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2023-01-17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 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我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 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体验兴趣

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 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 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 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 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 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 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 寿司, 和服;泰国的高脚屋, 咖哩饭, 寺庙;韩国的泡菜, 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 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 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 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 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 言之有物, 兴趣盎然,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 动耳听, 动眼看, 动脑想, 动口说,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 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活动再现生活, 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 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 没有活动作为依托, 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 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 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 角色扮演, 多方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 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 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 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 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一些场景, 然后, 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 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 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 一起提高的过程。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 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 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 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 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 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 使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 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道德教育, 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 都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 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 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置情境, 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活动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 在课前便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 布置查找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的资料, 做好准备。在上课时, 我设置情境:“‘亚洲旅游节’将要举行了, 请来自四个国家的旅行社的导游来介绍自己的国家, 参加这样的盛会一定要做好准备, 所以, 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四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纷纷展开练习, 为做好小导游做准备, 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在汇报交流中, 小导游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国家, 有的用生硬的外国普通话介绍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 如泰国的“导游”就教大家按泰国的方式和用泰语问好……课堂里笑声不断, 精彩纷呈。这种活动方式, 既让学生喜欢, 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知识, 培养了自信心, 真是一举三得啊。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 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 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 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体现回归生活, 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视角下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探讨下一篇:用课堂化学小实验激发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