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2024-05-17

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精选11篇)

篇1: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品德与社会考核评价方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克服过去“教师一人定乾坤” 这样一种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遵循价值导向原则、民主互动原则、激励发展原则和评价反馈原则,鼓励学生本人、同学之间进行评价,将评价变为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形成评价活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如下:

(1)平时学习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平时的行为表现、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由科任教师按学生表现情况确定成绩,占结果的30%。

(2)实践性学习: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占结果的20%。

(3)期末检测:只进行期末检查,期末检测成绩占结果的50%。可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途径立体进行允许学生申请进行第二次考试(补考),并记录其最高分数。

按照等级给予综合性的评价。

针对本学科对于学生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期末综合能力测试,既对于学生在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状况进行一下全面的反馈与总结,也对于教师在本学科的教学上进行一下反思,促进今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

篇2: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基本理念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尽量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科学性、开放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放大评价的激励导行功能,让本学科的评价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引领儿童生活的灯塔。

二、评价目标

1.让学生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评判事物,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检查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评价内容

重点考核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分为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能力。具体内容为“教材和日常行为表现”。

四、评价标准

1.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了解季节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4.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五、评价方式

1.现场考核,情境交流。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安排四个情境,小组长抽签选择情境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及道德认知、判断能力。一组考核时,其他小组合议打分。情景一:爱心行动——关心他人或者不打扰别人。

情景二:我的家乡——老照片、新照片或者我做小导游。

情景三:为自己喝彩——我的成长记录或者露一手。

情景四:夏日炎炎——夏季的饮食或者暑假小计划。

2.自我反思、伙伴及家长评议。

篇3: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主体多样化

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 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 及其家长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对学生参与单元主题活动的评价中, 设计学习评价表。 (表略) 为使学生乐于参与, 采取简单易行的在选项上给星星上色的方式进行评价, 得到的星星越多, 就表示自己的表现是越出色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感到成功的愉悦, 同时学会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培养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识到存在的不足。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全班互评, 甚至自己找对子互评等方式, 拓展了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是最能展示学生素质发展过程的评价方法。一个学生在评价他人时, 往往同时也认识了自己, 这是“师生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位学生在“在学习活动中我知道了”这一栏中写道:“二年级的作业比我们多,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该家长在“家长的话”—栏中写道:“看到你在学校进步了, 懂事了, 我们很高兴。相信经过努力, 你一定能收获到成长的果实。”家长通过评价, 从中了解了活动的具体要求, 便于在生活中进行提醒和指导,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的放矢,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二、角度多样化

1.“成长记录袋”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见证者。

使用“成长记录袋”是改革学科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配套做法, 旨在让教师、家长、学生都了解该生能力的发展轨迹, 将评价的重心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记录袋”的配置是每位学生每学期一袋, 它与简单的成绩报告单相比, 其作用大得多, 既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轨迹, 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2. 汇集来自家庭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开展《春姐姐的脚步》这一主题活动时, 许德盛同学积极参加种植活动, 他到花店买了从台湾进口的满天星种子, 按照说明书把种子种在营养土里, 浇上适量的水, 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十几天过去了, 种子还在睡觉。他和妈妈先后两次到花店去咨询, 满怀希望地等着种子破土而出。第18天, 全家人看见种子终于发芽了, 高兴极了。每天清晨上学前孩子都要为满天星浇水, 观察它的变化。现在, 满天星长得像稻穗一样。“原来以为种植小植物很简单, 没想到却让人牵肠挂肚的。”这是孩子的妈妈发自肺腑的一番话。妈妈对孩子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作了如下评价:“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 了解了有关小植物生长的知识, 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并且懂得花草树木是有生命的, 要关心它们。孩子还学会了做事要有始有终, 不能半途而废。”来自家长的信息, 使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 有助于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尺度多样化

1. 实施及时性评价。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赏识每一位学生, 积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鼓励, 不吝啬“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这些赞美词语,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 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能使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不断奋发向上。

2. 实施延时性评价。

为了让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 老师要诚心诚意地给每个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在评价中, 既要看结果, 更要看过程, 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 等等。亲手种植一种小植物, 是一项周期长的作业, 一部分学生选择生长快的黄豆、绿豆、花生, 浸泡在水里, 几天就发芽了, 可没过几天, 全都腐烂了。眼看种植小能手的奖杯到不了手了, 孩子们急了。“老师相信你们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奖杯老师给你们留着”, 这下, 孩子们宽心了。望着一张张笑脸, 我想:如果不是教师成功运用了延时性评价, 学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吗?能获得那么多亲身体验吗?能感受到这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快乐吗?

篇4: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学业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业评价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了解学生品德言行的好坏,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业评价,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是学业评价的基础,只有恰当的选择评价内容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才能突出重点,达到学业评价的目的。

评价内容和指标设计:按学习主题选择。

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是该评价方案的一个重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因:

(1)依据课程标准。但是目前的课程标准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是一个时段的学习标准,而不是一个学期(或学年)的标准,因此在设计内容指标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

(2)依據学习内容或教材内容。《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校本特色,在相同或相近的学习主题下,也会呈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3)体现重点目标。尽管每一个学习单元的目标都是综合的,但是都会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知识性目标,有的侧重于经历性目标,有的侧重于情感性目标,有的侧重于方法性目标,有的是几种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评价内容时,我们不仅总体上要体现出对三维目标的评价,在具体的学习主题中,又要体现出重点目标的评价。

比如《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的学业评价,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选择了“文明安全春游”、“超市独立购物”、“热情礼貌待客”、“学会看望病人”、“坚持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坚持看课外书”、“乐于帮助别人”、“认真做好值日”、“学习习惯良好”等十个学习主题,这些主题既能有效涵盖三维目标,又是该学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比如“超市独立购物”,设置了以下指标:“存包进入超市;及时找到货架;文明购物;排队结帐;购买的物品基本正确。”这些指标中,有一些是侧重于检测“方法与过程”的,比如“存包进入超市”、“及时找到货架”、“购买的物品基本正确”;有些是侧重于“情感态度”的,比如“文明购物”、“排队结帐”。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三维目标存在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许多评价内容同时包含了三维目标的内容,比如:“学会看望病人”的评价,实质上包含了“关心他人”、“初步了解常见病病症常识”、“学习照顾病人”等多纬度的目标,所提炼的指标既有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性的指标,也有经历性的指标、方法性的指标和情感性的指标,对这项内容的评价就是一个综合目标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自然地将三维目标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了目前不少学校经常采用的方案,把本来是综合的东西生硬地拆解成三维目标来进行评价。

(4)依据学习能力和方法。主要指学习中观察、思考、探究、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2 采用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

主要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化评价

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2)多主体开放性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3)角度多样化

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4)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重视质性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3 采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学业评价的关健所在,只有方法得当,灵活多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1)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教师观察、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个案分析等。

(2)对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进行考察。

(3)对于基本能力与方法,可以采取观察记录、主体活动、学习竞赛、情景辨析、问题讨论等方式。

(4)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通过行为测评结合品德评语,采用带有情感激励因素的描述评语进行评价。

(5)本课程的学习评价还要结合学校的操行评定,少先队的相关活动以及学生成长记录册共同完成。

(6)单元学习中及时开展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按照主题设计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不同的主题活动构成了同一个主题单元,不同的主题单元构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因此,主题活动(主题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主题单元活动的评价最能清晰地表现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出学生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和活动的特点,各个学习主题评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评价活动的合作性,有的侧重于评价信息整合的能力,有的侧重于评价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这些过程性的评价,清晰地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足迹。

(7)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或学年进行,对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则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

(8)学期末测试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中,有一部分是知识性为主的,还有一部分综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主题,这些内容的评价,我们一般在期末展开,采用书面测试的方法开展量化评价。“成长记录”和“建议和希望”两部分一般也在期末开展评价。

总之,只有选择恰当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和开展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才能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篇5: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考察目的本课程考察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考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考察原则

1、考察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考察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考察。

2、考察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考察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考察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考察,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考察。

3、考察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考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考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考察体系。

三、考察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考察分为知识能力考察和行为习惯考察。

知识能力考察。是考察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

行为习惯的考察。是考察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考察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考察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考察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考察方法

学生学习考察,我是通过三部分进行的:1.学生发展性评价考察,即阶段性考察,适用于学生的日常表现的评估;2.问卷考察,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目的在于对学生全方位的进行,避免考察的片面性。

篇6:品德与生活考查方案

学 业 水平测 试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镇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建立健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考核,促进各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奠定基础。结合《泰安市中小学教师考评指导意见》、《泰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特制定《安站镇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业水平测试方案》。

二、测试原则:

1、口试、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公正、公平的原则;

3、理论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教研室考查与学校考查相结合的原则;

5、全员参与与分组进行的原则。

三、测试方法及方式:

教研室成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生学业测试小组,负责对学生的测评。学校依据班内学生情况,把学生按平时学业情况分为若干小组。考查前学校要提供各班学生分组情况的名单。

1、口试:

适用于各年级,从学校提供的名单中任意抽取其中的几组,让他们口答抽取的题目,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熟练程度,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给学生评出等级。

2、笔试:

主要适用于三至六年级,教研室在考查时,提前准备好测试题,到各单位后,先抽取笔试的小组,再由从测试题中抽取一组测试题,当场对学生进行测试。

3、实践:

根据各年级教材的特点,从中选出一些能够直接操作的题目(如一些地理知识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去,根据其表现评出等级。

四、成绩核算:

1、四个等级的取值范围:

A级:85—100;B级:75—84;C级:60—74;D级:60分以下。

篇7: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学生改进完善自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例如在教学《我得好好吃》一课时,除了采用“营养博士”的话为学生提供营养知识方面的材料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问爸爸妈妈、访问厨师、看书等多种方式,收集关于食品营养的材料。在挑选食物时,让孩子们既当小食客,又当“营养小博士”互相评价,最终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好的。课后,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探究题目:“我会吃、我健康”,让学校的同学、家里的爸爸妈妈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更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评价角度多元化,激发学生个性主体精神

一百个儿童就有一百种个性。每个个性主体都潜隐着独特的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要考虑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复杂性、丰富性,随时采取差异政策,尽可能腾出“个陛展示”时空,随时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以及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对儿童五光十色的个性倾注真心评价,使评价呈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促进儿童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己奋发向前。如我在教学《学习快乐》一课中“快来展示自己的进步”这一环节时,每位儿童都争着表现、炫耀自己的长处,气氛十分热烈。就在大家争相上台表演时,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以前不敢唱歌,现在我敢唱歌了,歌唱得不好听,但我想试一试。”他在演唱时节奏不准、五音不全,然而我却带头为他鼓掌。这样的评价不是针对大家在平时难以接受的“五音不全”的歌唱,而是在为学生勇敢坦诚的真情流露而喝彩。对这样的个性创造出来的“瞬间课程”,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长此以往,定会激发个性主体精神、创新精神,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由于多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个性差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却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的脸上往往挂满自豪的笑容。从这些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评价尺度多样化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四、评价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采用观察记录、访谈、问卷、作品评价、成长资料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家长参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收集自己的作品,如图片、资料、平常练习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在期末评价时,这些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资料就成了重要的依据,评价也就体现出不是重结果而是重过程的特点。其他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为突出对学生学习特长的评价,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形式。如喜报激励制度、校园之星评选等。

篇8: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一、评价主体多元, 发展学生

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新课程倡导,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 也是评价的主体, 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1.反思评价, 发展自我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 又是评价的主体。自主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发展状况与既定教育目标的差距, 以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学生自评, 一是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常规性的自我检测;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进行开放式的评价。

2.互相评价, 相得益彰

我们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学生自评之后, 我们会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 进行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 相互促进。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 人人参与, 人人评价, 既是小范围的“资源共享”、互补互证的过程, 又是一个澄清、深化道德认识, 小组共同提高的过程。

3.家长评价, 合作发展

通过家校联系卡, 向家长讲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 要求家长按表如实填写,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 将“导行”落到实处。因此, 教师要搭建好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要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让家长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争取家庭与学校的良好配合, 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样, 通过多元的评价, 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要求去做,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促使学生将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二、评价方法多元, 发展学生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 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 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 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

4.沟通。充分利用家校沟通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通过交流所反馈的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赏与激励,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5.建立成长资料袋。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 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评价, 各次的作业, 自己满意的作品等。每个月评价一次, 展示一次, 期末让学生带回家去。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评价形式多元, 发展学生

1.动态评价

不管何种评价, 都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活动中评价, 在评价中学习。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 发挥评价的作用。

(1) 即兴评价。在学生进行活动以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过去比较, 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建立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的动态管理。

(2) 赏识评价。自始至终注重语言的鼓励评价, 施行赏识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 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会评价自己, 学会评价别人, 学会做人的道理。

(3) 多元评价。评价有时在游戏中, 有时在小组讨论中, 有时在家里。由于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样, 就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

2.阶段评价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一般以学完一单元内容为一个小阶段。评价的重点落实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如上完第八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3.期末评价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本学期的收获与进步, 我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先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对照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价, 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对他进行评价。最后, 我通过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 分析学生作品和成长记录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 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最终采用等级+评语的反馈方式。

篇9: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多元评价的尝试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多元评价;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一体制下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如今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并不仅仅是一次考试可以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中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只是靠一纸试卷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不科学且片面的。新课标提出品德与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学会生活和热爱生活,故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竞赛结果、课堂实践、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如,在以学生的课堂作业为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时,首先教师要先确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像字迹是否清晰,作业本是否整洁和作业内容是否全部写完等,教师可以把这些作业评价标准在班级中进行公布,在将学生的作业收集上来后,可以在教师进行评价后,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学生的作业情况评价,使评价结果在学生间没有异议,评价过程透明,有利于激励那些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以此为戒、以此为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认真对待课下作业。

又如,在讲授《我是学校的小主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课外教学,带领学生认真全面地认识已经生活好多年但并不全面了解的学校。在进行课外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还要在进行课外教学时,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举止和一些下意识的动作等,此外,教师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为贯彻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如学校一日志愿者,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深刻体会到学校的保护是需要自己努力的,教师要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实践结果,将学生课外实践的情况与授课的情况相结合,共同作为评价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2.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意见。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自我反省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做得好,在什么地方做得差,如何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规避这些问题。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其次,进行自我激励。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今后学习的目标,并不间断地书写一些具有激励或鞭策作用的文章或语句进行自我鼓励。最后,是心灵式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书写心灵日记,写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写下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在日记中写下一些想对老师和家长说但是羞于说出口的话。

在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进行相互评价。在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了解自然是比教师对学生了解得更加全面深入。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绘制学生之间的互评表格,将评价的内容从表中展示出来,每位学生在保密的条件下,分别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其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较为成熟,在班集体中常会有一名学生不喜欢另一名学生的情况,在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时可能会出现不适合的评价结果,学校在进行学生的互评时,要对这一情况进行把控,以保证学生互评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家长是不可或缺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积极引进家长的评价。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品德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评价表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家长基于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课外实践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基于日常学习生活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如,在讲授《真正的友谊》时,让学生回答他们心中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有些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不要评判对错,而应对其加以鼓励。

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评价。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随机的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并且依赖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随机地抽取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这不仅包括课上的情况,也包括课下的情况。在进行日常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从中发现学生的思考、表达、探究能力及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许多学校每月都会进行月考,通过考试的方式判断学生在这一个月间的学习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采取“月考”的方式,通过综合这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及学习结果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同月考的成绩一样,将评价的成绩向全体学生公布,有的学生会对公布的结果有疑义,在公布结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将减分的方面列举出来。

3.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

随着一个学期的结束,学生的评价工作也随之结束了。在进行期末评价时,以课程要求目标作为依据设计评价表格,使学生依据表格进行自我对照,进行自我分析。教师根据这一学期掌握的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判定学生的等级,并针对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书写不同的评语。

三、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每一名学生都有其不同的个性,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这在课堂评价中也不例外。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面对优秀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把标准提高,在面对问题学生时,应把标准适当地降低。这些问题学生在班级中给其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若是这些学生在上课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不听课,教师可以适当地放过,并在课下采取访谈、一对一的交流等方法改变他们。往往问题学生的形成总是有原因的,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由于爱的缺少或过量。教师可以与这些学生的父母进行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学生的父母一起寻找改变他们的办法。若是因为父母的关心不够,教师要在学校中多对这些学生进行关心,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提问,不要对他们表现出厌恶的情绪,积极地对她们进行引导,把他们在学习中的每次进步都记在脑子里、记在心里。对学生的评价是依靠课程教学开展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改变,积极关注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并将其体现在评价的分数中。

总之,在新课标下要不断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从学习生活的不同方面、从家长老师等不同主体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价,充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振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多元评价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篇10: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核心团队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建立合作交流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工作目标

1.为核心团队成员搭建更为广阔的工作平台,使核心团队成员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为引领带动骨干教师成长夯实根基。经过三年到五年的培训,使核心团队成员真正成为我市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名师。

2.在未来3年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发掘和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使其教学理念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尽快成为我市学科教学的排头兵,逐步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3.通过核心团队成员引领、骨干带动,影响和带动学科全体教师更好更快发展。

三、工作要点

1.核心团队成员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实际,探索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理论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育人方法深入到品德与生活

(社会)教师的课堂中,使教师们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努力转变和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

2.加强教学研究,指导教研工作。核心团队成员要多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等教学观摩活动,并在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及时总结经验,积累材料。核心团队成员还要积极上传精品教案,通过论坛、学科qq群等为教师们进行教学指导或问题解答。

3.建立核心团队成员业务档案。业务档案包括:核心团队教研活动记录表、示范课、观摩课、专题讲座具体情况,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成绩,学术论文、经验总结刊载,课题立项,以及工作室网络、网页更新、点击、互动情况等。

4.加强完善核心团队的网站建设,形成本学科核心团队的特色,提高网页点击率、更新率,网页内容既反映核心团队工作进展情况,更要提供贴近本学科教学实际,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资源。

5.各核心团队成员要利用伙伴校开展教学研讨的机会,对乡镇学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点评和指导,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传送到乡镇学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6.加强相互交流和切磋,建立核心团队工作例会制度。各成员交流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习的前沿信息,学习和实践的心得等。

7.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打造。核心团队成员每人要带一名徒弟,通过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磨课研讨等形式,让骨干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快速成长。

8.核心团队成员要以课题为引领,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

四、工作制度

1.核心团队负责人与每个成员签订《核心团队工作协议书》,在完成核心团队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价办法。

2.核心团队负责人为核心团队成员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

3.核心团队成员必须参加核心团队布置的带、教培训工作,完成核心团队的学习、研究任务,并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努力实现培养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4.每学期召开一次核心团队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核心团队”计划,确定核心团队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核心团队总结会议,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篇11: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

省教委颁发的初中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规定的。它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思想品行方面的具体标准,是学校应努力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学校良好学风.班风.校风形成的基础。据期初工作计划,是认真做好我校本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做到四有利: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二.评价对象

全体初一.

二、三年级学生。

三.组织机构

组长:刘秋良

副组长:郑海龙郭乐飞

组员: 吴吐气、沈波、刘振宇、沈强及各班主任

四.工作日程安排

12月10日:

召开师生思品评价专题会,进一步明确目的.意义,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熟悉评价程序.原则,懂得操作方法。

负责人:郭乐飞

12月11日:

(1)学生回顾总结,为自评做准备

(2)各班开好如何对待思品评价为主题的讨论会。

12月12日---12月13日:

学生自评。

学生分组互评

负责人:各班主任。

12月14日---12月15日:

师评(班主任组织科任教师逐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慎重对待“优秀”或“不合格”学生)

12月16日---12月17日:

(1)综合总结并将总评结果填入学籍档案,有关材料交教导处存档。

负责人:各班主任

(2)处理遗留问题,统计全校情况,总结评价工作。

负责人:沈波 各班主任

五.其他说明

为更好地发挥评价效益,评价领导小组报学校行政.教导处.团支部批准,本次评价结果将作为如下事宜的条件:

(1)本期末“优秀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其评价结果必须为优秀。

(2)新团员发展对象思评结果必须为“优秀”。

(3)县.市“优干”.“优团”学生评价总分必须在95分以上。

南湖中学

上一篇:《时文选粹》读后感作文下一篇:不倒翁的信仰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