪、杀虫灯等。

三是缺少对市场信息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四是农技人员的技术实践能力要及时更新培训。

面对存在的困难,也正是蔬菜基地发展的目标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将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项目中后期服务工作,重点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让蔬菜专业合作社引领种植户进行蔬菜生产、销售,使基地种植和市场能够有效结合。

二是继续做好农技培训工作,提高种植科技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按照国家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制定蔬菜标准化栽培方案,使蔬菜产业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蔬菜,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沼气池建设为杻带,将种、养、加工、销售等产业键条连接起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五是全面加强农技人员的技术实践培训工作。

第四篇:黄兴镇种植与畜禽养植大户情况调查汇报

*黄兴镇种植大户生产情况

一、农作物生产概况

黄兴镇地处省会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是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和共和国大将许光达的故乡,是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地方,也是国家六部委明确的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黄兴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镇区现有面积5km2,常住人口1.44万人。

黄兴镇的农业经济以花木蔬菜为主,现有花木4万余亩,花木合作社10多家,近年来研制培育了20多个花木新品种,2009年实现销售额2.5亿元。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18万亩,复种面积7.27万亩,蔬菜年生产量19.2万吨,供应量占长沙市蔬菜供应总量的1/3强。2008年创办了出境蔬菜供应基地,每年向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销售蔬菜1000多吨。

二、种植大户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黄兴镇农作物生产连续几年呈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效益持续“四增”,同时,花卉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大户。通过调研发现:从种植品种看,种植大户大多种植优质桂花树,含笑,红继木,金弹子,龙爪槐,罗汉松,五针松,香樟树,杨梅,银杏树,迎客松,榆树, 枸榾,石楠,紫薇等。从单位亩产效益看,规模种植效益高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从对信息、科技和农机的应用程度看,种植大户普遍高于一般农户。可见黄兴镇种植大户的发展,既是对花卉生产模式大胆创新,也是对土地经营机制大胆探索,不仅稳定了花卉产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从调查统计分析看,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面积只占全镇耕地面积1.76%。

(1)、黄兴镇实行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有五个优势:

1、 便于花卉种植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花卉品质和粮食单产的提高;

2、 种植大户实行大田耕作,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和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通过将小块田地种植整理为大田种植,拆除小块田埂和不必要的乡村小路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提高了粮食种植面积;

4、 可以让农业技术人员有用武之地,发挥农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更加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5、 种粮大户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花卉种植技术,能更好地发挥科

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来源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途径:

1、利用村组早年撂荒地和机动地。2004年以前部分乡镇村的一些撂荒地和机动地,通过村级集体组织发包给农户种植;

2、是租赁种植或将部分村庄旧宅、荒地等改种花卉。

3、是耕地流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植能手、农技人员、乡镇村干部等,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进行承包。

4、是承包或跨区域承包农场、林场土地。

从种植大户的耕地流转和承包费用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许多乡村的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为100元/亩,今年,土地流转承包费用进一步上涨,目前最高达到600元/亩左右。

三、种植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差,种植规模小

种植大户承包的耕地一般处在交通不便、地势较高、土质贫瘠的地区,加之年久失修,农田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不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而且加大了生产成本。突出表现在:

1、路网不配套,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不利于机械运输与作业,甚至有的地方人步行也较为艰难,农资购进、花卉销售的运输成本高;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种植大户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种植风险较大;

3、是农机应用水平较低,农业雇工价格高且季节性矛盾突出。

(2)、资金严重不足 实行规模化生产,需要有效的资金投入。种植大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性开支需要一定的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资金愈加紧缺;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种粮大户要通过民间(高息)贷款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与产出的水平。

(3)、部门服务脱节长期以来,各级部门对种植大户的关注不够,即使想关注他们也没时间和精力。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人员往往被乡镇政府安排搞其他工作,很难钻研和开展业务。而种植大户对科技要求迫切,但自身素质又较低,花卉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待提高,这对农技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待在技术培训、统一供种、防治病虫、配方施肥等方面,真正把技术交给他们,把服务送到田头。

四、稳定和扶持种粮大户持续发展的对策

(1) 、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商品档次,创绿色品牌,首先要培植龙

头企业,产品销售才有保障;其次舍得投资靠信息,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再次,很有必要成立协会和合作组织。

(2)、从实践来看,发展种植大户,要形成一定产业优势,必须做好五个优先:优惠政策优先扶持、基地设施优先投资、新品种优先供给、新技术优先指导、运作机制优先创新;

(3)、稳定花卉价格和农资价格。前几年,增产不增收是种植大户的一块心病,也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痼疾,如何解决农民减收的矛盾,整治农资市场,稳定花卉价格和农贸价格,是稳定和扶持种植大户持续发展的关键;

(4)、增设种植大户贷款专项基金。

* 黄兴镇畜禽养殖大户生产情况

(一)、蓄禽养殖大户表现的特征

(1)、畜禽养殖生产单一。调查现状发现,一般来说养猪的只停留在养猪上,养鸡的就只养鸡,养鸭的养鸭,养羊的也只养羊,在每一个养殖大户中,几乎都处于单一的养殖模式里面。

(2)、养殖大户的养殖数量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抽样调查显示,养猪大户全年出栏数最多的也就1300多头,养禽大户最多的一年出笼数也只在4万多羽,并且全县年出笼家禽达4万羽的仅2户。养羊大户的户均年出栏数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所以说畜禽养殖大户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3)、养殖大户科技含量底。养殖大户与散养户相比,养殖大户掌握了一定的饲养技术,但从整体上看还基本介于科技养殖与经验养殖之间这个层面,完全依靠科学技术养殖和机械化养殖的养殖大户在会同县还没有具备。

(4)、养殖大户应对突发性、灾害性的破坏能力十分弱。

(二)、畜禽养殖大户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的扩大黄兴镇养殖大户的生产规模,提高养殖大户对黄兴镇畜禽产品供给量的份额,通过调查,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根据养殖户的反映,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空间和一个相对稳定的利润空间,以减少养殖这个行业的风险。对养殖户来讲,他们不希望出现价格暴涨并从中获取暴利,他们只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利润空间,这对他们维持现有的生产和进一步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都是一件益事。要创造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和创造一个和谐的养殖户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以及消费者得到一个和谐消费的环境,那就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调空和宏观引导服务机制,如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稳定的宏观调空,还有就是畜禽种苗供求稳定的宏观引导调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黄兴镇的畜禽养殖行业的

正常生产和进一步发展。

(2)、是生产和销售脱节,未能形成畜禽种苗供给、畜禽养殖和畜禽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化。黄兴镇的畜禽养殖大户既是养殖生产者又是畜禽产品的销售者,他们不但要担负着发展生产责任,同时更要肩负着自己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的销售负但,他们既要采购种苗,又要采购养殖中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他们不但要懂得养殖技术,还要懂得畜禽防疫知识,他们不仅要从事养殖生产,同时还要懂得销售,可以这样说,这些养殖户都是集多个方面知识和技术、产供销于一身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黄兴镇畜禽养殖大户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势头,这对养殖户来讲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难题。

(3)、是养殖大户资金紧缺,筹集生产资金难度大。很多养殖户想去贷款,又不敢去贷款,筹集不到生产所需的资金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黄兴镇畜禽养殖大户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

(三)、解决方案

(1)、积极加强宣传,实现信息共享。多组织培训和技术下乡活动,把养殖户最需要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多发放宣传资料,把最新的政策、方针给予解释。建立信息共享群,各站负责收集各养殖户手机号码或送至县局,通知、指示;方针、政策等可直接发送至手机,便与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管理,科学饲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有效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畜产品,控制市场产品价格,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畜牧产品的生产性能、出栏率和商品率,实行规模、规范化的科学养殖,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不断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链。

(3)、实行政府资金补助,养殖户自筹资金和自建道路,打开因交通不便影响养殖发展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增加养殖数量和实际增收,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要将规划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政策、执法、信息和减负等综合服务水平。着力增强政策落实及协调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的能力,指导种植业健康稳定发展。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管为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农情信息的收集、发布为重点,加强农情调度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农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的服务水平。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土地流转管理为重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上一篇:matlab学习心得下一篇:重症医学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