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走向成功演讲稿

2022-08-25

发言者在演讲过程中,演讲稿是其展示自我思想的重要方式,好的演讲稿内容,能够让发言者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所以,写出一份观点准确的演讲稿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践走向成功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实践走向成功演讲稿

愿景领导的成功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 愿景领导的成功实践

作者:王瑞杰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

[摘要]为了实现“全民共识,万众一心”的政治目标,新加坡在2012年开展了“我们的新加坡对话”活动,这项活动以“广纳民意、深入民心、常谋远略”三大原则来推动,通过“两股力量、刚柔并济”的方式来实施,有力推进了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社会共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政治课题,各个国家都在探索破解这个政治难题的有效途径,新加坡的这个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愿景领导;我们的新加坡对话;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社会共识 [中图分类号]C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3-0000-00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王瑞杰,男,新加坡教育部长,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在世界任何国家,“全民共识,万众一心”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社会共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政治课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要跨越各种挑战和障碍才有可能达成。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这项国民参与的民意汇集活动是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在 2012年发起的,在此,我们将分享这项活动的点点滴滴。

一、开展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的意义

首先,对话强调这是“我们的新加坡”,主题非常明确,这是为了加强新加坡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开宗明义地阐明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这对于一个像新加坡这样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这个活动也强调这是“我们的对话”。这意味着,这次对话不是单向的,不仅仅是政府向人民单向传达信息,也不只是人民向政府提出看法,而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还有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多向沟通。

龙源期刊网 http:// 第三,强调“对话”,表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要营造大家能够去表达自己内心真正想法的氛围,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事后,我们做了一份总结报告。报告内容总结了新加坡人的12个观点和5大愿景。我们没有把报告命名为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委员会总结报告”,而是以《反思》为题,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我们对于“我们的新加坡对话”的态度:对话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并且鼓励大家继续讨论,对话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但是,更重要的是把对话取得的一些共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用具体的行动实践“全民共识,万众一心”的政治信念。

二、“我们的新加坡对话”的开展过程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让小组进行开放式讨论,不预先设置议题,主要听取参与者对新加坡未来的憧憬;[JP2]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深入探讨参与者最关心的具体课题,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引导民众,进行专题讨论。[JP]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跟媒体紧密合作,跟踪报导对话会的讨论内容。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是新加坡历来最大型的国民参与讨论活动。新加坡公民一共330万人,参与这项活动的就超过5万人,这项活动的参与率是非常高的。

对于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对话活动,老实说,我开始时有些不安。我们没有总蓝图,采取的是开放的形式,团队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和体验,然而,我深信新加坡人都希望通过集思广益来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因此,无论活动面临多少挑战,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项对话会重新诠释了“全民共识,万众一心”的概念。国民的参与对治理好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接下来,我会用“三大原则、两股能量和一个核心”来分享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心得。

(一)重新诠释国民参与的三大原则

所谓的三大原则是指对话有广度,有深度,有长度。 1.广纳民意

第一个原则是广度,也就是广纳民意。

记得有个年轻人问我,是否能把他换到有年轻人的对话小组。我劝他留在原来的小组。对话会结束后,他和我说声谢谢,并且告诉我,他从中认识到了年长者和年轻人所关注的课题不同,也了解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参与者通过对话而亲自认识到不同观点的事例。

龙源期刊网 http:// 为了广泛收集各类人员、群体的不同观点,“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从以下几方面广纳民意:

首先,为了主办这项对话,我们借助了不同领域的经验、技术与专长——我是全国对话委员会的主席,26名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除了其中7人是担任政治职务的,大部分委员来自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包括了专业人士、出租车师傅、学生,还有艺术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等。负责主持对话会的协调员包括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志愿者,他们没拿半点酬劳。[JP2]无论是委员会成员或是志愿者,都是本着公民的责任参与这项活动。参与者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讨论问题。

其次,通过各种平台接触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除了在新加坡国内,我们也在一些海外城市举办对话会。我们和主流媒体合作,也利用新媒体如面簿、官方网站以及Youtube等。我们展开面对面的调查。对于一些学历不高、不阅报、不上网的民众,我们也特别努力征询他们的意见,所以,我们选择在老百姓常聚集的地点举办对话,例如在熟食中心。我们还以7种语言展开对话,以各大种族的母语和方言进行交流。

我们深信,为民服务,首先得了解他们的期望和所关注的问题,因为民众最能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影响与不足。通过广泛听取民意,我们的新加坡对话收获丰富。 2.深入民心

第二个原则是深度,指的是深入民心。

政府必须与民众建立互信,深入了解民众最关心的课题,才可以深入民心。

有一名年轻女士对我说:她一直以为政府强调宗教与种族和谐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直到参加了全国对话并和马来同胞交流后,才发现自己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她了解到原来少数民族对于族群关系的顾虑,是真实存在的。另一名参与住屋问题对话会的女士则告诉我:她一方面希望屋价是儿女负担得起的,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房子能持续增值,通过对话的深入开展,她也意识到她的想法是自相矛盾的。这些例子说明,国民参与要深入,彼此之间才能建立深层的信任。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的深度,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民心:

第一,民众只有在了解一个课题的多种观点后,才能明白制定解决方案并不容易。政府必须在各种不同看法中取得平衡。即便彼此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看法,也要以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处理分歧,这样才能够最终形成全民一心的政治局面。

第二,全国对话把重点放在民众最关心的民生课题上。我们从第一阶段的开放对话中,整理出一些主要课题,在第二阶段做主题式的深入讨论,其中包括教育、住屋、医疗保健与就业课题,这些也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 第二阶段的对话,我们深入讨论细节。各个政府机构都对这些课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使得对话得以不断深入开展。

对话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民众最关心的。对话的方式也能够让民众更深入地了解相关问题。这有助于建立人民之间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更深层的互信,从而达到“全民共识,万众一心”的政治局面。 3.长谋远略

第三个原则是长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国民参与是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看得长远,能够长谋远略。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从以下几方面做到放眼未来,长谋远略:

首先,对话会不仅探讨了眼前的民生问题,也激发了新加坡人对于未来的思考。我们通过对话会,总结了新加坡人的5大愿景。他们希望未来的生活:充满机会,充满意义,有所保障,互相扶持,以及互信互重。这些愿景为新加坡的长远政策思路指引了方向。

其次,各政府机构把对话会上所学到的各种筹划与应变能力制度化。这有助于提升长远发展所需的能力。对此,我举三个例子说明:

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为公务员提供了相关课程,教导他们如何与公众和网民有效沟通和建立联系,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人员培训。

教育部成立了协调员网络,培训一批对话协调员,还编写了手册,教导他们如何引导参与者。

教育部的组织结构也做了改变。我们成立了一个通讯与参与组织司,统筹协调教育部对内和对外的沟通。

(二)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两股能量,刚柔并济

刚才,我介绍了三大原则。现在,让我谈一谈两股能量,刚柔并济。 1.刚性的能量

第一股能量指的是刚性的行动力。有了好的点子后,必须积极实践,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有了行动才会有成果,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检讨政策,也是这场对话的重要部分。

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谈到如何让人民负担得起医疗保健和公共住房的开销。在这一两年,我们推出了新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 首先,终身健保计划。这是现有的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计划的“升级版”。这项计划让全民享有终身医疗保险,帮助人民应付高额的医疗费,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建国一代配套政策,向那些为国家建设艰苦奋斗的长辈致敬。[JP2]因为我们从对话中发现,孝道是国人非常重视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配套将能帮助我们的建国一代应付终身的医疗保健开销。

为了让社会充满机会,我们推出了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政府平均每年投入10亿新元(相等于45亿人民币),提供各种津贴和奖金。新加坡人无论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哪个起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技能,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用。

政府将建立一个结合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制度,这将帮助新加坡人有效适应就业市场的转变。 2.柔性的能量

除了积极的行动力外,还得要有柔性的能量。这里指的是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同理心,以及如何扩大共同利益和缩小分歧。

我们还在继续与人民对话。例如,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2014年举办论坛,探讨了新加坡社会过去的分歧如何继续影响现在,而我们又该如何克服新的分歧。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同看法。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各退一步有时反而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即使我们有时理念不一,国人还是相信我们会为他们作出正确的决定。

政府与人民建立密切的关系,将有利于双方共同承担责任,携手制定治国方案和对策。如今面对的许多新挑战,已不能单靠专家或政府来应对。一名参与对话的公众向我反映他如何克服质疑的心态并学习共同承担责任。他说:“如果你不满于现状,就应该尝试去改变它。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而不是置身度外,只顾埋怨。”

刚性和柔性的能量同时发挥,才能做到“全民共识,万众一心”。

(三)一个核心

最后,我希望以一个“核心”作为总结,那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就是愿意为共同利益付出、为共同命运而奋斗。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小关心国家社会,放下自我,怀抱远大的志向。

一个领导人的根本价值观是以德服人,要以诚信为民服务,建立廉洁的政府。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是这种精神的最佳表率。我曾担任李先生的首席私人秘书。我在追悼文章《李先生的红盒子》里强调李先生对新加坡坚定不移的奉献精神。李先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人

龙源期刊网 http:// 民对他的高度信任与爱戴。新加坡人在他逝世后所表达的悲伤和感激,是对他的高度肯定,排队等候向李先生致以最后敬意的公众,形成了长长的人龙。

三、结语

国民参与,讲求的不是某种技巧,而是一种达到深层目标的过程,也是一种领导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触民众。然而,无论是用何种方式,都必须秉持诚信和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这方面的政治人物典范就是李光耀先生。李光耀先生所展现的这种献身精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个核心价值观,配合刚柔并济的两股能量,再通过广纳民意、深入民心和长谋远略这三大原则,为我们达到“全民共识,万众一心”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为新加坡教育部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五届“中新领导力论坛”上的演讲稿,发表时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胡硕兵)

第二篇: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

(节选)

第一节成功及成功教育理念

一、成功的涵义

在成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我们是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成功”的:

1、 成功,表现为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因而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成功;

2、 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其最高目标是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3、 成功,是在原有基础上找到新的起点,并付诸行动而取得成效;

4、 初中学生的成功,就是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在于学校是培养人格的场所。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可以这样说,如果学生(主体)认为自己成功了,那就是真的成功了,至少这是走向新的成功的开端。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识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成功教育的涵义

成功教育是鼓励受教育者不断走向成功的教育。

在实践中,可以对成功教育作如下理解:

——成功教育是面向学习困难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教育;

——成功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

——成功教育是一种有其特定内容的一般的教育模式和类型;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文化的发展战略;

——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教育科学有待形成的专门领域。

以上分析中,第

一、

二、三项属于普通教育学范畴,第四项属于教育文化学范畴,第五项属于教育哲学范畴。

综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我们又可以对成功教育作这样的界定:成功教育是主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使之由“失败者”变为“成功者”,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功的教育,它是一种具有新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教育形态。

说成功教育是包含新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拔尖”、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想观念而言的;说它是新颖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是相对于以往那种“应试”式、“淘汰”式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而言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受“英才教育”的影响很深,说穿了,其主要功能就是“选优”、“汰劣”(这里的“优”和“劣”很值得考证一番),其结果只是为少数所谓“尖子生”铺就了进身之阶,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压抑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多数人困不能升学而怀着被淘汰的苦闷、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其实,这正是传统教育的失败。成功教育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要极力避免这种失败,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成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成功教育的思想内容是指反映成功教育思想实质的一系列概念与命题。成功教育的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育的改革,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反复失败而导致自信心日渐丧失,最终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提倡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其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成功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进度(如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成功教育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因而十分注重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的培养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性工程。

——成功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四、成功教育的主要命题

1、 成功是进行教育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命题是成功教育思想的核心,被视为“成功原理”,是考察成功教育活动价值的根本依据,因此被视为成功教育诸原理的原理。

2、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

3、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个极富哲理的命题,被作为至理名言传诵至今,成为人们生活的信条。它辩证地揭示了“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激励了无数处于坎坷、磨难、逆境中的人的勇气和斗志。“成功教育”则从事物的别一侧面变换视角,认为不仅“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且“成功”同样可以成为“成功之母”。譬如,现实的成功可以激发潜在的成功;今天的成功可以激发明天的成功;此一成功可以激发彼一成功;小的成功可以激发的大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则更是数不胜数了。

“失败”之所以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不该怎样做,这是从反面的角度来讲的;“成功”之所以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成功中总结经验,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应该怎样做,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讲的。把经历过的“失败”和“成功”作为“成功之母”来认识、来对待,日后“成功”的概率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从问题的深层次考虑,成功教育所面对的“学习困难学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屡屡的失败给他们稚嫩的心灵所造成的创伤实在是太大、太深重了。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他们首先需要的是“成功”的正面激励,而“失败”的反面刺激的作用相当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成功教育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是从心理上、行为上找到了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良方。

“失败乃成功之母”对成年人,尤其是思想深遂、阅历丰富、性情乐观的成年人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并未完全成熟的少年儿童,对他们而言,失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大大地超过成功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如果教育不及时、不得法,失败所导致的消极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4、面向成功,走向成功

这是对前三个命题的总结。它实质上是提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是成功教育本身所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掘金者:一个成功者的成功学实践

题记:仅仅讲述一个曾流落街头的贫苦青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一家集团公司总裁的故事,就能引起常人莫大的好奇和钦佩了。更不用说这个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地区从广告业起步将他领导的企业从零做到了1.7个亿。

当我们回首李践和他领导的昆明风驰广告集团所演义的传奇经历,赫然发现,与其说这是李践和他的同仁们的成功,还不如说是李践的成功学的成功,更不如说是李践身体力行地运用和传播成功学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李践和风驰的成功,警醒着我们:成功必有方法,失败定有原因。

笔者在心里埋下采访昆明风驰广告集团总裁李践的念头,很大一个原因是自己对成功学一直深深迷恋。多年前笔者曾在上海参加过成功课程的训练,后来又在某小型广告公司推广过成功学的一些方法……成功法则对人的积极作用,可能是笔者一生中最感震惊和最受折服的事情了。而今我们终于有机会全面深切地走近李践和他领导的风驰集团,去了解成功法则促使一个广告人及其管理下的广告公司快速和稳步成长的客观事实。

从零到1.7个亿的传奇

风驰广告集团的历史簿上会记下1992年11月28日这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当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如今的风驰广告集团总裁李践,联合几个好友,成立了一间再小不过的广告公司。此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风驰广告飞速发展壮大,仅到1995年就被评为中国广告"50家最大广告公司"。1996年风驰又组建了包括策划创意、企业及产品形象设计,广告发布、制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1998年风驰吸收合并了昆明明星电脑公司及北京明星电脑公司,实现强强联合成立了风驰明星信息产业集团。这一年,风驰资产评估已到1.7亿元,被评为云南省"百强"民营企业和昆明"50强民营企业"。1999年,风驰更大举向网络进军,与昆明世博园计算中心联合建成了世博网站,世博会期间访问率达650万人次,在网络广告领域,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同年,风驰被全国工商联评定为中国民营"四百强"企业;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承担了一项国家99火炬计划项目和两项省级99火炬项目。

这就是云南广告界广为传颂的风驰公司从"0"到1.7个亿的传奇历程。

总裁曾流浪街头

2000年5月,李践先生来北京参加一个极高规格的研讨会。我们抓住时机,宴请这位成功学的"教父"和"信徒"接受我们烦不胜烦的专访。

笔者虽然研习风驰的资料很长时间,但面见李践则是第一次。这位鼎鼎大名的成功学理论家和实践家,修着一副北京人称之为"板寸"的大平头,谦和的气质很难令常人想到他曾是跆拳道的高手,也很难使笔者想到他领导的企业凌厉发展的势头。但在同他交流少许时间后,我自然地感触到,从他身上散发出一种无形的令人欣然向上的能量,很容易就被感染、被折服,被引领着向温暖的空间里遨游。

专访从笔者的好奇和疑问之处随意展开。

爱成:李总,听说您曾为乞丐?

李践:我是穷人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吃过一些苦。在农村长大,父亲在文革中是右派,母亲在文革期间把我送给了外婆,所以我在外婆身边长大。六岁时我要读书了,才回到昆明跟我的母亲。母亲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情绪受到了破坏和伤害,对我非常严格甚至非常苛刻。那时我妹妹已经出生了,母亲要求我这样一个孩子承担很多家务,包括做饭买菜,包括拖地板还有包括洗尿布,而且她非常认真。每天她给我妹妹换尿布的时候,都会把尿布拿到灯光底下去看,看洗干净了没有。如果没有洗干净,就会暴跳如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把我从床上抓起来暴打一顿。

家里较困难,加之母亲对我不太公平,正处在发育成长期的我,营养非常不良,有时在学校上课时就昏倒了。母亲还常常无缘无故地痛打我,不容我有解释的机会。有一次,我忍不了从家里跑了出来,没有饭吃,就到街头小店去(那时没有大餐厅都是小吃店),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子在吃面条,我就看着他们。当时我快饿昏了,我相信他们一定还会剩一点东西。那个孩子的母亲指着我说:你看这个大头没有吃的,你还吃不下,给他一块虾片……我飞快抓过虾片跑了出去,因为边上还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小孩,我害怕他来抢。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块虾片。这是我到现在为止感到是最好吃的东西了。

爱成: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童年的这段人生阴影,会影响到您此后的成长。您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李践:我1985年参加工作。在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中间我开始出来兼职当保安,洗盘子。在洗盘子的时候我非常投入,因为从小我就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后来有个做夜宵的人问我一天工资多少钱?我说七块钱。他说他给我十块钱,让我跟他干,我又在夜宵摊上做了一段时间的伙计。后来又去修自行车……直到一天晚上遇到高中一个同学,他是高中毕业以后就去做生意,赚了一笔钱,带着他的女朋友。遇到我以后,非常看不起我,问我修单车打气多少钱?我说五分钱。补胎多少钱呢?我说三毛。他又问:一天赚多少钱呢?我说

三、四块钱。他哈哈大笑说:你想发财想疯了。当时是在路灯底下,蚊虫飞咬,修单车很脏的。他说这样苦一个月就能挣一百块钱,还不够他吃一顿饭,所以他非常看不起我。我说人的成功不能用钱作为衡量标准。不过他的话给我一些刺激一些启发,我能不能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呢?1992年我教武术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美国人,要学我的中国武术。他是韩国跆拳道的教练,他要和我交换。我想说跆拳道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原来的懦弱、自卑,没有自信心,从学习跆拳道后都有了根本的改变。跆拳道是韩国的武术,是在唐代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武术强调的是战胜对方,跆拳道强调战胜自己,不强调战胜别人。因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胆小、懦弱、害怕困难、害怕挫折、没有信心、没有勇气、没有人生目标和信念。人一旦没有精神,他将会连动物都不如。学习跆拳道,使我完善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强调精神,强调信念,强调目标,强调勇气,强调信心,强调认真,强调吃苦。跆拳道是通过严格的体育训练来达到精神上的修炼。我发现了跆拳道的价值。

第四篇: 走向生活实践 体验创新之乐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世纪的学校少先队组织,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绝不能观望与等待,唯有加紧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才能代表中华民族以豪迈的姿态走向世界,迎接挑战!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践,将少先队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予以创新,不仅可使队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树立创造的志向,体验创造的快乐,还可以培养队员的创造精神,增长队员的创造才干,发展队员的创造思维。

一、捕捉创造因素,激发创造热情

创新勇气是创新行为的精神动力,它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培养少先队员的勇气,特别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队员身边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培养志向和才干的教育因素,辅导员要善于从队员的一言一行中,从发生在少先队员身边的点滴小事里,捕捉创造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队员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勇气。例如队员们喜爱动画片、木偶剧,中队开展“我来演”的活动,把课本上大家所熟悉的课文用木偶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并通过文娱汇演的形式向全校师生演出,并邀请校园摄像组的同志把他们精彩的表演录制下来,在镇有线电视上播放。今年我校六

(一)、五

(二)中队编排的课文小品剧《会摇尾巴的狼》和《狼和小羊》获学校六一儿童节文娱表演一等奖。当人们看到队员们自编自导的惟妙惟肖的表演,及那些出自队员们自己之手道具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如今的小孩子硬是聪明能干!”参加演出的队员看到自己精彩的表演,听到众人的夸奖,脸上绽开了一朵朵绚烂的花。这种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得到了肯定,他们真正体验到:创造确实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

二、捕捉好奇特性,培养创新意识

当少先队员们从家庭走向学校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人和事也更加复杂而多变。这一变化对于好奇心强的队员来说无疑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好机会。辅导员要抓住他们好奇好问的特点,因势利导,适当置疑,给孩子营造能够发挥其自由想象的宽松环境。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是启迪队员想象力,激发其好奇心,开启其智慧之门,增强他们探索情趣的最佳教具。如我校六

(一)中队的李薇同学,她生于大寨坪,长于大寨坪,对大寨坪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向往。在我的指点下,她同她爷爷一起走遍大寨坪的各个角落亲身体验,对大寨坪的神奇的历史、如画的风景、经济的迅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后来真实地记录下了一篇约1500余字的散文《神奇的大寨坪》,在今年团县委组织的“兴湖嘉园杯·‘我心中的家园’”有奖征文活动中,一举获得一等奖。再如五

(二)中队的“‘河滩上的卵石’考察小分队”,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各自负责上游、中游、下游的调查。双休日,母亲河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节假日,母亲河投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校园里,随处可见他们刨根问底的场景。通过一次次亲身体验,一次次咨询考证,他们终于弄明白了卵石的形成,并写下了调查报告《鹅卵石的变迁》,被学校教务处、少先队大队部评为优秀调查报告。

另外,还可有意识地组织队员开展游戏活动,如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舞蹈等。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辅导员对孩子的好奇好问千。不能有厌烦情绪,因孩子多问而训斥孩子,甚至凡事自己说了算,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们的依赖性,甚至扼杀孩子们创新的热情。辅导员应当认真耐心地回答队员提出的问题,多征求队员的意见,鼓励队员凡事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用商量的口吻和队员一起解决问题。

三、创设探索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就如同掌握了打开创新宝库的金钥匙。队员对新异、奇特的东西总是具有浓厚的兴趣,花开花谢,蚂蚁搬家„„都会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辅导员耍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能引起探索的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给一些内容,例如可结合雏鹰争章的内容,放手让队员们设计活动方案,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创造的才干。由于队员们的生活视野、知识领域比较狭窄,他们的设想往往既新奇大胆,又不尽完善。辅导员要启发他们自己或发挥少先队集体的智慧拾遗补缺,促其完整,挖掘、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今年暑期,我校队员们以“雏鹰假日小队”形式,分组分类搜索问题,找寻知识原线索,让队员们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之乐、创新之乐。其中,六

(一)中队的队员们记下我校花园里的植物名称,从自然百科全书中查找这些植物的相关资料,用纸片记录下来后,挂在每棵树的枝干上,队员们说“这是它们的身份证”。六

(二)中队的队员们亲临我镇的河流,对河流的污染、河床的变迁及河流中的动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反映我镇河流现状的报告——《让我们一起来拯救母亲河》,该报告通过老师的修改,征求有关部门同志的意见,提出的拯救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得到了学校师生及社会有识之士的中肯的评价。学校《达州日报·校园周刊》的小记者们,利用暑假深入农村走村串户,感受新农村的发展与变化;亲临工厂,体验现代工业的尖端技术;走进养殖大户,目睹规模经营发展的巨大潜力。个个小记者利用他们独到的眼光、犀利的口才,亲自采访镇领导、工厂的技术人员、养殖业主和广大的农民群众,赢得了被采访对象的交口称赞。特别是他们采写的“对实行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后,群众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调查报告”——《如今农民笑开颜》、《猪儿喂得“肥”油油

票儿赚得“鼓”囊囊》暑期系列报道,学校小记者专刊和校园广播予以了报道,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经修改后,向上级报刊予以了推荐。整个活动,各个小队选取不同的对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且都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所观察、调查、体验到的点点滴滴,从这些活动及调研文字中,队员们的创造萌芽清晰可见。

四、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创新的快乐

创新技能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使用工具能力、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技能可以从培养动手能力入手,让少先队员自己动手,能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能加深少先队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少先队员的创新思维更加贴近现实,产生实际效果;能使少先队员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带来的快乐,鼓励他们做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辅导员要善于创设一些好的设想,不断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组织队员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这样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如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加强辅导,定期培训,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探索,积极开展小考察、小种养、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科技实践活动。总之,应注意发挥多种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每一活动在培养队员的创造素质上收到多种效果。新时代的少先队活动,开拓了新的活动领域,如雏鹰争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手拉手、话小康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小主人实践园地活动,十分钟队会„„队员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周围事物,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多给少先队员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走向生活实践,在学习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准备着,创造更新更美的世界!

参考资料

1、江泽民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程艳青 《在少先队活动中 开启创新之门》

3、袁小帆 在2004年大竹县少先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五篇:“三下乡”成功实践的启示

今年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十周年。十年来,在中宣部等十四个部委的大力推动下,“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要看看广大农民欣赏演出时的喜悦、学到实用农业技术时的兴奋、受到医疗救治时的欣慰,就可以知道“三下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在众多服务“三农”的社会事业中,“三下乡”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过十年的实践,“三下乡”内容不断丰富,活动更加完善,一系列涉农的知识、技能、信息、物资、法规等,都已经纳入“三下乡”活动的范畴,“三下乡”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群众受益面日益扩大。

“三下乡”深受农民欢迎,靠的就是服务“三农”的扎实工作。十年来,许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不畏艰苦,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在风霜雨雪中奔走,使广大农村群众获得了精神文化的享受,获得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获得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

十年的实践表明,“三下乡”是新时期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三下乡”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心送到了亿万农民的心中,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深入了解农村的现状,提高了制定政策的针对性和开展服务的实效性。“三下乡”所体现的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年的实践表明,“三下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稳定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三下乡”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符合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为那些急需文化、科技、医疗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和西部农村雪中送炭,为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际行动。

十年的实践表明,“三下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社会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村也同样处于这一历史变革的进程之中。“三下乡”对于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化解农村的各种矛盾,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下乡”一定能够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把“三下乡”推向深入,就必须持之以恒,就必须开拓创新,就必须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在“三下乡”活动中能直接受益的农民毕竟有限,只有坚持不懈,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才能使更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三下乡”十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涌现出大批优秀典型,但是如何使“三下乡”制度化、规范化,如何调动更多部门的力量投入“三下乡”,仍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各地发展条件各异,经济水平不同,风俗习惯有别,如何结合实际,使“三下乡”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要在十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工作,城乡携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下一篇:社联监察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