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材料

2023-05-13

第一篇: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材料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8课题申报指南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其主要目标为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10类(种)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研制一批重大药物,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由仿制向创制、由医药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专项将继续坚持创新定位和“培育重大产品、满足重要需求、解决重点问题”的“三重”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主线,以完成自主创新药物与急需品种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中药现代化取得突破性成果、引领医药行业发展与推动行业转型和实现国产药品的国际化等五大预期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在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维度上,聚焦重点领域,实施重大项目,实现“突”的跨越。同时依据《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聚焦调整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专〔2015〕78号)要求,将重点任务由原五大任务板块调整为品种与关键技术、核心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两部分,不再单独支持候选药物、一般性大品种技术改造、单纯性技术研发和孵化基地建设等项目。

2018年是专项“十三五”期间的重要阶段,将紧紧围绕专项总体目标,遴选优秀项目,查缺补漏、完善布局,同时立足长远,进行前瞻性部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8年课题立项主要以定向委托、定向择优、公开择优方式组织,适度进行后补助的支持,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定向委托和定向择优课题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化课题的顶层设计。定向委托课题明确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按照本指南规定的研究内容,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经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定向择优课题采取公开申报,由符合条件的优势单位自主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并提出整合建议,由牵头单位组织各参与单位再次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通过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公开择优课题由申报单位自主申报,经评审专家两轮评审后,择优遴选并分类整合(采取二级合同单独管理)后提出立项建议,如符合定向择优课题支持方向的则纳入相应课题。

鼓励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项目产生的成果申报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科学家和在国内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课题;鼓励国内课题申报单位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研发机构联合申请。新药品种临床研究课题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新药品种类课题原则上单一品种单独申报,不得多个打包。

2018年新立项课题组织立项工作将继续依托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并由专业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

一、研究方向 1.定向委托课题

1.1 创新生物技术药评价及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新型疫苗、抗体、重组蛋白、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研发及国际化发展需求,开展关键质量属性的创新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标准化研究:建立系列转基因细胞等体外生物活性替代测定新方法、CD19及CD20-CART等治疗性细胞产品成药性及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药效学模型以及人源创新抗体药物评价新模型;建立HPV等新型多价疫苗、新表达系统疫苗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的创新性评价技术及符合国内外新药审评规范的质控标准;建立传统疫苗创新性再评价技术体系;支持疫苗WHO预认证相关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2-3种转基因细胞等细胞活性测定替代新方法并应用于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的评价;建立2-3个用于人源抗体成药评价的人源化嵌合小鼠模型;建立2-3个治疗性细胞产品药学及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药效学评价模型,并形成规范的产品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新型疫苗质量标准3-5种;建立2-3种已上市疫苗对变异株效力的再评价体系;主持1-2项生物技术药评价用国际标准品的研制。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共同牵头,联合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其他优势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实施。

2. 定向择优课题

2.1 器官纤维化防治药物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开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等创新药物研发;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治疗药物新靶点研究成果,开展相关创新品种研发。鼓励开展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

考核指标:获得2-3个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至少8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 拟支持课题数:2-3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2 个性化药物及其伴随分子诊断试剂研发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针对恶性肿瘤等的个性化抗体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及相应的伴随分子表型诊断试剂盒研究;对已上市的抗体药物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开展适合中国人群适应症的临床研究,确定其个性化分子表型,建立该药物的伴随诊断方法,申报新适应症批件。

考核指标:完成一批抗体及小分子药物个性化评价,获得新适应症注册批件10-15项及伴随分子表型诊断试剂盒注册证10-15项。 拟支持课题数:2-3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3 埃博拉等新疫苗及基于新佐剂疫苗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埃博拉疫苗的临床和产业化研究;针对我国流行毒株,开展布尼亚病毒、诺如病毒、登革热等临床急需疫苗研制;开展采用新型重组载体等新技术以及基于新佐剂疫苗研发。

考核指标:埃博拉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1-2个临床急需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完成临床研究,建成质量评价标准;1-2个基于新技术及1-2个基于新佐剂的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3-4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4 基于大数据的中药新药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中药治疗具有特色的疾病,系统整理和挖掘文献记载、临床用药经验等数据,选择临床确有良好疗效或特色的传统方、名方验方、协定方及医院制剂等,借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和组学等新技术,按照现代新药研发要求和规范,研发中药新药。 考核指标:获得2-3项中药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至少5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 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5 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为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推动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结合重大品种,开展先进中药制药技术研究。参照国际先进制药理念,将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与中药制药技术融合,搭建数字化中药制造技术平台,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生产质量标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引领国际发展。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先进制药技术平台,建立2条示范性生产线;形成5-8项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不少于5家企业10个中药品种中应用。 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与集成电路、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等专项技术平台联合,组织相关企业联合实施。

2.6 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围绕10类(种)重大疾病,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I-Ⅳ期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前沿的新药临床评价关键技术和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和结局研究。

考核指标:每年新开展若干项新药专项支持和国内企业发起的Ⅰ-Ⅳ期临床试验。 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支持承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 2.7 创新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人体芯片、生物标志物、3D细胞模型、计算机毒性预测、活体成像技术、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模型等体外替代方法和前瞻性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药物依赖性评价、大动物生殖毒性评价、致癌性评价以及眼科毒理学评价等技术和方法;开展新型细胞治疗产品、新抗体、新疫苗、重组蛋白、核酸药物和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技术新品种,中药新药以及特殊制剂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临床检验等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研究;开展国际互认及国际毒理学家资质认证;完善电子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开展重大创新药物品种的全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建立10-15项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新技术;相关技术体系通过国际认证;完成不少于50个创新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由GLP机构牵头,组织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业申报。优先支持既往承担过专项课题的GLP机构。

2.8 新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围绕促进新药研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带动和促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性新药创制共性技术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制约从研发链到产业链的核心关键瓶颈技术,重点研究并提升靶点研究与确认、化合物优化、工艺研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和上市后临床价值评价等技术水平;构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产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平台,研究并完善加快创新药物和临床亟需药物上市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区域化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建成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整合集成、优势突出的全链条开放性新药成果转移转化公共关键技术和系统服务平台,达到新药研发全链条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一站式服务能力,每年承接新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100个以上(其中一类新药不低于30个),5个以上关键技术平台(包括GLP、GCP)获得国际认证或国际行业认可;突破10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并在品种研发或产业化中应用;至少支持50个新药品种国内申报,其中30个新药品种国际国内申报;至少支持1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推进10个以上已上市新药的临床价值再评价研究;培育/孵化30家具有显著创新能力的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培育3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3项。

有关说明:由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牵头联合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申报,要求具有较高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础,具备从药物发现、临床前评价到临床评价的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能力,所在区域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政府将医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并出台或承诺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与产业激励政策,具有良好改革示范效应,要求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比例不低于1:2:3。

3.公开择优课题

3.1 重大新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市场前景好,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的原创性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新药研发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立足长远发展需求,积极转化和应用国内外新药研发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药物新靶标以及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等创新药物发现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完成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临床研究阶段药物不限,临床前药物不超过50项。

3.2 临床亟需药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我国防治疾病的用药需求,解决临床亟需药品的可及性,重点支持以下领域的新药、首仿药及其制剂研发:艾滋病、乙肝、丙肝、耐药性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及耐药菌防治药物;儿童用药物,鼓励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开展研究;罕见病治疗急需药物;眼科疾病治疗药物及制剂;针对阿片类和甲基苯丙胺等新型毒品的戒毒药物;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其它临床亟需药品。结合制剂改良等需求,针对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或克服现有重大品种的不足,开展化学药、中药及生物药新制剂研发。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注册批件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

有关说明: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3.3 国产药品国际化相关研究

研究内容:支持国产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及其制剂开展国际临床研究,进行临床研究数据的评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及技术壁垒,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上市,或通过WHO预认证。 考核指标:完成国际临床试验并获得上市或出口许可。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

有关说明: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均可申报,鼓励国际国内同时申报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3.4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

申报范围:2015年6月以来获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核发的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且在相应研发阶段未获得本专项支持的药物品种。重点支持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及临床需求大、市场前景好的首仿药,以及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获得上市许可的国产药物。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 有关说明: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均可申报。

二、申报评审方式

根据不同的立项方式,具体申报及评审流程如下:

(一)定向委托课题。

采用一轮申报方式。委托的牵头单位严格按照指南规定要求,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牵头单位组织不断修改完善,形成立项建议。

(二)定向择优课题。

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针对指南定向择优课题内容(或部分内容)组织申报(可单独亦可联合优势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 ——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能力和基础等进行评价。提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及课题集成的建议。第一轮评审原则上不进行会议答辩或召开论证会,必要时可根据需求临时组织答辩或论证。

——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牵头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组织参与单位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重点对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团队、研究目标、考核指标等进行多轮论证,提出立项建议。

(三)公开择优课题。

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申报单位针对指南公开择优课题内容组织申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

——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的能力和基础进行评价,遴选优势单位形成进入第二轮评审的课题。 ——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申报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阶段进行分类集成,提出立项建议。课题采取任务归类、子课题二级合同单独管理的方式进行立项和过程管理。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采用一轮申报方式,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直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上报科技发展中心后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根据专家评审情况提出立项建议。

三、经费支持

申报单位所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主管部门原则上应承诺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企业申报课题应有明确的自筹经费投入,并先行投入研发经费,自筹经费与申报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各申报单位应按照研发需求,实事求是编制经费预算。若中央财政经费预算被评审核减后,原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的总额不得等比例减少。

四、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按照申报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有关说明、实施期限、申报方式等要求进行申报。

(二)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注册时间为2016年7月31日前)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过去5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无不良信用记录。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同一课题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单一途径推荐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三)课题负责人申报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7年7月31日以后出生),工作时间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两年以上并有固定工作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课题负责人应为该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课题。

(四)为确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的完成,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课题(含子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本专项课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课题和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含子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含子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本专项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任务。任务合同书执行期到2017年12月31日前的在研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课题申报书前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参与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五)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不得牵头或参与本专项课题申报。

(六)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申请作为本专项的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课题申报材料一并报送。

(七)课题负责人过去3年内在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无不良信用记录。

(八)课题负责人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地填写课题申报书,保证课题申报书的真实性,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课题进行重复申报。对于故意在课题申报中提供虚假资料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课题,纳入诚信记录,并在3年内取消个人申报本专项的资格,根据实际情况,对申报单位给予通报和处理。

(九)联合申报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约定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经费。其他单位以协作方式参与课题实施。

(十)国内课题申报单位可以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研发机构联合申请。但境外研发机构所需研究经费须自行解决,并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合同约定。

(十一)因药物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和不规范等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处罚期间的申请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及合同研究组织不得申报相关研究课题。

(十二)既往承担专项课题(含子课题),验收结论为“不通过”的单位和负责人不得申报课题。

(十三)课题申请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十四)其他曾严重违反专项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不得申报。

五、申报流程

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要求,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申报书。推荐单位对课题申报单位及联合单位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报送。推荐单位主要有: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机构,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推荐单位应依据隶属关系或属地管理原则组织推荐,并对所推荐课题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军委后勤保障部限推荐有隶属关系的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限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行业协会推荐其会员单位。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申报后,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

根据课题不同立项方式,课题申报分为一轮申报和两轮申报两种,立项方式详见专项申报指南。

(一)网上填报。

课题申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填报。申报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单位注册、账号创建、在线填报、在线提交等工作,报送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完成在线审查并上报。填报信息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评审答辩的依据。请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网上填报工作。

1.单位注册。申报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在线注册,具体注册流程及要求请认真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说明。已经注册的申报单位不需要重新注册,未注册单位建议尽早完成注册。 2.账号创建。单位注册通过审核后,申报单位使用所注册的账号(单位管理员账号)登录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申报用户账号,并将申报课题在线授权给申报用户。

3.在线填报。申报用户在线填报申报材料,完成后提交至单位管理员审核。单位管理员审核确认后,将申报材料在线提交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审核后提交到科技发展中心。

4.填报时间。一轮申报课题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以后-2017年9月11日17:00,两轮申报课题第一轮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以后-2017年8月15日17:00。请申报单位合理安排课题填报时间,按时提交课题申报材料。

公共服务平台网站:http://service.most.cn/ 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传真:010-88654001/4002/4003/4004/4005。 技术支持邮箱:program@most.cn

(二)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5个自然日内(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发展中心。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三)材料报送。课题申报书在线提交后,申报单位下载打印申报书电子版,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并装订成册(简易胶装),一式2份(均为盖章原件,封面标注正本,自行存档份数自定);电子版光盘一份。

申报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7个自然日内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送达科技发展中心。

(四)集中形式审查。收到申报材料后,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集中形式审查。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将进入后续评审环节。答辩的具体要求由科技发展中心另行通知。

(五)请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提交和报送,逾期不予受理。

(六)材料报送地址与咨询电话:

受理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五栋大楼B3座6层603 邮政编码:100044 咨询电话:010-88312265 传真号码:010-88312271

第二篇:2018年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引-安徽科技厅

附件3

2018年度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一、新型显示

(1)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面板研发

8K超高清显示瓶颈技术开发,包括研究高开口率面板设计技术、高透过率液晶及其它材料应用技术、铜配线工艺技术,以及GOA技术等在大尺寸面板上的应用,开发出65英寸以上8K超高清液晶面板,提升透过率、均匀性、色彩还原度等产品关键性能,确保工艺良品率的提升。

(2)高性能显示背光源研发

研发75英寸以上级超大尺寸、超薄液晶电视背光源。研究开发达到毫米级区域HDR动态控制技术的miniLED背光系统,实现超薄、超高亮度、且阵列化的背光,并产业化。

(3)新型3D显示研发

改进真3D显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基于裸眼3D视频源处理技术,开发低成本、高信赖的大面积3D全息图的自动化制作与播放终端设备。围绕高性能头戴式显示需要,研发超薄高衍射效率全息波导、超轻薄光学透镜中继和系列化智能头戴显示器产品。

(4)平板显示核心配套材料及装备研发 开发以柔性、超薄、多功能电子玻璃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核心材料,支持In Cell Touch面板电磁屏蔽用高阻抗膜技术、触控模组一体化、打印OLED器件、打印量子点显示技术、打印薄膜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支持准分子激光退火、高端OLED镀膜、无掩膜激光微纳米三维加工等设备自主研发。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二、专用集成电路

(1)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研发

突破高性能芯片制造工艺的核心技术,研发自主产权的晶圆加工工艺,研制晶圆生产、检测和芯片封装测试关键设备。

(2)高性能新型显示专用芯片研发

推动新型显示芯片的自主创新,开发4K/8K超高清显示主控及驱动芯片、面向VR/AR应用的3D图像处理及驱动芯片、高清视频传输芯片、车载显示芯片、视频采集及合成芯片、视觉成像处理芯片等显示专用芯片,实现产业化,形成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3)高性能存储及工业控制专用芯片研发

开展高性能存储及控制芯片、DSP芯片、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流量检测芯片、热量检测芯片等高性能专用芯片的设计和研发,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

(4)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研发 支持适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通用智能芯片设计、研发,开展智能家电控制芯片、智能语音应用芯片、生物特征识别芯片、运动监测芯片、健康监测芯片、类脑芯片、图像认知芯片、视频检索认知芯片和智能制造急需的专用集成控制芯片等新型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

(5)高精度卫星导航专用芯片研发

支持面向大众化应用市场的高精度卫星导航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支持BDS、GPS、GLONASS、Galileo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芯片,同时支持WAAS/QZSS/EGNOS/MSAS/GAGAN等增强信号,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三、量子及新一代通信技术 (1)5G技术产品研发与制造

开发面向商用的5G通信移动终端主控芯片及多场景终端设备,研制5G基站高频器件/部件以及5G高频测试仪器仪表等。面向毫米波5G备选频段,研发毫米波5G通信信号源和分析仪,研发毫米波5G基站器件/部件,进行毫米波5G产品产业化开发。面向5G网络与业务的需求,开展5G网络切片、5G无线网络虚拟化、5G网络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5G新产品与典型行业深度融合

开展5G技术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在能源与公共事业、制造业、公共安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媒体与娱乐业、环境监测、金融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开展5G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

(3)量子通信关键设备研制及应用示范。研制集成化、低成本的关键量子通信设备。制定量子密码等量子通信领域的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围绕“京沪干线”建设和党政机关、金融、电力等领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开展量子通信基础软件与应用终端的研制,开展量子安全通讯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实现规模化应用。

(4)北斗导航应用示范

开展集成北斗RNSS/RDSS、GIS、遥感、无线通信、互联网、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提供基于位置的综合信息服务与应用;加快北斗导航系统在移动终端、地理测绘、灾害监测、无人平台自主导航和多样化位置服务等民用领域的示范应用。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四、人工智能+(智能语音) (1)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

开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本体设计、路径规划、自主移动、场景与目标识别、灵巧作业、远程监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其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服务机器人自主学习、推理、规划等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机器人云服务平台;研发面向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公共安全、生产安全、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

(2)智能家居服务研发

开展智能家居服务中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涵盖智能家电控制、智能娱乐、低功耗广域互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和全屋智能系统等;研发具有联网联控、智能程控、在线服务功能的家电产品。

(3)智慧物流服务研发

开展智慧物流服务中的网络优化、智能标签自动识别、信息表征和交换、供应链全程质量跟踪和检测、智能交通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新一代移动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自动导引车辆、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单元化技术,推动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冷链系统建设。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五、数字经济关键技术

(1)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

研发网络安全测试评估系统,包括网络安全度量及攻击仿真、网络安全自动化测试、安全效用评估指标体系等。研发云端攻击防护与本地攻击防护一体化综合系统。开展可信计算、透明加密、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移动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大规模异构网络空间中的可信管理关键技术及产品。

(2)主动防护工控系统与设备研发 研发工业级防火墙,网闸等逻辑隔离安全防护设备与产品,研发工业级控制设备,SCADA软件、通信设备等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与产品等。研发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检测技术及产品。研发大数据环境下的快速响应、智能恢复的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保障产品。

(3)大数据隐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 研发大数据隐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与系统,促进大数据应用的健康发展。包括大数据差分隐私技术、面向大数据共享的加密技术、大数据数字水印技术与跟踪溯源技术、面向大数据共享和价值分享的区块链技术、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大数据审计和备份技术等。研发虚拟化安全防护设备。

(4)网络协同制造研发

开展自动化装备的远程状态监控、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优化制造工艺参数,提高对个性化需求特征的深度学习效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设备自感知与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实现产品质量的实时控制。围绕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推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优化升级,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化管理。

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实现产品需求分析、设计、制造、销售、物流及回收利用等环节的设备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生产控制的信息转换和集成,构建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运行管理服务的企业网络协同制造模型,实现企业智能化网络协同制造,开创新型生产制造服务模式。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六、先进制造

(1)高档数控机床与新型制造装备研发

开展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成型加工、激光制造以及智能成套等关键基础和新型制造装备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开展高档数控装备现代数字化设计、先进制造、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动态性能优化、综合误差辨识与补偿、故障智能诊断和状态实时监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研发智能感知、多轴联动、复合功能、网络化智能控制、多功能高性能数控系统,研发总线控制、高速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及伺服电机、电主轴、直线电机与力矩电机等智能关键部件。

(2)智能机械研发

开展具有高效、智能、安全、节能及人机友好等特点的新型智能机械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研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节能环保、智能控制、安全可靠和系统控制、综合测试和先进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智能机械和智能信息产品核心零部件水平,开发配备智能检测、决策和控制系统。

(3)智能成套装备研发 开展重大技术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面向高性能模具、传感器系统、总线控制系统、先进交通轨道装备与关键零部件等,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集成工业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七、航空装备

(1)航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高性能民用飞机、直升机、旋翼机、飞艇等航空整机装备的研发制造。开展重油活塞发动机、涡喷发动机和公务机用涡扇发动机等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开展混合动力、纯电动、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飞机的研发制造。开展中大型直升机先进复合材料旋翼系统的研发制造。开展通用航空器相关设计规范、典型工艺、关键生产设备、试验标准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开展航空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罐外成型关键技术研发。

(2)航空器系统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

开展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和制冷环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开展高可靠性、大容量显示以及OLED的显示组件,机载显示组件的研发与应用。开展航空传感器监测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及新型航空器用智能传感器研发。 (3)无人机及多用途特种飞机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开展支持智能避障、自动巡航、面向复杂军事环境的自主飞行、人脸识别、群体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新一代通信及定位导航技术在无人机数据传输、链路控制、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遥测型多用途飞机、监控型特种飞机、传感器飞机等多用途特种飞机的系统集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八、新能源汽车 (1)整车开发

研发高性能纯电动汽车(轿车、客车、专用车等)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统提升整车能耗、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等综合性能,实现整车批量化生产。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小规模产业化。

(2)关键部件研制与核心技术研发

研发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先进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和高效高安全的热管理系统,技术产品实现批量化应用;构建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等性能评价与测试系统,技术产品实现批量化应用;研发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与回收处理技术,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研发高效、高安全、高功率密度、轻量化、集成化的电驱动系统产品,技术产品实现批量应用。突破快速充放电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技术,研发高性能单向和双向充放电设备,实现批量应用;开发无线充电关键技术,技术产品实现示范推广应用。研发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智能控制技术,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九、高性能材料

(1)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

高性能铜基导线材料。特种电缆、电机及轨道交通等行业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绞合导线、超长超细镀膜高强高导铜合金丝、特种扁平电磁线、轨道交通用高强高导高耐磨铜合金接触线与承力索等高性能铜基线材研发。

高性能铜基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行业的超薄高精度电子铜带/铜箔、新型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印制电路板、覆铜板及特种铜基合金支架、高速信息交换用铜基材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用铜合金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研发。

高性能铁基材料。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等行业的新型高强韧、强耐蚀、高耐磨铁基材料研发。

高性能铝基材料。面向汽车、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产业轻量化需求,开展高精度铝板(带)、新型铝基复合材料、高强韧/高比强铝合金、高导热铝合金材料研发。

(2)非金属高性能材料研发

高性能硅基材料。超薄高强高透光伏玻璃、高性能构件玻璃、特种光伏玻璃、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超薄电子玻璃盖板等高性能光伏玻璃和光电显示材料研发。硅基真空绝热材料、低辐射镀膜玻璃、智能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建筑节能材料研发。航空航天、光伏、新型显示等领域需求的电子级大尺寸多晶硅片、低铁特种石英、高纯超细硅粉等材料研发。

高性能化工材料。面向化工、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建材等产业需求,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功能薄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光固化树脂和高性能聚苯硫醚、聚酰胺结构材料、高温隔热防火材料等高性能树脂与复合材料研发。面向电力电缆、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需求,开展环保阻燃型热塑性弹性体、特种橡胶制品等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研发。面向化工、环保等产业需求,开展环境友好型高性能催化剂和绿色润滑新材料、高值杂环化学品、石墨烯材料、绿色高性能橡塑助剂、绿色功能性涂料等精细化学品以及大宗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面向煤化工产业精深化发展和高值化转型的需求,开展煤制烯烃、乙二醇、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氢、混合芳烃加氢、仿生催化氧化制环己酮等煤化工新材料研发。

(3)高性能新能源材料。面向消费电子类锂电池和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需求,开展高电压钴酸锂、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钛酸锂与硅碳负极材料,安全型电解质和高性能复合隔膜材料研发。 开展半导体材料、纳米催化剂、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研发。 业务咨询:司大杰 0551-62653528(高新处)

十、生物医药

(1)创新药物研发。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结核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就地产业化前景和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细胞治疗产品)。鼓励开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

(2)仿制药物研发。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的仿制药物的研发。鼓励研发儿童专用制剂。进行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药品质量和标准。开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大及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3)中药材品质提升。围绕安徽道地、特色、大宗中药材,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和质量追溯研究,打造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提取、仓储、运输等关键技术和商品规格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开展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可用于医药、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

(4)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研发。围绕新安名医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和经典名方,研发中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对确有疗效的中药传统制剂和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围绕安徽道地与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

业务咨询:周昊0551-62648501(社发处) 十

一、环境监测与治理

(1)大气环境监测装备与治理技术。研发网格化区域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设备和时空立体大气污染物(含有毒有害气体)遥感监测及应急设备;开发高精度污染源排放烟气(SO

2、NOx、NH

3、颗粒物、重金属、O3等)在线监测仪器装备,以及超低减排技术方案;研发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和成套净化装备;研究发动机(包含汽车、船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排放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等关键技术。

(2)水环境监测装备与治理技术。针对我省主要江河湖库以及塌陷区等重点水域水质安全和水质生态状况,开发影响水质、生态安全的有机有毒污染物、水体细菌微生物、水体重金属等快速在线监测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治理技术。

(3)土壤环境与危废监测装备与治理技术。研发土壤养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快速现场监测技术设备,以及相关治理技术;研发场地污染实时响应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危废快速鉴别监测技术设备,以及危废的处理、处置技术;研发面向区域特征需求,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发有关土壤环境监测传感器。

业务咨询:周昊0551-62648501(社发处) 十

二、高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

(1)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开展新型快速断层成像与图像引导系统、医疗智能微创服务系统、智能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治疗肿瘤的精准医疗设备和专用系统、新型高端智能移动医疗装备研制,并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促进高端诊疗装备整体发展。

(2)生命科学仪器及体外诊断技术的研发。重点开发新型分子诊断系统、医用多模态流式细胞仪、新型医用质谱仪、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设备,以及创新型配套体外诊断试剂研发。

(3)新型医用光学设备研发。重点开展新型慢病早期检测设备、肿瘤检测系统、新型激光手术设备以及其他创新型医用光学诊疗设备的研发。

(4)系统康复设备和高值医用耗材研发。围绕综合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设备,重点开展健康感知、康复机器人应用研究,推进高端康复设备研制。重点开发植入性材料、介入性材料等高值医用耗材的开发应用。

(5)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研发适用于诊疗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过程的智能化产品及应用,开展协同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医疗云服务平台应用。开展智慧医院标准研究,建立智慧医院协同服务管理规范标准。

业务咨询:周昊0551-62648501(社发处) 十

三、生物种业

(1)粮食和农林经济作物。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优质抗逆高产品种选育,新品种优质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示范;开展茶、油茶、蔬菜、果树、西甜瓜、花卉等特色农林经济作物品种选育,品种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

(2)畜禽水产品。开展优质畜禽品种选育、高效繁殖、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水产品品种选育,高效、生态、标准化健康养殖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业务咨询:韩立生0551-62678319(农村处) 十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

(1)粮油、畜禽及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展粮油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高品质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开发;乳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产业化。

(2)农林特色产品及果蔬精深加工。开展制茶新技术、茶食品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林特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系列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生产;果蔬、果汁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食用菌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 (3)功能食品开发。开展特殊膳食、特殊医学用途、特殊环境人群等功能食品开发与产业化。

(4)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储运过程中品质和安全控制、评价等技术及标准研究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及其制品的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标准研究与应用。

业务咨询:韩立生0551-62678319(农村处) 十

五、智能农业

(1)农业传感器与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开展农业环境要素、本体信息、病虫草害等感知的农业传感器或智能检测装置的研发与应用;主要精确播种、采摘、施肥施药、整地除草等农用机器人或无人机的研制与应用。

(2)农业大数据获取、开发与应用。研发农业信息智能获取系统与装置,开展遥感、气象、资源、环境、病虫草害等大数据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可追溯与智能预测服务系统研究与应用创新示范;农村“互联网+”及农产品电子商务智能信息处理、生产经营预警与优化决策研究与应用创新示范。

(3)智慧村镇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特色类型智慧村镇、智慧社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集成示范;基于信息技术的不同类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生态处里、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业务咨询:韩立生0551-62678319(农村处) 十

六、现代农机装备

(1)秸秆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研发。开展秸秆田间处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等机械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农林生物质绿色转化与利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农林废弃物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设备研发。

(2)大田作业设备研发。开展适应于复杂农田环境的变量施肥、施药智能机械研发;新型作物植保装备研发,田间复式多功能作业设备研发;油菜、花生、大豆与薯类等种收环节机械化设备研发。

(3)设施农业设备研发。开展适用于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健康养殖精细生产等高效环保型设施装备研发。

(4)农产品采摘分选加工和检测设备研发。开展主要和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干燥、清选、分选、包装等机械设备研发;农产品质量、品质的检测设备研发。

(5)农机动力设备。开展高效环保农、林、水动力机械研发;新能源拖拉机装备研发。

业务咨询:韩立生0551-62678319(农村处) 十

七、农业生态环保

(1)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秸秆或畜禽废弃物微生物转化替代化肥的产品研发,或新型功能性作物专用配方有机肥料研发;秸秆及农林废弃物高效发酵菌种、生物除臭剂等产品研发;开展粪污处理联合技术攻关,开展区域性推广模式示范;农林生物质绿色转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2)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开展农药品种之间的具有相互增效作用新组合、绿色环保新剂型、新功能助剂的农药新产品研究及产业化;开展化肥损失阻控等新产品研究及产业化;肥料化学养分绿色替代技术研究与集成;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农药减量使用和减施增效技术应用与示范。

(3)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示范;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化肥、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农作物和微生物对重金属、化学农药污染的阻控、吸收、消减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土壤调理剂、重金属钝化剂、无害化生物降解等高效产品研发与应用。

(4)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开展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定向培育等质量提升技术及模式研究与应用,研发基于秸秆还田协同的地力提升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

业务咨询:韩立生0551-62678319(农村处)

第三篇:200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

200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1、凡在安徽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可申报,不接受自然人申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需签定共同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加盖各单位印章。

2、申报项目主持人应熟悉国内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动态,曾主持过市(厅)级以上科技项目,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7周岁。凡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尚未结题的主持人或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单位,均不得申报。

3、今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

(1)申报单位登录安徽省科技网(网址:),进入省科技厅主页点击“网上申报”,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点击“科技攻关计划”类注册。登录后按照要求如实填报项目申报信息,确认有效后上传项目申报书文本(不含相关附件)。申报书按照省科技厅制定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2007版)要求填写。

(2)省科技厅根据往年项目受理和归口管理部门实际情况,确定各市和试点县(市)科技局、有关高校、部分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和省属科研院所及省直有关部门为推荐单位。申报单位除有明确的推荐单位之外,均按照属地化原则由所在市科技局作为推荐单位。

(3)推荐单位于10月10日前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用户名和密码的管理,并以书面形式(管理人员姓名、手机号、加盖单位印章)发传真至省科技厅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电话:0551-2654951,传真:0551-2655363);推荐单位按照给定的帐号和密码登录,对本地区或本系统项目进行审核,确认项目真实性、完整性无误后进行提交。

4、书面材料报送:申报单位在完成网上申报后,同时将项目申报书和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全部用A4纸装订成册,一式四份提交相应的推荐单位,项目材料必须保证书面材料与网上申报内容完全一致。各推荐单位对本地区、本系统推荐的项目做好初审把关工作,对每个项目申报书签署意见并汇总排序,严格控制申报数量,书面材料报送集中受理时间2007年10月25-26日两天。

专项一: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指南说明:

本专项旨在通过提升整车正向开发能力,发展先进关键零部件,建设试验验证能力,探索开发前沿技术,增强整车及骨干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项目一:整车正向开发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整车性能分析与评价技术,整车正向设计技术体系,开发流程与设计规范,CAE仿真分析技术,整车开发项目管理技术。 主要考核目标:

1、形成整车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车身系统设计方法与技术、整车系统性能匹配理论与技术;

2、形成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设计规范的技术文档,形成整车正向设计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

3、利用形成的核心技术实现1款整车的正向设计开发。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整车企业或省级以上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试验试制能力。 项目二:支持整车正向开发的工程数据库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整车正向开发过程的需求定义、性能设定与评估、性能匹配评价等环节,开发建立整车及关键部件的几何参数、材料、性能、特征曲线、对标值等基础数据的综合数据库。 主要考核目标:

1、建立用户需求数据库、关键总成结构及参数数据库、整车性能数据库;

2、建立车身系统匹配数据库;整车系统性能匹配数据库;

3、形成支撑整车正向工程设计的工程数据库,实现1款整车的正向设计开发。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整车企业或省级以上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自主开发和集成能力,检测和试验试制能力。 项目三:高效低排放柴油发动机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燃烧控制技术、高压共轨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工艺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

1、完成年产10万套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的技术和工艺准备。

2、实现高效低排放柴油发动机批量生产;产品升功率提高5-8%,排放指标超过国Ⅲ标准。 申报条件要求:

牵头单位须是省内发动机生产企业,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的优先,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项目四:汽车变速箱自主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软件,优化变速箱总体布臵和结构,开展运动仿真;进行变速箱齿轮带载啮合工况动态模拟分析,变速箱几何、运动参数动态设计;开展变速箱实验验证方法研究,构建变速箱实验验证平台;开发变速箱电子控制单元。

主要考核目标:

1、AMT/6AT汽车变速箱及电子控制单元实现小批量投产;

2、变速箱一次设计成功率提高到80%,振动噪声减小15%;

3、建立变速箱性能试验平台。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变速箱生产企业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结合企业产品开发计划并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的单位优先。 项目五: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标准与规范 主要研究内容:

制定产品研究性试验、设计定型试验、质量检测试验的方法和规范;研究整车性能试验技术,积累试验数据。 主要考核目标:

1) 建立整车试验验证流程、规范或标准;

2) 建立关键总成、零部件试验方法,建立试验规范; 3) 为整车正向开发工程数据库提供试验数据。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整车企业或省级以上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自主开发和集成能力,检测和试验试制能力。 项目六:载重车辆快速定制设计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用户化定制需求的表达方式;建立快速方案设计系统;开发整车部件匹配约束方法和性能评估方法。 主要考核目标:

1、建成载重工程车辆用户化定制需求的快速方案设计系统;

2、建成常用载重工程车辆关键零部件参数化数据库;

3、提交整车部件匹配约束方法和性能评估方法;

4、车型开发效率提高20%,开发费用节省10%。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从事载重车辆、特种车辆生产的企业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和参加单位应具有自主开发和试制、试验能力,拥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项目七:底盘与车身电子控制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电动转向系统(EPS)控制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控制器、车身总线系统控制器、网络系统集成协议等。 主要考核目标:

提供满足目标车型要求的系统控制器及总成样机 申报条件要求:

本项目须以企业牵头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已是汽车电子产品整车配套企业,具有较好的开发基础。 项目八:其它汽车关键零部件 主要研究内容:

先进汽车发动机附件、车用电器、车桥、制动器、密封件、冲压结构件等。 主要考核目标:

1、产品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2、实现产品批量供货。 申报条件要求:

本项目须以企业牵头,结合整车企业新产品开发,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具有工作基础的单位优先支持。 项目九:汽车噪声振动源辨识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汽车噪声振动可视化源辨识技术工程应用研究,开发可视化源辨识系统,达到用眼睛“看”声音之目的,为提高汽车振动噪声舒适性,提供必要分析装备。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完善汽车噪声振动可视化源辨识技术方法;

2、设计开发可视化源辨识设备;

3、开发声场可视化源辨识软件系统。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整车企业或省级以上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具有工作基础的单位优先支持。 项目十:汽车零部件回收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汽车零部件(如变速箱或差速器),分析其可回收性及相关问题,进行面向回收的设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汽车关键部件回收设计与回收利用应用示范工程。 主要考核目标:

1、建立汽车零部件回收设计的方法与技术体系以及回收与再制造性能分析方法体系;建立相应的分析平台,开发汽车零部件回收率分析计算及设计软件一套,获得软件著作产权。培养相关分析及产品设计人员。

2、提出汽车零部件回收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及相应工具,满足欧洲ELV指令要求和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3、建立汽车面向回收的设计应用规范,并与有关单位合作,争取成为行业或国家标准草案。 申报条件要求:

须以省内企业或省级以上工程中心为牵头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申报,具有工作基础的单位优先支持。

本专项联系人:高新处 李林 杨燕珍 电话号码:0551-2653528

专项二:高性能金属材料

指南说明:

围绕高性能钢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三个领域,充分发挥我省金属材料行业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应用面广、带动性强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提升冶金行业整体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项目一:高性能热轧管线钢材 主要研究内容:

超纯净钢水冶炼技术,优化连铸工艺,管线钢成分控制、焊接等关键技术,完善管线钢检验检测系统,开发出适应高硫气体、海底环境的热轧管线钢材,满足石油、天然气等油气管道用钢。 主要考核目标:

形成完整的管线钢生产技术和工艺,规模化生产系列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形成较完善的管线钢性能检测检验能力,取得1-2项发明专利。 申报条件要求:

已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具备管线钢生产条件、研发能力较强的骨干钢铁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分工明确。 项目二:高档无缝钢管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无缝钢管轧制、热处理技术及工艺,管材的化学成分优化和组织变化控制,开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挤毁、耐腐蚀、耐高温高压等特点的无缝钢管,满足石油、化工、核能等行业需求。 主要考核目标:

实现无缝钢管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产品能替代进口,综合性能达到相应产品的国际和国家标准。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企业承担,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项目三:高性能机械制造用钢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高效节约型机械制造用钢,对钢坯加热、精轧、热处理等关键工艺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完善加热和控冷工艺,提高机械制造用钢的疲劳强度及疲劳寿命,提高抗延迟断裂能力。 主要考核目标:

研制高性能的轴承钢、合金钢、易切削钢产品,为汽车、机械等行业提供优质加工用钢。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企业承担,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项目四:高纯无氧铜带材 主要研究内容:

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研究无氧铜熔炼新工艺,铸锭连续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高精度超薄加工和表面质量控制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无氧铜产业化生产。 主要考核目标:

氧含量≤5ppm,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氧铜带材技术标准,取得1-2项发明专利,实现无氧铜带材产业化生产,替代进口。 申报条件要求:

已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具有无氧铜带材生产条件和研究成果,研究能力较强的行业骨干企业承担,产学研合作分工明确。 项目五:高性能锡磷青铜带材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锡磷青铜材料快速铸造工艺,解决铸坯疏松、偏析问题,研究连续退火及低温回火处理工艺,研究合金晶粒大小、合金元素含量对强化材料性能的影响,提高材料加工性能、抗疲劳性和屈强比。 主要考核目标:

生产适用电器、接插件等需要的锡磷青铜材料,实现年产锡磷青铜材料规模化生产,屈强比达到0.95,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具有较强产业和技术基础的行业骨干企业牵头承担,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项目六:引线框架铜带材 主要研究内容:

铜金属熔炼、合金熔体纯净处理和高温热轧新工艺,研究合金成份配比及控制技术,开发合金退火工艺,消除不均匀变形和带材残余应力,增加导电率,选用高性能表面除油设备,提高产品的电镀性。 主要考核目标:

开发出高强、高导引线框架铜带,实现产业化生产。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较好产业和技术基础的企业牵头承担,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项目七:金属复合材料开发及铅再生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铜金属铸造、结晶和稀土添加技术,开发铜包铝专用高精度铜板带。研究铜材、铝材复合技术和加工工艺,发挥两种金属的优点,解决铜铝有效结合问题,开发铜包铝、铝代铜线材及其它产品。开展废铅再生利用技术和生产装备研究。

主要考核目标:

铜包铝、铝代铜产品的导电性等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基本不变,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废铅再生利用规模化生产。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较好产业和技术基础的企业牵头承担,优先支持专利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项目八:稀有金属材料开发及制品 主要研究内容:

稀有高熔点金属矿产资源和二次资源的提取工艺和相应材料的开发技术。开展稀土在金属材料中的添加应用和表面处理技术,研究稀土在改善或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抗氧化等性能方面的作用。 主要考核目标:

高纯度稀有金属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出稀土耐磨材料、稀土铜合金、稀土锌铝合金和稀土镀层防腐材料,提高金属材料的品质和档次,实现产业化生产。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研究实力,优先支持专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项目九:蠕铁、铝合金材料在铸造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蠕铁、耐磨材料等高碳铸铁件碳缺陷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铝合金材料配比及压铸工艺系统研究,实现规模化生产。 主要考核目标:

实现蠕铁、耐磨材料铸件的规模化生产,开发出大型铝合金冲压件产品。 申报条件要求:

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 本专项联系人:高新处 刘旭 杨燕珍 电话号码:0551-2653528 专项三: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

指南说明:

为发挥我省两淮矿区煤炭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安徽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安徽省“十一五” 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制定本指南。本重点支持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千米深井特殊施工技术、天然煤焦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技术、瓦斯综合治理及甲醇制备丙烯技术等。 项目一:循环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已建成的大型甲醇装臵提供的甲醇,开发甲醇制备石油化工基础原料丙烯的生产技术。

1、通过工业试验装臵的运行,打通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获得试验数据,考核催化剂寿命和工艺设备的可靠性,为下一步工业化装臵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和培训平台。

2、确定FMTP工艺过程中高效长寿催化剂,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等工艺技术及性能参数,获取试验数据优化工业流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设计依据和运行经验。

3、研究开发工业装臵工艺设计软件包及运行软件包的开发及经济评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考核目标:

建设一套以循环流化床为主反应器,以甲醇为原料,年产1万吨丙烯的工业化示范装臵。

1、催化剂使用寿命达8000小时;

2、丙稀转化率及选择性60-65%;

3、丙稀能耗、物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应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甲醇制备丙烯的小试成果,工业化示范点落实。

项目二:天然煤焦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地下导控气化和坑口甲烷化技术,综合开采现有矿井中的天然煤焦资源,转化为气态能源产品,形成采煤改采气、输煤改输气、燃煤改燃气的新型清洁能源产业链开发技术。主要包括:

1、天然煤焦的气化特性、顶底板围岩的热稳定性和渗透性;

2、天然焦煤层地下导控气化的炉型、工艺参数和试验生产系统;

3、天然焦煤层气化开采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特性及其对村庄的影响规律;

4、地下水煤气甲烷化和深冷液化的前臵处理技术与工艺集成技术。 主要考核目标:

1、天然焦煤层地下气化点火试验成功,并连续稳定产气运行一年以上;

2、年气化天然煤焦2万吨/年,所生产的水煤气热值8.26MJ/Nm3以上,日产水煤气量10万Nm3/d,年产水煤气量3000万Nm3/年;

3、煤气甲烷化后的混合气热值18.00MJ/Nm3以上,经脱碳纯化后的甲烷气热值34.00 MJ/Nm3以上,日产纯甲烷气量2万Nm3/d,年产甲烷气量600万Nm3/年。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应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对两淮煤矿资源及开采和建设发展情况十分了解,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项目工业示范点已落实。 项目三:两淮矿区煤对气流床气化适应性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深入研究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和煤质特征,从煤灰熔点、粘温特性和灰渣流动性等方面研究其对气流床气化的适用性,以及优选的气化工艺条件,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为安徽煤化工煤气化工艺的选择、设计和操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基础。 主要考核目标:

1、建立两淮典型煤种及气化反应活性数据库,找出适用于气流床气化工艺及技术经济要求的煤种。

2、获得两淮典型煤种的气流床气化优选工艺条件与技术指标。 申报条件要求:

承担单位应掌握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对两淮煤矿资源情况十分了解,并在煤炭气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基础,有完备的基础实验和测试手段。

项目四: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化示范装臵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建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流床气化工业示范装臵,开展粉煤加压气化的工艺设计、关键设备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方法、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操作方法研究以及空气分离、脱硫和脱碳、压缩及其他配套装臵的工艺研究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 主要考核目标:

(1)单台气化炉日处理煤量≥1000吨;

(2)采用灰熔点(FT)≥1500℃的煤种为气化原料煤;

(3)碳转化率:≥98%;

(4)冷煤气效率:≥80%(干煤粉);

(5)合成气有效气成分(CO+H2)含量≥89%;

(6)比氧耗:≤350Nm3O2/1000Nm3(CO+H2);

(7)满负荷考核连续稳定运行≥72小时。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应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的煤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基础。项目工业示范点已落实。 项目五:焦化废水大循环零排放工艺 主要研究内容:

炼焦煤种煤粉对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吸附处理焦化废水后,煤的可浮性的变化;焦化废水进入煤泥水系统后,对洗水闭路循环的影响;焦化废水进入煤泥水系统后环境影响及对策。 主要考核目标:

开发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煤粉吸附净化回用新技术,实现煤焦化生产中焦化废水大循环、零排放新工艺。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应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工业示范点已落实。

项目六:重型硬岩掘进机开发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硬岩掘进机,主要包括截割机理及切割头设计,功率自适应,内、外喷雾系统和除尘、控制、防护等功能及装臵的研究。 主要考核目标:

要求切割300kW以上,最大截割断面50㎡,整机10000米无故障。通过国家检测中心的性能检测,完成工业性试验,取得煤矿安全许可证书。申报专利2项以上。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具备长期从事掘进机械专业研究的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能力。

项目七:“两淮”地区深厚冲积层1000m深井建井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煤炭资源开采的深厚冲积层1000m深井建井技术,主要包括:

1、深厚冲积层深井钻井机及其辅助设备的研发;

2、深厚冲积层深井钻进技术的研究;

3、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建井施工技术研究。

4、深立井连接洞室群围岩动态响应规律及其支护技术。 主要考核目标:

解决1000m深厚冲积层建井技术难题,形成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技术与工艺体系,钻井速度提高20~30%,同时减少扩孔钻进的级数,缩短建井周期。完成一个示范工程,为1000m深厚冲积层冻结井安全、快速、高效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冻结法和钻井法特殊凿井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掌握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技术研究工作基础;具有冻结法和钻井法特殊凿井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和业绩,拥有冻结和钻井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资质与经验,示范工程点基本落实。

项目八:深部开采矿压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深部开采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掌握在深部地质条件下矿压显现规律、围岩地质力学特征、围岩控制机理与技术,有效掌握矿井深部巷道支护技术。 主要考核目标:

比较合理科学的解决目前深部开采过程中矿压大,围岩稳定性差、具有可流溯变性。发表论文1-2篇,取得专利1-2项。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项目承担单位应负责本项目的现场组织施工和落实,收集现场施工资料,验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有关科研院所负责对项目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收集分析数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要求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用户单位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项目,并落实项目配套经费。 项目九:两淮厚松散层覆盖区浅部煤层开采的溃水溃砂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在潘谢矿区、宿县矿区、临涣矿区结合煤田补充勘探,选择代表性钻孔,开展新生界底部含水地层水文地质参数研究,确定新生界底部含水层地球化学、矿物学、沉积学的成分、特征与成因类型,测试岩芯样品的物理、水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沉积相与沉积模式分析,预测开采冒落与导裂带高度及其相应的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判断地下水的富对水性及补给、径流、排泄基本规律,提出防水煤岩柱高度留设、回采上限确定方法与具体指标。 主要考核目标:

对两淮厚松散层覆盖区浅部煤层开采的松散层突水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提出成因机理;对泥砂溃入的物源结构与流变性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深化对浅部煤层开采的溃水溃砂规律性的认识,并合理依据沉积物分布特性与煤层覆岩差异性,科学缩小防水煤岩柱,制定防水防泥技术方案。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承担单位应掌握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对两淮煤矿资源情况十分了解,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基础,有完备的基础实验和测试手段。

项目十:煤矿地质、防水的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深部地区地震采集方法的配套改进关键技术研究;深层弱反射信号的增强技术研究;岩浆岩侵入区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大倾角地层和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

将弥补我省矿区深部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不足,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关键技术保障。申请专利1-2项。 申请条件要求:

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原则上项目第一申请单位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项目承担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的研发和生产,有很强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应用能力,并要求企业联合在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用户单位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项目,并落实项目配套经费。 项目十一:煤层气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底板穿层钻孔孔群增透瓦斯抽采技术所需解决技术;下面顺层长钻孔递进排斥区域性瓦斯抽采技术所需解决技术;不稳定薄煤层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所需解决技术;远距离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所需解决技术;特厚关键层条件下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技术所需解决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完善和发展矿区的区域性煤层气治理关键共性技术,满足“以区域性瓦斯治理为主、局部瓦斯治理为辅”的瓦斯治理的实现,确保矿区的安全生产。申请专利1-3项,并建立一个科技示范点。 申请条件要求:

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原则上项目第一申请单位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项目承担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的研发和生产,有很强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应用能力,并要求企业联合在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计院及用户单位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项目,并落实项目配套经费。

本专项联系人:(项目1-6项)高新处 刘旭 杨燕珍 电话号码:0551-2653528 (项目7-11项)农社处 岳杰 电话号码:0551-2654379

专项四:制造业信息化

指南说明:

本专项旨在以信息化推动全省的工业化,提升全省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建立起覆盖全省且具有长效机制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 项目一:重点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深化应用高端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发建立产品集成设计平台,开发应用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企业业务过程协同管理平台,研究开发面向供应链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等。 主要考核目标:

1、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成系统,有一支信息化应用开发队伍;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效益突出。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须是我省汽车、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雷达等行业中信息化基础好,基本实现集成应用,并具有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整机和龙头企业。 项目二:CAX技术的深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开展包括三维建模、CAE、优化设计、模拟仿真、虚拟设计、逆向工程、人工智能等高端信息化单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在PDM(PLM)平台上实现上述多项技术和CAPP以及生产设备或生产控制系统的集成。 主要考核指标:

1、具有使企业在设计和制造中能实现产品数据信息共享的信息化集成系统,有一定数量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

2、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效益显著。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须是我省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在行业内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三:ERP的深化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将财务(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进、销、存、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中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全相关集成以及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有条件的可以延伸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协同商务、物流管理、MES(生产管理系统)等内容。 主要考核指标:

1、具有使企业在进、销、存、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和财务管理中实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全相关集成和业务信息共享的信息化集成系统,有一定数量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

2、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效益显著。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须是我省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在行业内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四: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的推广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在三维CAD、CAE、CAM、CAPP、PDM、ERP、模拟仿真、优化设计、虚拟设计、逆向工程、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单元技术中选则多项内容进行深入的应用开发研究,并进行局部信息化集成的应用开发研究。 主要考核指标:

1、企业应用了多种信息化单元技术,并有局部集成的信息化系统,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工作的人员;

2、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生产质量或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显著。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应是有实际需求、效益良好的制造业企业。 项目五:中小制造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特点,研究建立其产、供、销、财等业务的共性模型,开发出相应的可定制的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并加以应用推广。 主要考核指标:

1、取得软件著作权的制造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

2、在省内20家以上中小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应用。 申报条件要求:

须由在省内注册为独立法人的软件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联合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项目六: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能力建设 主要研究内容:

面向制造业广大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实施信息化所需的需求分析、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管理、人员培训以及第三方咨询、监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并形成覆盖地市及行业的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网络。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须是省内从事制造业信息化专业性服务的企业或相关机构,并且已为省内5家以上制造业企业进行过咨询服务。 项目七:制造业信息化培训软件及课件的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1)制造业信息化系列培训课程及教材的研究开发;

(2)开发用于开展技术培训的具有现行小型ERP软件的基本模块结构、基本功能、基本界面的培训软件,软件应该具有如下基本功能:模拟数据、应用仿真、教师辅导、学员提问、在线讲解、题库管理、考试管理、作业管理、学员评估等。

主要考核指标:

1、有自主版权的制造业信息化培训教材一套;

2、有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制造业信息化培训软件系统一套;

3、在500名培训人员和3家以上信息化培训机构中得到成功应用。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须是省内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具有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基础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培训教材的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的组织能力。

本专项联系人:高新处 李林 刘少波 电话号码:0551-2674421

专项五:电子信息材料

指南说明:

本将围绕该领域产业链及基地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及新型材料领域拓展等目标,重点支持电容器用薄膜材料,电子铜基材料,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MW级生产线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信息显示材料及组件,新型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及材料,特种光缆、电子线缆材料及组件,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制品,以及其他电子信息材料等。 项目一:电容器用薄膜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聚丙烯薄膜、金属化镀膜、有机薄膜电容器产业化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电容器用聚酯膜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容器产品。 主要考核目标:

针对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相关专利和标准。技术指标要求:

1、普通粒子生产电容器用耐高温聚丙烯膜:膜厚(3-7)微米;纵向收缩率≤2.5;横向收缩率≤0.5。

2、电容器用聚酯薄膜:膜厚(3-5)微米;纵向收缩率≤3.0;横向收缩率≤2.0;耐电压≥380VDC/μm。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的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产品进入中试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明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 项目二:高性能电子铜基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电解铜箔及高密度互连印制板(HDI)用覆铜板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电磁线及高频组件加工技术,研究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工艺及装备。 主要考核目标:

针对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相关专利和标准及较成熟的加工工艺技术,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的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产品进入中试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明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

项目三: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MW级生产线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具有高光电转化效率的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MW级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包括射频磁控溅射设备、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图形曝光及刻蚀设备等。 主要考核目标:

实现MW级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关键设备国产制造,替代进口,规模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研发机构及具有MW级产能的生产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 项目四:信息显示材料及组件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液晶电视用大规格TFT—LCD模块与组件(含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导电膜玻璃基片等关键材料),高显色度有机、无机发光显示材料、芯片、器件及其封装技术。 主要考核目标:

可形成高均匀性、高稳定性、高发光亮度的显示组件,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水平,有明确的应用方向,形成产业化关键技术。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从芯片、器件、封装、模块与组件及到系统集成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机构或产学研联合体。 项目五:新型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及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新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晶闸管、快速恢复二极管芯片及模块等)、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源)、光伏晶硅棒及组件和设备。 主要考核目标:

形成大功率、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与半导体器件。在关键芯片与器件研究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及一定份额的国内市场自给配套率。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知识产权明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产品进入中试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六:特种光缆、电子线缆材料及组件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航天国防用特种光缆、电子线缆、组件及传感器,核电站用K1级电缆,海底光缆及其接头,研究开发国产成缆设备。 主要考核目标: 特种光缆、高档线缆可替代进口,形成国产自给及规模化产能。 申报条件要求:

企业已经取得相关部门入网许可证或通过产品定型设计,生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项目七: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制品 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高剩磁、高矫顽力永磁铁氧体材料及制品,高性能稀土钕铁硼磁体,高频、高导磁率软磁材料及制品。 主要考核目标:

磁性材料及制品性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并形成规模化产能。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知识产权明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产品进入中试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八:其他电子信息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支持新型节能环保电子辅料、高密度高可靠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片及其基础制造设备开发、片式晶体元器件及其关键材料等。 主要考核目标:

电子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等,达到出口电子产品的有关指令或标准。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本领域内知识产权明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产学研联合体,产品进入中试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

本专项联系人:高新处 杨晓阳 刘少波 电话号码:0551-2674421

专项六:计算机软件

指南说明:

为进一步推进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根据安徽省“十一五”计算机软件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指南。 项目一:智能交通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浮动车数据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动态特征提取与分析系统,城市智能交通集成管控系统与指挥中心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研究。针对我国大型工矿企业铁路运输调度指挥自动化的高可靠、高安全需求,综合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供面向我国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的解决方案。 主要考核目标:

建立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和企业铁路运输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当前交通环境日益复杂情况下的管理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通过“双软”或“双高”认定以及CMM系列认证的企业,且企业在相关行业部门有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

项目二: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工业自动监控、检测软件 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视频监控及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发新一代工业生产过程监控、检测软件,工业窑炉燃烧控制技术及软件,食品异物安全检测嵌入式软件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及软件产品,汽车尾气排放监测技术及软件。 主要考核目标:

面向大型冶金、化工及水泥生产及食品安全生产的视频监控、检测软件,以工业智能控制实现安全高效生产与节能减排,提高高耗能工业企业的窑炉燃烧与废气排放控制。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重点企业、流域污染物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督和总量控制。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通过“双软”或“双高”认定以及CMM系列认证的企业,且企业在相关行业部门有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 项目三:面向特定行业的信息化软件 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发展电网运营监管软件、电网维护监测软件、电费收费管理软件、电力设备监测保护软件、电力运行企业的网络建设等。研发综合网络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客服系统、资源管理、计费、企业管理等软件产品,开发新一代电信网络运营支撑系统,基于智能语音技术的电信增值业务解决方案等。 主要考核目标:

电力系统软件具有保护、测量、控制功能,支持现场总线,可以组网构成自动化系统。电信系统软件满足“新一代电信运营支撑系统”(NGOSS)标准体系要求,从电信运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出发,能够完全支撑电信业务。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通过“双软”或“双高”认定以及CMM系列认证的企业,且企业在相关行业部门有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 项目四:信息安全软件及软件评估和评测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数字加密、数字签名、身份鉴别和控制访问的软件产品,开发指纹识别应用平台,反垃圾邮件网关,局域网安全检测与评估系统,信息安全综合评估系统等。建设软件构件库、软件工具库、软件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实验平台。

主要考核目标:

所开发的软件产品或嵌入式软件涉及的硬件产品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评估体系要求。软件测试平台和软件安全评估平台必须为软件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评估/评测服务。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通过“双软”或“双高”认定以及CMM系列认证的企业,且企业在相关行业部门有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 项目五: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体系平台建设 主要研究内容:

对国际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领域中协同技术、安全技术、翻译技术等进行研究,建立软件协同开发的技术、质量、交付平台与管理体系,促进软件出口和外包产业发展。 主要考核目标:

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体系平台必须能够适应大型软件研发项目协作的要求,满足承接大型离岸外包项目需要。 申报条件要求:

优先支持通过“双软”或“双高”认定以及CMM系列认证的企业或软件企业联合体,且在软件出口与外包服务方面有成功案例。

本专项联系人:高新处 杨晓阳 刘少波 电话号码:0551-2674421

专项七:农产品精深加工

指南说明:

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力争攻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农产品转化率、综合利用率和升值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项目一:优质专用小麦深加工产业化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小麦胚芽、小麦麸皮、专用粉等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系列高附加值新产品,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开展方便、快捷的新型营养面制食品和传统面制食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麸皮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主要考核指标:

开发方便、快捷的新型营养面制食品5种以上,低温面制食品3种以上,建设万吨级示范生产线1条;解决传统面制食品产业化加工的保鲜技术,明显延长货架期;开发麦胚、麸皮保健食品5种产品以上,建设示范生产线1条。项目实施年销售额达2~3亿元,年利税超4000万元。 项目二:方便、营养米制食品及米淀粉开发与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开展方便、营养米制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方便、健康、口感好、适合现代消费习惯米制系列食品。研究碎米淀粉和大米分离蛋白、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技术。研究米淀粉与米蛋白工业化分离、米蛋白改性、大米微粒淀粉制备工艺、技术的关键,研究膳食纤维产品的纳米化制备工艺、技术关键。 主要考核指标:

开发速食营养米、方便米饭及米排面等方便米制食品、营养米制食品3-4种,速食营养米沸水时间不超过5分钟,方便米饭常温保存6个月;建成千吨级米制食品生产线1-2条。开发出米淀粉、米蛋白系列产品3-4种,开发出纳米化膳食纤维产品1-2种,建成中试生产线。

项目三:畜禽肉制品、禽蛋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以猪、鸭、鸡等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研究低温肉制品质量控制技术和综合保鲜技术,开发高档低温肉制品新产品;研究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生产工艺,开发安全、传统特色风味的肉制品新产品;研究蛋清、蛋黄、鲜蛋液的保鲜贮运和深加工技术,开发蛋白粉等新产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主要考核指标:

1、开发食用安全的冷鲜猪肉被膜剂1~2种,将生产运输降至2%以内;筛选出复合防腐保鲜剂,将猪片胴体保质期由5天延长到7~10天;

2、 开发适于不同地域的风味休闲禽肉食品5种以上,使产品风味保持期延长至9个月以上;

3、开发5-6种保健蛋、液态蛋、专用蛋粉;液态蛋在0-4℃时保质期大于30天;蛋白粉凝胶强度大于1200克。

项目四:水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系统开展水产品土腥味脱除和纯鱼肉重组技术、传统风味鱼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水产品蛋白的提取和水解技术等研究,重点开发低值水产糜制品速食制品,以低值水产品及副产物、废弃物为原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示范。

主要考核指标:

1、实现大宗低值淡水鱼现代化分项宰杀的技术突破,开发鱼香肠等新型高档鱼糜制品和冷冻调理食品10种以上,开发鱼肉蛋白抗冷冻变性剂1-2种,制定胶元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开发可食用鱼(骨)粉,液化食用鱼蛋白等新产品3-5个。

2、突破传统的冷冻虾、蟹及干制品加工技术,开发2-3种新型休闲食品;开发2-3种致鲜调味料,如调味虾汁;开发4-5种功能性保健食品;以虾、蟹加工副产物、废弃物为原料,生产虾青素、甲壳素等工业化制品。 项目五:安徽特色大宗名优茶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按照清洁化、标准化要求,开展安徽大宗名优茶加工关键设备研究;开发名优茶保真技术;研究茶叶深加工技术和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综合利用茶叶资源,开发新产品等。 主要考核指标:

通过技术整合和创新,将清洁化和标准化加工技术成果引入大宗特色名优茶加工中,使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大幅度提升,开发出关键茶叶加工设备;开发出一套方便、可靠的名优茶保真技术;创新茶叶深加工和功能性成分提取新技术,开发1-2种新产品。

项目六:传统调味品(酱油、醋)制造业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提高菌种的蛋白酶活与发酵水平的高产突变株选育;混合菌发酵工艺;提高粉糖转化率、产酸率、糖酸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品质的集成工艺研究;采用膜分离技术除菌、澄清的优化生产工艺;生物功能调味品的研制及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废菌体的资源化利用。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为千吨级配套的优质安全酱油、醋生产示范项目;酱油的原料蛋白质利用率达到85%,氨基酸转化率达到60%,降低能源消耗5%以上。酱油、醋的总体技术指标特别是卫生安全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七:果蔬及林特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开展提高果蔬汁出汁率、防褐变的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多维蔬菜汁、天然蔬菜粉、微波净菜等食品;研究果蔬及瓜子、花生仁、山核桃、板栗等特产的保鲜及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 主要考核指标:

1、开发1-2种能够分别应用于大宗果蔬瓜子、花生仁、山核桃、板栗等特产的新型安全保鲜技术或方法,并提出完整的技术操作应用规范;

2、开发1-2种低褐变果蔬汁、多维蔬菜汁、天然蔬菜粉或微波净菜食品新工艺。 申报条件要求:

1、申报主持单位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单位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及工作基础。国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申报单位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具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良好运行机制,申报的项目必须产学研结合。

本专项联系人:农社处 姜洪智 联系电话:0551-2648501

专项八:良种优质化

指南说明:

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和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结合我省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在常规技术改造升级、新品种繁育技术以及种子产业化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集成和创新,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等技术集成应用的瓶颈,开展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蔬果茶等育种新材料,强化优质、高产与抗逆等性状的协调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整体提升我省动植物育种水平,推动和引导我省主要农林动植物品种加速向优质化、专用化、高效化发展。

项目一:超级稻、中粳稻和抗逆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应用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耐旱、耐淹、耐高温、水肥高效等性状基因,选育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我省生产急需超级杂交稻和中粳稻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超级杂交稻、粳稻和抗逆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中抗二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粳稻新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中抗二种以上主要病虫害;抗逆稻在与对照品种产量、品质相当情况下,在抗病虫、耐旱、耐高温方面有明显优势。新品种推广有一定规模。 项目二:优质多抗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分子育种、抗逆性改良、品质快速鉴定技术,以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以中强筋为重点,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强筋和弱筋品种品质符合国家标准。新品种推广有一定规模。

项目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品质检测、抗逆性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高配合力优质抗逆自交系,以及配合力高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和恢复度高的恢复系,选育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玉米育种新材料,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籽粒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中抗二种以上主要病害。

项目四:优质、高产、专用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专用大豆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新选育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5%以上,中抗二种以上主要病虫害,耐逆性强。新品种累计推广有一定规模。

项目

五、设施蔬菜瓜果专用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应用细胞融合技术、花药培养技术、生态筛选技术、抗逆鉴定技术、雌性系育种技术、复合抗病鉴定技术、未受精子房培养技术等,选育适合于节能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塑料大棚栽培、耐贮运的番茄、辣椒和西甜瓜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番茄、辣椒和西甜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新特异育种材料,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培番茄、辣椒、西甜瓜新品种抗3~4种主要病害,品质、产量与国外同类品种相当,新品种推广有一定规模。

项目

六、奶牛快繁技术在奶牛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

应用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性别控制等技术,提高高产奶牛的繁殖力,培育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进一步研究奶牛性控冷精人工授精的最适技术参数,提高性控冷精的情期受胎率;应用性控冷精控制奶牛后代性别,提高繁殖效率,。 主要考核指标:

将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等胚胎工程技术与性别控制技术相结合,建立奶牛快繁技术体系;通过性控胚胎移植技术,将高产奶牛的繁殖力提高3—4倍,培育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1—2个;通过性控人工授精技术,将奶牛群的扩群速度提高一倍。

项目七:优质高产瘦肉猪专门化品系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我省地方猪种资源(皖南花猪、淮猪)和引进的瘦肉型猪种,运用分子育种技术和杂交育种相结合,培育出适应我省饲养条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瘦肉猪专门化品系。 主要考核指标:

新选育的瘦肉型猪新品系,每个专门化品系的群体数量不少于500头,专门化父系、母系主要指标符合有关标准,肉质指标等级优良。 项目八:水产良种引进、选择育种 主要研究内容:

对引进和我省特色斑点叉尾鮰、克氏鳌虾等优良水产养殖动物品种进行基础群体选择、筛选和杂交,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技术,建立核心育种群体,选育多个经济性状,培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怀卵量大的水产养殖动物良种。 主要考核指标:

对斑点叉尾鮰、克氏鳌虾等优良水产养殖动物品种,分别经过2-3代选育,建立良种核心群3-5个,选择的良种亲本相对怀卵量增加10%,达到批量繁殖能力,繁育的子代生长速度提高20%,抗病力提高3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

项目九:我省地方珍贵特色产品品种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1)茶、油茶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和利用系统选育、组培育种、品质和抗逆性鉴定技术,以提高品质、产量和经济利用价值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基因,培育优质高抗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专用茶、油茶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茶、油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采用单株选育、组培育种等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育成品种在保持特色品质的前提下,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20%以上,抗(耐)当地2种以上主要病害。 (2)杨树新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无性系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式,从我省杨树林中选育出一批适合当地栽植、生长快、干形好、材质优、耐性强、抗病虫的树种新品种。 主要考核指标:

选育适合皖北、江淮地区和和沿江江南杨树新品种或新品系,具有抗叶锈病、黑斑病、溃疡病、天牛等,在同等条件下年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0%以上。 (3)观赏类园林植物优良品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杂交育种、选择育种、辐照育种、组织培养和设施强化育种等方式,从观叶植物叶型,色泽和观花植物花色、花期以及抗逆性等方面开展繁殖栽培研究,逐步选育出5-8个适应广、花期长、抗性强、易推广应用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观赏植物。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优良观赏类植物的繁育技术体系,培育出各类色泽美观、抗性强、易推广的观赏植物新品种,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并且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申报条件要求:

1、重点支持符合指南要求的新品种选育项目,育种材料创新项目也可申报,但必须有一定的基础,2-3年内可直接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

2、2006-2007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定的符合指南要求的新品种,且未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也可申报。

3、对实行首席专家制,开展产学研结合,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省、市、县联合攻关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4、奶牛快繁技术在奶牛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水产良种引进、选择育种与移殖驯化以及观赏类园林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

本专项联系人:农社处 李静 联系电话:0551-2678648

专项九: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指南说明:

“九五”期间,淮河和巢湖分别作为“三河三湖”之一被列入国家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近年来各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两大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巢湖和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两个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巢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成为全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两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项目一:水质监测与水华预警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

1、浮标式自动监测系统。开发浮标式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温度、电导率、溶解氧饱和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浊度、叶绿素、氨氮、硝酸盐、氯化物等,并实现实时监测水质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给接收者。

2、研究巢湖湖泊富营养化与水华评价体系和水华预警的数值模拟技术,选择典型断面建立水华预警系统。 主要考核目标:

1、浮标式自动监测系统的误差率≤10%,2年内可实现产业化。

2、建立巢湖典型断面水华预警系统,对水华实施有效预测预报,申请专利1~3件。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备水质监测监控的研究基础,拥有水环境模型开发的软硬件环境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研究基础。

项目二:重点企业污水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淮河流域重点污染行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生物发酵废水资源化等清洁生产新工艺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新技术以及尾水资源化的高效低耗新工艺,开展梯度改善的重点污染行业废水排放标准研究,并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示范,开发清洁生产发展机制(CDM)项目。 主要考核目标:

建立生物发酵废水资源化新工艺,尾水回用达到90%;制订重点污染行业梯度改善的废水排放标准,研发重点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新工艺,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30%以上。申请专利2~3件。 申报条件要求:

鼓励对淮河流域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处理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

项目三: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面向集中式城市污水处理厂,研究减氮降磷的深度处理新工艺、新设备,优化污水处理的最佳运行工况参数。 主要考核目标:

开发出高效低耗的减氮降磷新工艺、新设备,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备长期从事水处理领域的相关研究基础和工程经验,拥有开发新工艺的技术能力和装备条件。

项目四: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淮河流域不同区域农村安全供水的特点,研究相应供水工程技术和饮用水处理技术,集成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已有先进、成熟的技术及设备,建立示范村镇,形成相应的农村安全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本项目分为三个课题:

(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1)研究内容

提出适宜区域特点的农村集中供水的工程技术模式;建立适合本区域农村供水工程优化设计方法和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因子、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与标准;编制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指南和优化设计图集。

(2)考核指标

在研究区内按不同供水形式,建设2-3处示范工程,每处工程的供水规模不低于200m3/d;示范工程人均投资较现状条件降低10%左右,同时,供水设备、设施及建、构筑物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工程经济技术指标满足《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的要求。

(二)农村饮水安全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1、高氟水处理技术研究

(1)新型高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开发新型吸附剂除氟技术,集成已有成果,开发适宜农村集中供水的降氟成套技术和装臵。

(2)考核指标

单套装臵处理能力达到5~10m3/h,水质达到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与常规降氟技术比较,再生剂用量减少20~30%,再生用水量减少30~40%,制水成本降低15~20%。

2、高砷水处理技术研究

(1)新型高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集成研究 研究高效的高砷水处理新技术及设备。 (2)考核指标

单套装臵处理能力达到5~10m3/h,水质达到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制水成本较常规除砷设备降低10~15%。

3、苦咸水处理技术研究

(1)苦咸水处理方法与技术集成研究

研究开发适用不同水质特点的苦咸水预处理工艺及器材,形成不同预处理工艺与电渗析、反渗透、电吸附技术的优化组合应用模式。

(2)考核指标

水预处理膜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20%以上,水质达到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制水成本降低10~15%。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2件。

4、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1)污染水处理方法与技术集成研究

开发和筛选高效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建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污染水净化处理工艺与装备。

(2)考核指标

净化处理能力达到5~10m3/h,水质达到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制水成本不超过常规水制水成本的20%;形成适用于研究区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污染水处理技术集成模式,取得专利1~2件。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与管理模式

1、研究内容

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村中小型水厂,研究供水工程、取水方案、储水调节、输水配臵等调度运行机制,制定水质净化、水质消毒处理操作规程,形成符合农村安全供水工程运行监督管理经营模式。

2、考核指标

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的要求;示范水厂的水质处理、消毒成本较同类水厂降低10%~15%;供水成本水价较同类水厂降低20%~30%;示范水厂的水量漏失率不大于供水量的10%;水费收缴率达95%以上;设备完好率达100%;提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检测操作规程。 主要考核目标:

建立3-4个不同类型的农村供水工程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工程。 申报条件要求:

项目委托省水利厅主持。各课题申报单位应具备实现上述目标的研究基础和工作基础。示范工程所在地选择应符合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项目五:煤矿沉陷区水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淮河流域煤矿沉陷区结构稳定性、水文地质、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特征调查,选择典型稳定沉陷区水域开发水体基底处理与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封闭点状水体活化与水系生态系统构建方案,开展利用沉陷区水体实施入淮污染减排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关键技术并建立工程示范。 主要考核目标:

建成1处利用稳定沉陷区水体实施入淮污染减排的示范工程,示范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提交沉陷区水体基底处理、水体活化与水生态恢复方案。 申报条件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有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工程经验和试验条件,具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关项目经验。

本专项联系人:农社处 胡明 联系电话:0551-2678552

专项十:新药创制

指南说明:

新药创制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支撑手段,对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生命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中药和天然药物等纳入861行动计划中,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项目一:中药和天然药物 主要研究内容:

(1)经验方或新安医学名方的中药新药研究 针对祖国医学擅长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经验方、新安医学名方为基础,进行中药新药研发。

(2)天然药物和中药有效成份、有效部位及其制剂的研发

以天然药物和中药有效成份、有效部位为原料,重点研发治疗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和天然药物。 主要考核目标:

(1)、 (2)2-3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对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需完成临床研究,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通知书。 申报条件要求:

(1)符合该计划对申请者的主体资格等方面要求;(2)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3)具有为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4)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的部分内容或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5)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6)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项目二:化学药物 主要研究内容:

(1)药物新剂型

研发新型缓控释技术,提高缓控释制剂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新剂型研制,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用药顺应性。

(2)新型药用辅料

开发有利于提高药物靶向性、生物利用度、溶解度等的新型药用高分子辅料,实现产业化。 主要考核目标:

(1)2-3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对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需完成临床研究,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通知书;(2)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生产批件。 申报条件要求:

(1)符合该计划对申请者的主体资格等方面要求;(2)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3)具有为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4)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的部分内容或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5)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6)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项目三:生物药物 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生化制剂新药

研究市场前景好的新型特色生化产品,重点开发治疗心血管、老年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且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新型生化制剂新药。

(2)细胞治疗产品

重点开发功能定向、细胞成分单

一、体外永生、治疗肿瘤的克隆细胞系,达到疗效准确、剂量明确、批量制备、严格质控、泛用性强等特点。 主要考核目标:

(1) 2-3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 对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需完成临床研究,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通知书。(2)获得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申报条件要求:

(1)符合该计划对申请者的主体资格等方面要求;(2)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3)具有为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4)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的部分内容或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5)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6)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本专项联系人:农社处 岳杰 联系电话:0551-2654379

第四篇:2015农业农村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2015农业农村科技重大专项

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加强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现提出2015农业农村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农村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是宁波市科技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其项目由相互关联的若干课题组成。

一、指南方向

(一)主导农业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

围绕水产、粮食、蔬菜、畜禽、林木、果品、中药材等我市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农产品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新品种选育、种养殖成套技术及设施、病害防治、加工与储运等产业链中的相关关键环节,开展重大成套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相关产业科技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成一批示范基地。

(二)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以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普适化、可视化为目标,研究适合村镇特点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支撑平台

1

技术,研究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便民服务等多源、多种类的数据规范与融合技术,研发低成本、可移植、支撑网格化的社区服务支撑平台,其示范点省内领先。

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为目标,面向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供应链全程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集成示范。

(三)海洋资源开发

围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浅海滩涂综合开发,开展共性重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相关科技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成一批示范基地,为实施海洋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四)农业农村“五水共治”

围绕农业农村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中的相关环节,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和成熟实用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示范点应具有一定规模、具有示范性,为“五水共治”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施周期 一般为3—5年。

三、组织与管理

(一)各归口管理部门应加大项目的组织凝练工作,根据本指南方向,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和学科优势提出重大专项需求和牵头、参与单位、首席专家、课题负责人及项目总体

2

目标、经费概算等。

(二)专项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分解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课题专项经费。加强项目课题组间的衔接和协调,定期组织工作交流、现场考察和检查互评,每年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和总结,注重发挥各课题组组长的作用。

(三)鼓励项目及课题组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市外先进技术、优势资源和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建立机制,对离岗超过一年或科研工作不力的项目组成员要作出调整。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形式 ,重大专项以项目整体形式申报,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申报总协调,项目下设若干课题,各课题可有不同单位承担,课题负责人可由外单位人员承担。

(二)申报主体

1、申报单位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企业注册2年以上,有比较健全的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在国内同行相关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研发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研究开发,在3-5年内具有明确的应用或产业化前景,能够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3

2、农村“五水共治” 、农村信息化项目,原则上由具有公共事务与中介推广服务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承担。其注册资金、前期承担科技项目不作要求。

(三)项目负责人的条件

在本市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主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五、其他

(一)申报企业需有较强的研发经费投入保障能力,其中承诺的自筹部分经费应高于市本级申请经费的3倍。

归口部门有配套经费承诺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已经列为基层政府重点工作,有一定前期基础的民生工程项目优先支持。

(二)专项应注重经济与环境效益,与市外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专利、论文、申报奖项等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宁波市企事业单位。

宁波市科技局农社处盛德清 电话:89187179

4

第五篇:2011年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1年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2011年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按照《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总体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集中支持对整体提升我省优势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一、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

(一)工业重点支持领域

2011年工业领域科技重大专项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科技经济实际需求,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能源与节能专项。

重点内容:支持风能、太阳能、核能安全高效利用和电力消纳输送等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加快新能源产业应用示范推广的进程。支持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耗指标有重大影响的各种高效、低能耗的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围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所列16条产业链、72大类重点支撑项目,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递减利用、延长产业链和产业连接等技术。

2.装备制造与制造业信息化专项。 重点内容:支持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装备、核能等新能源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石油钻采及炼化关键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数控系统及数控机床,凿岩设备,真空设备,换热及蒸发设备,电子加工设备,化工、冶金、矿山的机械设备,精密成型加工技术产品,自动化电力设备,试验机设备,新型设施农业装备,电力传动设备精密模具及新型量具、刃具,控制系统及监控设备,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深入实施,开发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中小企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公共设计制造平台,开发应用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技术。

3.新材料技术专项。

重点内容:铝、镍、铜、锌、镁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升级,新能源电池产业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纯材料、超细材料、粉体材料、功能材料、稀土新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环境友好材料,以及材料的先进制备、成型和加工技术及高性能产品。

(二)农业领域

4.农作物分子育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重点内容:以分子育种技术为重点,开展主要农林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研发规模化制种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研发示范高效节水和循环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及装备;研发示范农林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农业防灾、减灾及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与重建技术;研制高效、低污染的农药、肥料、农膜等农用物资。

5.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重点内容:研发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功能食品与传统食品;研发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技术、标准及快速检测设备。

6.草食畜牧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示范专项。

重点内容:以分子育种技术为重点,开展畜禽优良新品种选育,研发示范畜禽安全环保健康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开发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产品。

(三)社会发展领域

7.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专项。

重点内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的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8.生态治理专项。

重点内容: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生态恢复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河西走廊风沙区防沙治沙技术研究;祁连山冰川、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技术研究;祁连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技术研究。

9.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控专项。

重点内容: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常见病、高死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控制技术研究;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及其它重大医疗设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10.中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专项。

重点内容:继续开展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推动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特色中成药和藏药研制,重大新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及产业化;优势中药材为依托的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开发研究;国家级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集成技术研发;大宗道地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大宗中药材GAP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应用生物技术研究;生物药品、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药研究;传统产业的生物技术创新及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生物转化技术、酶制剂、新型食品添加剂等研发及产业化。

11.公共安全专项。

重点内容: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技术、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检测与筛查方法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开发;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集成技术研究;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研究。

12.其它社会发展专项。

重点内容:敦煌和麦积山石窟、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等文物的保护技术研究。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技术研究。

二、申报要求

1.重大专项项目原则上要以企业作为申报主体,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开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盟联合申报。项目联合申报方必须签订共同申报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作为申报书的附件。

2.申报项目研究及产业化目标明确、具体,研究内容重点突出,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前景明确,产业化机制可行,项目承担单位具有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基础。

3.项目主要负责人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积累,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并具有良好的信誉度以及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项目负责人没有在研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本申请的项目数不超过1项。

4.项目支持金额50-2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5.项目申请单位要提出科学合理的专项目标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要突出,阶段目标要明确突破的关键技术及其具体技术指标,产业化类专项应明确经济效益指标。切忌大、全、散,力求科学、明确、集中;围绕确定的目标,详细分析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要重点进行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分析,找出存在的技术障碍及解决途径,进行知识产权分析和技术标准分析,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专项,要进行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分析,提出对未来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涉及引进的专项,要制定系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

上一篇:自动化工程师报考条件下一篇:镇党委书记的就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