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11

2007年6月20日新华网消息:江苏中国矿业大学5月31日3名学生铊中毒事件已明朗, 某同学已向警方承任是自己为报复而投毒。而原因就是由于一点小事情, 他和3名同学有了点矛盾, 每次3人看到他, 都躲得远远的。

继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道路的事件之后, 这件事不得不再次引起广大高校教育者的思考: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那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对策?

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愿交往

一是, 封闭心理造成不愿交往。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 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 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 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 独来独往, 外露表现不明显, 喜欢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 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 因此不愿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周围的人渐存戒心;还有的学习、生活屡屡受挫, 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失去了信心, 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 新的事物, 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 只想消极混世。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有困难一个人解决, 有苦楚一个人承受。久而久之, 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 造成了愈加自闭, 与人交往也就更少, 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 受到大家的排挤, 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是, 过于自负造成大学生不愿与其他人交往。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我夸大, 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这些大学生或有着很好的经济条件, 或是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加上从小很少经受挫折的洗礼或挫折教育。于是他们的自我评价失之偏颇, 在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而且看不起那些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 不愿与之交往。

三是, 沉迷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在现实中与人交往。因特网赋予了人际交往以新的内涵, 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匿名性、自主性和随意性, 让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宁信机, 不信人”, 最好的朋友也许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 身边的同学反倒形同陌路。与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相比, 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驰骋。

1.2 不敢交往

一是, 自卑心理使大学生不敢与人交往。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它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他们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 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常感到不安, 不敢轻易显露与人交往的愿望。

二是, 过度的提防心理造成大学生不敢交往。当今社会、学校、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 使得大学生认为人和人之间是要血淋淋地竞争的, 导致他们从小就对旁人产生一种提防心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也许身边的每个同学都是他潜在的竞争者。所以大多时候, 他们的关系就只是对手, 而非朋友, 当然不敢进行正常的交往了。

三是, 不敢与异性交往。异性之间的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 但有些大学生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家庭教养、性的敏感性等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 在与异性交往时, 出现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友谊与爱情, 以及异性恐惧等现象, 总感觉到比与同性交往时有更大的障碍。再加上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横加干涉, 这更加重了异性之间交往的困难, 导致不敢与异性进行交往。

1.3 不会交往

一是, 极强的个性使得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生而寂寞, 没有兄弟姐妹, 从小受尽溺爱, 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缺少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 这就注定了在一个集体内, 与其他人的交往发生困难。

二是, 面子心理。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 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 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等等, 本来只要打个招呼、道声歉, 也就没事了。但由于面子心理, 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 仿佛谁先道歉就是在威胁面前低了头, 于是层层升级, 以悲剧而告终。

三是, 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 自制能力较弱, 遇事容易冲动。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 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 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 即使自己有理, 也可以忍让一点, 好言相对, 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 气势汹汹, 把事情搞糟。

2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的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和解除它们, 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看待他人。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法对策:

2.1 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学校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要通过课程化辅导、互动式学习、个别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使他们认识到与人交往和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 也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 担当一定社会角色, 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还要让它们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 而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从而使每一名大学生放下包袱、排除顾虑, 产生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欲望。

2.2 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一是, 平等相待, 真诚相处。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基础只能是人格平等, 以诚相待。大学生在交往中追求平等, 强者不愿被迎合, 弱者不愿被鄙视。“善大, 莫过于诚”, 同学之间真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 都能成为彼此间相互了解、信任、倾诉、交心的桥梁。

二是, 充满自信, 适度克制。自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要培养大学生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 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 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自信不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与人相处, 难免发生摩擦冲突, 此时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 以大局为重, 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 应有理、有利、有节, 如果是为一时苟安, 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 则是怯懦的表现, 而不是良好的交往品质。

2.3 掌握灵活的交往技巧

一是, 谦虚谨慎, 摆正位置。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 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 视自己的劣势为督促不断努力和奋斗的动力, 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 谦虚待人。

二是, 敞开心扉, 肯定对方。当你向别人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发出一个友善交往的信号, 表示对他的信任或接纳, 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 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 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另外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 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 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 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自尊心极强, 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 尊重对方, 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三是, 心理互换, 合作协助。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如果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 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 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 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 “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 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在与他人的竞争中, 要既竞争又以诚相助, 既竞争又合作。

2.4 充分实践, 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不熟悉的人交往, 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 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 有哪些业余爱好等, 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涉及个人利益的话题, 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 这样对锻炼寻找话题使对方开口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 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建立在彼此思想上的沟通上, 要注意经常与人交谈, 交换看法, 讨论共同关注的事情, 沟通时, 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 要学会有效聆听, 做到耐心、虚心、会心。当然, 交往中还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 在教室是学生, 在阅览室是读者, 在商店是顾客。对待不同的交往对象, 采用的交往技巧和交往方式就会有所不同。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心理困惑, 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 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他们今后融入社会环境、发展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 也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感受团体积极向上的氛围, 保持健康情绪, 积极完成学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在交往过程中不愿交往、不敢交往, 或是因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 身心受损, 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本文试图就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承璐.人际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 王玲, 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3] 赵小青.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训练[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10.

[4] 叶奕乾.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2.

上一篇: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下一篇: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