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

2022-09-1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 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部位。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类型区, 即嫩江流域低山丘陵农林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风水侵蚀农牧交错区。近年来, 随着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内蒙古农牧业交错带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 调查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分析其成因, 希能找到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1 内蒙古农牧业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现状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处大陆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 气候属东南季风气候的尾端, 干冷气团和湿热气团交互影响, 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干热短促;降水少而极不稳定, 大风频繁而强劲。总体上讲, 本区由东向西气候的湿润度递减, 由北向南热量递增。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目前已严重受损, 主要表现在林草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程度的加剧。

1.1 嫩江流域低山丘陵农林牧交错区

由于森林采伐和土地垦殖过度, 林木覆盖面积减少, 林间草地退化, 土壤肥力降低, 农田和草场的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成为嫩江发生水患的生态根源。

1.2 科尔沁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和浑善达克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

由于草场过牧、无节制的农垦和樵采, 草场退化萎缩, 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展, 2个沙地有连为一体的趋势, 并已成为北方沙尘暴的沙源地之一。

1.3 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

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 坡地垦荒, 土地风蚀沙化严重, 地表植被稀疏, 砾质化程度加剧, 已成为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年发展速率在4%以上。

1.4 黄河中上游风水侵蚀农牧交错区

其中, 黄土丘陵区域植被荒芜, 沟壑纵横, 切割破碎, 土壤质地疏松, 已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和向黄河输入泥沙的主要地区;库布齐沙漠植被稀少, 沙丘活化严重;河套平原, 长期引黄漫灌, 导致次生盐渍化土地的扩大。

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2.1 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是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

农牧交错带的人口密度虽低于农区, 但比纯牧区显然要高得多, 人口多造成养畜多, 而牲畜头数的增加, 加剧了人畜之间、草畜之间的矛盾, 在全年自然状态下放牧的传统草地畜牧业, 形成天然草场上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 从而造成对天然草场的致命破坏。在早春牧草萌芽返青, 当受到牲畜啃食后, 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减弱, 严重影响后续生长;牲畜在吃到少许青草之后, 宁愿多跑路吃青草而拒绝干草, 既消耗牲畜体能, 又加剧对草场的破坏。

2.2 裸露的农田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农田的格局, 主要相对集中于山麓地带河流沿岸, 丘陵谷地及盆地中, 并由此向周边扩展。随着人口的增多, 逐步开垦到丘陵坡地, 形成丘陵坡地的旱作农业。这些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多, 农业基础条件差, 形成经营粗放, 广种薄收, 丰欠波动很大的特点。在该地区由于集中联片开垦, 破坏了原来的草原植被和自然景观, 加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在每年季风季节时, 地表裸露的大量地表熟化土壤随着大风刮向远方, 造成地表土壤的贫瘠化, 这是该地区生态恶化导致贫困化的重要因素。

2.3 人口的增加和人为的掠夺式经营开发是造成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增加加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量, 而这种增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透支, 所有这一切自然转嫁到对资源过度掠夺和占有上。在对草原缺乏长期有效投入的情况下, 草原及农田的退化、沙化而导致贫困化就成为这一区域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以阴山北麓为例, 解放初期的化德县, 耕地仅为3.2万hm2, 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6.3, 植被覆盖率达到80%;而在“十一五”期间, 耕地与草地之比为1∶0.5, 土地沙化面积为原来的11.3倍, 在此期间人口增加了5.6倍, 人口密度达到65.3人/km2, 这一标准大大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20人/km2为宜的标准。

2.4 不科学的农牧业交错带家畜饲养方式

在农牧交错区, 家畜饲养量的确定也和其他地区不同。在农区, 由于天然草地很少, 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饲料来源、饲料价格、经济条件和劳力, 有饲料来源, 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养很多家畜。在纯牧区, 饲养家畜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冬季草场的承载能力, 管理较好的牧区入冬前淘汰多余家畜, 就是为了减少冬春草场的压力。而在农牧交错区, 家畜饲养量则往往确定于夏季草场, 甚至是全部草场的承载能力, 在冬季饲草不足时就用作物秸秆和粮食进行补饲, 因而造成草场严重过牧, 导致沙漠化的发展。

3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建议

3.1 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格局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我们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治理的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为第一突破口, 让农民先吃饱肚子, 并初步解决人口压力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同时, 以封沙育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第二突破口, 改善生产与生活的环境条件, 促进生产的发展[1,2]。

3.2 改善农牧业交错带沙化现象治理的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硬约束”的作用, 能让人们自律

的最好办法。在不断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的条件下, 制定《草原荒漠化治理实施细则》, 并依据草原法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征占用补偿等方面的配套法规, 同时还要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规的制定。使得草原荒漠化治理、草原保护的行政法律法规覆盖草原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 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3 强化农牧业交错带荒漠化治理的科技保障

在面对自然灾害, 我们利用现代化的高科学技术来治理恶劣天气与各种鼠虫灾害。在草原保护与建设当中, 近几年在技术层面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技术和解决对策。通过利用这种发展趋势, 进一步提高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科研水平。同时对当前的干旱天气、降水量较少、风沙天气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 从而提高内蒙古草原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

3.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畜牧业的更好发展

实际上, 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草场应该具有满足牲畜生存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双重功能, 在当前草原生态退化的情况下, 后者的功能应更加突出和强化。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工草场的建设, 加大人工草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建设人工草场不仅能保证在不降低牲畜数量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 而且有利于减轻天然草场的超载与负荷。

摘要:调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分析其成因, 提出“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格局, 改善农牧业交错带沙化现象治理的法律保障, 强化农牧业交错带荒漠化治理的科技保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畜牧业的更好发展”等治理土地荒漠化的4条建议。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治理,建议,内蒙古

参考文献

[1] 朱震达, 刘恕, 杨有林.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J].地理科学, 1984, 4 (8) :197-208.

[2] 徐斌.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的TWNISPAN数量分析[J].中国沙漠, 1995, 15 (3) :233-236.

[3] 刘明远.荒漠化草原治理模式的制度性分析[J].北方经济, 2003, (9) :28-30.

上一篇:“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的策略分析下一篇:高校办公室干部要在“五能”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