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实践 体验创新之乐

2024-06-13

走向生活实践 体验创新之乐(精选3篇)

篇1:走向生活实践 体验创新之乐

走向生活实践 体验创新之乐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世纪的学校少先队组织,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绝不能观望与等待,唯有加紧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才能代表中华民族以豪迈的姿态走向世界,迎接挑战!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实践,将少先队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予以创新,不仅可使队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树立创造的志向,体验创造的快乐,还可以培养队员的创造精神,增长队员的创造才干,发展队员的创造思维。

一、捕捉创造因素,激发创造热情

创新勇气是创新行为的精神动力,它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培养少先队员的勇气,特别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队员身边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培养志向和才干的教育因素,辅导员要善于从队员的一言一行中,从发生在少先队员身边的点滴小事里,捕捉创造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队员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勇气。例如队员们喜爱动画片、木偶剧,中队开展“我来演”的活动,把课本上大家所熟悉的课文用木偶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并通过文娱汇演的形式向全校师生演出,并邀请校园摄像组的同志把他们精彩的表演录制下来,在镇有线电视上播放。今年我校六

(一)、五

(二)中队编排的课文小品剧《会摇尾巴的狼》和《狼和小羊》获学校六一儿童节文娱表演一等奖。当人们看到队员们自编自导的惟妙惟肖的表演,及那些出自队员们自己之手道具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如今的小孩子硬是聪明能干!”参加演出的队员看到自己精彩的表演,听到众人的夸奖,脸上绽开了一朵朵绚烂的花。这种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得到了肯定,他们真正体验到:创造确实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

二、捕捉好奇特性,培养创新意识

当少先队员们从家庭走向学校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人和事也更加复杂而多变。这一变化对于好奇心强的队员来说无疑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好机会。辅导员要抓住他们好奇好问的特点,因势利导,适当置疑,给孩子营造能够发挥其自由想象的宽松环境。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是启迪队员想象力,激发其好奇心,开启其智慧之门,增强他们探索情趣的最佳教具。如我校六

(一)中队的李薇同学,她生于大寨坪,长于大寨坪,对大寨坪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向往。在我的指点下,她同她爷爷一起走遍大寨坪的各个角落亲身体验,对大寨坪的神奇的历史、如画的风景、经济的迅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后来真实地记录下了一篇约1500余字的散文《神奇的大寨坪》,在今年团县委组织的“兴湖嘉园杯·‘我心中的家园’”有奖征文活动中,一举获得一等奖。再如五

(二)中队的“‘河滩上的卵石’考察小分队”,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各自负责上游、中游、下游的调查。双休日,母亲河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节假日,母亲河投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校园里,随处可见他们刨根问底的场景。通过一次次亲身体验,一次次咨询考证,他们终于弄明白了卵石的形成,并写下了调查报告《鹅卵石的变迁》,被学校教务处、少先队大队部评为优秀调查报告。

另外,还可有意识地组织队员开展游戏活动,如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舞蹈等。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辅导员对孩子的好奇好问千。不能有厌烦情绪,因孩子多问而训斥孩子,甚至凡事自己说了算,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们的依赖性,甚至扼杀孩子们创新的热情。辅导员应当认真耐心地回答队员提出的问题,多征求队员的意见,鼓励队员凡事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用商量的口吻和队员一起解决问题。

三、创设探索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就如同掌握了打开创新宝库的金钥匙。队员对新异、奇特的东西总是具有浓厚的兴趣,花开花谢,蚂蚁搬家„„都会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辅导员耍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能引起探索的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给一些内容,例如可结合雏鹰争章的内容,放手让队员们设计活动方案,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创造的才干。由于队员们的生活视野、知识领域比较狭窄,他们的设想往往既新奇大胆,又不尽完善。辅导员要启发他们自己或发挥少先队集体的智慧拾遗补缺,促其完整,挖掘、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今年暑期,我校队员们以“雏鹰假日小队”形式,分组分类搜索问题,找寻知识原线索,让队员们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之乐、创新之乐。其中,六

(一)中队的队员们记下我校花园里的植物名称,从自然百科全书中查找这些植物的相关资料,用纸片记录下来后,挂在每棵树的枝干上,队员们说“这是它们的身份证”。六

(二)中队的队员们亲临我镇的河流,对河流的污染、河床的变迁及河流中的动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反映我镇河流现状的报告——《让我们一起来拯救母亲河》,该报告通过老师的修改,征求有关部门同志的意见,提出的拯救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得到了学校师生及社会有识之士的中肯的评价。学校《达州日报·校园周刊》的小记者们,利用暑假深入农村走村串户,感受新农村的发展与变化;亲临工厂,体验现代工业的尖端技术;走进养殖大户,目睹规模经营发展的巨大潜力。个个小记者利用他们独到的眼光、犀利的口才,亲自采访镇领导、工厂的技术人员、养殖业主和广大的农民群众,赢得了被采访对象的交口称赞。特别是他们采写的“对实行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后,群众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调查报告”——《如今农民笑开颜》、《猪儿喂得“肥”油油

票儿赚得“鼓”囊囊》暑期系列报道,学校小记者专刊和校园广播予以了报道,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经修改后,向上级报刊予以了推荐。整个活动,各个小队选取不同的对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且都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所观察、调查、体验到的点点滴滴,从这些活动及调研文字中,队员们的创造萌芽清晰可见。

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创新的快乐

创新技能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使用工具能力、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技能可以从培养动手能力入手,让少先队员自己动手,能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能加深少先队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少先队员的创新思维更加贴近现实,产生实际效果;能使少先队员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带来的快乐,鼓励他们做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辅导员要善于创设一些好的设想,不断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组织队员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这样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如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加强辅导,定期培训,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探索,积极开展小考察、小种养、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科技实践活动。总之,应注意发挥多种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每一活动在培养队员的创造素质上收到多种效果。新时代的少先队活动,开拓了新的活动领域,如雏鹰争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手拉手、话小康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小主人实践园地活动,十分钟队会„„队员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周围事物,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多给少先队员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走向生活实践,在学习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准备着,创造更新更美的世界!

参考资料

1、江泽民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程艳青 《在少先队活动中 开启创新之门》

3、袁小帆 在2004年大竹县少先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注重体验教学让数学走向生活

关键词:体验教学,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

体验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 通过观摩或者直接参与,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教学内容, 从而感悟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进行体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实现体验教学

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基于学生对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的方式比较感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实际生活,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例如,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 教师针对循环式中的单循环和双循环的不同, 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室里面一共有12位同学, 如果每位同学要购买卡片送给其他同学, 那么一共要购买多少张卡片?”同学们很快说出了答案:12×11=132张;接着老师再让学生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全校有12个班级, 每个班级都要与其他的班级进行一次足球比赛, 那么要举行多少场比赛?”有部分学生认为是132, 也有部分学生否定了这个答案.教师就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区别, 同学们的印象较为深刻, 教师接着就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本上的题目:平面上有n个不共线的点, 通过其中的任意两点作一条直线, 能够作多少条直线?因此同学们体会到这些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问题, 领悟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具体的数学实验活动,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事实上, 数学这门学科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以“听数学”变为“做数学”, 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归纳等, 既理解了数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而且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例如, 教师通过数学实验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首先教师在天平的左右两端分别放上30克、10克的砝码,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指向在左端, 再指导学生用不等式30>10来表示; 接着教师在天平的两端同时加上100克的砝码, 询问学生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回答:100+30>100+10;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做3次实验, 由每个租的组长负责指挥, 一位学生负责加减砝码, 其他同学负责记录结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实验过后, 开展小组交流。通过天平实验, 学生感受到了利用天平来进行学习不等式的知识是非常生动形象,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天平两端必须加减相同质量的砝码, 小组成员互相提醒、 合作, 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不等式的性质, 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不等式的知识。

三、增加游戏活动教学, 体验参与乐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以数学知识为基础, 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角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知识内容时, 开展游戏活动教学。教师取出一张三角形纸片, 任意选定一个角进行对折, 使角两边完全叠合, 然后展开, 此时指导学生观察这张三角形纸片上的折痕、等角和角平分线等;接着把对折后的纸片再任意对折一次, 再把纸片展开, 此时学生们发现有两条折痕。教师通过学生观察到的两条折痕, 询问学生这两条折痕的关系。学生通过折纸的小游戏发现: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角的平分线, 第二次对折后出现的两条折痕是等长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角进行对折后发现, 在角平分线上任取一个点都能折出表示这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折痕, 而且这些折痕都具有等长的特殊性质。设计折纸游戏, 使学生在翻折过程中对角平分线的性质有丰富的感知体验, 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描述角平分线的性质, 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四、实现体验性的实践活动,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体验教学关键是进行具体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观察、分析、总结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教授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过程中, 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作业:每位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个星期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并设计相应的表格进行录入。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 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 加深了自身对不同统计量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可以向学生布置关于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知识的实践活动:记录某商场一周内不同商品的销售数据, 利用统计表格将数据客观表示出来, 学生根据各自统计的数据求出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开展这样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要加强对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 使数学走向生活,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春艳.注重体验式教学, 让数学走向生活[J].数理化学习, 2013 (11) :76.

篇3:体验成功 走向创新

【关键词】体验;创新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这与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的。很多情况下,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孩子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样,“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共同愿望。成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讓每个孩子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孩子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那么,如何让每位孩子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呢?我认为:

一、要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使每个孩子树立学习信心。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讲,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的。“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差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数学,是他们进行着“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但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当一个孩子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感到自尊、自信,会激起他要干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孩子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孩子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孩子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孩子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孩子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对孩子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提出、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孩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孩子擦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创新的嫩芽……

二、给孩子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孩子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把孩子的外动和内动有机结合。就学习数学而言,孩子活动分外动和内动。教师应把导“行”与导“思”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常是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倒水或倒砂的直观演示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往往在“底×高”之后忽略了再乘以。为此,我作了如下改进:(1)操作观察,引导启发。让孩子观察用卷笔刀削新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孩子: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如何?引导孩子带着问题看书。(2)认知冲突,引导探索。孩子自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倒水分组实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却发生了水大量溢出的现象。有的小组正好3次倒满。这是什么缘故呢?(3)柳暗花明,恍然大悟。正当学生进入思维活动高潮时,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再次实验,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现象的差异点,从中明白圆锥体要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4)归纳总结,内化升华。通过刚才的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这样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实践得出的公式,印象深、记得牢,孩子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三、要不断地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跳一跳,摘果子”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儿童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儿童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儿童”。我们不但要在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儿童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儿童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儿童掌握新知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⑴指出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

35    45   1    78   315   619    860    1032

⑵在下面的方框里分别填上一个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想一想,有几种填法?

3 □23□86□5

⑶怎样很快地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

53675640       923876579

⑷按下列要求在□34□的方框里上适当的数。

A、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B、能同时被2和3整除。

C、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D、能同时被2、3、5整除。

上述练习中的第(3)题学生通过讨论“再创造”出:可以先把已是3的倍数的数及两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去掉,只要看剰下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的思考方法;第(4)题让学生“再创造”,写出一个能同时被两个或3个数整除的数的思考方法。这些练习,在思维层次上逐步提高,不断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达到内化。同时,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中国历史人物事例下一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