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聚散散美术优质课

2022-08-15

第一篇:聚聚散散美术优质课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有过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教学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 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 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第三篇:聚聚散散教案

《聚聚散散》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 ,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年级的《聚聚散散》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不怎么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第四篇: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心情,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颜料、彩纸、剪刀、胶水、教师范画等

2、学生准备:颜料及绘画工具,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师: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生:... .... 教师总结: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师: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指导创作,实践体验

1、你觉得聚聚散散怎样结合表达?你打算用什么绘画形式来表现呢?(点、线、色彩或拼贴等综合形式表现)

2、画完之后可以像老师一样给它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课件出示)

3、学生作画,老师巡视指导

绘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评价作品,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学会欣赏他人,关注伙伴的作品。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多角度评价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诠释作品。

5、收拾整理

第五篇:《小学美术优质课教案》

叶子上的“血管”

名:刘红波

工作单位:官庄乡罗王小学

联系电话:

13849426438

《叶子上的“血管”》

课题:叶子上的 “血管”

课型:绘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情感____感受树叶的美感。

认知____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构造。

操作____用常用美术工具材料表现树叶的美。

重点: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难点: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各种树叶、绘、制好的范例图。

学具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树叶,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各种笔具,等常用美术用具。

教学过程:

一. 入导入: 播放美丽的森林、树木、植物。春、夏、秋、冬景色各种树叶特写。

二. 导入:启发学生讲一讲春姑娘或秋天的童话

三. 启发谈话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有没有注意到校园的花草、树木季节不同会有什么不一样?

1. 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树木的花衣衫,“季节不同树木的花衣衫会有什么变化呢” ?

(学生活动绿、黄、红等,师:适当引导)

二. 结合教材揭示<<叶子上的小 “血管”>>

1. 师:展示树叶提问?

叶子有 “血管” 吗? 学生回答师引导 “血管” 就是叶脉。

2. 叶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活动叶子上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

三. 观察、探索

1. 师:展示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拿出收集的树叶交流仔细观察,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2. 师: 提问。

(1) 你们看到的树叶外形有什么不同?边沿有没有不同? 学生发言各种形状的可能性,师:适当板画外形,供学生参考。

(2) 颜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混色、带色点的都有可能

(3) 不同的树叶 “血管” 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多片叶子间(详细对比、细致入微观察) 学生发言师:适当板画。

(4) 正面背面有什么不同?

(5) 摸一摸这些不同的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发言

(6) 还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发言组织学生说一说对叶子的感受

(师:总结;每一种树叶都有各自的面目,象小朋有的脸蛋,虽然每人都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但没有绝对的一样。是吗?)

四. 展示例图

白纸绘制、彩色纸张绘制、剪制作品,水笔单色、淡彩,水彩笔画。

(1). 提示性讲解这些画的绘、制材料及绘制过程

(2). 这些例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如有疑问?师:当堂及时解答)

五. 作业要求:

观察叶子画一片自已喜欢的叶子,注意 “血管” 的粗细结构。并在画面边写上几句对树叶、对叶脉的感受的话语。

1. 课堂巡视指导,启发学生选材,指导绘制。

2. 先绘、制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作业,并说一说绘制过程,及感受

3. 学生作业展评,学生参评。师:讲评存在问题,肯定学生认真积极参与学习

六. 小结;(展示2)

通过展示手法不同的 剪制、刻制、印制、粘贴、装饰等例图,启发学生还

可以用什么材料、工具来绘、制?各种材质不同,笔具不同。如:挂历纸,包裝盒等剪贴、刻制等多种方法。在生活中可作装饰挂画欣赏,可作书贞用途等。

上一篇: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下一篇:急救护理学试题答案