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6-18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通用6篇)

篇1: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

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鲜食大豆等规模化的蔬菜基地。多年来,***蔬菜年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位于宣城市第一位,在全省有较重要位置。

一、近几年我县蔬菜工作情况回顾

(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6.79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总产值3.93亿元,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34%。目前,全县共有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常年菜地0.89万亩,季节性菜地0.61万亩,年产商品性蔬菜5.7万吨。其中大棚蔬菜基地0.31万亩,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面积20.6%,大棚蔬菜产量2.25万吨,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产量39.5%,种植县域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

(二)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近五年来,累计培训人员1.5万人次,印发简报62期、技术资料4万余份、发放农业书籍1000册,结合农时加强田间现场技术指导,并在网上发布技术措施指导广大菜农科学生产,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管理,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一是引导菜农使用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型农药。二是在重点生产企业

建立投入品档案,并在其醒目位置张贴“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荐使用农药品种”等标牌。三是增加基地菜上市前的抽检频率,每年的5-11月份每月到基地抽检蔬菜样品不少于4次,其中2010年共抽检蔬菜样本30批次236个,合格率为98.31%。四是加大对供沪蔬菜产品的监管,2010年我县供沪香菇3400吨、鲜花生400吨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四)推广蔬菜生产先进实用科技。通过技术人员联系生产大户、企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灾避灾技术、棚室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蔬菜连作障碍预防技术等先进实用科技,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本地蔬菜产业科技综合水平的提高。

(五)指导、帮助蔬菜基地做好防灾、抗灾工作。近年来,我县每年的夏秋及冬季,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干旱、暴雨、强对流、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搞好防灾、抗灾工作,及时通过编发手机短信、印发或网上发布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措施,指导、帮助广大菜农及生产企业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六)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有2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对加快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福雪”芹芽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溪口“华阳”香菇获绿色食品认证,**乡刘福村获安徽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县没有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无法进行大宗蔬菜交

易,蔬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较弱;二是本地蔬菜产品销售状况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四是近郊专业菜地逐年减少,城县(特别是春淡、伏缺季节)蔬菜供应矛盾较为突出;五是蔬菜品质不高,缺乏产品深加工或冷链销售体系,产业链不长;六是基地规模较小,缺少生产或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七是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基地乡、村基本无专职或兼职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一)市场优势。蔬菜消费市场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品种、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营销体系逐渐完善,蔬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也为我县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蔬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效益优势。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在行业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露地蔬菜亩产值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亩产值一般达万元,特色蔬菜(如五星芹芽)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

(三)县位优势。我县毗邻江浙沪,生态环境较好,与长三角城市群紧紧相连,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可建设成长三角城市带蔬菜产品的供应基地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县城市化率全国最高,对蔬菜需求量大,我县蔬菜生产的县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蔬菜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四、下一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产品供应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着手筹建市县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切实为菜农卖菜提供公平的交易平台,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把城乡蔬菜零售市场的改扩建和社县蔬菜店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零售市场的管理,城县蔬菜零售市场开辟农民自产自销专县,并免征摊位费和管理费,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在市县设立直销窗口,实行农超对接等工作。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建设,解决当前我地广大菜农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以城郊和乡村集镇郊县为中心,建设设施蔬菜和商品蔬菜基地,实行菜地面积、产量的增加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提高当地应季蔬菜供给总量和自给率。

2、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五星乡为核心,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芹芽、鲜食大豆、水生蔬菜(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建设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3、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溪口等山县建设反季节香菇、灵芝等木腐菌基地,在古泉、向阳、黄渡、水阳等地,建设秀珍菇、杏鲍菇、金针菇、草菇等珍稀草腐菌生产基地,加快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4、瓜果类生产基地。在黄渡、古泉、向阳、洪林等地,建立-4-

大棚西瓜、草莓瓜果生产基地。

(三)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技术措施着手,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县,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引导和督促蔬菜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等委托农残检测机构,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从规模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入手,建立生产档案,逐步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宣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蔬菜批发市场、零售菜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有重点地开展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开展经常性的基地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主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

(四)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建设

1、重视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1000-5000亩和5000亩以上的乡镇从编制、经费上配备1名和2名蔬菜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蔬菜生产技术负责人。支持、鼓励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2、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适宜***生产的蔬菜新品种,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普及率,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

3、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增加精细高档蔬菜比重,扩大设施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努力增加年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结合设施蔬菜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篇2: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玉米、扩洋芋、种药材、兴杂粮、增果菜” 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思路,把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当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以平襄、碧玉为主的城郊水川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依托旱作农业项目,在全县大力发展地膜覆盖蔬菜种植,进一步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不仅有效改善和促进了城区居民蔬菜供给,还成了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

一、蔬菜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不断加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通渭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常规露地种植,1981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1988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塑料大棚栽培技术,1993年又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一代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到了90年代末,才形成了以地膜覆盖栽培和塑料大棚栽培为主,日光温室栽培为辅的设施蔬菜生产新格局。近年来,全县把蔬菜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全县各级干部的不懈努力,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06万亩迅速扩大到2015年的5.5万亩;总产量由3.2万吨增加到14.3万吨;总产值由4480万元增加到31460万元。平襄镇旧店子、宋堡、河南、孙庄等村,碧玉乡玉关、碧玉等村,寺子乡窑坡等村,陇川乡菜子、蔡铺等村水源相对充足的区域初步形成了以青椒为主、兼顾其它茄果类、瓜类、食用菌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平襄、碧玉、寺子、义岗、李店、襄南、榜罗等乡镇初步形成了以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白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葱算类为主的地膜蔬菜生产基地。

(二)种植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我县种植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经济效益较低,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全县蔬菜种植品种逐步得到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县共种植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西葫芦、甘蓝、大葱、大蒜、食用菌等9大类60多个品种。日光温室蔬菜平均亩产量达6.2吨,产值3.5万元,纯收入2.5万元;塑料大棚蔬菜平均亩产量达4.8吨,产值1.3万元,纯收入0.9万元;地膜覆盖蔬菜平均亩产量达2.8吨,产值0.5万元,纯收入0.3万元。

(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销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为加快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县上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营销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蔬菜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产销体系日趋完善。至目前,全县建立交易市场20个,培育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组织63个,营销大户320多户,营销网络遍布全县18个乡镇。特别是通渭县西川农产品产业化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建成集蔬菜交易、仓储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一处,贮藏能力达300吨,年贮藏销售高原夏菜1200余吨,为全县蔬菜产后销售、平抑菜价、稳定菜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该合作社针对华川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实现长 期稳定脱贫缺乏项目支撑的问题,整合国家项目资金,利用村集体的50亩耕地在华川村建设设施农业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占地50亩,建设日光温室6座,塑料大棚32座,主要种植草莓、樱桃、乳瓜、娃娃菜等蔬菜;依托日光温室配套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处,设计装机总容量为215KW。项目总投资1072万元,其中设施农业投资900万元(政府整合项目资金200万元,专业合作社自筹700万元),光伏电站投资172万元,按照1:1:2的比例进行融资,即省级配套43万元、县级配套43万元、村集体向银行贷款86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菜农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严重不足。蔬菜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不仅建设基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尽管县政府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但县财政困难、农户贫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蔬菜生产的资金较少,尤其是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经费,科技培训费用,扶持企业、生产基地、种植大户的资金明显不足,农户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

(三)水源极其缺乏,制约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我县目前蔬菜生产用水主要依赖地下井水,矿化度较高、盐碱性大,不利于蔬菜正常生长发育,即就是这样的灌溉用水,还存在着水量严重不足和成本较为昂贵的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理念不强,只有个别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蔬菜分级包装和注册了自己的蔬菜商标,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五)受自然条件影响,不利于反季节蔬菜生产。我县冬季阴天时间比较多,雾多寡照不利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以春大茬连秋种植为主,冬季精细菜很难生产,市场供应主要靠外地生产,菜价居高不下,提高了居民消费成本。

三、下段工作打算

为切实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今后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结合引洮二期工程,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以平襄、碧玉、寺子、义岗、榜罗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力争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二)突出抓好质量安全。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三品一标”认证,努力提升全县蔬菜品牌。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 测监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在全县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确保蔬菜质量。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三)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农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县级政府要通过从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和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资金上的扶持。同时,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四)不断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 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和流通体系,努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进一步发展壮大蔬菜产业。

通渭县农牧林业局

篇3: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蔬菜生产以设施农业建设为突破点,狠抓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认真搞好科技创新,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推进蔬菜区域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在稳定生产面积的同时,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名优、鲜细嫩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积极发展外销蔬菜和创汇蔬菜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郑州市蔬菜产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基地化、产品质量无公害化、销售组织化和产品品牌化。

2013年,郑州市常年菜田面积85万亩(其中包括中牟县的30万亩大蒜面积),蔬菜播种面积127万亩,总产量297.5万吨,产值36.4亿元;拥有日光温室2.1万亩,大中小棚12.4万亩,地膜覆盖面积51.2万亩;并初步形成了10多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分别是惠济区的万亩叶菜、爬豆基地;中牟县的30万亩大蒜基地、万亩越冬包菜基地、日光温室生产基地;荥阳市3 000亩土豆基地、3万亩大葱基地;新郑市3 000亩出口萝卜基地、万亩节水莲菜基地、5 000亩出口叶菜基地等;蔬菜加工企业逐步兴起,出口创汇额稳步增加,一批名牌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如中牟大蒜出口欧美、东南亚许多国家,新郑的叶菜基地产品全部空运销往香港,金水区芦笋加工后全部出口德、法、意、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3个,中小型蔬菜批发市场9个,产地批发市场20余个,万邦、毛庄、刘庄三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蔬菜中转站。

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狠抓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郑州市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强化管理,提高水平,并逐步扩大规模,以点带面,引导和促进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稳步提高。一是按照有利于发挥区位、市场、种植、技术等优势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大批优质、特色、专用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争把郑州市全部蔬菜面积建设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做好标准化蔬菜生产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典型带动,推进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五是加快中牟、新郑等县(市)区蔬菜出口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扩大蔬菜出口、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优化蔬菜产业结构。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目标,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扩大出口蔬菜和出省外销蔬菜的生产面积,增强外销能力,提高郑州市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力推广营养型、保健型蔬菜品种,提高蔬菜的产出效益。

提高蔬菜的产业化水平。按照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的要求,鼓励引导大型蔬菜流通加工企业与蔬菜生产基地或蔬菜专业生产者、合作社联合,发展订单生产,提高蔬菜精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培育“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

加强质量安全与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在重点抓好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做好市场检测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检测,确保郑州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二是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加快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无公害生产监督服务体系,用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制定配套法规和各类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郑州市先后制定发布了《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郑州市菜田禁用剧毒、高毒农药品种》、《推荐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关于禁止在蔬菜集中产区销售菜田禁用农药的通知》、《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蔬菜常用农药安全间隔标准》、《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标准》等项规章;2003年5月16日,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从2003年10月1日全面实行了无公害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2009年,先后制订完善36个蔬菜品种45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指导和规范郑州市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充分挖掘郑州市的技术潜力,合理配置蔬菜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基础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步伐,重点搞好节能、高效、简易、实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弱光、耐低温、抗逆性强的优质蔬菜新品种的培育。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拿出专款,重点推广一批适应性强、优质、抗病、抗虫、高产、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蔬菜新品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加快推广普及速度,使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尽快转化为新的蔬菜生产能力,增加蔬菜生产效益。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引导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与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知识传播,不断增强广大菜农的科技意识和技术素质,全面提高郑州市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认真搞好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科学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增强蔬菜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政策法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提高广大菜农整体素质。

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切实搞活蔬菜流通

大力发展蔬菜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努力培育和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蔬菜专业生产者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鼓励和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直接进入超市、社区蔬菜零售市场、便利店。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超市、连锁店和便利店直接与蔬菜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大对蔬菜等农产品零售市场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积极发展运输配送、储藏保鲜和流通加工为主要内容的蔬菜物流,降低生产风险和流通成本,促进蔬菜的跨区域流通和错季供应。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郑州市加强以大型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蔬菜专业乡镇和规模生产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加强蔬菜产销信息中心和网络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增强市场的导向作用,以信息化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注重培育和扶持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鼓励“农改超”工作;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区或直销点,方便生产者销售和消费者购买。

积极发展订单蔬菜、配送蔬菜。郑州市蔬菜生产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如:荥阳市的订单土豆,新郑市的订单萝卜,巩义、荥阳的订单芦笋等,均与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促进了基地稳步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近几年来,郑州市逐步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发挥其高科技与新品种、新技术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地区蔬菜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建立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开通“绿色通道”的政策措施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整车运输蔬菜的车辆,免缴道路和桥梁通行费用(高速公路除外),确保境内线路畅通。原则上,公安、交通部门不得查扣和滞留蔬菜运输车辆。

搞好规划编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根据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 规划 ,编制完成 了《郑州市蔬 菜产业发 展规划(2010-2020年)》,并经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对郑州市蔬菜产业从生产到经营、从布局到项目、从科技到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到2015年,逐步形成郑州北部蔬菜主要产业带、郑州东南部蔬菜产业发展区、郑州西南部蔬菜产业辅助发展区的以“一带两区”建设为重点、分散基地建设为补充的点面结合的蔬菜产业基地分布格局。新郑、中牟等也相继完成了本辖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力度。郑州市政府每年从基本建设统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蔬菜批发市场内储藏保鲜设施、交易设施、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市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保护地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和蔬菜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各县(市)、区政府也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蔬菜生产和批发市场建设。

为了加快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9年,市委、市政府《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郑发〔2009〕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并且由市财政拿出3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建设工作。2010年,又拿出5 0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建设,并列入了常年财政预算。2011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菜篮子”工程建设列入了市政府“十大实事”之一,提出了新建蔬菜标准园5个、集约化育苗基地3个,新增蔬菜设施生产面积8 000亩的目标任务,设立了3亿元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出台了《关于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意见》和《2011年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和激励作用,共补贴9 030万元,撬动了8亿多元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建设。2012、2013年连续2年对设施农业建设进行奖补,共补贴资金超过1.2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仅2009、2010年,全市新建温室数量就达到1800座。2011年,设施农业完工面积12555亩。2012年,验收补贴面积3 900亩,设施完工面积8 383.5亩。

同时,中牟县、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巩义市等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温室大棚建设。中牟县为加快蔬菜生产发展,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中牟县委、中牟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打造农业强县的实施意见》。6月份,县政府成立了《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金1 000万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郑州市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手段相对落后,投入不足,限制了菜农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如山东寿光),郑州市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较小,蔬菜生产水平、科技含量不高,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普及步伐仍然偏慢,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项目,菜农投入意识不强,限制了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名特蔬菜的种植量偏小。虽然郑州市目前名特优蔬菜品种、种类丰富,但生产面积、国外品种种植量小,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加工、出口创汇能力较低。目前,郑州市蔬菜生产整体水平及产品质量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优质外销品种比例较低,深加工及出口创汇企业较少,产后加工量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限制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差,重效益、轻品质的现象还较普遍。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经营模式,给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普及和生产管理带来困难,安全生产意识普及、产出效益整体提高任重道远。

未来郑州市蔬菜工作重点

根据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市情,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产业快速发展

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必要的设施装备的投入,增强生产手段。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应出台鼓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生产者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投入能力,加快设施蔬菜生产的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从棚室建设、蔬菜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育苗、市场建设等方面,以项目形式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菜田保护条例,加大新菜田开发力度,对新菜田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蔬菜产业。

强力推进设施生产,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设施生产是实现蔬菜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障蔬菜产品四季均衡供应上市、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要想全面提高郑州市蔬菜产业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生产,优化蔬菜产业内部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增强产品上市期的控制力,减少市场风险。

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队伍的建设,培育一支敬业、业务素质高的蔬菜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稳定机构,增加人员,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指导协调蔬菜生产、销售、科研工作,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和市场信息服务的准确有效,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讲座、函授、现场、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各职能部门要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全力支持蔬菜生产的发展。

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

重点扶持规模化的蔬菜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蔬菜合作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技术普及、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篇4: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关键词:寿光市;蔬菜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2-2

1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走访调查的方法以以上三个问题为中心展开了我們此次社会调研。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就蔬菜产业化深入发展问题采访了村委成员、企业负责人和普通村民。详细的调查问卷由寿光本地的同学负责分发,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37。收回问卷后,我们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七十,没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三十。

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七十五,从没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五。

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则主要走访参观了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几个展厅、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的试验基地及蔬菜加工车间,以及三元朱村。在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展厅里,共有2000多个菜果品种,以及许许多多首次亮相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这些都让我们赞叹科技进步在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据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寿光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可高达67%。

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和山东洛城农发集团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中心供菜基地和周边辐射区。以山东洛城农发集团为例,其建立了2000亩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20000亩蔬菜区。这种“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蔬菜的产量和销量。据了解,目前寿光市共有14位网上蔬菜医生,他们每天通过视频为菜农们指点迷津,把脉开方。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在三元朱村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在其村委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有关三元朱村发展历史的展厅,参观了其蔬菜实验大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到其村里的集市向菜农了解情况。

2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寿光市坚持“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的发展思路,采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发明推广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专业化经营,建立起蔬菜批发市场,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并建立起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通过几天在寿光的观察与调研后,我们发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交易总量不断增加

即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在寿光,每天外来菜商的卡车依然有上百辆,交易量800多公斤。目前寿光蔬菜市场的年交易量约为40亿公斤,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在如此高交易量的情况下,寿光市政府为了严把质量关,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为14处镇(街道)购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取缔了755处不符合标准的村头地边交易市场,保留的575处市场全部配备了速测设备,形成了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前不久对部分村的蔬菜大棚进行的普测中,共抽取蔬菜样品828个,速测样品全部合格,定性定量检测样品174个,合格率高达99%。目前,寿光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6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325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1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认证数量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2.2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高

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了40万个。农民年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1550元发展到了2007年的6619元。伴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消费理念、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1 3元;两年后,突破2000元,到2007年,达到了4993元。15年间,寿光市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增长了4倍。其中,蔬菜产业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估算,我市农民每赚10元钱,至少有6元是来自蔬菜产业。以三元朱村为例,截至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5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300元,集体固定资产26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经济村”。

2.3科技进步在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技推广让许多农民成了专家。现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了科技专家,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新技术,300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推广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种种植新模式。该市发展了10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19处乡镇科普学校,350处村级农民文化夜校。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层出不穷的新招更是让农民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3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走访了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及三元朱村,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分析了寿光现实的经济状况和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后,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科研水平不高是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寿光的蔬菜产业已进入繁荣发展期,但寿光自己的农业科研水平却一直不高。拿育种技术来说,据调查,寿光市2005年蔬菜种子总销量6万公斤,其中进口4万公斤,60%以上的种子依赖进口。寿光蔬菜站技术人员介绍,进口种子价逾黄金。寿光市市长刘中会也曾坦承:“寿光2/3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外的种子公司,育种技术与成本正成为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寿光每年大约有30万亩蔬菜需要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种子。

3.2市场意识落后是阻碍寿光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个人即菜农的意识落后,另一方面是决策者意识的落后。寿光蔬菜产业现在的繁荣,除了环境地形适宜、种植技术先进外,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无论怎样蔬菜都能销售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寿光蔬菜的输出方向基本是省内及省外几个城市,销售地区较为单一,这样讲来抗风险的能力就较弱,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或是另一地区蔬菜产业崛起,必然会对寿光蔬菜的销售造成冲击。而且,寿光蔬菜的加工程度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有限,即使是稍微高档的礼品菜,利润也有限,而蔬菜深加工产业还未能成体系。

3.3菜农与蔬菜公司关系不顺畅是妨碍产业化发展中的又一问题

一般来说,菜农会不自觉的追求最大利润,但我们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对于56.7%的菜农尽管认为与蔬菜公司合作更为合算,但其中约一半以上的菜农并没有直接与蔬菜公司合作的经历。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蔬菜公司对于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因而菜农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保证蔬菜的质量达标,与一般菜贩相比,所得利润相对就少了;其次,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菜农不得不采用一定的技术降低成本花费,而技术又成为菜农增收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注册的蔬菜公司很多,但真正能大力带动周边菜农的公司仍为少数,这为菜农选择合适的蔬菜公司进行合作造成相当大的限制,因而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更多的菜农选择中介这一对象来追求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利润。

3.4土地流转的欠规范运作阻碍寿光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调查问卷中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三分之二的农民有扩大经营的打算,这其中又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民认为土地资源不足是阻碍目前扩大经营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土地集中种植管理,从而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以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但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却阻碍着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虽然寿光市几个镇街建设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实情况是:对于有地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并且长期定居、无法顾及土地的,以及九十年代以后出生未得到土地的青少年,他们想流转土地,但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而农村中靠土地吃饭的中老年人,他们本身不想流转土地,但有时却由于有关部门要求不得不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由于农民在意识上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即使进城打工,他们还是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因此不可能有安全感交出土地,即使转让,也大都是给亲朋好友,随意性很大。综上种种因素,导致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易形成规模经营,因而阻碍寿光蔬菜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

4.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197834万元,而投入于科研的仅有100万元左右。要解决科研体制创新和经费投入问题,绝非一夕之功。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要提高寿光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需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重视,加大科研投入,这是提高寿光市乃至全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在采用“引进来”策略的同时,借鉴国外现有科技水平培育我们自己的新品种。此外,应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科研人员应注意保护好国有现有良种知识产权,防止种子培百技术流失。

(3)在各村设立种子服务站,由专业人员向农民提供种子,一方面可以防止农民上当受骗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借此积极推广我国自主研制的种子品种。

(4)创新体制改革,在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应积极改善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完善奖励措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聚拢科研人才,保持产业链的畅通及产业化网络的完整。

4.2提高认识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下乡服务队,定期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间宣传讲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国家政策以及农业及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等与农民利益切实相关的东西,同时应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农民维权能力的提高在维护好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将直接有助于科技普及及土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改革。

(2)由政府出资定期开展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如种菜知识专题讲座、设立村中图书阅览室等,一方面可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传播关于作物病虫害方面的信息,让农民做到有备无患,提前准备,降低损失。

4.3在政府指导下,整顿蔬菜产业市场秩序

整顿蔬菜产业市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委设立投诉站,当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有较为方便的维权的地方。

(2)为规范中介方的行为,政府应对中介机构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现其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加以警告,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3)抓好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集中财力扶持和鼓励蔬菜公司进行改革,对改革较为成功的企业要加以表彰,将其方法进行宣传。

4.4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能否顺利、快速地在寿光市执行对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要让土地在寿光“转”起来且“转”的好,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制度实施初期,应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指导,不仅要坚持嚴格的土地管理条例,坚决杜绝流转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切实保护耕地。

(2)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民自己因图方便,只收固定或一次性现金地租、或过分延长转租时间等行为要加以指导。

篇5:农村发展大棚蔬菜工作情况汇报

我们双星村位于姜堰市沈高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597亩,辖21个村民小组,1016户,3213人。从XX年起,我村从探索种植大棚西瓜开始,积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走上了高效农业发展之路。201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村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调高发展目标,提出打造“姜堰市高效农业第一村”的口号,经过考察研究,成立了双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双禾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20亩,发展大棚蔬菜,取得了初步成效,亩均收益5000多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96亩。下面,就我村发展大棚蔬菜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下汇报。

一、我村为什么要发展大棚蔬菜

简单地来说,我村发展大棚蔬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作出的科学的必然选择。

XX年之前,我们双星村农业和其它村一样,是传统农业,每年稻麦两熟,农民种田的收益很少,依靠种田已很难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所以大多数农民都进厂务工、出外打工,部分还走上了创业之路。农民种田积极性降低,农田抛荒现象比比皆是,最高峰时,全村抛荒半抛荒农田达近500亩。为了不让农田抛荒,同时也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在1998年曾尝试找人代种,但代种的人交纳农业税等税费及种子费、农药化肥钱之后,所剩无几,甚至还要倒贴本。因此,我们认定,找人代种并不能解决农田抛荒的问题。但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呢?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四处求证和讨论,大家共同意识到,要解决农田抛荒,及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矛盾,关键要提高土地的收益。当然,靠种稻麦,走传统的农业之路,肯定无法让农民增收,要想提高土地收益,只有种植收益高的农作物。

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苏北部分地区种植西瓜,收益是种粮食的好几倍,于是我们迅速行动,带部分党员和农户到射阳、东台三仓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又找相关部门科技人员到村化验土质,论证双星村是否可以种植西瓜。结果令人欣慰,双星村的土质适合种植西瓜。但接下来,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因为西瓜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双星又从来没有人种过西瓜,沈高镇农技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为了发展西瓜种植,我们召开了全村党员代表大会进行动员,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西瓜,为了让苏北的西瓜“嫁”进双星,我们又多次到东台三仓访请能人,最终请到两位种瓜大户到双星承包近30亩土地种植西瓜,当时的所有村组干部每人也承包了5亩左右土地,边学边干,给群众做示范。为了让本村农户学到西瓜种植技术,经村里协调,外地能人和村干部种西瓜用工,全部雇用本村村民。XX年当年,我村西瓜种植获得了大丰收,并全部卖光,亩均纯收入达4000元。到了XX年,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80亩。为了防止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带来销售问题,村里选出一名村干部跑市场,这一年,双星小兰、小凤、早春红玉等品种西瓜又被一抢而空,亩均收益最高达近5000元,双星西瓜在市场上开始小有影响,到XX年,双星西瓜已不用人再跑市场,每到西瓜上市季节,瓜贩子都会主动把车开到双星田头卸西瓜,双星西瓜在市场上开始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种植西瓜效益这么好,都要求加入西瓜种植队伍,到XX年年底,双星村西瓜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为了防止新增瓜农技术不熟导致失败,同时为了规范双星西瓜种植,保护瓜农利益,我村还成立了瓜果协会,注册了“双禾”商标,由协会负责统一供应种子、肥料、农药物资,统一指导技术,统一安排配套设施。

我村地处里下河地区,向来有种茨菰的习惯,而且有一定规模,但以前因是常规种植,收益并不高,后来有人看到双星西瓜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就是因为双星西瓜属早熟西瓜,所以就设想,假如双星茨菰也能错开大批量上市的季节,卖价必然会成倍上翻,所以XX年在村两委的推动下,由一户进行试点,种植了3亩早茨菰,当年这3亩早茨菰纯收入达21500元,亩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早茨菰继西瓜之后成为了双星人第二大“土里生金”的种植项目。XX年,村两委组织几十户农户,召开现场会,让种植早茨菰成功的试点户现身说法,当年全村早茨菰种植发展到100多亩。其后,村里又有能人尝试种植晚茨菰,也获得了成功,到XX年年底,全村早、中、晚茨菰种植面积达到了近500亩,亩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但是无论是西瓜种植还是茨菰种植,村干部和广大农户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难题,那就是这两项种植都需要轮茬,也就是今年在这块地种了西瓜或者茨菰,今后最好两年时间不能再种。虽然当年种植西瓜或茨菰后还能再种一季稻或者其它作物,但第二年就必须换到其它地方种植,原先流转的土地只能还给原有农户。这样,一户人家的土地今年流转,明年又不流转,甚至上半年流转,下半年又不流转,给农户带来了不便。好在双星民风纯朴,老百姓都比较支持村里的工作,但是如此下去终究不是办法,所以村里就考虑是否可以把农户的土地长期流转下来,避免给群众带来麻烦,但是西瓜和茨菰种植之后该怎么办呢?由村里种植肯定也不是办法,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我们发现种植大棚蔬菜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近年来,反季节蔬菜效益可观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发展大棚蔬菜被提上了村两委工作日程。

2010年,在沈高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农民代表先后赴山东寿光、泰兴市南新镇、华港镇等地参观,经过参观学习,我们一方面深感自己选择种植西瓜和茨菰的路是对的,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有些坐井观天,不知道全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态势是如此火热,水平是如此之高,因此,我们果断地提出了要打造“姜堰市高效农业第一村”,并力争在泰州有位置,在全省有影响。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和考虑到做大做强大棚蔬菜产业,我们很快成立了双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双禾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式开始了双星大棚蔬菜发展之路。

二、我村发展大棚蔬菜的具体做法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村发展高效农业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我们没有种过大棚蔬菜,但是我们凭借工作经验和多方求教,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规划,全力加以实施。

一是政策先行。尽管双星村村民都知道,我们的西瓜种植、茨菰种植都是经过摸索并获得成功的,但是毕竟双星村谁也没有种过大棚蔬菜,所以大家对面临的各类风险有许多的心理障碍,而且此次发展大棚蔬菜,我们定位比较高,计划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慢慢探索,所以一开始就要进行许多的投入,加上搭建大棚本身费用就比较高,每亩需要上万元,这些费用如果让群众承担,肯定没有人敢挺身而出。在这种情况下,给足政策,让老百姓先吃上定心丸,是必须的。首先,对土地流转农户给足利益。新成立的双星双禾蔬菜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农户口粮田的家庭承包经营性质,鼓励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双禾土地股份合作社,每亩为一股,农户的土地入股后,直接参与合作社的利润分红,如果合作社效益不好,则合作社每年给予不低于700元标准的土地流转费用,从而保证了土地流转农户的利益。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统一与客商进行磋商洽谈,签订流转合同。对于大棚蔬菜基地规划地以外的其他村民的土地,在大棚蔬菜生产合作社便于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享受同等待遇。其次,对大棚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倾斜。我们对这些区域的水、电、路、桥、闸、站等进行了综合改造和全面配套,增强旱涝保收能力,改善高效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第三,对大棚蔬菜种植农户进行扶持奖励。我村制定出台了《双星村高效农业奖励意见》,对新发展的标准钢架大棚以及连片生产基地并当年投入生产的,2.5-5亩奖励3500亩,5-10亩奖励4200元,10-15亩奖励500元,15-20亩奖励5300元,20亩以上奖励5800元。被奖励农户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钢架大棚要求内径达6米以上;②奖励对象必须在示范园区内种植。奖励资金分三年返还到位,第一年30%,第二年30%,第三年40%。经过争取,沈高镇政府为扶持本村发展大棚蔬菜,特制定了鼓励农户种植大棚蔬菜的相关文件,规定农户种植大棚蔬菜5亩以下每亩奖1500元,5亩以上每亩奖XX元,10亩以上每亩奖2500元,20亩以上每亩奖3000元,大棚必须按标准搭设,规格宽6-8米、中高2.5米、边高1.3米。对种植简易大棚蔬菜也作了相应规定,规定种植简易大棚蔬菜5亩以下的,每亩奖300元,5亩以上每亩奖450元,10亩以上每亩奖600元,20亩以上每亩奖750元,大棚规格标准参照钢架大棚执行。奖励实行申报制,在农产品生产期间,由农户向合作社提出申请,统一汇总上报到镇农业部门,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核实,并填写种植面积验收确认单,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奖金在年底前统一发放。过期不报的,视为自动放弃。奖金分二年付清,第一年付60%,第二年付40%,如果不在这期间种植并停止生产活动,则停发当年及以后的奖金。

篇6: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从东南到西北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直线跨度达1655公里,海拔1000~3000米,气候包含了北亚热带润湿区到高寒区、干旱区、荒漠区的各种类型,年降雨量40~800毫米。全省耕地面积5202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我省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生产条件,决定了甘肃发展特色农业的地位。

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是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近年来,1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省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甘肃蔬菜产业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八十年代结构调整、九十年代快速发展和本世纪的稳步扩大三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实现基本自给,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逐年增大,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全省上下按照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打造甘肃蔬菜,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模式更加丰富,品种不断增多,产量连年增加,效益显著增长,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近年来,随着“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实施,全省蔬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全部种植蔬菜,其中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有5个县,10~20万亩的19个县,5~10万亩的26个县。2012年底,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分 别达到681万亩、1460.4万吨、236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26%、128%和354%。

(二)基本情况

1、高原夏菜。以沿黄灌区为主的高原夏菜生产,到2012年底,种植面积490万亩,产量约980万吨,外销量590万吨。每年5月到10月,甘肃高原夏菜能够持续供应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走上南方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有效填补了中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为保障全国蔬菜市场供应、促进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以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西葫芦、百合等优势蔬菜产品为主的“高原夏菜”是甘肃的亮点和“名片”。

2、设施蔬菜。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体,面积最大,种类最多。除水生蔬菜及多年生蔬菜之外,其余9大类60多种蔬菜在温室、塑料棚内都有种植。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培育出了二个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一个是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日光温室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白银、兰州、武威、张掖及酒泉等五市,冬春季生产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芹菜、韭菜、娃娃菜等。另一个是陇南、陇东塑料拱棚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天水、陇南、庆阳、平凉等四市,主要生产春提早和秋延后的辣椒、韭菜、蒜苗、大蒜、菜豆、豇豆、西葫芦、生菜、油麦菜及 菠菜等。2012年,全省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46.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6.7万亩,塑料大棚79.5万亩,小拱棚10.1万亩,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22.5%,产值109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46.2%。农民人均设施蔬菜纯收入481.3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的10%,重点产区农民设施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城乡居民的“菜蓝子”和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3、今冬明春蔬菜供给情况

我省冬季严寒漫长,除陇南、天水部分地方外,全省绝大部分地方冬季不能进行露地生产。从11月至次年4月,长达半年的冬春淡季蔬菜供给一直是制约我省“菜篮子”生产的瓶颈,本省设施蔬菜生产和外地蔬菜调入是解决我省冬春蔬菜生产淡季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据统计,今冬全省在田蔬菜面积约12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67万亩,品种以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塑料大棚蔬菜16万亩,品种以韭菜、油菜、油麦菜等叶菜类为主,露地蔬菜约35万亩,品种以葱、蒜苗、菠菜、白菜等为主,还有6万亩左右冬播菜用马铃薯。由于今年劳动力紧缺和用工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还有约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还处在物资采购、扣棚、起垄、育苗等定值前的准备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危害,蔬菜长势正常。预计全省冬春淡季(11月至次年4月)设施蔬菜生产能力约370万吨,加上陇南、天水等地冬季露地蔬菜生产能力约40万吨。冬春淡季全省蔬菜生产能力约410万吨,按照三分之一外调的比例计算,调出量约136 万吨,可供给省内市场的蔬菜量约274万吨,省内蔬菜供应能力为40%,其余主要靠外调菜和冬藏大路菜补充。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甘肃省蔬菜有露地和设施栽培两种形式,设施蔬菜主要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成为我国“西菜东调”、“ 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黄土高原夏秋冷凉型蔬菜和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全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基地达490万亩,占蔬菜面积的72%;以河西五市及兰州、白银为主的日光温室重点产区,温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8.58万亩,占到全省温室面积的85.74%;以陇东陇南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塑料大(小)拱棚重点产区,蔬菜面积57.61万亩,占到全省塑料大棚蔬菜面积的72.44%,“西部温室东部大棚”的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正在逐步形成。设施蔬菜生产涉及的作物由原来的黄瓜、番瓜等少数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果菜类、瓜类、食用菌、特菜类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冬春季节消费市场。由于甘肃境内冬季降雨雪少,阴天少,光照充足,具有进行反季节瓜菜生产独特的气候资源。生产的各类蔬菜以其优质、无公害、价格合理而享誉省内外。同时,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地理优势。加之甘肃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区位和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

(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增产增效仍有潜力

为了适应我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技、科研和教学部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露地生产中推广穴盘育苗移栽技术;测土施肥及增施有机肥技术;高垄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联防统治技术等生态物化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推广二代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高垄全覆盖栽培、穴盘育苗及嫁接、高温闷棚、反光幕、测土配方施肥、生物菌肥应用、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在塑料大棚生产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翻晒及土壤消毒、防虫网应用、无公害农药选择及交替用药、穴盘育苗移栽及蔬菜嫁接移栽等综合配套技术。种植茬口由一大茬扩展到早春、秋冬、深冬等多茬口,实现了周年供应的目标。设施栽培的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2.5%,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10倍,设施蔬菜生产已经成为甘肃省种植业生产 中单位面积比较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地区之间、重点县与一般县之间、特别是示范豆点与大面积、科技示范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栽培水平和管理技术差异较大,种植效益差异更大。因此,随着设施条件和综合技术的不断优化,不论是面积的扩大,还是效益的增加,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特色蔬菜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引进、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全省蔬菜良种利用率达95%以上,商品率达65%,优质精细菜比重达到30%以上。被省上认定的无公害产地达304个,面积566.4万亩;被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361个,产量462.3万吨。全省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园为契机,全力落实“五化”、“六统一”和六个“百分百”的创建标准。以甘兰、花椰菜、娃娃菜、甜脆豆、西芹等特色露地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和以番茄、辣椒等优势设施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截止2012年,全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5万亩、绿色食品蔬菜64个;通过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历次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省城兰州综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四)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实现产值21.8亿元。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的冷链保鲜贮藏规模达50万吨,年周转量300万吨;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98个,成员3.62万人,涌现出了甘谷县盘安镇雒家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典型,有力带动了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蔬菜直销店、连锁超市等窗口式终端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市场营销网络开始起步;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

(五)设施蔬菜生产在全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出

1、已成为比较效益高,产值提升快,增收幅度大的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1.83%,总产值达到109亿元以上,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实现了亩产量、产值双过万。

2、已成为农业增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多年来,各地始终坚持针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长期不懈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从而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远远高于从事大田种植和露地蔬菜种植的农民。加之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带动了农民科学投入积极性。因此,大量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首先在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 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首先在设施农业上得到转化。据调查,每年围绕设施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多达200个以上,新品种覆盖率达100%;以设施农业为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结构达40多项,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

3、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加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调查,甘肃省常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在100万人左右,其中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8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收购、运销、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服务的大约有20万人,两项占到了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 %。白银区从事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8万人,占全区总劳动力3.36万人的53.6%。靖远县东湾乡大坝村,现有人口5858人,1080户,劳动力1765人,现有3060座日光温室,占地面积6200亩,户均5亩,村中95%的农户有日光温室,全村不仅实现了现有劳动力100%的就业,而且每年还需雇工10%左右。设施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有效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点产业之一。

4、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产业之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试点村大部分都是以设施农 业为产业支撑的村。据统计,2012年白银、兰州、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六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580个,其中以设施农业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村达到260个,占到试点村的45%。武威市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和十乡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50%的村以设施农业为产业支撑。

三、存在问题

(一)生产效率较低,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省设施农业种植的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仍很低。全省设施农业平均亩产量远远落后于全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设施蔬菜平均亩产量按6000公斤计算,折合8.8公斤/m2,而国内先进地区大面积平均已达21公斤/m2,世界先进水平为50公斤/m2以上。我省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每个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20、美国的1/40。而且,近年设施产品的产量增加幅度减缓,市场季节差价不断缩小,价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因此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了部分温室、塑料大棚撂荒现象。

(二)技术装备相对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由于我省经济落后,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有限,一般温室、塑料棚投资为10~30元/m2。这样低的投资显然限 10 制了新材料与先进设备的运用,以及技术优化和创新,从而造成现有作物的产量质量很难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由于设施水平低没有条件生产,设施生产过程劳动强度高,而且设施结构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冬春季节,受旱涝冰冻及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蔬菜生产受灾严重,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给农民增收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产业化发展速度慢,产业链还不完整

目前,设施蔬菜种植主要靠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很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与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的风险很大。而且,生产、加工与销售相互脱节,尤其是工厂化育苗、采后处理环节十分落后,洁净处理、贮藏保鲜及分级包装等都发展很慢,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行政推动力度不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省设施蔬菜发展速度不仅慢于山东、辽宁、天津等东部省市,而且已落后于宁夏、新疆、陕西等周边省区,原因是政府扶持推动不够。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些设施蔬菜发展的扶持政策,但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对设施蔬菜的组织领导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我省设施蔬菜社会服务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急需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网络、全程服务的技术推广体系及高效运转的 产品贮运销售体系,尽可能降低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四、今后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8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16万亩(日光温室88万亩<非耕地开发利用12万亩>,塑料大棚128万亩)。集约化育苗统供比例翻两番,由5%左右上升到20%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培育4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县(市、区),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省的63%、65%和90%以上;蔬菜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750元。对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

(二)发展方向。在确保省内各地市场供应的同时,巩固省外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品种更新与新优良种推广速度,优质抗逆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进高端市场保健蔬菜、珍稀蔬菜的发展步伐。设施结构与装备要不断改进提高,努力向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工厂化发展。栽培技术要向节水、节能、节地、省力、无害化、集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一是要优化设施结构,不断研发适合当地特殊气候环境的新型温室、大棚的棚型结构,提高抗灾能力。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位。三是优化茬口结构,要按照“避旺、补缺”的思路,抓好时间差、季节差和空间差,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四)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新、优、特品种,加快良种更新换代。二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模式和技术。三是建好高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五是强化信息服务,避免盲目生产。六是加强协作攻关,聘请专家顾问,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创新技术,促进经济作物设施产业的升级优化。

上一篇:38妇女节经典祝福 妇女节暖心问候祝福语下一篇:公司竞选销售主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