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高校计算机房规模越来越大,用机方式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和软硬件配置多样化等对高校机房管理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关键词】管理系统;多样化;现状;管理;维护计算机机房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基地、教学实践的必备场所。

第一篇: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探讨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是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近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率先试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市场对财务人员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背景、历史沉淀不同,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有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知识结构单一、应用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当前急需加强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社会与市场需求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改进思路

为了揭示国内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就该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当前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及需要强化的重点环节等5个方面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向成都地区6所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财务与审计系)发放了300份问卷。为了确保调研信息的合理性与公正度,每所高校发放的问卷均为50份,其中,任课教师10份,在读学生40份,并在6所高校各实地访谈了1名教师与4名学生。本次调研最终共回收289份问卷调查表与30份访谈记录表,全部有效。此外,其他的数据资料来源于6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表并经统计整理,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现状如表1所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公司理财、会计、审计、金融投资是财务管理师生最为看重的专业技能,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但当前财务管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普遍不合理,传统教学仍然依赖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缺少双向信息交流,轻视学习环境创造,束缚了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无法保证学生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根据表1的调研结果,笔者将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定位不准确;课程密度不合理,课程交叉重复多;教学手段太单一,教学方法较落后;理论课程比重大,实践环节太薄弱;教学评价不科学,信息技术未重视。其中较突出的是,尽管我国高校的培养方案中也安排了校内外实践环节,但校内实训由于现实条件匮乏、教学过程简单等原因,仅设置会计手工操作、财务方案设计等,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校外实习则并没有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学生自行联系企业,而且在企业里很难接触到财务核心领域,大部分实习仅限于会计、出纳或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因此,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各高校需要全方位地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社会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更高层次需求。

(二)KAQ人才培养模式的嵌入 高等教育司2010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養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时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我国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基本实行较为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过于刚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和创造性潜能。因此,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通才教育模式,已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对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来说,这既是对其教育思想认识的深化,也是更接近教育本质的观念性变革,更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性选择。KAQ由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1995年首倡并于次年逐步实施,是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KAQ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整体。其中,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促使知识和能力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而言,KAQ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结构体系和培养体系,即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积累、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基于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以KAQ作为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形成的有效途径。

(三)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化的KAQ理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这涉及到教学运行机制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教学过程来看,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从教学环节来看,包含培养方案、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从人才培养来看,包含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三大构面。因此,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局性地思考与变革。笔者根据理论探索和实际调研的结果,基于KAQ目标导向,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具体的构成要素如表2所示:

基于表2的构成要素,笔者设计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和实践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人才培养框架和实践技术路径的设计与运行,笔者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六面一体”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具体实施的支撑系统,如图2所示:

二、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策略机制

(一)“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主要满足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体系设计应该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思路,将课程组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4大模块,搭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平台,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整体合力。

通识教育课程是“厚基础”的体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操作软件,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及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具有“通才”的深厚功底。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思政类等。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宽口径”的需要,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财务管理的学科范畴来设计,需要将相邻学科的交叉课程有效整合,突出学术特色与执业特色,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统计学、税法、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学生融入不同的学科领域;专业主干课程是整个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阶段一般包括初級会计学、财务管理原理、金融学基础等;中级阶段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成本管理学、财务分析、计算机理财学、资产评估学、审计学等;高级阶段一般包括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学、税收筹划、战略管理学等。此外,还需要有效衔接初级、中级、高级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总体规划培养方案,充分协调教学大纲,尽量避免交叉重复。

专业选修课程是“活模块”的途径,实质是针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来设定专业培养方向,目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根据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动态跟踪,小部分学生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大部分学生则进入企业、银行、证券、保险、事务所等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因此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细分为研究型选修课和应用型选修课,专业培养方向可以设置为公司理财、金融投资、会计、审计、风险管理等方向。差异化的选修课程体系,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财务人才的不同需求,又能满足各类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特殊需要。

(二)“3+1”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主要满足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财务管理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财务决策常常是相机抉择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地理解与应用专业知识,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3+1”实践教学体系是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财务管理本科学生在校4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到相关单位顶岗实习,进行实务技能的训练和执业经验的积累。可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课堂情境实验”、“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专业实习”三个层次,实践环节应该充分渗透于理论课程之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情境实验”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设计理财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运用财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模拟企业的财务决策程序。这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划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5步教学环节,需要任课教师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针对性的典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实践演练启发学生寻找财务情境中的关键论点,促使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获取相关专业技能,总结企业理财策略,并对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证实、驳斥或反证。

“校内仿真实训”是在模拟实际情景的实验室环境中,要求学生利用手工操作或软件系统,生成基本财务数据,运用财务决策模型对企业理财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作为新型的仿真实训工具,通过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仿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克服传统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内容固化、观点片面等缺点,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感知与创新思维。

“校外专业实习”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某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到现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参与财务活动,撰写实习报告。校外实习最好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需要学校精心选择经营管理规范、财务制度齐全、理财环境良好的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此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学年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前者满足前3个学年进行认识实习、财务实习、金融实习的要求;后者满足最后1个学年进行毕业综合实习的要求。

(三)“三结合”教学运行体系 教学运行体系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保障条件,主要满足财务管理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渗透到教学运行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质量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三大环节,由此构建了“三结合”教学运行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为教师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安排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与实践,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经理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实现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化。

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一种双赢模式。学校应以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契机,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纸介质、光磁介质和网络介质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体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质量评价机制,从卷面成绩转化到综合素质测评,从强调共性转化到肯定个性发展,从追求结果转化到教学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评教(教师教风)、评学(学生学风)、评管(教学管理)为核心的监控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地实行教师、学生、企业的三维度评价体系。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改课题《基于KAQ目标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邓一飞:《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5期。(编辑 熊年春)

作者:李洋 武生均 张宇

第二篇:高校机房立体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高校计算机房规模越来越大,用机方式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和软硬件配置多样化等对高校机房管理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关键词】管理系统;多样化;现状;管理;维护

计算机机房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基地、教学实践的必备场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也越来越多,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更加重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加大了教育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高校机房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高校机房的现代化管理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高校机房承担着高校大量学生的正常上课,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校内外的业余培训、业余开放任务和上机考试等多项工作[1]。

高等学校随着多媒体电子教学的普及,很多原本在教室讲授的课程也移到机房来实现,机房角色多元化。高校机房数量多、但硬件配置多样化、操作系统平台及应用软件复杂化,给上机排课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大量需要业余时间在机房通过上机来查找资料、学习专业软件和交流联络,以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学生上机量的成倍增长且层次的良莠不齐,对机房的管理、设备的维护提出了安全、可靠、高效、操作简单的要求。这使得如何管理好这些计算机成为一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2.机房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难度大

目前,一部分高校机房还处于原始的人工管理阶段,机房的管理工作量很大,一部分高校机房使用商用管理软件,局限性大,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一些管理功能与现实机房管理出入较大。

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评估要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机房管理系统,必须有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国家公安部要求随时查询到某一时间某台计算机的使用人上网情况,要求单位必须保留详细的上网记录备查;学校的财务制度,杜绝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必须对高校学生业余上机收费部分统一管理,保证计费准确、规范,便于统计汇总。所以靠手工管理很难完成。

2.2 软件系统的实现方式多元化带来的难题

这些软件按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方式分,主要有:硬件方式、纯软件方式和软硬件结合的方式。

(1)硬件方式

硬件方式是每台计算机上加一块控制卡和一个IC卡读卡机。学生使用IC卡完成登录。登录时读卡机读取账号,通过键盘输入密码经服务器验证完成登录。

采用硬件方式的管理系统有以下缺点:1)IC卡的成本通常较高;2)寿命短(2-3年),容易折毁;3)可靠性差,易受外界强磁场干扰而损毁信息;4)需要较多的读写器,且读写器的寿命有限,一般为0.5-2年,甚至更短;5)IC卡不易携带,容易丢失。这样,初期投资较大,尤其是对目前已有大批计算机的高校来说,初期投资惊人,而后期的维护、设备更换的投资更大。对于经费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全国高校实行校园一卡通的并不多,采用这种方式,还需要学生额外购买IC卡,而IC卡成本较高,让学生自费购买IC卡不符合教育部明令各高校不允许乱收费相关规定,也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2)纯软件方式

纯软件方式主要是采用客户端登录服务器的方式。将有关学生的个人信息、上机的安排、设备信息等存放于服务器。学生上机时只需要输入上机号码和密码,经服务器验证正确即可正常使用计算机。服务器端可以限定学生的上机课表、收费方式等,自动保存上机记录并结算上机费用。

商用的纯软件产品功能单一,无法针对学校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不能处理特殊情况,难以满足现实中各种管理需求,且灵活性、可维护性、功能扩展性都很差。特别是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差,本身软件占用资源太多,经常造成死机现象,较大地影响学生的正常上机使用。部分纯软件产品安全性较差,容易被学生绕过登录界面,逃避管理;还有的产品更改了学生的操作习惯,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3)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

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是在机房入口处或者楼层入口处放置若干台刷卡机(多数使用的是磁卡)。上机时需要先在刷卡机上刷卡,由刷卡机分配机位,开机后输入卡号和密码,经验证后可正常使用计算机。下机时先在本机上注销系统,关机后再到刷卡机上再次刷卡方可结算费用。

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具有不开放、不稳定的特点,同样成本较高,需要较多的经费支出,安装实施都比较麻烦,而且功能固定,扩展性差。正常的上课时间需要学生刷卡,所以上下课时出现大批学生排队刷卡的现象,不适合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

3.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设计方案

3.1 制定设计方案

在深入研究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机房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和相关管理规定,同时深入考察、研究了国内外机房管理系统的主要实现方式和管理功能,同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高校机房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并针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高校机房立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考虑学校机房的设备、人员、资金、技术等因素,采用纯软件的实现方式。

软件体系结构基于校园网平台,通过B/S模式实现机房预约上机的智能远程调度和信息查询,采用C/S模式实现、网络机房管理、及计算机设备管理和控制,使用基于TCP/IP协议及网络底层控制技术、Winsock编程技术,实现账号认证、计算机控制、上机复合模式、状况统计、费用管理和远程应用等多方面的功能。重点考虑解决实用性和安全性问题,同时考虑系统的易扩展性等问题。

3.2 实现网上预约进行交叉分配管理

机房立体化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实验教学计划上机和网上预约上机的交叉分配管理;系统依据用户账号进行管理,可采用完全开放、单一机房开放、单机开放等多样化模式实现对外培训、学校教学内上机、预约上机各种上机服务;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计费功能和完善的统计报表功能并保存相关的各种记录,便于统计和用机查询;系统能够对上机行为进行实时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根据用户账号自动结算费用,实现机房的财务管理工作;系统能自动对设备进行检测,报告设备状态,方便维护,提高检修效率。

高校机房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机房管理的自动化,把繁琐的机房日常事务管理交由机房管理系统来自动处理,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高校机房管理系统既需要满足高校机房正常上机实验的管理需要,也需要满足机房业余开放和各种培训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实验教学计划上机和网上预约上机的交叉分配管理;并提供准确的计费功能和完善的统计报表功能,能对上机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对计算机设备管理和控制,保障系统必要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使得机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简便化、安全化,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方便学生等上机人员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全面建设。

高校机房立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校机房的规范化、自动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高校机房管理系统的研制,对于提高机房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红亮.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79-292.

[2]徐衛军.计算机控制与机房管理[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严锡君,李竞.高校计算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J].微型机与应用,2001,20(2):28-29.

[4]陈友放.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2005(02).

[5]齐惠颖,郭永清.计算机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1):

122-124.

作者简介:员婵茹(1983—),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

作者:员婵茹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意义和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理念 实施途径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加强创新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笔者对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胡锦涛同志也提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施有利于走出单一化、分裂式的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化误区,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公共管理类学科已演变成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无疑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应当前形势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种。[1]它的实施有利于创新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

1.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索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刻板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一切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服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全球化市场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各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观念传入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较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设置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大大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大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分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站三个层次。

立体化教学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教材为主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

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既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是学校网络资源立体化建设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专利库和学位论文库等。

2.课程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实践、科研体系。第一,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将理论和实务、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突出教学的实务性、针对性、前沿性,形成一套适应社会和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实践课程体系由校内、校外实践构成,通过开放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第三,科研体系由学术探讨、研究报告及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成,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和实习、论文阶段开展公共管理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

3.实践教学的多元立体化。

依据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通常包括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2]其中课程实践平台体现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管理技能,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应用能力。专业实习平台则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借助实习单位场地完成。社会实践平台,则体现为在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等。

4.教学方法的多元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公共管理教学纵横结合、有声有色,最终形成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的多元立体化。

(1)多媒体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选择和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科网站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网站,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等等。

(3)公共管理教学软件。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公共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实战演习,增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公共管理讲座。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定期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前沿的新鲜的大量资讯和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6.师资队伍的多元立体化。

一方面,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级党政机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7.教学考评的多元立体化。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可以成立专家组,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要素,并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使该体系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参考文献:

[1]黄开国.学科教学论课程主体创新实践模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行政伦理视域下的多元异体问责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XJC630001)的阶段性成果;桂林理工大学教改工程立项项目“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西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1B09)的阶段性成果;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社会治理变革中的党政干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201103YB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卢智增

上一篇:养护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酒店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