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2022-10-25

第一篇:穿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

5月14日,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生命的祭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

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墓园,汇聚了潮水般前来祭奠的人们。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即病逝在岗位上。然而,这一年零四个月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

“把泪焦桐成雨”——一种缅怀感天动地

这是兰考最高大的一棵泡桐树。

50多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这株小麻秆,如今已是华盖如云,人们称之为“焦桐”。 焦桐旁,矗立着新落成的焦裕禄干部学院。从各地来这里培训的学员一出门就可以看见这棵参天大树。

睹树思人,焦裕禄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什么?

站在坝头乡的焦裕禄事迹展览室外,76岁的雷中江老人回忆起当年在兰考火车站逃荒偶遇焦裕禄的情形,哽咽难语:“他拉着俺的手,眼里有泪。那场面,一辈子难忘!”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禄精神50年穿越时空,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记。

当年在兰考县委当干事的刘俊生忘不了51年前那个冬天,焦书记顶着狂风大雪,走出县委大门。他说:“大雪封门,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坐在屋里烤火。我们应该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握住双目失明的老大娘的手,焦裕禄问寒问饥。一旁的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哆嗦着手不停地抚摸着焦书记,热泪纵横。

“我是您的儿子”——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深情的表达,今天听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情怀、信念,也是党的立党之本!

在焦裕禄离世50年后的今天,为什么他的墓碑前会洒下那么多的泪水?

是怀念,是追思,更是彻骨透心的呼唤。

大别山区种粮大户柳学友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干部与焦裕禄相比,差距太大。很多地方一年见不到一次县委书记。偶尔有领导下乡,也是前呼后拥,浮在表面,站在地头,走走过场。还有的干部连有些庄稼都认不清。”

焦裕禄就是一根标杆,他让群众怀念,也让群众量出了今天干部的长短。

79岁的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书记,说到今天一些“心里只有自己”的干部,得出一个理:“群众观念丢掉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就会把你抛弃。”

对于焦裕禄之后的第14任县委书记、来兰考工作已经一年半的王新军来说,焦裕禄当年对群众说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已成为心中时时震响的座右铭。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照检查材料上,多次使用“愧疚”“惭愧”“愧对”“对不起”等词汇。他说:“在焦书记工作过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今年初春,王新军利用清明三天假期,走进兰考的一些偏僻乡村。村民们看到县委书记的惊奇,让他脸红,更让他受到鞭策。“差距太大,只有奋力追赶!”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穿越50年历史烟云,“把泪焦桐成雨”,凝结着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思念与精神呼唤;公仆情怀,这是焦裕禄留给党员干部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父老生死系”——有一种力量坚如磐石

兰考无处不泡桐。

满城桐花飘香的时候,最是人们思念焦裕禄之时。

离黄河岸边几里地的张庄村,曾被叫做“下马台”。过去,这里通着官道。因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

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

党培养的焦裕禄,最相信群众的力量。他一次次下乡走访,开座谈会,首先确定了种植泡桐的思路。因为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

满地满坡的泡桐,成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水沙碱“三害”的金钥匙。

50年后,徜徉于焦林中,总有人这样问:为什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四个月,就找到了多少辈人没有找到的“除三害”的办法?

答案并不复杂。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辆50多年前的破自行车、一双50多年前的破胶鞋记录下,焦裕禄靠骑车走路,踏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住牛棚下大田,蹲点调研。

在盐碱区,他经常抓一点碱土放在嘴里品尝,说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这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目瞪口呆。

刘俊生难忘那一个个镜头:无论瓢泼大雨、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焦书记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焦书记冒着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树叶,带着技术人员追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焦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时隔50多年,响在我们耳边的这句大白话,传递着深刻思想哲理。

在近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坦言:和焦裕禄时代相比,现在交通便利了,但距离基层却远了。经常是“身到基层心在城”,名义上下了基层,实际成了“空中飞人”、“走读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调研,很多时候也是“路上一小时,调研十分钟”,对情况了解不透,问题吃得不准,制定的措施没有针对性,甚至脱离实际。

兰考县长周辰良自我剖析:在推动工作中有时为了装点门面、树好形象,干一些面子活;为了在观摩评比中争个好名次、留个好印象,搞一些花架子。

湖北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也有个对比:“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跑遍125个村,我在红安工作4年多,入村入户调研的村不到100个。”

差距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余学武拿红苕作比喻:当地说一个人“苕”是讽刺这个人笨、傻。不过“苕”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憨厚、老实、执着。用在干部身上,可以理解为不耍花招、不走捷径,奔着目标,踏踏实实干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胜不休,而这恰恰是现今一些干部所缺少的。

半个多世纪前,焦裕禄带领兰考干部群众跑遍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寻求治理天灾的科学方法。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深入群众,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求真务实,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兰考人民至今保留着这个习惯,房前屋后、庭院地头,有空地就种上几棵泡桐。泡桐树栽在农田里,既防风治沙,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46万亩,泡桐200多万株。截至2013年,全县林产工业从业者4万余人,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70多亿元。

兰考县农林局副局长张建军说:“到今天,兰考人民还在享焦书记的福呢!”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是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毋改英雄意气”——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一位省领导来视察,看到兰考灾情严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再一次听到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般英雄气概?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时代在追问。

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王新军感受着更大的压力。很多人向他发出了“兰考之问”: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为什么50年了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还有将近10万人没有脱贫?兰考群众基础好,为什么还有不少上访户?

王新军在县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反思自己:刚来兰考也有满腔热情,但是,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激情和斗志逐渐冷却了、退缩了。一事当前,摆困难多、讲客观多。与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奋斗精神相比,自己明显缺少了几分对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担当。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

50年过去,墓碑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英俊。他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铿锵激越,撼人心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愿这种豪情壮志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肝胆长如洗”,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两袖清风来去”——有一种品格高山仰止

焦裕禄纪念馆里,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干部十不准》,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

其中一条:“一律不准送戏票”,“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

一张小小的戏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刘俊生的思绪再次回到了50年前。他说,焦书记来之前,给县委领导送戏票是一个惯例。而且给县委主要领导留票,总是第三排正中间的位置,群众就有意见,戏称第三排为“老三排”,县委主要领导是老三排“排长”。

后来,看白戏发展到县委每个机关都有份。

焦书记来之后说,谁看戏,谁买票,谁花钱,不准看白戏。

期间,他无意间得知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立即拿钱叫儿子去补票。

正是这一串的“戏票问题”,促使他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清楚记得,当年父亲把她领到食品厂,还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好单位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当年,她并没有深刻理解父亲的规定。

1966年2月26日,根据焦裕禄生前遗愿及兰考民愿,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遗体从郑州迁往兰考。当天,兰考万人送葬,人山人海,焦守凤刹那间明白了父亲曾经的严厉,所有的委屈与不解转眼化为泪飞为雨的感情。

50年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委制定公布了新的《兰考县党员干部“十不准”》。

50年过去,仿佛一切都在变,又都没有变——

王新军说:“对照焦书记起草制定的《干部十不准》,新时期对兰考党员干部的要求,与不搞特殊、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焦裕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距离兰考400公里开外的河南内乡县,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古县衙对联,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道理。

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从焦裕禄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来看,他的境界已远远高出这副对联所言。

焦裕禄的境界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支撑他的是革命理想与信念。

在焦裕禄陵园,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里,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稚气未脱的少儿。展柜里,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

睹物思人,观者唏嘘不已。

来自安徽怀远县的一家公司经理陈明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会共鸣,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热切期待和强烈呼唤。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历史情境与当代心灵的强烈共鸣。

“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人民呼唤焦裕禄,是在呼唤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呼唤我们党的崇高理想。”跟随焦裕禄工作一年零四个月的刘俊生说。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50年时空穿越,短暂的生命铸就精神的永恒。

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为了那永远不改的本色“依然月明如昔”!

第二篇:穿越时空的电影

终结者

1、

2、3(Terminator)…阿诺·施瓦辛格经典作品

回到未来

1、

2、3(Back to the Future搞笑小子伙同疯狂科学家驾驶时空飞车穿梭过去未来

女神陷阱(Immortel)…一位被冰冻在外太空的军人尼可·波勒阴错阳差来到2095年

雷霆万钧(Sound of Thunder)…倒霉时空猎人回到蛮荒时代,踩死一只虫子改变未来世界

超时空效应(Deja Vu)…丹泽尔·华盛顿回到过去力斗恐怖分子,拯救即将爆炸的渡轮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过去未来,无限可能

超时空接触(Contact)…朱迪·福斯特穿越亿万光年重会亡父

时空急转弯

1、2(Visiteurs, Les)…让·雷诺来到现代,演绎当代堂吉诃德故事

时空访客(Just Visiting)…《时空急转弯》美国版

12猴子(Twelve Monkeys)…布鲁斯·威利斯回到过去,拯救病毒肆虐的未来世界

费城实验(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神秘实验:水兵穿越时空来到当代

K02灾难制造者(The Time Shifters)…危险的时间游客,专门游览重大历史灾难事件

穿越时空爱上你(Kate & Leopold)…梅格·瑞恩和休·杰克曼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

湖畔小屋(The Lake House)…《触不到的恋人》美国版

宇宙追击令(The One)…无限平行宇宙,李连杰首部科幻动作电影

重返中世纪(Timeline)…考古学家回到1357年法国乱世,卷入城堡战争

时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古董金表穿越时空,演绎经典爱情故事

核子母舰历险记(The Final Countdown)…美国航空母舰回到1941年日本偷袭前夕的珍珠港

时空救援(Retrograde)…一队男女回到过去阻止人们发现包含毁灭性致命细菌的陨石 时空罪恶(Cronocrímenes, Los)…异次元时空里的自我救赎 时光机器(The Time Machine)…威尔斯经典科幻小说改编

第三篇:穿越时空的呼唤

--建大小学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 践行群众路线 为了进一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我校近期组织党员老师在学校观看了《焦裕禄》电影。

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焦裕禄当年对群众说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已成为许多党员干部心中时时震响的座右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作为党员干部,什么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穿越50年历史烟云,“把泪焦桐成雨”,凝结着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思念与精神呼唤;公仆情怀,这是焦裕禄留给党员干部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焦裕禄下基层、访民情、赈灾救济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种梧桐、带病坚持工作等一幕幕感人事迹令人在座的党员感动。会上党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吴小兰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光芒四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了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求全体党员提出几点要求:

一、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思想与行

动上。

二、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决策举措上。

三、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落实到学习实践上。

同时,还要做三个结合:一是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与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身边的典型可能不是那么高大、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切合自身实际,可以用焦裕禄的精神激励自己,用身边的典型指导自己,学习那些优秀党员的做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对照焦裕禄同志,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差距、定措施、选定努力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具体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效果,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

吴小兰书记的“三点要求、三点结合” 是根据总书记在兰州考查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座位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而设想。

会上党员老师们都认识到:今天,我们所处的花城广州交通发达、物质丰富,与影片相比我们面临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生活上、工作中面临困难、困境和问题。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有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决心和努力。今天,经济快速发展,与影片中有着天壤之别,工作

内容虽然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在为人民服务。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当学习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在生活上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做个学生爱戴的、家长信赖的、组织放心的好教师!

第四篇:穿越心灵的时空

——议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岁丰学校 谢家华

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站着的教师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的灵魂。(摘自《国民素质忧思录》)。拥有这样灵魂的人,能得到全面发展吗?能从容地在社会上生存吗?近来,媒体连续对学生犯罪事件进行报道。据分析,犯罪少年均在不同层次上,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事实说明,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实践表明,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学生可以不管老师对他的态度如何,可以忽略成绩造成的影响,却不能摆脱集体对个人的影响,集体中的一员总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集体的接纳,集体的喜爱,集体的信任。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因而要不断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心理环境。

一、宽松 -- 给孩子伸展的空间

曾有这样一件事儿:小班25名学生,测试口算速度,在校成绩10人不合格,这10人回家测试,竟有8人成绩在合格线以上。分析得出, 家庭有一种特殊的宽松,是宽松的感觉减少了孩子的压力,加快了反应能力。学习上如此,思想上亦如此,每个置身于校的学生心理上应是放松的、自在的,让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1、我是你的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儿童行为的楷模。教师总是以自身观点来教育学生。实则不然,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独有的发展潜能,而教师

则应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你,相信你。朋友可以促膝长谈,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给于学生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心理感觉,课内是知识性的交流,课后是知识的延伸、心理的交流。朋友的感觉摆脱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发挥学生无限的潜能。

2、我们是交谈伙伴 一年级重在“规矩”的养成,为此

8、9岁的孩子要付出很高的的代价。譬如:上课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40分钟保持正座的姿势,下课不能在教室外玩等,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规矩”养成的同时师生间的距离也产生了,难得有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敬畏主动向教师提问和相互讨论的。虽然对儿童的行为的限制,能达到规范的效果,但儿童会因为害怕违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抑制了儿童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自由交谈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作为交谈的伙伴,要创设好轻松的交谈环境,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活发表意见,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激活其思维的火花,使儿童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为数学课,思维常在多人的探讨中涌现, 通过小组讨论发展思维,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培养合作的精神。同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既让学生感觉教师中是他们的讨论,又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反馈。在参与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带着商量的语气,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万不可过早呼出口。

3、 我们是“自由”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程序化,每天单调的生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获得些什么? 每个学生心理需求不同, 如何才能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是教师的责任。除了统一的活动课、兴趣课等课程外,每一节课均可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如数学课上,有的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快、正确率高,提早做完作业,这是可以将所剩时间交由他自己支配,一方面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刺激,刺激他们促进做作业的效率。

二、友好 -- 协调好“小社会”的基准

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识领域,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

1、同伴的交往 同伴间的交往能给学生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学生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使学生学会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生性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交往,较为独行;过分外露的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交往中不在意同伴的感受,语言上或行为上易伤害别人,较为嚣张。此类学生光凭借教师单独的力量很难改善,而调动集体的作用则效果显著。让集体中的成员说说对他们的看法,让他们知道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以同伴的评价引发他们的从众心理,继而在交往行为上得到改善。

2、 师生的交往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日本教育界曾统计出五种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关心教师和自己的关系,可见学生相当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即注重教师的关心。这一层次的心理需求,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得到满足,而成绩差的学生可能在校期间都难以得到。“小班化教育”以学生数量少的优势,强调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小班化教育”实施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不论成绩如何,都愿意与老师交谈,师生间没

有明显的界限,学生见到老师很亲切,时常在下课时拥着老师交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竞争 --磨练意志的平台

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教师要经常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实际教学中,我利用汽车、鱼、花等学生感兴趣的物品来激励学生争夺口算、纪律上的主人。竞争必须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不公平的竞争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发掘出学生埋藏在心底的活泼的天性,显示了教师对人待事的公平性,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尊重他们,重视他们言行的。充分给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与机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五篇: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就像大地上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但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怀着强烈的爱国感情,我幻想着有一天能穿越时空,用自己的双眸去见证那些英雄的丰功伟绩,这一天终于来了。

“嗖”的一下,我来到了一座大雪山上。“咦?这是哪!”我大叫起来!这时,一位带着军帽的人对我说:“小朋友,你是谁,怎么来的?”“你是?”“我呀!叫我江良兰就好了!”我大吃一惊:“江良兰,难不成,现在是在长征的路上!”“嗯!我们正在翻越大雪山——夹金山”江良兰说。我举目望去,只见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十分险峻,雪山的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红军叔叔们只好艰难的行进着,我也新奇的加入了队伍中。

一路上,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沿着雪坡迤逦而行。因为大雪山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把地面都冻得硬邦邦的,用木棍戳在地上都会发出“咯咯”的响声。途中,如果谁一不小心掉进了雪坑中,旁边的人就会用自己手中的木棍去想办法把他那个人拉上来。可是不是每个人掉进雪坑都能拉上来,有的人掉进雪坑中就永远回不来了,有的人等拉上来了之后又归入队伍中,继续前进。像这样的景象,在这里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天色已经渐渐变晚了,大家停止了前进。大家便搭起帐篷来。大家先是在冰比较厚的地方去挖几块冰块,再去将冰板围起来,将帐篷搭在里面。因为山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偶尔还会将冰板吹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战士们要轮流守着。夜里,刺骨的寒风吹打着战士们瘦小的身躯,像一把把利剑划在战士们脸上、身上。就这样战士们忍受这痛苦煎熬,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有些战士的脸上都开出了冰口 ,有些战士的手脚都冻肿了,有些战士都冻成了一个个冰雕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都还没有睡饱呢,就被战士们给叫醒了,跟着队伍懒洋洋的前进着,忽然,一阵大风向我这边袭来,要不是我旁边的战士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我,差点儿把我吹倒了,可是那位战士为了我被大风刮到雪山下面去了。我痛苦的流下了眼泪,我害怕了,一大早,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我的面前,现在开始,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我怕大风把我刮走。虽然有些害怕,但是我一定要完成刚才救我的那位战士的心愿,翻过大雪山。

中午,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因为我才刚刚来队伍不久,所以身上根本没有带什么吃的。我后面的战士见我没有吃的,就把他手中仅有的一点干粮拿毫不犹豫地给我吃。我拿着这点儿干粮,回想起平时吃的米饭,有时还大碗大碗的倒掉,和现在的红军战士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想着想着我流下了眼泪,含着泪我把它吃了。

就这样我和战士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攀上了山顶。我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封,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我此时露出了坚毅的微笑,大声喊道:“我也是一名红军战士了!”

“嗖“的一下我又回到了现在。

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让我明白了:我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因为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武胜县龙女镇小学六年级一班:段芳琴指导教师:滕海涛

上一篇:初一学生家长亲子日记下一篇:常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