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

2022-08-14

第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

读书笔记《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还在上学时期,曾品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百年孤独》这本著作中深深感受到了马尔克斯作为一名文学作家的伟大,这次借阅了同事书架中马尔克斯的另一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再一次被作者展示出的人性和爱所吸引。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自由人的地下恋情、稳定的婚姻、婚外情、肉体的狂欢、柏拉图式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第一种爱情:自由人的地下恋情

这首先是从乌尔比诺的摄影师朋友开始的。“两个没有包袱的自由的成年人,处在这个封闭社会的偏见之外,却像禁忌之爱一样选择了这样一种飘忽不定的方式。”“同这个始终也不完全属于她的男人分享这份秘密恋情,加之两人都不止一次地从中享受到那种瞬间爆发的喜悦,这在她看来并不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方式,恰恰相反:生活已然向她证明,这或许倒是一种典范。”

这有点像拥挤水泥城市,孤独并自私的人,发明的周末夫妻。不负责日常,只负责激情。所以书中说:这种感情,几乎与爱情无异。在某几天或者某一段日子,这些人出现并且饱含深情,男人与女人窝在世界的角落里,不搅乱任何别人的生活,不牵涉任何道德的约束,年龄上的成熟让他们拥有了自由之身,却屏蔽掉了婚姻的束缚,只享受肉体与陪伴的魅力。用分离之后的孤独,去培养对同伴的渴望,之后的相聚,会让人生出一种重新回来尘世,被人相拥重视的感觉,而这些人又把这种感觉当做是激烈的感恩之爱。

第二种爱情:稳定的婚姻

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共同完成了一辈子的婚姻。像书中说的也许是依赖,也许是习惯使然,婚姻不是由爱情决定而是由稳定决定。结婚的人最好是达成一定的默契,比如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改变并把这些自我美化成“责任”。我没有进入婚姻的时候不停怀疑是否还能建立起长久的信任与支撑,在我刚刚进入婚姻之后,我又坚信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样的事情,要靠人性。

第三种爱情:婚外情

乌尔比诺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一样,跟一个混血女人一见钟情。现在的流行一致认为,一见钟情要看脸。基本上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出轨这件事,刚开始就是不可抑制的兴奋感激动感,在大张旗鼓的婚姻背后,金屋藏娇对于男人来说,是在性上占有主动权,进而感觉到在广阔的人生中占有主动权,当然只有懦弱的人才会只追求性上的主动权。最后他的懦弱又一次打败了他,在所谓的道德约束下,在长久的刺激最后麻木下,兴奋感无法抵消愧疚,最终以懦弱的方式消弭。

想要偷懒的生活,要运用好逃避这件事。想要甩掉女朋友,只需要关掉手机即可。想要甩掉妻子,只需要忽视她即可。想要一事无成,就要把头深深的埋进沙子里,直到时光流逝,天黑人老,怎么死就看上天的安排。

第四种爱情:肉体的狂欢

“凡是裸体干的事都是爱。”阿里萨几乎一生都在精神不满足和肉欲的泛滥中折腾。寡妇、妓女、人妻、老妇,甚至孩童。在简单邪恶或者说猛烈的生理需求下,爱的鞠躬尽瘁,死去活来。与此同时,他还在精神上清醒的保证,他为费尔明娜保存着可贵的童贞。

最后的最后,他终其一生,没有战胜便秘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人的身体。

在我这种年轻人看来,阿里萨光是便秘这一件事就够让人讨厌的了。他精明又软弱,趋利避害,不择手段。当一个诗人真是让人羞愧,我没看懂他的柏拉图之爱,只看到了类似精神胜利法。阿里萨主要就是肉体的疯狂迷恋→偏执的精神迷恋→习惯性的信仰。就像一个走火入魔的人。比方你跟我说你用十年时间单恋一个人,我怀疑其实你欣赏的是自己的精神。

第二篇:读书笔记: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文字作者︱周玉

这是一场相遇,一场错过,一场绝望痛苦的守候,亦是难以根去的歇斯底里的孤独。

年少的相遇,成年的分别,婚姻的陪伴,生命的终结,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一一尽显,而暮年的重逢更像是宿命,她与他的爱情超脱时光的界限,涤荡了杂质,在某个瞬间达到永恒,于是相信和守护的同样是对生命的执著,而无惧死亡。许多年后,当衰弱如期而至,生命即将终结时,是否能对话曾经无所畏惧的自己?在妄妄现世中,如何寻找一方精神托所,在无望而等待苦海中坚持当初清澈的誓言?他淌着孤独的泪经受思念烈火焚烧却选择在情欲中欢腾,他怀抱至高无上的信念为人仰慕却也曾冲破道德束缚寻欢人间,她曾经无忧无虑高洁清雅却也渐渐美丽不再庸庸碌碌失去光芒……

于此,窥见本真的自我,这正是生活啊,鲜衣怒马,苍颜白发,新月流转,变换人间。爱情,与生活是对自我与失我的探寻,在一个用生命渴盼爱情的故事里,等着我。

0

1真正的伟大与心碎从不曾大张旗鼓的言说,它只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不随光阴逝去。作为浮世一尘,我不明白是怎么样的一眼万年使得十七岁的相遇,种下爱恋与思念,浸没孤独与苦痛,跨越五十三年的等待,为求永恒?在半个世纪的守候里,他一直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正是"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词,"也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是"你去吧,我在此间等你到白头。"也是"我爱着你,如曼珠沙华,花开开彼岸,花叶不相见,"在十七岁的年龄里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它,是震撼,是一部至死不渝的经典……

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是叙述式的爱情,较少对话的渲染,穷尽了爱情会有的各种样子:平平淡淡的,守候的,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热烈的,物质的,贪婪地,生死相携的,转瞬即逝的,这些在主人公身上的所有故事和情感,他从未想掩饰,在我看来,他想表达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万千姿态的生活。

这场令人心碎的故事,来源于马尔克斯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德,以及他自己的爱情经历,此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身上皆有印证,然而他不仅仅在重述故事,誓要让此种爱情跨越经年,流转万千。在谈及《百年孤独》时,他说,不懂得爱情才正是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源疾。拥有爱情就不孤独了吗?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说,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孤独被赋作生活的本质,在面对外界时,巨大的无力感总会在某一个瞬间几乎将你吞没。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寥寥几次相见,他已走过了自己大半的人生轨迹,而费尔明娜在安葬好自己去世的丈夫之后才蓦然发现,原来她一直记得的,是那个在花园里长凳上偷偷守候,在无数个夜晚撰写爱情长诗,在卧室正对的山岗上拉小提琴的忧郁的少年。自从他彻底远离她的生活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画地为牢,并坚信他们终会厮守,日复一日的思念加固了心牢。在等待的苦海里,失落的情感撕扯着他,爱而不得的痛苦向外转化,他于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直到他和昔日的恋人登上由船长升起的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的大船时,他对他心中的女神打开心房,于那时,时间夺去了她的美丽,衰老了他的容颜,船长看到了费尔明娜睫毛上初霜的闪光,看到了弗洛伦蒂那阿里萨无畏不可战胜的决心与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他看到了她事隔经年眼底涌的波澜,他不再是她心底的幻影,而是真真切切的灵魂。当时隔山海的爱情得以相守,能用什么去平静心中的波澜?唯沉默,唯眼泪。

初遇年少,你是年少的欢喜。就像所有爱情开始那样的美好,阿里萨去费尔明娜家送电报路过花园长廊时那偶然的一瞥,便成为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记得她穿着一件针织长袍,许许多多的褶皱从肩膀处垂下来,就像古希腊女子穿的袍子,她头上戴着新鲜的栀子花编成的花环,看上去就像一位头顶花冠的花冠女神。匆匆一瞥,始于惊艳,失于骄傲,终于等待。

她温柔而坚定地接过了他的蓝色信封;她曾在望弥撒时紧张而慌乱地寻找他的身影,他被自己的幻觉弄的精神恍惚,路过她的身旁热泪盈眶;他在等待她的回信时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突然昏厥,’却甘愿享受煎熬;费尔明娜喜欢他的才华,好奇开始,从轻描淡写到刻骨铭心;他受到费尔明娜父亲的威胁时说,‘您朝我开枪吧,没有什么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他在费尔明娜父亲带她忘记一切的旅游线路上用电报织起一张张联系网,将言辞恳切的电报送至姑娘的手上;对她来说,旅途的艰苦,‘加上她本来就因相思之苦而没有胃口,最终导致她茶饭不思。而如果说她到底没有因为绝望而发疯,那是因为她从对弗洛轮迪诺阿里萨的回忆中找到了一丝安慰……’

读来总是羡慕于他的痴情,在一见钟情里使自己燃为灰烬,愿于喜欢之上倾尽所有,过于浓烈的喜欢往往会伤及自己,每一封信都是一首感情浓烈的诗而不加掩饰,诉说着思念,"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费尔明娜归来后代笔人门廊的相见,阿里萨唐突的话‘这可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终结了心心念念的喜欢,他离她那么近,就像在子时弥撒躁动的人群中看到他的那次一样,但与那时不同,此刻费尔明娜没有感受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她自然而然的成长被他贴上了世俗圆滑的标签,于是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曾惊异于纯洁的爱恋于一句话终结,少女的心思总是细密敏感,浓烈而易碎,她的骄傲也是那般的坦率与坚决,容不得一点轻率。阿里萨留下了费尔明娜送给他作为礼物的发辫,也万般惋惜于一次错过就换来一生的等待。正如欧阳修的词所说,"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情深也无情啊,一生的等待便是曾经相恋的结局。

0

2风清月意,缘灭缘起。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推着我们向前走,有些人就那么自然而被淡忘了,可怕的是,我们有很多时候尚且不知道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人他们正在经历着怎么样的煎熬,这正是生活的残忍之处,这个时候,语言是苍白的,你怎么也写不出一首诗去减轻伤痛。胡维纳尔医生是在一次误诊中认识费尔明娜达萨的。

医生为费尔明娜送去印有烫金字的信封,为她演奏小夜曲,拜托修道女的撮合,教费尔明娜弹钢琴跳舞,尽可能对她周围的人好使得她妥协,他用世俗的方法取得了她周围的人的信任,最终费尔明娜听从父亲的建议,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嫁给了这个出身显贵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素质的绅士。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

从第一次的接吻与聊天,他们什么都聊,唯独没有聊到爱情,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人都没有做错,他对她的爱恋细腻而不浓烈,不像阿里萨在每一次的抒情中都如自我燃烧般要毁灭了自己。他会陪伴她,带着她去欧洲旅游,驾着马车出席上层人士的聚会,买一切她想买但实际上并未有多大用的东西,他们的一切生活都如此规律,是为夫妻,更像是了解一切的密切朋友,费尔明娜是一个接受了既有身份的妻子,照顾好丈夫的一切,生活就像一汪清水,偶有跌宕。

陪伴着她的丈夫,世俗而绅士,固执而专一,他以他贵族特有的担当肩负起重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任,建设下水道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厕所,用他无与伦比的革新精神,和他那近乎偏执的社会责任感在城市到处都是嘻嘻哈哈的老顽童和弥散着霍乱和各种传染病的土地上开启征程。

他的朋友却仅对他的工作抱以同情:他们一生都在宣扬自己骄傲的出身,()歌颂这座城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它珍贵的文物、它的英雄主义和它的美,却对时光对它的侵蚀视若无睹。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与他们不同,他对这座城市爱恋之深,使他能用真实的眼光看待它。他从法国学成归来,就运用全新的有力手段,制止了本省最后一次霍乱流行;从家中捐出可观的数目创建第一家医学协会,他还是语言学院、历史学院的主席,是本城所有宗教团体和市民团体的积极支持者,它促进成立艺术中心、重建喜剧剧院,倡办诗歌节、为古典音乐演出拉赞助……他对这个城市倾注所有的热情,而她妻子,是他所有行动的支持者与参与者,他在一生中一次犯错,便是唯一的一次出轨,他坦白、道歉,跟神父忏悔,去把离家出走的妻子接回来,他足够包容,理解容忍婚姻里的琐碎,或许这样的男人值得原谅,毕竟生活在世俗里的人不和上帝生活住在一起,他的身上也有着那个阶级不能磨平的属性:腐朽,软弱,高傲而自负,他也曾用自己与生俱来的高贵出身耀武扬威,在阶级的优越感里自然享受民众的羡慕与崇敬。他亦曾婚内出轨,犯下错误,在此不对他的错误做何评判,因他陪伴一个人一生,用自己的羽翼护她周全已值得敬佩。他就是一个世俗丈夫的缩影,尽职地携着自己的妻子度过一个个平淡的年岁。

在父亲以及世俗的迫使下,费尔明娜嫁给了医生,从骄傲的少女到成熟贤惠的妻子,她从容娴熟地适应了自己角色的转变,经历过如同轻浮世俗天堂的社交场合,"那其实不过是一套延自传统的规矩,庸俗的仪式,事先想好的言辞,在此之下,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至互相杀戮," ;她与医生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借此突破各种流言,为偶有破绽的婚姻蒙上幸福的面纱;她是那样的易碎,在拒绝阿里萨之后感受到遗憾与负疚的痛苦,医生便是可以帮她减轻负罪感的良药,但同时她也被他带来的惊恐所笼罩;她的善良,使她在拒绝阿里萨之后备受煎熬,也常常在福音花园盼望着那个忧郁的人的身影;她接受医生并不因为爱情,医生向她提供的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似乎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她的仓促,源于她并不真的相信爱情,也并不相信爱情就是她必需的东西;她渐渐习惯世俗的一片乱麻,也惊讶于自己如此快速的融入世俗的生活,习惯她与丈夫婚姻的本质:它们的爱情是断断续续存在的,就像在第二天早餐前可以建立起来一样——如果它们果真可以存在,而每每即将创造出来时,他们却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结婚几十年,他们的爱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包容,不慌不忙,适宜得体,就像世间每一对平凡夫妻一样他们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了然于心,也更心存感激,扬帆度过经年陪伴,他们已经到达彼岸。

年轻的她嫁给医生,看似是选择实则无法选择,我们毕竟活在现实,如果没有面包,谁还会去谈爱情?我理解她在拒绝阿里萨时的慌乱与愧疚,也理解她在世俗的压力下嫁给乌尔比诺医生的仓促,他给她的是现世的安稳,不必爱上一缕飘荡的孤魂,她的内敛让她难以承受阿里萨炽热的爱的烧灼,于是相夫教子,成为世俗的一员,放下激烈的心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她对阿里萨的拒绝理由不那么充分,对乌尔比诺医生的求婚也是茫然慌乱,然而正是一个选择便决定了她以后的生活。这无关乎对错,她这样一个出身商人家庭的女子,承载着父亲名利的希望,这样的选择,做一名上流社会的夫人,便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是这样吗……?悲叹于她,选择过,却又未曾真正选择过。

如果可以,宁世俗飘零选择真我,勿愿尘世无风失去本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我也愿意相信,爱情是一百年的孤独,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的守护你的人,那一刻,所有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也特别心疼于费尔明娜的拒绝,因为人永远不知道,哪次不经意的再见就会成为不再见。而当她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阿里萨的等待显得那么嘲讽而无望,当两个人回到起点的时候,都已白头。毕淑敏有说过,"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好在他们最后还可相携的"一生一世",望着彼此的华发,想着错过经年的岁月,心底该是怎样的交织着悲欢,怎样的长叹!一生那么短,和爱的人在一起。望着来时走过的路,在当时看来的一个选择让人们走向不同的生活,于是常叹世事便无常,正如白云苍狗,人间可换。

03

张国荣曾有过一段口白:"我坐火车从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沿途经过几百个小镇,飞过几千里土地,遇过几千万个人,我开始怀疑,我们唯一可以相遇的机会,会不会已经错过了?"如果世间有不会错过的爱情,那会是多么的幸运,可花下倾心,可雪地白头。阿里萨的爱恋注定经过一场等待,可常常是,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承担不起海的深沉;若深情不能对等,愿爱更多的人是我,他一定是这么想的吧。这个忧郁的少年,曾为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穿着旧式的服装,戴着黑色的小礼帽,古板至极,近乎偏执的保持着自己年少时的样子。他努力的保养着自己,坚信医生终有一天会死,在看到心爱的姑娘怀有身孕时,面对世俗与无奈,底暗下决心,要在财富与名誉上配得上她……读时笑着就流泪,心疼他的同时,不免哀叹,痴傻又癫狂,真是个可怜人!衰老与迟钝不期而至,"死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有限的生命里,与费尔明娜的寥寥几次相遇,他也从未打扰过她的生活,还是古板,依旧忧郁,而直到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后,她成为寡妇的第一个晚上,他才再一次向她重申自己对她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半世纪的艰辛一定让他尝尽了人世的苦痛与悲欢,忍受过战争,经历过霍乱。得知心爱的姑娘即将嫁人,他登上了远离故乡的船,在这场旅途里,少年第一次尝到了肉欲的欢愉,从此开始寻花问柳,挣扎苦海,和数不尽的女子开始或长或短的人生交集,他曾惊异于对费尔明娜的思念竟可以用世俗的激情来代替,一边保持着对费尔明娜精神的高度忠诚,一依靠他数不清的情人摆脱孤独,肉欲和灵魂相互撕扯,他似乎在他的情人们身上找到了类似爱情的东西,却不如对费尔明娜那般的纯洁,性和爱夹杂着的痛苦和寂寞便成了他几乎全部的生活,于是一边折磨一边欢乐;一边懊悔一边希望;一边流泪一边欢笑……,感动于他的痴情,憎恶于他的滥情,爱情可以取代的想法让他误入歧途记忆力姑娘的味道只留在了相赠的栀子花上。他曾在临别的夜半时,穿上星期日的礼服,站在她的阳台下,拉响了为她而作的爱的华尔兹,琴被落下的泪水打湿,当他头也不回地离街道渐行渐远时,心中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将远行,而仿佛是多年前已抱定了永不回来的决心离开此地……对昔日的恋人,他曾在行船的小仓里偷偷遥望她;在星期日望弥撒后不期而遇,她那么美丽高雅,他只觉得自己低贱丑陋……可以感知,他的心中是多么悲凉,如果可以离开和忘记,为什么要选择停留,阿里萨在高烧褪尽后选择乘船归去,这也正是他一生痛苦和等待的起点,或许他认定了一生一世一双人,或许费尔明娜是他年少时美丽的梦,是执念?是眷恋?可明明有的答案却要用生命去追寻。

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等待,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答案,便是一生一世。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 END -

第三篇: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爱情故事:一对年轻人疯狂陷入热恋,却因为太年轻而不能结婚,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沧桑,却又因为八十岁太老而不能结婚。男主人公阿里萨在历经了53年7个月又零11天之后,终于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了。此时的他们,一个76岁,一个72岁。

小说的一开始用一块香皂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婚姻家庭的生活点滴。女主人公费尔米娜拥有他人称赞的丈夫和婚姻。但婚姻始终不是爱情,费尔米娜的丈夫乌尔切诺医生说,婚姻重要的是稳定,其次才是幸福。他们的婚姻美中不足,中年的乌尔切诺一生有过一次短暂的外遇,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镇上的光辉伟岸的形象。相比之下,一生没有结婚的阿里萨在心理始终念念不忘费尔米娜的同时不间断的找了622名情人来抚慰他寂寞而痛苦的心灵(有点不能理解),所以当他听到乌尔比诺医生的死讯时怀里还搂着14岁的小情人。尽管如此,他始终不能忘记费尔米娜,对她的爱和思念使他一直等到医生的去世时都还保留着年少时的激情和感觉,就算费尔米娜已经是个有霉味的老婆子了。

确切的说,这是一本关于死亡和爱情的书。书中阿里萨的老爸曾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为爱情而死。书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而且小说中提到的有关死亡都跟爱情有关,除了医生乌尔切诺——为了抓一只讨厌的鹦鹉,这也许是医生的可悲之处吧。对于阿里萨和费尔米娜,正如书的最后就提到“因为长期的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明白,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的就越深”。

老实说,阿里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流氓,但也算是个优秀的流氓吧。从代笔先生门洞成就一对年轻的恋人,到小心呵护身体,始终念念不忘费尔米娜,就算她早已不值得并且不敢让人碰的老太太了。阿里萨的坚持,小心,诗人气质是阿里萨的财富,也是最后能让费尔米娜感动的原因吧。“新忠诚”号见证了两个老人的“年轻”的爱情,霍乱使他们有机会再出发,出发去“黄金港”,出发去“永生永世”。

仅以这些片断感受纪念刚过世不久的伟大的马尔克斯。死亡总会成为他小说的主题,因为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愿每个人可以拥有爱情,愿每个人能拥抱死亡。

第四篇: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一生一世。”他说。

——题记

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位老人家,在近古稀之年时,在获得了诺贝尔这样的大奖后,还能潜心下来去写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撇弃名利的诱惑和享受,也不惧高龄,他就这样静静坐下来,在他的书桌前,用了两年的时间,在《百年孤独》之后又给我们送来《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得不叫人心生钦佩和敬仰。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自己对这本书也曾高度评价过:“《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在这之前对马尔克斯这个人我也只是从高中历史书上有所认识,潜意识地把他划为鲁迅,泰戈尔这一类的民族作家,愤慨的笔下总是充满着民族和国家的苦难。《百年孤独》我买来了,可是还不敢看,尤其是在看了《霍乱》之后,我想让《霍乱》里面浪漫狂放的爱情在脑海里多停留一会儿,想让那些爱情的因子沉淀在心里,不想这么快就被《百年孤独》所冲淡。

《霍乱》里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我看了小说之后,犹有不足,又去找改编的电影来看,看过后真的是大快人心啊!不像一般的小说,老是悲剧收尾,硬生生地要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而马尔克斯不仅让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之后重新相遇,更胆大地是,还让这两个即将面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在一起,和所有刚刚陷入爱河的年轻人那样,他们从容不迫和健康正常地睡在一起,不去提及过去,一笔抹掉,重新开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那没有年龄的皮肤,甚至还带着第一次见面时的那般悸动的心跳。“他们悄然无声,像是一对由于生活而变得谨小慎微的老夫老妻,已经超越了激情的圈套,已经超越了幻想的残酷嘲笑和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直接到达了爱的真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爱就是爱;愈接近死亡,爱就愈浓醇。”

小说的结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煎熬的阿里萨深刻理解费尔明娜对回到故乡的恐惧,他终于顿悟到“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于是当船长问:“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

真的很抱歉,我这个急性子,这么快就把结局给透露了。然而这真的是美好到令人心疼。我没办法压抑住自己对这句话的喜爱。多年之后,我再次想起《霍乱》这本书,那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还会是这四个字:“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就是生生世世,在我余下的所有的岁月里,我都与你同在。多么美好的爱情宣言啊!我更爱它是因为这是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所说的。《霍乱》给我们呈现的正是“天涯海角,矢志不渝”这般凄美的爱情。然而,真的有爱情存在吗?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都不相信爱情。她们当中有时值妙龄的少女,也有结婚生子的主妇,更有已经相守多年的妻子,当我问她们是否相信这世上有爱情时,大部分都是抱着悲观的态度。有些人甚至否定这世上有爱情的存在。那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爱情都不存在,又谈什么“一生一世”呢?

先让我们看看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吧,看看大师是如何展开对霍乱时期这段爱情的讲述吧!

未看此书时,我曾以为这将讲述一对恋人如何在霍乱这样悲惨的环境中如何生死相依的这类的故事。现在看完了,才明白与其把“霍乱”当作“爱情”的定语,倒不如把它当作是“爱情”的同位语更好,即霍乱=爱情。在书中,阿里萨的那位教父不也证实了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吗?“他开始寡言少语,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难眠。但是他等待姑娘的第一封信时,焦虑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了。他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突然昏厥。”阿里萨的这种病是从一见到费尔明娜.达萨的那一瞬间开始的,这场由文字幻想营造的爱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并且从未没有被治愈。因而阿里萨固执地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他把铺盖卷扔进大海下定决心回到故乡时,回到那个弥漫着费尔明娜.达萨的特有的气息的城市,他看到的是怀有六个月身孕、对自己的“妻子”这个新角色驾驭得八面玲珑的费尔明娜.达萨,于是他便下了狠心,要赢得名誉和财富以配得上她,甚至都没去考虑她已是有夫之妇这个障碍,固执的阿里萨就这样歇斯底里地认定费尔明娜还是她的,或者说最终都会是他的,因此他也认定了胡韦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也是一件势不可挡的事。并且是会比他先死。看到这里,不免唏嘘不已。阿里萨这种对爱情近乎狂热变态的追求不禁让人感到炫目,像是耀眼的日光,不敢直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真实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本身也就为传统常规所不容,阿里萨这位执着的柏拉图的“狂热份子”他越轨了,像是攀附在本来不属于他的急速行驶的火车上,这种超出常轨的速度和激情,对这位老人来说都是和死亡一样极具危险的事物。但是他却紧抓着不放,就在急速冲刺的一瞬间,一切又瞬间柳暗花明,我们仿佛也跟着他到达了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

个世界依然有霍乱,还有和霍乱病症相同的爱情。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霍乱和爱情不再是异己力量了,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和空气一样的存在,不再为人们所抵触,人们也不会再认为霍乱和爱情其中一样会伤害到他们。就像阿里萨在信中所说的:“应该教会她把爱情看做是一种可笑、迷人的状态,而不是任何目的的工具。爱情本身就有它自身的起点和终点”。

可如果这样说的话,那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了:“爱情是存在的,可是它并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果爱情存在于第三个世界,那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这个问题就只能够由天才的马尔克斯来回答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我写的不是爱情的幻梦,而是克服幻梦的真实的爱情。”在小说中,对于生活在一个被条条框框束缚得紧紧的家庭里的费尔明娜来说,在那样一个传统的时代中,爱情离她们的深闺是如此遥远,只能是一个不可触及的幻想,由幻而生怜既生惧。费尔明娜最初对阿里萨就是一种不明所以的建立在文字之上的一种虚幻的爱情。她爱上的不过是爱情本身,而不是那一个活生生的恋人。“正是这种爱的变态,爱的偶像化才使得真实的、独特的、本应成为情侣的人成了“爱情”之梦的破坏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她两年多后见到阿里萨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会是“不,请您忘了吧。”在那时,她已感到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过幻想而已。但直到老年来临之际,她才确切地发现阻碍自己爱他的下意识的原因:“他好像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影子。”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可亲可感。走在校园里,身边总会不时出现成双成对的情侣。然而这毕竟是少数,更多是在他们背后唏嘘不已的单身的人。如今的传媒无处不在,而无处又不和“爱情”这样的主题有关,甚至每一个节日都会变得和爱情有关。那试问:“除了爱,我们还剩什么呢?”剩下的或许就是空虚和寂寞了。现在不再像上个世纪,爱情不再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传统规矩当中,如今的人儿可以大大方方地谈情说爱,甚至也可以公开地选择自己的同性伴侣,二十一世纪似乎已经成为了爱情的世界,爱情畅通无阻,甚至横冲直撞,撞开了一个爱情的万花筒。只是这样一个绚丽的自由的爱情世界中,我们试问,我们爱了吗?我们有没有真正地爱过某个人?还是我们只是一直在选择恋爱,或者被爱,而不曾去爱?还是我们只是把爱当成时下一件流行的廉价品争相抢购?当爱情真的如此般泛滥不堪时,你是否能够想起霍乱泛滥时的场景呢?

至始至终我都相信爱情是存在的,并且是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第五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10汉语言文学1班410170113袁雅君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出版,让读者怦然心动,因为这代表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不再写权利,而是将爱情作为小说的题目和主题。他果断放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拿手好戏,却采用了现实主义欧洲艳情小说的传统写法。“一对男女疯狂陷入热恋,却因为仅有20岁太年轻而不能结婚,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讽喻沧桑,却因为80岁太老而不能结婚。”马尔克斯这样形容《霍乱时期的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和美丽富有的费尔明娜,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彼此爱慕,然而最终却没能结合在一起,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嫁给一个出色而无可挑剔的丈夫,两人磕磕绊绊,经营着婚姻生活。而男主人公阿里萨一面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一面为心中的女主人公保留爱情圣地。就像两天平行线,仿佛没有交汇的一天。然而,当费尔明娜的丈夫去世之后,阿里萨与他的第623个情人分手,又对费尔明娜展开了重新追求,还说“费尔明娜,我等这一天已经51年9个月零4天”

《霍乱时期爱情》里马尔克斯讲了两种爱情,一种因充满荷尔蒙悸动的一瞥而一见钟情,一种用家世背景相貌的量身打造。哪一种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美好的爱与痛苦令人难以割舍,所以故事里的费尔明娜才先选择了生活中的爱情,又在丈夫去世后,登上理想中的爱情的轮船。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又不时将多种爱情穿缀于其中,小说几乎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对爱情的形色各貌也有精细解剖,有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还有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等等。这使它成为一本奇异而富足的书。

《霍乱时期的爱情》与《百年孤独》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感受,它不像《百年孤独》那么震撼人心,但它深入人心。正如马尔克斯所说,这是一部爱情长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这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算是顺遂,他们活的不悲惨,是快乐的。而这种难得的快乐感受正是马尔克斯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一种感受。《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对时间、衰老、死亡这些人类永恒的重大命题的思考,多时候,甚至不难看出他在这部以爱情命题的小说中,对衰老和死亡的关注,超过了对爱情的关注。透过衰老的胡维纳尔夫妇,以及费洛伦蒂纳,可以清晰地看到背后那个老人:马尔克斯。

读到最后这才发现,讨论哪种爱情是生命永恒主题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永恒的主题只是生命本身。只有生活着,生活的过程带来永恒的幸福,要告别人世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心一直丰满又丰盛。

上一篇:红楼梦每回阅读感悟下一篇:花木诗句及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