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问题与探讨

2022-09-11

目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推进当中。粮食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面对如此困境, 如何保证每年的粮食产值, 需要从种植方法上寻求突破。在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 各地的水稻、小麦生产面积有缩减, 因而确保粮食安全迫在眉睫。集成现代农业科技, 提倡“粮食作物间套种优势模式”, 对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非常有利。

1 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上, 都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方式。常见的有间作、轮作、套种。其中, 间作种植, 指的是几种作物相间种植, 即1行A1行B[1]。这种种植方式适合高和喜阳植物与矮的喜荫植物间种。轮作, 即几种作物轮流种植。根据季节的变化在同一片土壤中种植不同的作物。而套种, 即套作、串种, 是复种的1种。具体而言, 是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沿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2]。这种种植方式意味着存在两种作物的共生期, 且后一种作物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几近全部。这对于提高全年总产量非常有利, 且实现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

粮食作物中, 涵盖了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粮食作物相较于蔬菜和果树, 其种子含水较少。其具体有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等, 其中尤以小麦、水稻和玉米3种作物的产量需求为主[3]。这些作物实施套种是必然的。以玉米与木薯、甘蔗的间套作为例, 利用木薯、甘蔗苗期生长较慢、绿叶面积小、行间空间大的特点, 在其行间可间套1行玉米。直至玉米成熟 (玉米生长较快) 时, 木薯或甘蔗才开始封行, 三者互不影响。如此,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 也非常便利。由此可见, 间作套种种植, 既能合理配置作物群体, 又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 值得增产创收应用。同时, 间套后, 田间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以某县为例, 其在2010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使得小春作物受灾减产, 大春作物播种困难。为了保证和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不对粮食增产经济增收造成影响, 该县 (区)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组织实施了省级粮食生产科技增粮粮食作物间套种项目。全县计划实施中心示范片0.67万hm2, 其中玉米间套种豆类0.17万hm2, 玉米套种马铃薯666.67hm2, 玉米套种荞子0.1万hm2, 经济林果间套种豆类666.67hm2, 经济林果间套种玉米0.13万hm2, 经济林果间套种荞子1 000 hm2, 甘蔗套种马铃薯266.67hm2, 烤烟套种玉米66.67hm2。辐射带动区粮食作物间套种2.53万hm2。经过多方努力, 全县已完成间套种中心示范样板0.36万hm2, 完成任务数的55%, 而未完成的任务主要安排在晚秋作物套种上。该县推动粮食作物间套种项目落实, 为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提供了真实样板。

2 田间多种粮食作物套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

2.1 模式种类多以至于田间管理不当

在粮食作物间套种中, 间套种模式种类繁多。高达几十种的间套种类型为田间管理增添了难度。加之受生态环境及地域差异的影响, 粮食作物间套种可能绝大部份分布在远郊山区半山区, 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致于地域分布上较广, 不利于推广优势发挥, 进而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效益[4]。此外, 在各种生产模式下, 采用的间套种作物种类有差异, 形成的产量水平也层次不一。

2.2 田间多种粮食作物套种技术不足

目前, 多数地区都存在技术欠缺问题。由于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缺乏系统研究, 以致于在具体推广过程中, 容易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在绝大部分粮食作物间套种过程中, 其生产布局不规整, 价值种植人员技术水平问题, 使得间套种品种搭配优势难以体现。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 (1) 部分地区间套种品种退化严重; (2) 栽培管理技术较落后; (3) 病虫害防控不到位。

3 针对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提升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技术水平

在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中, 技术支持是最主要的。为此, 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决定了粮食作物本身的质量和产量。而这里所提到的适宜性, 也具体体现在两种或者三种粮食作物本身在环境条件上、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上的适应性。在选择作物和品种时, 由于套作种植的需求, 因而这二者 (三者) 之间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一致。此外, 了解粮食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 以便于选择适应性相同的农作物。譬如, 植株高度, 遵循高低搭配的原则。再例如, 生育期上, 应长短前后交错, 喜光与耐阴结合;第二, 完善田间配置。作物之间及种内不免存在各种生长问题,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第三,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作物生长过程中, 容易出现争光、争肥、争水的现象。对此, 应合理调控。从栽培技术上减少矛盾, 至少做到适时播种, 保证全苗, 促苗早发;合理施肥;早追肥, 早除草, 早治虫;早熟早收[5]。以春植蔗 (以水浇地蔗为主) 为例, 蔗行距:110cm~70cm。可套种小麦, 直至收获, 然后甘蔗下种, 及时翻松平整麦墒, 施足底肥。间种包谷, 选用杂交种或本地短杆早熟糯包谷。甘蔗下种及时播种, 以间2隔1或间4隔2的间种方式下种。

3.2 优化间套种品种组合以体现效益

粮食作物种类丰富, 为了达到种植目标, 应该优化间套种品种组合。为此, 应考虑以下几项因素, (1) 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2) 种植区的生产基础; (3) 市场需求。以此突出规模生产优势, 提高粮食作物间套种产量产值。在间套种区域, 应选择合理的布局。套种模式多种多样, 而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区域优势。因此, 生产者要看清这一点, 在布局上, 贴合不同地域的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并结合市场需求, 实现优化区域布局。以交通便利、区位突出、栽培水平高的地区为例, 应选用产值高的经济作物间套种模式。而粮食作物套种食用豆类, 适合在交通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布局。此外, 优化间套种品种组合还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在抑制和防治病虫害发生上, 实践中有众多的参考。譬如, 玉米间作白菜, 可减少白菜的白斑病、软腐病、霜霉病。而马铃薯与大蒜间作, 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方式。玉米间种黄瓜, 可减少61.6%的黄瓜花叶病。

结束语

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 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针对其中存在的各项技术问题, 应多加重视,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者们需要致力于提升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技术水平, 优化间套种品种组合, 进而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目标。

摘要: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 是通过时空利用技术最大限度产出粮食作物的做法。采用此方法能够合理配置季节、土地、气候等资源条件, 达到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上, 这种种植手法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还能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 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非常有利。本文首先阐述了田间多种粮食作物的套种内容, 其次分析了田间多种粮食作物套种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粮食作物,套种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红菊, 单斌斌, 普云仙.祥云县晚秋粮食作物间套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06:50-51.

[2] 赵尹强.南涧山区粮食作物与茶树间作套种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 2010, 01:23-25.

[3] 王中天.建水县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4:221-222.

[4] 王兴才, 朱莉娟.禄劝县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 2014, 10:66-67.

[5] 杨忠嗣.蚕桑套种粮食作物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 2011, 03:19.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兴趣培养刍议下一篇:二级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