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篇:教育政策论文范文

韩国教育体制:公平教育,英才教育,文化教育

韩国首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条件不利的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继而从边远农村逐步向中心城市扩展。韩国政府采取的这种“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相对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实现了教育均衡,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福利。——毛建国

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韩国有句古语:“即使是老师的影子也不能踩”,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韩国人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程度,也是韩国民族长期以来兴办教育的一个原则。过去韩国人称大学生是“牛骨塔里的人”,因为在过去,即使是再贫苦的人家,父母宁肯自己挨饿也要将子女送到学堂读书,许多农民为了送孩子上学将耕地的牛卖掉也在所不惜。在韩国人看来,再苦再累送孩子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韩国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韩国的教育部是中央政府机构,负责有关学术活动、科学及公众教育的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各道和广域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郡、市也有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专员,负责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活动。政府对委员会进行有关基本政策方面的指导并提供财政支援。

教育资金由中央统一筹措,政府拨款占学校预算的绝大一部分。教育部的预算虽然年年不同,但是通常占政府支出总额的23.9%,1997年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但是从1953年起,6年小学教育已成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92年,在乡村开始实行3年初中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这套义务教育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近年来,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已经制订了学龄前儿童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要求增加幼儿园的设施。

一、韩国别具特色的教育类别

(一)学校教育

韩国的学制分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学院旨在培养博士的研究生课程的大学4年,另外还有两年制的专科大学及职业大学。

韩国有5,721所小学,在校学生有378万名,教师总数则达到138,670名。小学的基础课程由8个主要科目组成:伦理学、国语、社会学、算术、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实用美术。在一、二年级时,有些课程混合编排教授,从三年级起增设英语和实用美术。小学教师必须是4年制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小学毕业后,年龄在12岁至14岁的少年允许进入初级中学,学习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课程。在过去的30年中,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比率大幅度增加。

自1969年废除初中入学考试以来,韩国初级中学招生便改为按区域抽签分配的制度,不给学生选择学校的余地。这一改变旨在消除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差别,从而使所有的初级中学都能给学生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并免除学生入学考试的压力。初中课程包括11门基本的或必修的科目,若干选修科目以及课外活动。技术及职业课程包括在选修科目之内,以供那些毕业后准备谋职的学生学习。

高中入学制度也于1974年实行“平准化教育”,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经国家会考合格的学生可以按区域通过抽签办法决定自己就读的高中。这种修订废除了每个学校自己主持的考试,以使高中教育具有同等的质量。结果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比率也随之增加。有234万名学生在1,892所高级中学上学,在职教师总数为104,404名。高级中学大部分分为两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全国共有774所职业高中。申请进入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必须具备初中毕业条件,并须参加道一级的预试。职业高中的课程通常是普通课程占40~60%,职业课程占60~40%,而且理论与实践并重。

韩国高等院校分以下几类:4年制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医学院和牙医学院为6年制);4年制的教育大学(师范学院);2年制的专科、广播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以及2~4年制相当于大学的各类学校,如护士学校和神学院等。

韩国教育法及有关法令规定,所有公立或私立高等院校均须接受教育人力资源部的监督。教育人力资源部负责处理学校招生名额、师资审核、课程设置、学位审议以及规定统一课程等事务。大学校长和董事会董事的任命亦须经教育人力资源部批准。教育公务员法对教师基本资格也作了具体规定。并且,韩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英才教育振兴法》,并先后修订和制定了这一法律和相关实施法令。2000年1月28日,韩国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正式确立了英才教育的国家法律体系和教育体系。2002年11月29日,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发表了由7部委联合制定的《英才教育振兴综合计划》。2006年6月12日,以总统令第19513号颁布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实施令》。

(二)非正规教育

韩国于1961年颁布了《非正规教育促进法》,第四次修改后于1979年公布,使非正规教育制度化。韩国的非正规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那些没有受完正规教育的青年或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课程;另一种则是用来对那些在职人员或非正规学生提供短期的技术或进修课程的教育。初期,非正规教育多强调读写的普及、大龄儿童的教育、农业知识推广课程以及成人教育。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非正规教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目前,技术训练成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推动力。主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包括公民学校和商业学校。公民学校和高级公民学校为那些期望提高或恢复初中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一至三年不等的相当于正规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和高级学校则对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传授一至三年的职业教育课程。广播和函授大学为在职青年和成年人提供高中之后的四年课程,包括家政学、商业管理、农业、教育学以及公共行政等课程。该大学播放14个30分钟的广播节目和1个30分钟的教育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此外,还通过开放大学网的有线电视频道每天自上午6时至午夜共播放18个小时的节目。修完了所要求的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的学位。另外,还有中学的广播函授节目。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包括由政府机构与私人组织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设置的课程范围为特殊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技艺。在乡村地区,还开办各种青年班或妇女班,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些班通常是在晚上利用学院的教室或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授课。

作者:晓晓

第二篇: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关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蔣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怡

第三篇:反思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两种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摘 要: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既是评价教育政策的两个主要标准,也是教育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并行不悖、不可偏废的教育政策目标。现阶段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平唯一或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使两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受阻。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教育政策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概念界定

所谓的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为:(1)从教育过程划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2)从宏、微观角度划分,在宏观领域表现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微观领域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同等对待及因材施教等。本文中对教育效率的界定沿用了生产效率的含义, 即是指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考虑在教育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收益率的最大化,或者是如何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同样的收益。教育效率要实现最大化,资源的使用水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教育总净效益(教育总效益和教育总成本之差)为非负数。这个标准只是对效率的初步检验。即效率检验只能说明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但不能决定效率水平的高低。(2)教育总效益与教育总成本的差异最大化。用教育总效益与教育总成本的差异最大化作为指标,当教育的边际效益等于教育边际成本时,则具备了差异最大化的条件。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相互关系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既是评价教育政策的两个主要标准,也是教育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教育公平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教育资源分配中质的规定性;教育效率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教育资源分配中量的规定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辩证统一。

1. 教育效率与公平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 而非对立的关系

从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内涵看, 它们并非属于同一个逻辑维度, 也不是处于对立矛盾的范畴。教育效率关心的是如何分配教育资源, 使得教育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而教育公平是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它所关心的是包括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在内的教育效用价值如何分配能保证公平、公正而不致偏颇。它们有各自的目的和价值指向。从结果上看, 两者在同一时间内也并不一定一致, 如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不一定出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分配上。

从范畴的意义上, 教育公平是反映相对性的范畴, 教育效率则是反映教育质量的范畴。教育效率与之相对的是非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与之相对的是教育不公平, 所以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本质上是相互独立而非对立的关系。

2. 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虽然属于不同范畴, 但在某些具体的过程中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比如,教育的选拔性考试, 这是一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方法, 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既是机会公平的体现, 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机制。在这种选拔性的考试中必须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从选拔结果上看, 对起点或条件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而言是不公平, 但是在赋予参与考试的机会以及争取好的结果上机会是公平的, 也就是保证了有限的公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关于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教育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归结一些学者的观点,在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权衡和争论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和公平与效率最优交替论。中国教育政策在价值取向上曾经一度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游移,从解放初期对公平的膜拜到改革开放初期对效率的推崇,直至整个教育领域不均衡现象的涌现和凸显,以致目前社会上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日益增多。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政策倾向于牺牲公平追求效率是无可厚非,然而在经济体制发展有了改变后,就应该是转而关注公平的时候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教育资源有限,当前仍应考虑效率优先。在政策导向和实践层面,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基本是处于对立的关系。只要教育总净效益呈现的结果为非负值时,教育总效益与教育总成本的差异越大,效率水平就越高,至于其中一部分人的效益受损则是追求效率时不可避免、无可厚非的;否则,用有限的资源兼顾所有人,虽然实现了公平,效率却必然受损。因此,缺失公平的效率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效率。同样的,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效率和公平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公平,没有公平作保障整体效率最终也必然受损。

三、影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因素

1. 非教育公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来看,教育效率体现出不同于经济效率的复杂性,受到教育公平之外的非教育公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效率不高的实际情况来看,就有教育产权与职责模糊的主要原因。教育产权的界定不清晰、保护不合理,都导致了在办理教育相关问题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教育财产损失。

2. 教育部门缺乏动力也是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

教育部门缺乏动力也是导致教育低效率的另一主要因素。从教育部门来看,由于长期以来被划为公共部门, 教育产品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公共产品, 这些都致使教育部门每年产生的许多知识成果在投放社会以后自身却得不到任何一点的补偿或回报。教育部门或各级学校只表现为投入的责任,却没有产权的收益权,教育成果的享用部门只表现为收益的使用权,而没有付出的责任,使得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

3. 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与规范也是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

教育活动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与规范也是导致教育低效率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是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唯一所有权主体,也是唯一有资格、有能力的办学者,教育几乎为政府所垄断,各个学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不能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由于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机制,在这种没有风险和压力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只要不触犯法律,就相安无事。然而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一旦受损,却又互相推诿,谁都不负责任。近些年来, 民办以及私立学校的兴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但是,私立学校收费的昂贵,难以满足普遍需求,教育垄断没有根本的改观。另外,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尚缺乏一套对教育资源是否得以充分合理运用,教学质量是否真正达到要求等办学问题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以及评估标准。

三、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二者间的和谐统一

1. 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教育的基本平等, 满足就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与专门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或者“英才”,必须鼓励、支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普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加强英才教育。

2. 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有东、中、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许多,但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主要原因。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统筹。教育完全由地方投资必然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从不同区域的利益来考虑,更要从国家的整体以及长远发展来衡量,不仅要坚持互利,更要坚持共利,国家更多地要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3. 改变“应试教育”及其评价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并寻找到两者的结合及其平衡点。改变“应试教育”必须改变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

4.坚持教学民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公平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抑制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化或同一化的教育。

四、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同步发展

教育不公平要通过教育制度的公平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教育的效率来解决,教育的效率低下也只能通过克服教育效率低下的因素才能解决。鉴于效率或者公平一方的提高或降低并不必然导致另一方得到显著的增进或抑制,不存在冲突与对立关系,也不存在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的正相关关系。教育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二者不能相互归并和替代,其中任何一种价值的缺失都不可以用另一种价值的增加来弥补。只有教育公平与效率同步发展,才是教育真正的全面进步。因此,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同等关注,应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支柱和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褚宏初.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2] 邓晓丹. 教育公平的本质: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均衡[J].理论前沿, 2007,(9):38-39.

[3] 冉毅. 平等与效率: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J].教学与管理, 2008,(5): 3-5.

[4] 鲍传友, 冯小敏. 徘徊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迁及其价值向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9,(5):27-33.

[5] 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3):72-76.

[6] 廖宏伟, 苏丽丽. 理性审视:教育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J].教育教学研究,2008,(18):194-195.[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张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政策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教育教育论文范文05-10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05-10

政策论文范文05-08

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05-15

教育创新论文范文05-06

教育实验论文范文04-17

教育论文范文05-08

教育得论文范文05-08

教育发论文范文05-08

教育类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配电装置论文范文下一篇:能量计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