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

2022-09-11

不可否认,如今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依然存在着某些缺憾;也不可否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青少年往往难以作出理性的分析,是非观与羞耻感模糊,或消极处世,或盲目极端,道德滑坡,诚信受损,知行脱节,漠视生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7年6月3日《北京晨报》及不少媒体刊发了一条消息:教育部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将于今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我们在此不去讨论此种做法科学与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国家非常重视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中学生处于身心渐趋成熟的年龄段,模仿能力强,对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朦胧而独特的感知。因此,如何去粗取精、培养较高的审美情趣,就成为塑造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呢?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1 捕捉美的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别从教材和生活中捕捉美的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的内容。语文教师应敏锐地从教材中发现美的因素,重点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资源,不宜面面俱到。不妨通过对文章的选材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的挖掘和分析,唤起情感,调动想象,并加以理性指点、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1 选材美

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既无"枯枝叶易落,疲客心易凉"的悲观萎靡,也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悲壮豪气。就故都秋色而言,他选择了故都之秋中温润、平和、细腻的“北国的清秋的佳日”“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 olden Day s”作为书写的中心,表达与故都平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细节息息相连的那种带点市井气的美学情趣。虽然强调以“悲凉”为中心的秋的美学趣味:“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但这篇散文所着力勾画的故都秋色,恰恰不是太严厉,也不那么萧索。作者的叙述一点儿都不悲凉、萧索,甚至是走向了悲凉、萧索的反面:在以悲凉为底色的秋景中,发现了种种充满暖意的细节,以及从故都市井中一副副悠然自得的秋景图中,写出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故都深处的恬静心态。捕捉到了这些美的因素,我们便能培养学生以恬静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

1.2 意境美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体味到清幽和谐、恬静淡雅;读杜甫的《登高》,可体味到雄浑悲壮、沉郁悲凉和孤寂凄怆;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体味到广阔深远、热烈高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体味到凄婉缠绵、孤独冷寂。捕捉到这些美的因素,我们便能培养学生珍惜和谐生活、学会乐观豁达的审美情趣。

1.3 形象美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抓住美的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唤起学生情感的认同,从而行之有效的培养其审美情趣。

1.4 生活美

“美是生活”这是俄国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论断。著名雕塑大师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认为,生活也是人生的教材,而且是最大最生动的教材!在这本教材中,那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等自然之景,那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都是美之所在。

也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灰暗的现象: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暗箭伤人、贪污腐败、暗室欺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但通过这些现象依然能够发现更多的事物还是美的。学生在批判这些灰暗现象的同时恰恰应该培养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我们就能保持平常心,就能拥有一种生存的智慧,拥有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和大度,拥有一种拒绝庸俗的超脱和清醒,就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冰清玉洁,目明耳聪,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老师简捷流畅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优雅的气质、修洁的服饰本身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面旗帜。

2 激发美的情趣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至关成败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总是乐意而不知疲倦,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课文内容又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应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和品味,形成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例如: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刚刚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乃至击掌叫好。这是诗歌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他们,也是积淀的语感及时捕捉到了诗歌美妙的辞藻。的确如此,“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炼的结晶。”高尔基曾经也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一定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当那首清灵飘逸的《再别康桥》珠玑般的语言在唇齿间萦回的时候,当元人马致远“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忧寂画面在眼前若隐若现的时候,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一幅幅美丽画卷活脱脱展开在人眼前的时候,当我们学习宛如一支轻松悠扬小夜曲的《再别康桥》,像一曲澎湃的交响乐的《致大海》的时候,当老杜沉郁顿挫的节奏在耳际铿锵回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其极富艺术美感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了难以言传的审美情趣。

2.2 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

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培养出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不会是纸上谈兵。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应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今天的学生内心硬如磐石、冷若坚冰。他们不会轻易被什么打动:不能理解屈原何苦坚守节操自令见放;不能认同刘兰芝坚守那种毫无结果的爱情自赴清池;也不能准确把握陶渊明、王维、李白寄情于山水田园的真正情怀。而且,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正统”的价值观的侵扰,而陷入一种低迷、麻木的情感状态。这种现象亟须扭转!

为了激发学生对山川风物的热爱,我在带领学生鉴赏这类作品之前,特意准备了一系列风光幻灯片,让他们感受祖国山川的秀丽、大漠的雄奇、雪域的壮美;比较名山大川的豪迈与小桥流水的细腻,在情感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培养其审美情趣就容易多了。

再如学习《离骚》,我声情并茂地大声背诵《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报任安书》里字字泣血的一段警句,绘声绘色地讲述端午习俗,在浓浓的抒情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伟大与崇高。然后出示02年高考一篇满分作文中的“屈原的选择”这一文段让同学们与同龄人进行情感交流、碰撞。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超越自我、超越人生的豪情。学习《回忆我的母亲》,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就可以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感受到人世间浓浓的真情。

2.3 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酒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儒道文化、礼仪习俗更是文化的精粹。遗憾的是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学生似乎更热衷对时尚、对娱乐新闻、对网络游戏、对球赛胜负、对谁富谁穷、对明星私人生活的关注。当然,潮流如此,兴趣使然,再加上年龄心理特征原不应该奇怪,但如果学生头脑里只充斥着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而对本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问题就不小了。当学生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愚人节乃至情人节,面对古诗中的重阳登高、寒食轻烟、七夕乞会却感到隔膜很深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便会感觉到似有一股莫名的悲凉袭上心头。

怎么办好呢?结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我们不妨把学生分成若干“文化寻根”小组,利用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喜爱,研究指向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节日里组织相应的趣味活动,如实考察、写日记、猜诗谜、赛诗会、朗诵会、写春联等等。神奇而美妙的文化不能断档,只有经过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浸润过的学子才能拥有健康高尚的袒情趣,日后才会是勇于创新又底蕴深厚的国之栋梁!

3 学会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一个小细节的处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体现一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第一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后,即可布置《遭遇苦难》的话题作文。通过此此习作,学生的作文中是很容易体现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或礼赞人间之真情;或笑对人生苦难;或学会珍爱健康,珍爱生命;或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或燃起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总之,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高天阔海,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有意识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能够做到的。

摘要: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寓审美情趣培养于语文教学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高天阔海。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教师培养,美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侯书森.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以ISO9000标准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下一篇:一种基于层次聚类的快速楼层判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